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HT.US 1179.HK

被華住集團收購四年後,儘管疫情後出現復甦,但德意志酒店集團這筆歐洲資產繼續錄得嚴重虧損

重點:

  • 華住集團第一季營收增長67%,但該公司預測目前季度的增長將放緩至53%左右
  • 該公司的德意志酒店集團業務第一季淨減四家酒店,雖然收入增長強勁,但依舊報告經營虧損1.58億元

 

陽歌

首屈一指的中國酒店營運商華住集團有限公司(HTHT.US; 1197.HK)的最新季報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元素,其中很多都和中國後疫情時代的旅遊復甦有關。華住集團旗下營運著經濟型連鎖品牌漢庭,以及更高端的全季酒店,它報告了近兩年來的首次盈利,因為在後疫情時代的「報復性旅遊」浪潮中,中國民眾紛紛上路。

但在我們看來,最值得注意的因素之一是,該公司的歐洲業務,即2019年以7.2億歐元(52.4億元)價格收購的德意志酒店集團(Deutsche Hospitality),表現持續不佳。這筆交易曾是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公司進行海外收購,以擴大其國內成功的廣泛趨勢的一部分。

此類中國收購方通常將目光投向陷入財務困境的收購目標,認為自己擁有扭轉局面的專業知識。但對於這些相對缺乏經驗的中國公司來說,問題往往過於根深蒂固,無法解決。更重要的是,由於不熟悉完全不同的市場,這些問題往往更難處理,比如在歐洲,工會政治就在管理公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復星集团便是少數幾個類似案例之一,從中可以一窺旅遊行業的此類困難。在先後投資、接管了曾經赫赫有名但後來倒閉的英國旅行社Thomas Cook後,復星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我們不想給華住集團疫情後的復甦成績潑冷水,因為週一發佈最新財報中的數字看起來確實很不錯。但這家中國公司遲早要考慮歐洲業務對自己的拖累,它佔其最近這個季度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

華住集團的德意志酒店集團表現不佳這一點,在最新財報中相當明顯。該業務在收入方面實際上表現相當不錯,第一季按年增長118%至8.86 億元。這反映出歐洲2022年2月開始重新開放這個事實,意味著一年前的數字相當低迷。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德意志酒店集團在本季度僅新開兩家酒店,關閉了6家,這意味著該業務在酒店總數方面實際上正在收縮。儘管生意反彈,但該業務仍在虧損——這與華住集團的中國業務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業務在疫情之前盈利就相當可觀,並且在最近這個季度恢復了盈利。

具體而言,德意志酒店集團在最近一個季度報告了1.58億元的經營虧損,不過與一年前仍受疫情影響時的2.92億元虧損相比,已有所改善。德意志酒店集團也對華住集團的淨收入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其第一季淨收入下降2億元。

準備轉賣?

誠然,華住集團收購德意志酒店集團僅四年時間,其中三年還包括艱難的疫情時期。因此,現在判斷這次收購是否成功,仍然為時尚早。但華住集團顯然不願意在這項資產上投入更多資源,加上在疫情後的旅遊業熱潮下,德意志酒店集團依舊苦苦掙扎,這讓我們忍不住想,賣掉這項表現不佳的資產對華住集團來說是否會更好。

在業績公佈後,華住集團在香港上市的股票週二上午下跌1%,表明投資者對這份報告印象不大好。今年,該股已經下跌11%,較2月份的高位下跌28%,這表明市場已經預料到這種疫情後的反彈。

即使在這種下跌之後,投資者似乎仍然相當看好華住集團的核心中國業務,以及它與法國酒店巨頭雅高(ACC.PA)的戰略合作。按照其2023年預測收益,該公司目前的市盈率為32倍。這個數字高於中國高端酒店營運商亞朵(ATAT.US)的27倍,也比全球巨頭雅高和萬豪(MAR.US)的20倍市盈率高出不少。

說到這裏,就可以看看華住集團最新的財報數據了,其中第一季收入按年增長67%至45億元。該公司中國業務的增長實際上略低,為58%,但整體數字受到前面提到的歐洲業務118%的增長提振。

值得注意的是,華住集團預測德意志酒店集團將在二季度再次拖累營收。該公司預計,二季度公司的整體收入增幅將在51%至55%之間,但它補充說,中國業務的增幅將高得多,在64%至68%之間。

與大多數主要的全球營運商一樣,華住集團也越來越關注酒店管理加盟和特許經營業務,這通常比直接擁有酒店有著更高的利潤率和更低的成本。截至3月底,其資產組合包括8,592家酒店,按年增長7.6%,其中92%為管理加盟或特許經營酒店。

廣受關注的酒店業指標──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顯示,華住酒店集團的中國業務在第一季達到了210元,按年增長59%,也明顯高於疫情暴發前2019年第一季的178元。該公司指出,業務在2月份達到頂峰,然後在3月份趨穩,儘管這兩個月的業務仍高於疫情前的水平。不過,這似乎表明大流行後的熱潮可能很快就會消失。

最重要的是,華住集團在本季度實現了9.9億元的利潤,這是該公司近兩年來首次實現盈利。但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利潤受到歐洲業務的拖累。剔除這一部分的損失,該公司當季將錄得12億元的利潤。

我們可能還需要再等幾個季度,看看歐洲業務是否能在走出疫情後的第二年最終表現出一些顯著的改善。如果它繼續掙扎,而華住集團決定脫手,我們也不會感到驚訝,這一幕也許最早會在今年稍後出現。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遊戲相關收入年增12% 網易第三季多賺近三成

網易股份有限公司(9999.HK; NTES.US)周四公布,第三季收入按年升逾8%至283.6億元($13億美元),增速較第二季增長9.4%放緩,非公認會計准則下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5億元,按年升27%。 第三季度,遊戲及相關增值服務收入按年升近12%至233億元,續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當中在線遊戲收入佔分部總收入97.6%。有道收入16.29億元,按年增加3.56%;網易雲音樂收入跌1.8%至19.64億元。創新及其他業務收入跌近19%。 網易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磊表示,未來將聚焦和持續投入現有取得成功的遊戲項目,未來新作採精品化策略,避免資源分散於信心不足的新項目。他又指,已投入大量資源研究AI在遊戲創新、開發及營運中的應用。 業績公布後,網易美股周四收升0.40%,報133.95美元。年初迄今累升52.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金價上升銷售策略奏效 六福預告中期多賺5成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發盈喜,料截至今年九月底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約20%至30%;盈利則大增40%至50%。 根據公司去年中期業績,收入54.5億港元,賺4.17億港元;按此計算,即今年收入介乎65.4億至70.9億港元,盈利約5.8億港元至6.75億港元。 公司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因有效的產品差異化及銷售策略成功,帶動定價首飾產品的銷售大幅增長。此外,盈利上升主要受惠金價上漲、定價首飾產品銷售佔比增加,以及營運槓桿帶動利潤率的提升。 六福周五接近平開報25港元,公司今年以來股價上升74%。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J International keep selling school assets

債務壓力揮之不去 希教國際持續賣校求生

民辦高教寒冬持續,債台高築的希教國際再度出售資產求生 重點: 最新一宗交易雖僅作價1,000萬元,但涉及每年1.2億元貸款回收承諾 3.5 億美元零息可轉債已完成重組並全數贖回,外幣債務風險正式解除    李世達 在中國民辦高教投資熱潮退卻的當下,債台高築的希教國際控股有限公司(1765.HK)仍在出售資產求生。最新一宗交易公告中,公司以1,000萬元出售100%持有的西安倍諾思教育管理有限公司,買方更要負責為倍諾思教育償還希教的3.8億元借款。 但真正具意義的並非交易對價,而是買方承諾自2026年起每年向希教償還1.2億元本金與8%利息的股東貸款,等於替公司在未來幾年鎖定可預期的現金流,協助緩解持續緊絀的財務壓力。 事實上,希教近兩年來已多次出售資產,市場估算累計變現超過23億元,涵蓋江西、甘肅、雲南、上海、蘇州等多個教育項目,構成一條漸次收縮的資產處置路線。過往公告中,公司措辭高度一致:「聚焦優質核心資產」「改善資產負債表」「提升股東回報」。 若說過去的民辦高教是以擴張換增長,如今希教則是以縮表換生存。 零息可轉債拆彈 希教的財務壓力說來話長,但最受關注的是2021年發行的3.5億美元零息可轉債。該債務曾於去年3月遭債權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呈請,同年8月撤回,重組談判即告展開。 今年6月,公司與持有逾56%本金的債權人小組達成原則協議,每1,000美元本金,公司將以610美元提前贖回,並於7月獲95.94%未償本金持有人支持通過,使方案具備約束力。重組已於今年9月11日正式生效,隨後公司於9月25日完成所有尚未清償債券的贖回,意味其外幣債務風險基本解除。 然而,拆彈成功並不代表財務壓力從此消失。根據公司截至今年2月的中期報告,公司淨流動負債達56.27億元,其中計息銀行及其他借款11.3億元,而手頭現金僅約16.16億元。 所幸在財務報表的另一端頗為亮眼。期內收入為21.17億元,按年增長3.6%;股東應佔溢利達3.07億元,大增28.5%,經營現金流亦由上年同期的淨流出轉正至2.71億元,公司運營層面似已重回正軌。 至此,化債仍是最重要議題,資產處置成為去槓桿進程中的核心組件。對此次公司出售的西安倍諾思,公告明言校舍規模與場地難以滿足未來教學需求,若不出售便需額外投入改造資本。從財務角度而言,這是一場在增長與現金流之間的取捨,而在債務仍需時間化解的階段,公司顯然選擇後者。 持續出售邊際資產 今年以來,希教密集處置多項教育資產,從甘肅白銀、江西南昌與樟樹,到陝西西安及廣西桂林的項目,市場估算今年至今涉及的現金回收與債務轉移規模或超8億元。 從已披露公告可見,被剝離的項目普遍具備明顯共通點,包括盈利能力偏弱、部分連續虧損或資產淨值為負,且校舍改造與辦學條件提升需要持續資本投入,投資回收期較長等。 此外,多數項目位於生源增速放緩、民辦本科競爭激烈的二三線地區,招生提升空間有限,難以為集團帶來穩定現金流。出售此類邊際資產成為公司降槓桿與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重要策略,將更多資源集中於具規模與學科優勢的核心辦學集群。 出售消息公布後首個交易日,希教股價下挫7.83%,收報0.2港元,今年以來仍錄約37%升幅,跑贏大市。市場的定價邏輯亦相對清晰:在零息可轉債拆彈後,公司不再面臨外幣債務違約風險,但能否持續推動資產處置回款,並有效用於補強資本結構,將決定估值能否修復。 希教目前追蹤市盈率約3.6倍,仍低於民生教育(1569.HK)的6.7倍及中教控股(0839.HK)的27.4倍。這種折讓反映市場對槓桿與現金流的不確定性,但若未來幾次處置交易能順利收回貸款及對價,尤其在流動性偏緊的周期下逐步改善負債結構,估值曲線仍可能出現修復空間。 對希教而言,出售資產只是漫長去槓桿的中場。在人口負增長、生源分流與監管審慎成為常態的背景下,民辦高教再難以依靠複製校區達成估值提升,如何打造具學科壁壘、區位優勢與穩定現金回收能力的資產,是獲得市場定價主導權的關鍵。希教目前估值仍處低位,具一定情緒修復可能,但相信會是一場耐力賽。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通快遞第三季淨利增長5% 下調全年業務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遞(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錄得收入118.65億元(16.66億美元),按年升11.1%,淨利潤25.24億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計,公司收入345.88億元,按年升10.29%。淨利潤64.55億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遞包裹量為95.7億件,按年增長9.8%。期內包裹量增長及包裹單價增長1.7%,帶動核心快遞服務收入增長11.6%。受惠於電子商務退貨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銷機構產生的直客業務收入增長141.2%。同期毛利率則按年跌6.3個百分點至24.9%。 此外,公司下調了年度指引,將全年包裹量預計由原本的388億至401億件,下調至介於382億至387億件之間,按年增長12.3%至13.8%。 中通快遞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48.4港元,升0.6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