1810.HK
Xiaomi CEO Lei Jun declared his ambition to make the smartphone maker one of the world's top five automakers i

小米的汽車發布會中,雷軍跨下海口,要在15至20年內成為全球前5的車廠

重點:

  • 小米未必再一如以往,用低價將汽車打入市場
  • 雷軍揚言小米造車會是人生最重要的戰役

   

劉智恒

有看過《一往無前》這本書,就知道小米集團(1810.HK)的熱血十年,雷軍從一個手機外行人,怎樣將小米攀上銷售巔峰,今天他是否要在新能源車上,複制其成功模式?

雷軍在汽車領域上,構建更先進的智能設備並在物聯網中相互通信,目的是達致更全面的小米智能生態系統。

去年底的小米汽車發布會上,雷軍展示小米第一部電動車SU7,外型教人眼前一亮,雖然有人指它像保時捷的Taycan與特斯拉的混合體,但其顏值確實超爆,所有設備及技術也是高端,難怪雷軍一再強調:“不要喊9萬9了,不可能的!”但市場總聚焦在價格上,雷軍只好補充:“14萬9也不用再講了,還是要尊重一下科技。”

言下之意,小米汽車難再走超平路線,至於是否雷軍向市場做了價格期望,到時又以低價去搶市場,一切要在今年SU7正式推出後才揭曉。

要成全球五大車廠

雷軍在發布會上的豪言壯語,展現了無比決心。汽車行業已經過百多年發展,要在賽道上競跑並無捷徑,他許下承諾:「以十倍努力去投入,從底層核心技術做起,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經過15 年到 20 年的努力,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為中國汽車工業全面崛起而奮鬥。」

雷軍的演說激動人心,但事實又另一回事,特別是投資市場,似乎並不買賬,發布會當天股價不升反跌,一度跌近2%,翌日跌勢未止,收盤跌逾4%,報15.28港元,是否意味大家不看好其發展前景?我們沒有水晶球,最終小米汽車能否跑出尚屬未知之素,但可以嘗試從大環境及公司層面去探討分析。

先說整體市場,新能源車這條賽道強手雲集,國外有特斯拉(TSLA.US),國內有比亞迪(1211.HK; 002594.SZ),加上「蔚小理」及零跑(9863.HK)等幾家造車新勢力,競爭已十分白熱化,市場都質疑小米這個後來者如何突圍而出,稍有差池,隨時走上敗亡之路。而且,新能源車經過這幾年的急速增長,市場或許會放緩下來。

電車市場方興未艾

從近年全球對減碳排放的要求,以及近年各地對新能源車的布局,可以預計未來的世界,新能源車會逐漸取代汽油為燃料的車輛,問題只是時間,因此對於市場飽和這一點,暫時似乎不用太擔心。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由2020年至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36.7萬輛、352.1萬輛以及688.7萬輛,按年增長10.9%、157.6%及95.6%。截至今年11月,內地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36%。換言之與飽和仍有相當距離,即使現已充斥多家造車勢力,再加入新的競爭者,市場仍有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去爭取及拼博。別忘記,還有海外這個大市場,足以容納更多內地車企去開疆拓土。

我們看,新能源車未來市場仍大有可為,但發展的過程中,同業競爭,淘弱留強是必然事情,當年威馬汽車挾強勢而來,最終敗走麥城,可見企業的能力才是關鍵,如何去應對是重要一環。

對於小米的雷軍,從金山軟件(3888.HK)的成功,到十年前一個門外漢,在殺戮戰場的手機行業上由零開始,最終排除萬難,成為前列手機品牌,於中國及海外市場佔有重要席位,足見雷軍及其團隊有相當能耐。

縱然有批評聲音指小米在做高端手機一直未能成功,但小米目前仍是全球智能手機品牌中,按貨量計穩居前三之列。就如初創或私募投資,很著重看領導團隊,而小米創始人就有一個亮麗的履歷去讓人投下信心一票。

雷軍並不是睡醒覺就突然想要造車,早在十年前已有部署,雷軍當年已布局,在乘用車領域投資小鵬(9868.HK)和蔚來(9866.HK),另外又投資九號公司、工匠派及石頭科技等。期間,小米針對激光雷達企業,投資了禾賽科技(HSAI.HK)和速騰聚創(2498.HK)等重點品牌,透過投資去參與及觀察,汲取了多年經驗及知識,並建立相當的人脈關係。

雷軍人生最後一擊

就是雷軍的早有籌謀,是以在公布造車後的1003天裏,小米才能短時間內解決人才任用、造車資質、及自建工廠等事宜。

財務上,雷軍拓展電動車時,有小米這家上市公司作後盾,確實具有一定優勢,我們看看小米第三季度的財務報表,光在第三季度,經營現金流有133億元,手頭現金316.5億元,短期銀行存款也有514億元,而長短期借貸只是448億元。

雖然造車的投資動輒以百億計算,但以現時小米的財力,加上雷軍的人脈關係,賦以昔日亮麗的創業成績,要在市場找融資相信並不成問題。難怪雷軍在發布會上敢說出“不差錢”這三個字。

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織田信長,雄心勃勃統一天下,向天下布武,今天雷軍公開叫陣,揚言最快在15年內打進前五大車廠之列。他豪言地說:“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人生所有的戰績和聲譽,全力以赴去做小米汽車。”

事實上,以雷軍在軟件及手機行業做出的驕人成績,加上他的能力及一往無前的精神,大有機會在新能源車的市場上站穩一重要席位。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富衛首掛午收僅升1%

保險公司富衛集團有限公司(1828.HK)周一在港首日掛牌平開報38港元,之後股價窄幅上落,中午收市報38.4港元,升1%。 公司發售9,134.2萬股,每股售價38元,錄得超額認購36倍,國際配售超額1.3倍,集資淨額29.53億港元。 富衛業績表現並不理想,2022年至2023年,保險收入分別為24.08億美元、27.56億美元,虧損3.2億美元及7.33億美元。去年收入微跌1.2%至27.24億美元,但扭虧為盈賺2,400萬美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瑞幸咖啡紐約開店 不打低價戰

中國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咖啡(LKNCY.US)正式進軍美國市場,6月30日於紐約曼哈頓開設首兩家門店,標誌其全球化戰略邁出重要一步。 據一財報道,兩家門店均為「即取即走」(Grab‑n‑Go)型態,所採用的設備、飲品配方及支付系統皆針對美國市場作出在地化調整。公司期望藉由紐約試點門市,累積門店選址、產品設計與服務經營經驗,為未來更大規模的國際拓展提供依據。 與在中國主打「性價比」不同,瑞幸在美國並未延續低價策略。從其美國官方App顯示,滴濾咖啡價格約為每杯3至5美元,椰香拿鐵則售約6.5美元,與星巴克在美定價相近,亦與其在新加坡的價格水準一致。不過,瑞幸在門市正式開張前,曾提供每杯0.99美元的優惠券以吸引消費者。 瑞幸成立於2017年,2023年起拓展海外市場,先後進駐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截至今年3月底,瑞幸在全球共設有24,097家門店,其中新加坡有57家直營店,馬來西亞則設有8家加盟店。此次進駐美國,被視為瑞幸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大里程碑。 瑞幸咖啡股價過去五日上漲近1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oore Threads files for IPO

摩爾線程累虧50億 短期轉盈難寄厚望

為應對美國日益加劇的制裁,中國積極推動芯片發展,這家GPU製造商或許能因而受惠 重點: 摩爾線程已遞交A股上市申請,過去三年累計虧損50億元,同期收入不多但增速明顯 公司寄望成為中國GPU市場的領軍者,受益於國產芯片加速替代進口的趨勢,預計該領域規模到2029年將增長十倍   陳竹 成立僅五年的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正爭取逾10億美元的融資,力圖成為驅動人工智能應用的核心部件——圖形處理器(GPU)的關鍵國產供應商。上周,這家高科技芯片企業遞交A股上市申請,勢必吸引欲協助國家實現關鍵技術的國有資本競相投資。 從諸多維度看,摩爾線程正是中國向重點科技領域投入千億資金的產物。公司創立時正值美國對華制裁的高峰期,當時美國政府對科技巨頭華為實施全面禁令。GPU對人工智能及高端計算應用的開發至關重要,摩爾線程的創始人相信,公司將把握國產替代的機遇,搶佔GPU市場。 這樣的雄心也伴隨風險,摩爾線程2023年遭遇跟華為類似的美國禁令後,對此深有體會。相關限制阻斷其與台積電等代工廠合作,全球多數頂尖芯片設計企業,都依賴這家代工巨頭生產產品。 在當前政策主導的環境下,摩爾線程等企業獲得上市優先通道,得以超越排隊更久的公司,反映中國在新股市場上,向重點領域傾斜的戰略。 摩爾線程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擬集資80億元(約合11億美元),巨額融資計劃顯然是瞄准投資者對人工智能(含AI芯片製造商)的強勁需求。無獨有偶,競爭對手沐曦股份也在同日遞交39億元的上市申請,專注中央處理器(CPU)的兆芯集成上月則提交申請,擬集資42億元。 與眾多同業相似,摩爾線程由龍頭芯片企業前僱員創建。聯合創始人兼CEO張建中曾任英偉達(NVDA.US)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在GPU領域,英偉達的霸主地位令其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企業之一。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張鈺勃,曾是英偉達美國總部資深架構師。 企業信息平台天眼查顯示,摩爾線程至今已通過六輪融資,募集至少45億元(該統計或存遺漏)。投資者包括原「紅杉中國」更名後的紅杉、深創投及互聯網巨頭騰訊、字節跳動。據本地媒體雷鋒網6月報道,該公司估值達255億元,但未說明具體估值時點。 虧損逐漸收窄 儘管估值高企,摩爾線程營收規模仍顯初創特質。招股書披露去年收入僅4.38億元,雖較2023年1.24億元增長逾兩倍,更遠超2022年0.46億元。虧損則呈現收窄態勢,從2022年的18.4億元降至2023年的16.7億元,2024年進一步收窄至14.9億元。 高額GPU研發支出導致虧損,在初創芯片企業中頗為常見。過去三年,公司研發投入累計達38億元,其中單是去年即投入14億元。 其芯片產品不僅包含賦能人工智能應用的數據中心芯片,亦涵蓋智能手機、PC等消費電子設備芯片。雖未披露細分收入,業界普遍認為主要營收來自數據中心芯片,也是其核心戰略重心。 公司數據中心領域的GPU已迭代至第四代,更宣稱最新S500系列在部分領域媲美英偉達A100。儘管A100面市已五年,該成就仍使摩爾線程躋身中國技術最前沿的GPU開發商之列。 招股書中,公司大篇幅論述國產化政策將助推本土GPU普及,確信當前環境利好公司發展。在援引的第三方研究預計,中國數據中心與雲端GPU市場將從2024年的997億元激增至2029年的1萬億元,國產替代進程將持續深化。 其他機構的研究可佐證上述預期,摩根士丹利5月客戶報告指出,國產GPU銷售額到2027年可達2,870億元,市佔率將從去年30%升至70%。 爭食國產替代蛋糕的並非僅摩爾線程,還包括華為等行業巨頭,也有寒武紀(688256.SS)、海光信息(688041.SH)、沐曦股份、壁仞科技、天數智芯及騰訊投資的燧原科技等中堅力量。互聯網大廠亦佈局自研芯片,如阿里巴巴的平頭哥、百度的崑崙芯。 多家業內公司幾乎同步推進上市進程,除沐曦股份外,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均已開啓A股上市輔導備案。路透社上月報道,沐曦股份因內地監管更嚴格等因素,已轉向香港上市。 中國芯片企業正面臨重大挑戰,類似摩爾線程2023年遭遇的美國禁令,讓其難以找來全球頂尖代工廠投產。迫使中企要倚重本土代工,如具有限先進制程產能的中芯國際,然而後者也受美國管制關鍵設備出口的掣肘。 摩爾線程承認,美國禁令迫使其尋求國產替代方案並採取應變措施,但未透露當前芯片代工廠是否面臨其他製造障礙。 招股書顯示,成功上市將為摩爾線程輸送「彈藥」,大部份集資所得擬投向研發。尋求短期回報的投資者或需降低預期,公司已預警「可能持續虧損」。但對具有國資背景的大型投資機構而言,此類虧損未必構成障礙,它們更關注長期盈利潛力及助力國家實現政策目標。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比華利山莊開店 安踏進軍美國第一站

運動服裝製造商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2020.HK)正計劃拓展其海外業務,並在洛杉磯開設門店進軍美國市場。根據Vogue Business上周報告,門店仍在比華利山莊市建設中,定於九月開業。 報告稱,公司計劃聘請NBA球員凱里·歐文及克萊·湯普森擔任品牌大使,以提升在美國市場的認知度。此次開業將成為安踏在中國境外的里程碑,品牌已在東南亞運營多家門店。 通過控股亞瑪芬體育(AS.US),公司已涉足美國市場,後者旗下品牌包括所羅門(Salomon)、威爾勝(Wilson)和始祖鳥(Arc’teryx)等知名西方品牌。但新門店將是美國首家銷售安踏核心品牌產品的零售店,該品牌在中國市場正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全球巨頭競爭。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