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自2020年年報後未提供任何財務數據,該公司將於週四被香港交易所除牌

重點:

  • 被停牌19個月後,中國忠旺將於4月13日起從香港退市
  • 這家鋁產品製造商的衰落是管理不善和外部因素共同導致,包括美國的保護主義和中國房地產行業下行 

 

沈如真

在憑藉穩健的增長故事贏得投資者喝彩近14年後,這家曾經是中國領先民營鋁產品製造商之一的公司發現,它不能再逃避問題了。中國忠旺控股有限公司(1333.HK)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終結時刻即將來臨,本周它將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

事情本不該是這樣的。但多年來,中國忠旺終歸是被一系列因素共同削弱了根基,其中一些是自身因素,另一些則是外部因素,包括過於雄心勃勃的收購狂潮,以及美國的保護主義和中國房地產市場近來的冷清。

2009年5月8日,中國忠旺在香港上市,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規模最大的IPO,鞏固了創始人劉忠田「亞洲鋁王」的地位。將時間快進到2023年,這家曾是全球第二大鋁產品製造商的公司,將在週四恥辱地結束其上市公司的地位。

由於深陷財務困境,中國忠旺自2021年以來一直沒有公佈財務業績。其股票在19個月前的2021年8月30日被正式停牌時的價格,僅為IPO價格的零頭,此後該公司主要的子公司也被宣告破產。

人們很容易將中國忠旺的衰落,歸咎於過去三年的疫情防控措施,它們重創了中國經濟。中國政府對房地產的打壓,打擊了對忠旺主要產品鋁棒、鋁管和托盤的需求,這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些因素雖然會削弱其業務,但對一家經營良好的公司來說並不一定致命。

曾經潛力無限,如今卻破敗收場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其中包括海航控股、安邦以及最近的恒大,中國忠旺只是其中的最新一員。和它們一樣,中國忠旺也是因為管理不善、魯莽收購和財務不謹慎導致公司衰落,隨著中國經濟在多年快速增長後放緩,它發現自己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了錯誤的地點。

早在中國忠旺2021年4月發佈2020年年報(這可能是中國忠旺最後一次發佈年報)時,它出了麻煩的跡象就開始顯露出來。

該公司收入按年下降13%,利潤減少約40%,而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下跌60%。與此同時,中國忠旺的短期銀行及其他貸款較上年同期飆升62%,而作為衡量財務槓桿的關鍵指標,其債務股本比從三年前的1.19躍升至1.83,遠高於0.22的行業平均水平。

中國忠旺將其困境歸咎於「新冠疫情突然爆發」重創全球經濟。但這並不能解釋為甚麼它一敗塗地,而它的很多同行卻倖存了下來,並且已經在從疫情中走出來。

延遲發佈的財報

出了大麻煩的跡象之一,出現在2021年8月30日,當時中國忠旺通知股東,2021年中期業績不會按時發佈,這導致了股票的停牌。那是該公司最後一次發佈財報,之後該股未再交易。

去年9月,瀋陽一家法院批准了中國忠旺債權人的破產申請,理由是該公司未能履行財務義務。中國忠旺的主要業務隨後進入了合併重組,「因重大虧損、運營困難,其子公司出現嚴重經營困難……」

最新的打擊發生在今年3月24日,港交所通知中國忠旺,由於它的股票長期停牌,將於4月13日取消其上市地位。該公司表示,不會對這一決定提出異議。

中國忠旺的倒下,與那些前景更為光明的同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港交所上市的興發鋁業(0098.HK)報告稱,去年的收入增長一成,還說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復甦,預計鋁製品的需求將會上升。在上交所上市的南山鋁業(600219.SH)則報稱,2022年前9個月收入增長30%,同期利潤增長13%。

中國忠旺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源於其盲目擴張。2016年,該公司啟動了戰略轉型,希望成為一家為從交通到建築等行業提供輕量化產品的綜合供應商。

作為轉型和全球雄心的一部分,它於2017年9月進行了首次海外收購,買下了德國飛機無縫管製造商Aluminiumwerk Unna。一個月後,又收購了澳大利亞超級遊艇製造商SilverYachts,尋求將其擠壓產品用於高端遊艇製造。

中國忠旺的一家關連公司還計畫以豐厚的溢價收購美國鋁製造商Aleris,但在美國政界人士表示擔憂後,該收購最終被放棄。

與此同時,中國忠旺通過其控制或支持的一批小型金融機構為其業務融資,其中一些陷入了財務困境。該公司持有6家貸款機構、一家保險公司和至少一家租賃公司的控股權或相當大的股份。中國忠旺控股的遼陽農村商業銀行去年破產,而中國忠旺作為大股東的遼陽銀行,在同樣面臨重大財務風險的情況下,被併入政府成立的新銀行。

中國忠旺之前曾尋求通過借殼上市,從國內A股市場獲得額外資金。但該計畫從未得到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後者對該交易的財務風險表示擔憂,同時也對該公司部分出口產品被指產地標籤錯誤以避稅的海外訴訟表示擔憂。

2019年,美國檢察官指控與中國忠旺創始人劉忠田有關的6家南加州公司逃避18億美元(124億元)的進口關稅。去年4月,這6家公司被勒令支付18.3億美元,儘管中國忠旺一直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

上世紀90年代,劉忠田在位於中國東北的鐵銹帶腹地創辦了中國忠旺集團,之前他曾協助公司度過難關。該公司在香港上市後不久,劉忠田一度成為東北首富,該公司後來成為了美國反傾銷調查的目標,被徵收高額進口關稅。

隨之而來的出口下滑,促使劉忠田將公司的重心轉回國內市場,同時向高端業務擴張。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8年9月27日視察中國忠旺集團時,它的計畫似乎正在奏效。這是一次極具象徵意義的支持展示,儘管許多民營企業在北京的鋁業結構性改革計畫下遭受損失,從該計畫受益的主要是大型國有企業。

習近平站在該集團的生產車間,背景中忠旺的名字非常醒目。他向集團管理層保證,中央政府將堅定不移地支援民營企業的發展。但這個承諾現在跟中國忠旺無關了,由於自身緣故,它的命運發生了巨大逆轉。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關閉八家大賣場 高鑫扭虧為盈賺4.1億元

超市營運商高鑫零售有限公司 (06808) 周二公布,截至3月底止全年收入715.5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跌1.4%,純利4.05億元,對上一個財年虧損16.05億元。集團擬派末期息股0.17港元,全年股息為0.34港元。 過去財年,高鑫關閉八家大賣場及一家中型超市;同時亦新開一家大賣場、4家中型超市及四家M會員店。截至今年3月底,高鑫共有465家大賣場、33家中型超市,以及7間M會員店。 展望今年,高鑫表示在零售業競爭日趨激烈下,客流是發展的根基,將會打造「天天低價+社區生活中心」模式,結合商品力的提升、優化賣場動線,提升客戶體驗。 周三高鑫開市升12.4%報2.18港元,過去半年公司股價從高位下跌逾兩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從SEO到GEO:AI搜索時代的內容優化革命

在AI重塑資訊獲取方式的時代,品牌如何成為生成式搜索中的「標準答案」,取決於是否掌握了GEO這項關鍵技術    頭豹研究院 隨著生成式AI技術快速發展,AI搜尋引擎迅速崛起,正在重塑資訊檢索方式與用戶決策邏輯。使用者逐漸習慣透過AI搜尋獲取資訊,傳統搜尋引擎優化(SEO)面臨萎縮,一種新興優化模式——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搜尋引擎優化)正快速興起。GEO依託AI技術,有效縮短用戶資訊獲取路徑,讓內容更快、更準、更可信地觸達受眾。 GEO致力於讓內容被AI識別並用於直接生成答案。相較SEO依靠關鍵字與連結,GEO更強調內容的數據權威性和結構化表達。SEO依賴用戶點擊鏈接跳轉至網頁;GEO則通過AI直接生成結果,實現「零跳轉」。與SEO類似,GEO同樣重視流量提升與用戶體驗,但不同於SEO遵循搜索引擎算法規則進行優化的技術邏輯,GEO適配於大模型(LLM)的信息提取與理解機制。 GEO可透過AI生成精準答案,簡化傳統「曝光—點擊—跳轉」的流程,進一步強化品牌可信度,提升用戶決策效率。 AI搜尋用戶規模快速擴張,也為GEO打開龐大市場空間。2024年初全球AI搜尋用戶僅3.1億,至2025年2月已突破19.8億,年增長率高達538.7%。截至目前,全球已有約1/4人口使用過AI搜尋。 三類市場參與者 GEO市場目前仍處早期階段,參與者主要分三類。第一類為原有搜尋引擎平台及服務商,憑藉流量入口與算法優勢,率先布局GEO優化方案。第二類為雲計算與AI基礎設施供應商,如騰訊(0700.HK)的騰訊雲、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的阿里雲與火山引擎,依靠算力與資料能力切入GEO應用場景。第三類為傳統SEO服務商,憑藉關鍵字策略與網站架構優化經驗,轉型投入GEO領域,成為市場重要補充力量。 面對AI搜索邏輯的不斷演進,GEO服務商需建立三大核心能力:對AI搜尋推薦機制的理解與內容適配能力、與大模型平台、AI搜尋引擎的深度協同能力、以及在權威數據源中的優先佔位策略。GEO優化不僅需掌握通過對網頁結構的語義布局優化、內容粒度的智能切分,以及多模态信息的嵌入式表达,更應建立與模型方的接口對接與API協作,確保客戶內容能長期穩定佔據AI生成答案的重要位置。同時,藉由權威性數據的優先調取與多輪調用,提升內容在大模型中的可信排序權重,幫助客戶在AI搜索生態中構建穩固的「認知錨點」,率先搶佔流量與決策入口。 GEO正推動數位行銷邁向以內容語義與品牌信任為核心的新階段,成為企業在AI時代搶佔用戶心智、實現增長的關鍵利器。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oe-making giant Yue Yuen wobbles, with first-quarter profit down 24%

首季盈利大減24% 製鞋大王裕元步履蹣跚

這家來自台灣的製鞋大廠,雖已提早布局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卻仍要面對人力成本激增帶來的盈利壓力 重點: 首季度股東應佔溢利按年大跌24.2% 東南亞人力成本上升進一步壓縮公司利潤空間   李世達 當中國製造的運動鞋仍在跨越太平洋,送到美國消費者手中時,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並未停止。雖然中美暫時達成協議,大幅降低關稅,但對製鞋大廠裕元工業(集團)有限公司(0551.HK)來說,仍不能鬆一口氣。今年首季,「製鞋大王」面臨毛利率及盈利均雙雙下滑的局面,凸顯出代工廠商在全球供應鏈變局中的無奈。 裕元是Nike(NKE.US)、Adidas(ADS.DE)、Puma(PUM.DE)等品牌的運動鞋代工廠。根據首季度財報,公司收入按年增長1.3%至20.29億美元,收入表現尚能持平,利潤卻大幅縮水,同期股東應佔溢利按年大跌24.2%至7,580萬美元。毛利率與經營利潤率亦走下坡路。首季毛利率按年下滑2.2個百分點至22.9%,經營利潤率亦由去年同期的7.3%跌至5.4%。 公司表示,全球經濟格局動盪導致單位成本升高,廠區產能利用不均、人工成本激增,以及新設產線與鞋面加工廠的投產進度不如預期,導致整體效率未能提升。 成本增長 需求保守 其中,印尼與越南等地的人力成本變動對裕元影響深遠。美銀證券指出,印尼工廠今年初已實施薪資上調,第二季雖然將陸續轉嫁成本予品牌客戶,但毛利率短期內仍將承壓,預估全年僅能維持在18%至19%之間,較2024年仍有明顯回落。 儘管第二季訂單穩定,但管理層預期第三季出貨將因去年同期基數較高與客戶庫存策略轉趨保守而出現年減,意味短期恢復動能仍有困難,特別是在中國內地零售市場復蘇緩慢的背景下,品牌客戶對拉貨節奏更趨謹慎。 外部變數同樣對裕元形成壓力。面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公司自2018年起已開始啟動產能重配,降低中國生產的比重,特別是輸美產品裡中國製造的比例,從高峰的85%已降至15%。以生產地區劃分,2024年,印尼、越南及中國大陸分別佔出貨量的54%、31%及11%,顯示產能重心已逐漸轉向東南亞。 事實上,和許多代工業者一樣,裕元本就是「遊牧民族」。 雖然裕元成立於1988年,但其母公司、台灣寶成工業(9904.TW)早於1969已在台灣彰化創立,初期主要從事塑膠鞋生產製造及出口,爾後開始專注於運動鞋及休閒鞋之研發製造。 逐利而居 分散風險 1980年代,台灣土地及環保法規更趨嚴格,加之勞工成本快速上升,寶成開始尋求外移生產基地,起初目標放在東南亞,隨著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寶成也加入了台灣製造業的「西進潮」。 總部設於香港的裕元,於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港資企業身份進入中國大陸設廠,開始在廣東東莞、惠州、江蘇昆山等地設立製鞋基地。隨著產能擴張與中國出口快速成長,裕元的製造版圖迅速擴大,成為Nike、Adidas等品牌最重要的亞洲代工夥伴,巔峰期一年出貨量超過3億雙運動鞋。 裕元工業旗下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寶勝國際(3813.HK),負責中國內地的體育用品零售與分銷。從股權結構看,裕元是寶勝國際的控股股東。裕元負責製造,寶勝負責銷售,多年來建立起橫跨中國、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的製造銷售網絡。 然而,儘管裕元工業已提前部署應對地緣政治風險,但這些調整未必能立刻帶來成本優勢,反而在過程中推高營運負擔,部分新設產能效率不佳,導致加班成本增加。同時東南亞地區的勞動力情況與關稅環境也在時刻變化,加上中國經濟復蘇尚不明朗,品牌客戶策略保守,都為公司經營帶來壓力。 裕元股價近年長期徘徊在12至18港元之間,目前市盈率約6.5倍,低於九興控股(1836.HK)的10.3倍與豐泰(9910.TW)的20.8倍,反映市場對其前景並未抱持高度信心。 儘管公司基本面穩健,品牌關係深厚,但成長性卻略顯不足,除了寄望景氣好轉、訂單增加之外,尚看不出有其他具體策略,未來如果能在數位轉型、自動化製造與技術升級等方面有所突破,或許才能贏得更多投資人青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新股王寧德時代中午收升17%

動力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50.HK, 300750.SZ)周二正式掛牌,開市報296港元,較招股價上升12%,中午收報307.6港元,升17%。 公司發售近1.18億股,7.5%在港公開發售,每股招股價263港元,最後錄得150倍超額認購。 雖然寧德時代的發售採取「Reg S」方式,即不會向美國境內投資者售股,但未對國際招股有大影響,國際配售錄得超額14倍。 是次公司集資淨額達353.3億港元,約90%用於推進匈牙利項目第一及二期建設,約10%用於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