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中國最大質押車輛監控服務提供者,經營上獲得母公司「輸血」

重點︰

  • 長久集團旗下的長久股份近年收入持續增長,但盈利並不穩定,今年上半年增收不增利,淨利潤下跌26.6%
  • 該公司去年展開的汽車經銷商營運管理服務,75個客戶中,只有一個不是來自母公司

 

裴梓龍

在中國,不少人買車會選擇到經銷商處選購,然而一般經銷商資金不足,會在購入汽車時向金融機構貸款,將汽車作為抵押品,金融機構要確保抵押的車不會被盜、被損壞等,但卻沒有足夠人手親自管理,就衍生了質押車輛監控服務,由金融機構與第三方簽訂服務合約,委託對抵押的車輛進行監控,降低風險。

受惠於這種業務模式的中國汽車流通領域最大質押車輛監控服務提供者長久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二度向港交所關關申請上市後,上週五終於通過上市聆訊。

這家公司今年5月曾以「長久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向港交所申請上市,但最終隨著招股文件過期無疾而終。到了11月中,該公司放棄「科技」二字,易名「長久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度入表,可能因為近年科技公司股價大挫,市場存在頗大戒心,因此長久股份也要重新部署,以免影響將來上市估值。

說起「長久」,讀者可能會想起在A股上市的長久物流(603569.SH)在2016年上市當年大漲2.5倍,令母公司長久集團創始人薄世久和李桂屏夫婦的身家暴增180億元,登上《2016年胡潤百富榜》。

長久股份同樣是長久集團子公司,然而薄氏夫婦想複製長久物流7年前的神話,估計並不容易,除了因為市況不如當年,長久股份的業績也可能引起市場疑慮。

根據公司的招股文件顯示,其收入從2020年的4.31億元,穩定增長至2022年的5.48億元,今年上半年再上升19.6%至3.09億元。然而,雖然公司生意做多做大,但盈利表現卻頗為飄忽,2020年賺了1.14億元,翌年大幅減少26.6%至8,373萬元,去年重新增長至9,591萬元,今年上半年又大挫26.6%至3,529萬元。

箇中原因,在於公司過去大花金錢全力推動收入增長,令一般及行政開支由2020年的4,258萬元,大增八成至去年的7,698萬元;到了今年,單計上半年的相關開支已更大增88.6%至6,340萬元,是去年全年的82.3%。公司解釋,一般及行政開支增加主要是因為業務擴張,執行相關工作的人員增加。

不過,更令投資者憂慮的是公司大撒金錢擴充市場,但可以搶到多少呢?畢竟目前中國質押車輛監控服務市場並不大,而且非常集中。截至2023年6月30日,長久股份向18家商業銀行的約200家分行、27家汽車金融公司,以及11,152家汽車經銷商提供質押車輛監控服務。

然而根據灼識諮詢的數據顯示,按2022年收入計算,長久股份在中國質押車輛監控服務市場的佔比達47.9%,以去年收入約5.48億元計算,整個市場規模也只有約11.44億元。由於頭五大服務商已佔據90.3%市場份額,長久股份想繼續搶奪市佔率並不容易。

搶市場另一手段是降價,2020年,該公司質押車輛監控業務的平均服務費達到每月3,564元,但到了今年6月底降至3,206元,減幅達到10%。

另一方面,長久股份的客戶集中度也持續上升。據招股文件顯示,2020年至今年6月底,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額佔整體收入比率,從33.3%大幅提升至56.2%。而其中一個大客戶更是兄弟企業、長久集團旗下汽車流通服務供應商長久實業,今年上半年收入佔比達16%,是公司第二大客戶。

客戶高度集中

這種客戶集中度持續上升的情況,令長久股份很難加價,導致核心業務增長乏力。因此,該公司近年積極嘗試新業務,希望添加增長動力。

長久股份去年開展汽車經銷商營運管理服務,也就是為欠缺專業知識和人手的中小型汽車經銷商提供管理服務,而公司從中收取管理費用。但有趣的是,長久股份截至今年6月底為75家經銷商提供管理服務,但只有一家不是來自長久集團。

再仔細一看,去年汽車經銷商運營管理服務收入4,282萬元,今年上半年大增1.4倍至3,036萬元,但以75家客戶計算,平均每家僅收取40.49萬元,但來自唯一獨立第三方客戶的收入卻只有8.3萬元,可見母公司如何向其輸血。

不過,長久股份也提到,截至今年9月30日,已經與獨立第三方擁有的汽車經銷商,訂立144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意向書,嘗試擺脫對母公司的依賴。

回顧同系公司長久物流今年表現不錯,在中港股市積弱下,今年累積升幅達51.1%,讓市場觀望長久股份在港股疲弱的市況下上市,能否成為逆市奇葩。然而,目前市場並沒有與長久股份業務相近的上市公司比較估值,其定價高低欠缺參考標準,如果想吸引投資者參與申購,甚至願意「長久」持有,將考驗管理層與保薦人的推廣功力。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詳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anhua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ing infrastructure

簡訊:浙江三花獲證監會批准赴港IPO

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准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002050.SZ)赴港上市申請,為這家制冷空調元器件製造商的IPO計劃掃清關鍵監管障礙。 根據證監會官周一網上的備案通知書披露,三花智控擬發行約4.77億新股。 該公司於今年1月遞交港交所上市申請,由中金公司與華泰國際擔任聯席承銷商。財務數據顯示,其去年首九個月營收同比增長8.4%至20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90億元有所增長;當期淨利潤從21.6億元增至23億元,增幅達6.5%。 三花智控已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該公司去年原計劃在瑞士二次上市,但最終由於市場環境變化而改道為香港資本市場。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北森控股去年度虧損收窄

人力資源管理雲服務(HCM SaaS)供應商北森控股有限公司(9669.HK)周二公布,預料截至3月31日止的2025財政年度,虧損將介乎約1.3億元(1,800萬美元)至約1.96億元,較2024財年的虧損約32.09億元收窄。 公司表示,虧損收窄主要由於公司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虧損,及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較2024財年減少所致。 北森控股預期,2025財年收入將介乎約9.23億至約9.66億元,按年增長約8%至13%,年度經常性收入預料介乎約8.9億至約9.27億元,按年增加約17.7%至22.5%。 公司股價周二低開0.5%報5.89港元,至中午收市報5.97港元,跌1.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spire is a vaping company

霧麻科技的大麻電子煙美夢灰飛煙滅?

這家與中國淵源深厚的美國電子煙公司,在截至3月底的季度收入下跌12.7%,正加緊在馬來西亞設新廠 重點: 為規避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風險,霧麻科技對業務進行重組,令最新財季收入下滑及虧損擴大 公司正仿效同業,加緊在馬來西亞設廠,將生產轉移出中國 陽歌 單看電子煙企業霧麻科技(ISPR.US)的股價,你完全看不出中美達成里程碑式貿易協定,推動在美上市中概股於週一暴漲。或許這正如其所願,因為它正極力讓投資者相信,自己是一家總部位於洛杉磯的美國公司,儘管它與中國淵源深厚。 事實上,霧麻科技仍然相當依賴中國,目前公司大部分電子煙硬件都由位於深圳的子公司供應。但公司正迅速減少與中國關聯,並在周一公布的最新季報中,詳細介紹大部分生產轉移至馬來西亞新工廠的計劃。 聯席首席執行官Michael Wang還表示,電子煙產品廠家普遍加緊將生產遷出中國,以降低在貿易戰中可能受到美國關稅影響的風險。他表示,霧麻科技的一些競爭對手試圖在越南設廠,而其他競爭對手則將工廠遷往印度尼西亞。 Michael Wang在截至3月底的第三財季業績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在這個行業,兩年前基本上99.99%的電子煙設備都是1中國生產。」他續稱:「如今,原產國分布略微多元了一些,但仍然有超過90%的產品是中國製造的。」 除了貿易戰外,霧麻科技還受內部問題的困擾,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周一發布最新財報後,公司股價下跌了3%。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MSCI中國指數上漲3.4%,因為投資者都在歡呼,中美兩國大幅下調了90天內對彼此產品徵收的關稅,同時嘗試敲定一項新的長期貿易協議細節。 霧麻科技的問題包括收入下降、應收賬款高企、利潤率遠低於全球同行,以及不斷擴大的虧損。雪上加霜的是,早前公司大肆宣傳大麻電子煙市場的潛力,並預言相關產品的銷售,有望總收入在2027年達到10億美元,到2029年達到20億美元。 要達到如此驚人的規模,需要極快的收入增長,而霧麻科技在最新財報中卻未能如願。相反,公司報告稱,截至3月底的三個月內,其收入從去年同期的3,000萬美元下降至2,620萬美元,降幅12.7%——這使收入達到10億美元的預測顯得可笑。 公司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介紹大麻業務的一些最新進展,包括與一家名為Raw Garden的公司合作,推出一款名為Sprout的新設備。但它沒有對該業務的收入給出誇張的預測,這或許是明智之舉。Michael Wang稱公司正處於「重組和生產轉型期」,包括將部分生產業務轉移到馬來西亞,並減少對低質量客戶的依賴。 回歸基本面 霧麻科技在之前的財報中,曾多次提及應收賬款增長的問題,這表明公司層面和投資者都對這一趨勢感到擔憂。在此背景下,公司表示最新季度達到一個里程碑,應收賬款首次下降。具體而言,截至3月底,應收賬款從三個月前的6,770萬美元降至6,040萬美元。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應收賬款仍超最新季度營收的一倍。不過,這一改善表明,霧麻科技已意識到不能繼續賒銷給無力付款的客戶,他們正蠶食公司的現金流。截至3月底,公司現金儲備從一年前的3,950萬美元驟降40%至2,350萬美元。 正如我們之前所指,霧麻科技的另一個重點,是繼續努力在馬來西亞建立新的生產設施,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聯席首席執行官Michael Wang透露,霧麻科技最近獲得在馬來西亞生產尼古丁產品的臨時許可證,並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獲得最終許可證。他還補充說,該工廠最終將容納多達80條生產線。 Michael Wang 表示:「我們在向馬來西亞轉移生產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有效降低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的生產風險。」他續稱:「為提升運營效率,提高利潤率,第三財季已將部分日常職能遷至馬來西亞園區,預計每年可節省800萬美元的運營開支。」 成本攀升確實是其痛點:本季度公司毛利下滑21.3%,毛利率從20.4%降至18.2%,遠低於競爭對手霧芯科技(RLX.US)去年四季度的27%毛利率,這恰好表明霧芯科技仍需付出更多努力,提高效率。同時,季度內運營費用同比激增30.5%至1,540萬美元,公司將其歸因於股權激勵、壞賬計提及一次性遣散費。 營收下降與成本上升導致霧麻科技在最新季度的淨虧損,從上年同期的590萬美元擴大至1,090萬美元。 公司為投資者保留了一絲希望,稱佔營收三分之一的北美業務重組所帶來的效益,將在截至6月的下一份季報中開始顯現。 但投資者的耐心似乎正在耗盡,公司股價過去一年下跌約50%至低於3美元,不足2023年7美元發行價的一半。目前它的市銷率(P/S)僅為1.14倍,遠低於霧芯科技的6.94倍,和香港上市的思摩爾國際(6969.HK)的6.90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南國大折讓配股 集資不足900萬元

餐飲集團上海小南國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將以每股0.02元,配售近4.43億股,較周一收市價0.024元大幅折讓16.7%,僅集資890萬元,集資所得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小南國表示,配售可籌集額外運營資金、增強公司的財務狀況及擴大本公司的股東基礎,從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經是上海餐飲龍頭之一的小南國,近年業務每況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億元人民幣(下同),虧損卻較2023年擴大80%至8,506萬元 小南國周二高開25%報0.03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3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