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8.HK 1233.HK 3883.HK
Yuzhou suffers in shadows of Evergrande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壓力重重,不過,禹洲集團、時代中國和中國奧園等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卻並非焦點所在,儘管它們也出現了股價暴跌、債務拖欠

重點:

  • 禹洲集團和中國奧園等規模較小的開發商今年股價暴跌,它們面臨的流動性壓力與恆大和碧桂園等巨頭類似,甚至更大
  • 穆迪於上月將中國整個房地產行業的前景下調至「負面」

     

梁武仁

現金短缺的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中國政府正試圖找到應對辦法。步履維艱的房地產開放商,是這個18萬億美元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情況下,中國許多規模較小的民營開發商,不得不應對自己處在聚光燈之外的局面,因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中國恆大(3333.HK)和碧桂園(2007.HK)等巨頭的困境上。

這種擔憂在今年禹洲集團控股有限公司(1628.HK)、時代中國控股有限公司(1233.HK)和中國奧園集團有限公司(3883.HK)等開發商的股價急劇下跌中得到了突出體現。這些股票都變得幾乎一文不值。

因此,沒有極強風險偏好的股票投資者,可能都會避開此類股票,結果導致它們不可能通過發行新股來籌集資金。債務投資者可能也會對它們敬而遠之,尤其是穆迪上個月將該行業的前景下調至「負面」。然而,四個月前穆迪才將房地產上調至「穩定」,當時的情況似乎正在改善,想不到近期情況急轉直下。

年初至今,禹洲集團的股價已下跌68%,而時代中國則下跌74%。兩只股票的交易價格遠低於1港元,市銷率只有區區0.03倍。中國奧園的股價表現略好,但年初至今亦下跌了40%。

過去三年中國房地產行業面臨的情況,與之前二十年的榮景截然不同。現在許多開發商感受到的壓力,早在2020年就顯現出來了,當時政府開始管控這個負債累累的行業。

這個決定對該行業造成了巨大打擊,很大程度上切斷了昔日推動其快速擴張的債務融資。此舉對政策制定者來說存在風險,因為它嚴重抑制了房地產開發,而後者是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的關鍵組成部分。當時的想法似乎是,最好在早期階段解決問題,而不是等到事態失控演變成全面危機。

但後來新冠疫情導致世界各地經濟停擺,包括中國經濟。而在中國,早在之前,隨著房地產市場在經過二十年的爆炸式增長後降溫,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日子就已經變得不好過了。後來,新的借貸限制加上疫情防控,讓情況雪上加霜。

隨著疫情的消退,中國經濟重新開放,引發了人們對該行業形勢將開始好轉的希望,而年初確實出現了經濟復蘇的跡象。但這種勢頭很快就消失了,為開發商的問題找到快速解決辦法的希望破滅了。

首先,政府制定的債務上限,使它們進行債務再融資和為新項目融資的難度加大。房價下跌也讓很多買家持觀望態度,這讓開發商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加劇了它們的流動性壓力。

由此形成惡性循環,開發商難以完成項目,反過來讓潛在的購房者變得更加焦慮,導致房地產開發項目因缺乏資金而進一步延期。與此同時,開發商也難以從股票和債券買家那裡籌集到新資金,他們曾經是開發商最重要的現金來源之一。

暗淡的前景

這一切又把我們帶回了小開發商的問題上,由於資源更有限,它們與大開發商遭受著同樣的痛苦,甚至更大。

禹洲集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去年部分美元債券違約後,公司正在制定債務重組計劃。根據8月底發佈的最新財報,它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實際上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儘管增幅僅為1%。

但它的成本增加了11%,導致毛利下降了85%。原因在於物業交付時公允價值的下調,這可能意味著它們並沒有像禹洲集團在項目開工建設時所預計的那麼掙錢。

同樣,禹洲集團的投資物業賬面錄得巨額虧損,開發中的房地產及應收賬款出現巨額減值。該公司上半年的財務費用也大幅增加。將所有這些費用和成本計算在內,禹洲集團在此期間淨虧損90億元(12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3.53億元。

隨著財務狀況的惡化,今年上半年禹洲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即債務與股本比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兩倍多,達到356%。讓人進一步懷疑其債務償還能力,尤其是考慮到今年上半年它即將到期的債務有所增加。

時代中國的情況也差不多。中國奧園看起來情況要稍好,上半年的毛利率有所提升,在此期間其淨虧損雖有縮小,但數額仍然巨大,該公司仍然深陷虧損。

中國政府今年放寬了對一些房地產公司的借貸限制,並推出了其他措施,如在一些城市放鬆購房限制,試圖重振房地產市場。但這些措施並沒有產生太多效果,至少現在還沒有。

8月份,新建住宅的價格出現10個月來的最快跌幅。同月,惠譽評級還下調了對今年中國新房銷售交易的預測,預計將下降10%至15%,而之前的預測是5%。

在過去的困難時期,中國政府總有本事,以出其不意的招數來解決重大問題。但目前困擾房地產行業的問題似乎過於複雜,難以迅速解決。這讓房地產公司本已黯淡的前景更加黯淡,在恆大和碧桂園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之際,繼續給禹洲集團、時代中國和中國奧園等規模較小的公司帶來壓力。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鷹瞳科技H股全流通獲批

眼科影像識別方案提供商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251.HK)周一公布,已收到中國證監會發出的備案通知書,完成其合共5015.1萬股未上市股份實施H股全流通的備案。股份轉換涉及26位股東。 成立於2015年的鷹瞳科技主要提供眼科影像識別方案,去年7月宣布研發萬語醫療大模型,從單一影像診斷向全科醫療問答、健康管理領域延伸。今年2月,萬語醫療大模型完成升級並接入DeepSeek R1模型。 公司去年收入按年下跌23.3%至1.56億元(2,100萬美元),虧損由2023年的1.33億元擴大至2.55億元。公司股價自2021年11月上市以來累跌83.22%,今年至今則跌7.9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ovosense makes automotive chips

持續虧損現金流失 納芯微前景不樂觀

去年現金儲備和利潤率大幅下滑,導致這家模擬芯片製造商陷入虧損 重點: 納芯微已提交港股上市申請,去年的一宗收購推動其營收強勁增長,但公司仍連續兩年錄得虧損 中國對美芯片製造商加徵關稅或為該公司帶來短期利好,去年美企佔據中國模擬芯片市場22%的份額 陽歌 儘管美國試圖孤立中國新興的微芯片行業,但該行業仍深度參與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這一嚴峻現實,在模擬芯片製造商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688052.SH)顯露無遺,這家2022年登陸滬市科創板的企業,正尋求赴港上市。 納芯微並非初創企業,其歷史可追溯到2013年。上周五提交給港交所的上市文件顯示,公司在這期間至少部分時間是盈利的,最近的一次年度盈利是在2022年。但自那之後,公司毛利率急劇下滑,因隨著疫情期間的嚴重短缺導致近年來全球芯片產能大幅擴張,其面臨激烈的競爭。 雖然納芯微目前的處境看起來並不樂觀,但不斷升溫的中美貿易戰或將成為該公司的一根潛在救命稻草,因為納芯微的產品主要在國內市場銷售,而由於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進口產品突面臨高達125%的關稅。 這或許對納芯微有利,因為上市文件顯示,中國市場15大模擬芯片銷售商中有五家來自美國,約佔銷售額的22%。如果關稅持續存在,這些美國公司的芯片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促使買家轉向生產較便宜的中國本土公司,以及亞洲和歐洲的芯片產品。 納芯微指出,目前情況還不確定,中國正在梳理「美國製造」芯片的具體定義,因為許多芯片製造商實際上只是設計公司,它們的產品是按照合同約定,由台灣、日本、新加坡和歐洲等地的第三方公司生產的。 納芯微在申請書中稱:「2025年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佈通知,闡明瞭與進口報關和關稅收費相關的半導體原產國判定規則。根據該通知,晶圓製造國將被視為原產國,而不論芯片在何處進行封裝。」 顯然,很多問題仍懸而未決,包括關稅是會長期維持下去,還是僅僅是一種談判策略,如果中美達成新的貿易協定便會迅速取消。由於大多數美國芯片製造商使用的是其他國家的生產合作夥伴,因此它們的產品也可能完全不受關稅影響。 雖然關稅可能會在中短期內給納芯微減輕一些壓力,但該公司的現狀看起來並不太樂觀。這體現在其在上海掛牌交易的股票上,該股較2022年的IPO價格下跌了約17%。模擬芯片製造商的技術含量低於數字芯片製造商,由於面臨激烈的競爭,目前估值普遍較低。 總部位於中國的貝克微(2149.HK)的市銷率為4.6倍,自2023年12月IPO以來其股價已上漲73%。全球領先的亞德諾 (ADI.US) 市銷率高達10.4倍,而規模較小的思佳訊(SWKS.US)市銷率僅為2.46倍。若在香港上市,按貝克微市銷率計,則納芯微市值約為90億元(12.3 億美元)。 侵蝕利潤空間 雖然納芯微可能因香港投資者追捧中國芯片板塊而獲得更高估值,但這家公司的基本面實則乏善可陳。由於競爭激烈,其營收從2022年的16.7億元驟降22%至2023年的13.1億元。儘管去年營收強勢反彈50%至近20億元,但這一躍升幾乎完全歸因於收購麥歌恩的交易。 與此同時,公司的銷售成本,也就是每塊芯片的生產成本,在營收中的佔比持續攀升,從2022年的51.5%增至去年的72%。這嚴重擠壓了公司的利潤空間,毛利率從上年的48.5%暴跌至2024年的僅28%。 公司表示:「近年來,來自國際領導公司的價格競爭加劇,已對中國公司的業務造成挑戰,使得他們調整定價,並影響其盈利能力。」 隨著利潤空間遭到擠壓,公司在2023年陷入虧損,去年更出現現金流為負值的情況。根據財報數據,2024年淨虧損擴大至4.03億元,較上年的3.05億元進一步惡化。伴隨虧損加劇與現金流持續惡化,公司現金儲備從2023年末的17.5億元銳減至去年末的僅10億元。 這並不是說納芯微毫無亮點可言,從產品結構來看,公司確實展現出相對均衡的佈局,客戶群體也較為多元。其芯片產品主要面向三大領域:汽車電子、能源與自動化,以及消費電子。能源與自動化板塊的營收佔比已從2022年的70%降至50%,同期汽車芯片業務佔比從23%提升至37%,消費電子芯片也從7.6%增長至13.5%。 公司的客戶結構也趨於多元化,前五大客戶的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43.8%降至去年的36.9%,不過這一改善至少部分得益於其收購了麥歌恩。納芯微還強調,它已成為中國汽車模擬芯片市場的本土龍頭,整體市場份額位居第二。 歸根結底,由於身處產能過剩、競爭慘烈的細分賽道,納芯微看起來並不令人振奮。儘管對美國芯片徵收關稅的政策或許會讓其獲得一定喘息,但可能是短暫的。由於旗下芯片產品技術門檻較低,加上此技術相對成熟,在中國全力攻堅高端芯片的背景下,公司恐難獲得可觀的額外政策扶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順豐首季業績盈收雙升

物流企業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936.HK, 002352.SZ)周一公布首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上升6.9%至698億元人民幣(下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利潤為22.3億元,按年升16.9%。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利潤為19.7億元,按年升19%。 首季度實現總件量35.6億票,同比增長19.7%。當中速運物流受惠於公司完善產品矩陣,以及強化服務競爭力,收入同比增長7.2%。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9%,主要受惠於公司持續加強國際網路能力建設。 周二順豐開市升1.3%報37.8港元,現股價較公司去年上市定價高1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anhua Futures filing for Hong Kong IPO as its global expansion efforts are encountering the setback of tariff war

南華期貨申港上市 全球擴張碰上關稅戰

南華期貨A股於2019年8月在上證交易所掛牌,今次若成功在港上市,可進一步深化國際化戰略 重點: 南華期貨去年淨利潤4.58億元,按年升13.7% 未來力拓海外市場   徐緯珺 在關稅陰霾下,近月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加上地緣政治緊張、經濟政策轉變,投資者的避險情緒有增無減,已在上證交易所掛牌的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603093.SH),無懼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申請來港上市,希望透過A+H上市,進一步鞏固國際化戰略。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南華期貨於1996年成立,是中國首批期貨公司之一,總部在中國杭州,與香港上市的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0619.HK)或其聯營公司(包括南華期貨有限公司)沒有任何關連。為降低訴訟的潛在風險,公司以橫華國際的名義在香港開展業務。 南華期貨的業務主要有四個板塊:中國境內期貨經紀業務、中國境內風險管理服務、中國境內財富管理業務,以及境外金融服務,前三者是境內業務,最後一項是境外業務。以2024年經調整經營收入計算,境內業務約佔51%,境外業務約佔48%,餘為其他業務。 境外交易量上升 公司主要收入來自佣金及手續費,還有利息收入。中國境內期貨經紀佣金及手續費淨收入,2023年為4.04億元,2024年減少25.8%至3億元;同期境外淨收入則由1億元增加45.7%至1.46億元。主要原因是中國境內期貨經紀平均佣金率下降,而境外期貨交易量則不斷上升。 南華期貨的境外金融服務包括期貨服務、資產管理、證券經紀及槓桿式外匯交易,目前在香港、芝加哥、新加坡及倫敦都已設立據點。 過去三個年度,南華期貨淨利潤都有增長,由2022年的2.46億元增至2023年的4.03億元,增幅63.8%;2024年增至4.58億元,增幅13.7%,淨利潤得到改善,主要歸因於境外金融服務的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加強境外業務發展,是集團未來的一個目標,如成功在香港上市集資,可以加強境外附屬公司的資本基礎,藉此擴展境外業務,以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及風險應對能力。 不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為南華期貨的全球擴張戰略帶來隱憂,某些國家的政府可能會對外國公司實施更嚴格的監管規定或設置障礙,對公司擴張不利。 加強科技抗同質化 至於境內業務,三個板塊中以期貨經紀業務為主,要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要創新和提供獨特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因應市場發展,南華期貨定下技術創新為企業戰略的核心,持續推進金融科技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加強期現交易風險管理系統,優化交易系統的速度和可靠性,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目前國內期貨公司同質化嚴重,南華期貨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大方向正確。 現時在香港掛牌的同類股有弘業期貨(3678.HK,001236.SZ)與中泰期貨(1461.HK),在業務與規模方面,跟南華期貨相差不太遠。弘業期貨是首家「A+H」期貨公司,在港股市場具有先發優勢,H股現時的市盈率約73倍;中泰期貨則是通過港股市場融資強化國際化布局,現時的市盈率高逾100倍。惟此二股的成交量未算活躍,市盈率的參考性不高。 南華期貨上市定價,較可取的是參考內地同業,例如國內期貨行業龍頭永安期貨(600927.SH),現時的市盈率約25倍;瑞達期貨(002961.SZ)約17倍;南華期貨本身A股的市盈率也只是17倍左右,以此推算,南華期貨H股定價估計也不會太高。 總括來說,雖然南華期貨是最早實施全球化戰略的公司之一,在不同海外市場已打下基礎,領先很多同業,但目前全球金融市場存在非常多變數,包括關稅、地緣政治、經濟政策等,這些不可測因素,是最大的風險所在。此外,香港投資者對內地期貨公司業務模式了解有限,亦有可能影響其H股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