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追逐‘國際夢’ 掀GDR發行熱潮

6家計劃推動國際化步伐的中國民企,宣布在歐洲市場發行全球存托憑證
重點︰
- 過去一個月,已經有6家在A股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宣布於歐洲市場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集資推動國際化
- 已在倫敦交易所發行GDR的四家國企,過去一年交投量少得可憐,不太受投資者追捧
葉天娜
過去兩年,最讓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聞風喪膽的,肯定是三個英文字母──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因爲美國2020年訂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中國企業交出審計底稿,目前已經有23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因未能符合規定,被SEC點名列入摘牌風險名單或臨時名單。
美國對中概股的監管愈趨嚴格,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仍然要持續,在最近一個月,便有6家A股公司表明將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lobal Depositary Receipt, GDR),目的地是歐洲市場。
美國證券市場交投相對暢旺,中國企業以往也深受美國投資者歡迎,所以很多中國民企過去都選擇到美國上市或發行ADR(American Deposit Receipt);至於在歐洲發行GDR的中國公司就只有5家,包括4家國有企業中國太保(2601.HK; 601601.SH; CPIC.LSE)、華泰證券(6886.HK; 601688.SH: HTSC.LSE)、長江電力(600900.SH; CYPC.LSE)及國投電力(600886.SH; SDIC.LSE),另一家是在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上市的民企海爾智家(6690.HK; 600690.SH; 690D.DE)。
然而最近一個月以來,突然有6家中國民企計劃到歐洲發行GDR,它們分別爲中國工程機械巨頭三一重工(600031.SH)、醫療器械公司樂普醫療(300003.SZ)、三家鋰電企業國軒高科(002074.SZ)、杉杉股份(600884.SH)與科達製造(600499.SH),以及風電設備生產商明陽智能(601615.SH)。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前5家公司申請上市的地點是瑞士證券交易所,只有明陽智能選擇了較多人熟悉的倫敦交易所。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央政策支持中國企業國際化,由於現在到美國上市的風險大了,中國企業要接觸國際市場,歐洲自然成爲了一個好的選擇。”光大證券國際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分析說。
看中瑞士中立身份
早在2018年12月,中國與英國已經出台 “滬倫通計劃”,到2019年6月正式實施,爲中國企業提供在歐洲募資的渠道,借助國際資金推動中國企業在國際舞台的發展。今年2月,中國證監會發布《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進一步將深交所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納入,境外方面則拓展至瑞士及德國;3月16日,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持的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專題會議上,中央政府明言繼續支持各類企業到境外上市。
有了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三一重工率先提出到瑞士發行GDR,近年加速海外部局的三一重工,單是挖掘機在海外市場就賣了兩萬多台,令去年海外銷售比2020年大增65%。公司希望借發行GDR募集的資金,持續加大海外尤其是歐美市場的投入,增强全球性的配件供應能力。
至於國軒高科近年海外收入佔比也逐年增加,去年更與一家美國大型上市車企簽署戰略協議,爲對方提供磷酸鐵鋰電池;科達製造及杉杉股份都說,這次發行GDR集資是要推動全球化布局,提升公司國際形象;樂普醫療則稱,發行GDR是公司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可以滿足境外資金需求,提升國際市場知名度,加强產品國際化貿易出口;陽光智能會用發行GDR募集的資金搭建風、光、儲、氫矩陣式高端裝備製造業體系,推動國際化布局。
那麽,爲甚麽大多公司選擇落戶瑞士呢?首先是歐洲並沒有像美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民企面對的除牌風險稍低;其次是估計一衆民企都看上了瑞士在國際舞台永久中立的經濟及政治地位,加上貨幣瑞士法郎的匯率也較穩定,在當地上市的公司估值也比其他歐洲市場高,意味能吸引更有實力的國際投資者參與;最後一個原因也許是擔心英國或跟隨美國制裁在當地上市的中國企業,始終英美兩國的關係一直良好,在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事件上,步伐也相當一致。
中概股GDR成交低
不過,統計四家在倫敦上市的國企GDR去年表現,交投卻相當冷清,而且在大多數的交易日錄得“零成交”。例如長江電力,全年只有57天有成交,去年平均每日成交量只有14.8萬股;至於華泰證券去年有成交的日子也只有73天,平均每日成交只有292股;中國太保及國投電力同樣在過去一年只有20多天錄得成交,前者每日平均成交量只有295股,後者更是少得可憐的26股,可說是幾乎無人問津。
對於這個現象,溫傑解釋說:“如果國際投資者對這些股份有興趣,本可利用滬港通或深港通在港股市場買入,加上過去一年全球市場都十分擔心中概股,即使香港投資者也减少參與,你猜歐洲投資者會怎樣想?態度當然是可免則免。”
但是,對於有意國際化的中國民企來說,能成功於海外上市籌資“開個好頭”,同時增加新的融資平台,是企業老闆最關注的事。至於二級市場交投是否暢旺,對公司業務影響不大。因此,如果這批民企最終成功登陸瑞士,未來或會吸引更多中國企業轉戰歐洲募資,繼續推動國際化進程,向世界解說“中國故事”。
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