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HK 688180.SHG
The biotech company has been dogged by multiple challenges recently, including declining revenue, ongoing losses and a recent rejection by one of its overseas partners.

這家生物科技公司面臨營收下滑、遲遲無法實現盈利,以及出海產品遭退貨等諸多困局,市場關注其商業化成績

重點:

  • 君實生物原副總經理、全球研發總裁鄒建軍出任首席執行官,股價卻連續多日下跌
  • 商業化進展遲緩的同時,君實生物近年來研發和商業化團隊已經歷多番震盪

 

莫莉

隨著生物醫藥行業整體環境趨冷,在業績壓力之下,無論是創新藥企還是老牌醫藥公司,高層人事也頻頻出現變動。1月12日,頭部創新藥企業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77.HK; 688180.SH)宣佈,公司原副總經理、全球研發總裁鄒建軍將出任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而前任CEO李甯獲選為副董事長,並擔任全資子公司TopAlliance Biosciences董事長,負責海外業務。

消息公佈後,截至上週五,君實生物股價已連續五日下跌,累計跌幅達到15.7%,顯示資本市場對於這次換帥並不滿意。過去一年來,君實生物的市場表現可謂「跌跌不休」,從2023年年初約46港元的高位一路下滑,目前股價已不足15港元,市值縮水近七成。此時宣佈換帥的新人選為內部提拔,難以給市場帶來振奮情緒。

新任CEO鄒建軍擁有臨床腫瘤學博士學位,具備二十餘年臨床經驗和腫瘤藥物研發經驗。鄒建軍曾在拜爾醫藥擔任中國腫瘤研發部醫學經理、治療領域負責人、全球醫學事務負責人,也曾在恒瑞醫藥任職首席醫學官、副總經理。2022年4月,在經歷恒瑞醫藥的高管大幅減薪後,鄒建軍宣佈離職,僅僅8天之後便加入了君實生物,依舊主管研發領域。當時君實生物給鄒建軍開出的年薪超過400萬元,還有300萬股的股權激勵,遠高於同期恒瑞醫藥所有高管薪金。

但如今,君實生物面臨營收下滑、遲遲無法實現盈利、出海產品遭退貨等諸多困局,鄒建軍此番升職,已不復當年加入君實的風光。2023年前三季度,君實生物實現營收9.86億元,按年下滑19%,淨虧損逾14億元。

君實生物的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近年來銷售表現起起伏伏,作為2018年獲批上市的第一款國產PD-1藥物,特瑞普利單抗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別實現7.74億元和10.03億元銷售額。但隨著更多國產PD-1進入市場,加上君實生物醫保談判失利,2021年特瑞普利單抗銷售額銳減至4.12億元。此後,特瑞普利單抗在國內新增獲批兩項大適應症,2022年銷售額回升至7.36億元,2023年首三季度,特瑞普利單抗實現營收6.68億元,按年增長約29.7%。

至於其餘已獲批上市的產品,銷售表現則更為平淡。2023年首三季度,小分子新冠口服藥民得維取得收入1.24億元,阿達木單抗取得收入約9,940萬元,曾經的新冠中和抗體藥物埃特司韋單抗已不再產生收入。換言之,除了在PD-1這一紅海市場上廝殺的特瑞普利單抗,君實生物並無其他能支撐銷售業績的重磅產品。

商業化進展遲緩的同時,君實生物近年來研發和商業化團隊已經歷多番震盪。2018年至2021年底,君實生物曾連續更換三位商業化負責人,後兩任首席商務官分別在任1年及4個月,團隊穩定性受影響。直到2021年11月李聰出任君實生物聯席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公司商業化工作。

「出海」項目遭退貨

在研發領域,公司首席科學家武海,以及執行董事、核心技術人員馮輝在2023年8月底相繼辭職。根據君實生物上交所的招股書,兩人是公司四位核心技術人員的其中兩位。財報顯示,君實生物的研發人員數量也在由升轉降,從2022年底的995人,降至去年6月底的854人。

新年伊始,君實生物的美國合作方Coherus(CHRS.US)宣佈終止與重組人源化抗TIGIT單克隆抗體(項目代號為JS006)的許可合作,君實生物前期已從Coherus處收到的3,500萬美元執行費及Coherus承擔的研發費用等無需退還。2022年年報顯示,君實生物該年在JS006項目上投入研發費用5,154.9萬元,佔營收比重為3.55%。

去年10月,特瑞普利單抗獲美國FDA批准兩項鼻咽癌相關的適應症,這是首個成功出海美國的國產PD-1單抗,也是美國唯一獲批用於鼻咽癌治療的藥物,這款藥物的美國合作方也同樣是Coherus。不過,鼻咽癌的發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歐美國家的患者數量較少,Coherus估算,美國每年新發鼻咽癌患者2,000人,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的銷售額峰值大約為2億美元,加上君實生物僅能獲得20%的銷售分成,這款藥物獲批給公司帶來的營收提升或許不如市場預期。

君實生物在研產品管線覆蓋五大治療領域,包括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慢性代謝類疾病、神經系統類疾病以及感染類疾病,除了已經處於商業化階段的四項產品之外,還有近30項在研產品處於臨床試驗階段,超過20項在研產品處在臨床前開發階段,仍需龐大的研發投入。

目前,君實生物的市銷率約為10倍,而擁有在歐盟獲批的PD-1產品的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市銷率僅有7倍,顯示君實生物的估值仍有一定溢價。雖然君實生物的新任CEO有較好的臨床研發背景,但她能否帶領公司在商業化領域交出更好的成績,還有待時間證明。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譚仔國際私有化獲高票通過 8月19日除牌

香港米線品牌連鎖店譚仔國際有限公司(2217.HK)周一宣布,私有化方案已獲高票通過,將於7月28日最後交易,並於8月19日收市後正式除牌。 根據公告,私有化方案於法院會議中獲99.7%贊成票,反對票僅0.29%;獨立股東的反對票僅佔0.13%。在特別股東大會上,持股74.25%的大股東亦投下99.96%贊成票。 譚仔國際控股股東東利多控股(3397.T)於今年2月提出私有化計劃,作價每股1.58港元,較2021年上市價為3.33元低52.6%。譚仔指,公司在海外擴展方面未能充分發揮效力,而大股東東利多擁有相關資源及專業知識,可支持公司更有效擴展海外業務及加強內部以應對行業逆境的挑戰。 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譚仔全年純利按年下跌32.7%至7,984萬港元,收入錄得28.4億元,上升3.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ijin does resources

簡訊:紫金礦業申請分拆國際黃金業務在港獨立上市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899.HK)宣布,其國際黃金開採部門已於周一向港交所提交分拆上市申請。公司補充稱,港交所已確認其可推進分拆及獨立上市計劃。 在公告發佈的同時,紫金黃金國際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請文件也於周一在香港交易所網站刊載,由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證券擔任承銷商。公司披露其營收從2023年的22.6億美元攀升至近3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33%,部分受益於金價飆升。同期利潤從2.3億美元躍升至4.81億美元,增長逾一倍。 紫金礦業於5月首次披露剝離紫金黃金國際分拆上市的意向,稱此舉將加速國際化進程、提升資本管理效率並強化離岸融資與併購能力。分拆方案已於6月26日獲得公司股東大會批准。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onor makes smartphones

榮耀邁進上市輔導 押注AI戰略布局

這個2020年從華為剝離的手機品牌,在上市之路邁出關鍵一步,或於明年登陸A股 重點: 榮耀正推進明年登錄A股的計劃,並重新定位為AI企業,從而吸引投資者 雖中國市場的份額遭對手侵蝕,但這家前華為旗下的企業,在歐洲和亞洲市場展現出強勁的增長   陳竹 智能手機廠商日益將人工智能(AI)視作增長引擎,通過漸趨成熟的產品新增互動功能來激活增長。許多企業從傳統硬件製造商轉以AI定位,這種戰略轉型有望為產品打造新賣點,並擴展功能邊界。 對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這一敘事構成其核心戰略,公司今年著重塑造「全球領先的AI終端生態企業」形象。隨著上市進程加速,對外釋放此信號更明顯,榮耀期望借上市契機,展現AI布局,並將其打造為吸引潛在投資者的籌碼。 公司上市計劃近期取得重大突破,上周獲准開啓滬市及深市A股上市「輔導」(A股市場主要面向境內投資者)。輔導期全面審核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企業須完成此流程,方可提交正式的招股書。 若成功上市,將標誌榮耀漫長征程的圓滿收官。公司的上市傳聞可追溯至2021年,當時報道稱其正考慮借殼上市。此後類似傳言屢見不鮮,並於去年末,榮耀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時再度升溫,此舉通常被視為上市的前置條件。 這家從華為剝離後的公司,上市之路仍需攻堅。中國證監會披露,其上市輔導計劃定於明年1月至3月完成,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據此時間表推測,榮耀最早有望於明年第二季度上市。 國內市場承壓 2013年創立的榮耀,屬華為旗下的高性價比子品牌,而華為的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場,以抗衡蘋果iPhone。2020年末,美國嚴厲制裁下,危及華為手機芯片及獲取美系的技術能力後,華為分拆榮耀,使後者能維繫美國供應商渠道,助力品牌渡過生存危機。 收購榮耀的財團是國有企業及民營資本混合體,出資方多數來自華為總部所在地深圳。 該策略使榮耀避免了華為手機業務面臨的困境,分拆後數年,榮耀發展迅猛,部分源於填補華為撤出全球市場及國內受挫後的空缺。美國制裁曾重創華為智能手機業務,近年通過替代從美國採購的零部件,逐步恢復元氣。 分拆初期,榮耀表現亮眼。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統計顯示,2022年榮耀以34%的出貨量增速,位列中國前五大手機品牌之首,市佔率達12%,躍居國內市場第二。增長勢頭延續至2024年初,當年一季度銷量增長13.2%後,以17.1%的市佔率登頂國內市場。 不過,此後增長軌跡逆轉。2024年,榮耀的中國市佔率持續下滑,從二季度的14.5%跌至四季度的13.7%。IDC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榮耀的出貨量已跌出國內前五。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榮耀出貨量下滑12.8%,國內排名第六。 榮耀市場受挫之際,恰逢國內對手強勢增長。特別是老東家華為,2023年末攜自研芯片的Mate60系列回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榮耀銷量下滑時,華為出貨量激增28.5%,小米(1810.HK)出貨量增長16.5%。 儘管國內市場承壓,在華為因無法使用谷歌Android系統而失落的海外市場上,榮耀的表現則異常強勁。去年四季度,該公司歐洲出貨量同比大漲77%,以4%的市佔率躍居該區域第四大品牌。 海外擴張構成榮耀的重要增長,有機會成為吸引投資者的核心賣點。公司在東南亞市場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雖未進入區域前五,但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榮耀今年一季度的出貨量達89.3萬台,創紀錄高位,同比增幅高達88%,展現出驚人的增速。 本土市場份額暫時流失,大可不必恐慌,榮耀仍可通過重磅新品實現市場修復。當然,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持續白熱化,且作為榮耀最核心的市場,該區域不容有失。 為突圍同質化競爭,榮耀著力打造AI驅動型的企業形象。今年3月,公司在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發佈戰略藍圖,未來五年斥資100億美元投入AI研發,加速從手機製造商走向「AI終端生態公司的」轉型。 據國內媒體報道,戰略轉型伴隨重大組織架構調整。榮耀已新設AI產業部門,AI及軟件團隊也擴編至2,600人。 1月履新的榮耀CEO李健向國內媒體表示,智能手機已屬成熟市場,10%至20%的歷史增長率難再現。相較之下,李健將AI手機稱為「藍海市場」,榮耀多年積累的AI算法與硬件研發經驗,將轉化為競爭優勢。 需要指出的是,AI並非榮耀的專屬賽道,小米、Vivo等競爭者亦推行類似策略,行業趨勢已成。鑒於當前AI功能仍具局限性,分析師多質疑其實用性能,是否真正激發消費者換機意願。 歸根結底,AI戰略轉型或能提升榮耀估值預期,但投資者興趣終將取決於手機業務的基本面。儘管國內市場表現欠佳,榮耀在歐洲及東南亞等海外市場的擴張態勢,對潛在投資者仍具吸引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獲本地300倍超購 泰德醫藥首掛半日升3.76%

多肽CRDMO企業泰德醫藥(浙江)股份有限公司(3880.HK)周一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盤初一度漲近4%,至中午收市報31.75港元,升3.76%。 據招股結果,香港公開發售接獲300.15倍超購,按回補機制,公開發售股份已增至840萬股,佔發售總數50%。國際發售錄得2.43倍認購。最終發售價30.6元為上限定價,集資淨額4.29億港元(5,500萬美元)。 泰德醫藥是次全球發售1,680萬股,基石投資者包括石藥集團及騰訊 前高管吳宵光創立的微光創投分別認購500萬美元股份。公司去年收入4.42億元,年增31%;淨利潤年增20.9%至5,917.3萬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