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瑞士信貸、摩根大通和貝萊德集團在最近幾個月紛紛減持這家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的股份

重點:

  • 幾家大牌股東在過去三個月紛紛減持微盟
  • 上個月,騰訊投資的微盟宣布了一項10億港元的股票回購計劃,以緩解拋售壓力

陽歌

我們不如把2021年秋稱為微盟集團(Weimob,2013.HK)的「大退出」季。

這個與互聯網巨頭騰訊(Tencent,0700.HK)關系密切的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自8月宣布回購10億港元的股票以來,一直在積極購買自己的股票。現在我們終於知道究竟是誰在出售這些股票,它們中許多位列全球A級投資者名單,曾經是微盟的追捧者。 

我們稍後會來看看這份名單,其中有幾個新近加入的值得註意,它們或許是從公司下挫的股價中嗅到了一些機會。

說實話,不難看出投資者目前不那麽看好它的原因。除了2017年和2019年有小幅盈利外,該公司在過去幾年一直虧損。今年上半年,它繼續虧損,令原本希望獲得小幅利潤的投資者感到失望。

即使以目前的股價,該公司也比一些現在盈利的同行有不錯的溢價。

最重要的是,那些在2019年初投資微盟香港IPO的人都取得了不錯的收益。該公司當年以每股2.8港元的價格發行股票,籌集了7.56億港元。此後,該股票取得了不錯的漲幅,大部分時間都處於12港元或以下的水平,在2月份中國科技股整體大漲之時,它短暫地飆升至30港元以上。

出於對國內監管收緊的擔憂,中國科技股此後普遍回落,回吐了大部分漲幅。但是,即使是以周一收盤時的12.20港元計算,該股目前的交易價格仍然是IPO發行價的三倍多。

從估值上看,基於2020年的業績,微盟的市銷率(P/S)也高達16。其競爭對手——與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關系密切的寶尊(BZ.US)盡管盈利,但市銷率卻低得多,僅為1.7倍。即使是盈利能力與寶尊相當的美國同行賽富時(Salesforce.com,CRM.US),市銷率也較低,為10倍。

微盟股價高漲的其中一個原因,很可能是其令人印象深刻的A級投資者名單,這代表了對這家公司未來的一大信任票。這個群體包括了瑞銀(UBS)、貝萊德集團(Black Rock)、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和摩根大通(JPMorgan)等。這些大機構一般很少涉足像微盟這樣的中小盤股。微盟的最新市值為317億港元(41億美元),正好處於中盤股範疇。

這個全明星粉絲俱樂部在7月失去了一個重要成員,當時瑞士信貸披露它已經將其在該公司的多頭頭寸從6.75%削減到3.79%。這家全球銀行業巨頭在去年年底持有微盟股份更多,為9.12%。在它上市後,也是微盟幾次二級股票發售的承銷商。這一消息引發了微盟股票20%的下跌,促使董事會發表聲明,稱公司一切正常。

恐慌效應

雖然在它的運營層面上可能沒有什麽問題,但該公司的許多其他大牌投資者似乎都註意到了這一點,認為現在或許是退出的好時機,並將他們首次入股以來賺取的部分利潤收入囊中。

瑞士信貸的本土競爭對手瑞銀也已將其在該公司的多頭頭寸從6月底的7.1%減持至目前的不到5%的水平——低於這個門檻,投資者就不需要報告它們的持股情況。摩根大通也減持了所持股份,從年中的9.77%降至目前的7.04%。

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是獲利套現名單上的最後一個,它的持股比例也從6月底的6.17%降至5%的門檻以下。和其他三家機構投資者曾持有大量微盟空頭頭寸不同,由於這家美國巨頭對微盟的押註基本上是做多,貝萊德的拋售行為明顯存在差異。

但對於微盟來說,也不全是壞消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在8月底披露,該公司已累計持有微盟5%以上的股份,在最新一次披露中,這一數字升至5.07%。中等規模的基金管理公司布朗兄弟哈裏曼銀行(Brown Brothers Harriman & Co.)也在10月7日披露,對微盟的持股比例曾一度超過5%的門檻,不過此後又回到這一水平以下。

在看了該公司最新財務報告後,就不難了解這些大投資機構減持股份的原因了。

今年前六個月,微盟的收入增長44.5%至13.8億元(2.15億美元),這個增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肯定不是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這個數字確實擊敗了寶尊,寶尊上半年的收入要高不少,達到43億元,但同比僅增長18%。賽富時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長也較為緩慢,為23%。

但正如我們之前說過的,寶尊和賽富時都是盈利的。相比之下,微盟上半年虧損5.843億元,比去年同期的5.457億元略有擴大。即使在調整後的基礎上(通常除去與員工股份薪酬相關的成本),微盟今年上半年仍錄得1.188億元的虧損,去年同期則為5230萬元的盈利。

歸根結底,知名投資機構支持微盟的時代可能要結束了,至少目前看來是這樣。盡管瑞銀、瑞士信貸和貝萊德可能仍將持有該公司5%以下的股份,但它們可能會繼續減持,直到有跡象表明有理由采取相反的操作。就這點來說,最重要的信號就是實現長期盈利,盡管目前還遠不清楚何時會真正實現這一點。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京東擬收購德國電子零售商Ceconomy

德國電子產品零售商Ceconomy(CECG.DE)周四證實,正與中國電商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18.HK, JD.US)進行收購談判。據路透社報道,京東出價為每股4.60歐元,較周三股價溢價約23%,交易總值約22億歐元(25.9億美元)。 Ceconomy為歐洲最大消費電子零售商,旗下擁有MediaMarkt與Saturn兩大品牌,於多個歐洲國家擁有約1,000間門店,員工人數約5萬人。2023/24財年,該公司銷售總額達224億歐元,其中網店貢獻達51億歐元。 若交易落實,將使京東得以大舉進軍歐洲市場,藉由Ceconomy龐大的線上與實體零售網絡,擴展其在歐洲的電子商務版圖。京東去年曾考慮收購英國零售商Currys,但最終未達成協議。 京東美股周四收跌1.36%,收報33.47美元,港股部分周五低開,至中午收入報130.2港元,跌2.3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維立志博一鳴驚人 首開爆升逾倍

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7.HK)周五正式掛牌,開市即大升逾倍至72.4港元,其後升幅略收窄,中午收市報69.65港元,較定價高99%。 公司共發售3,686.25萬股,每股介乎31.6港元至35港元,最終以上限定價,香港公開發售錄得近3,494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超額認購近40倍。 公司集資淨額11.79億港元,65%用於產品的持續臨床開發及監管事務、15%用於擴展現有的管線及優化集團的技術平台、10%用於提升生產能力,餘下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建滔中期盈利增長強勁

建滔集團有限公司(0148.HK)周四表示,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將錄強勁利潤增長,原因是其製造和銷售層壓板及印制電路板(PCBs)的核心業務表現穩健。 公司表示,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飆升逾70%,從去年同期的15.1億港元增至超過25.6億港元。 建滔股價周五開盤上揚,並在上午交易中上漲9.2%,報HK$28.35。股價年初至今已上漲約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ida seeks to recharge its finances

資金告急 摯達科技三度遞表求生

三度遞表港交所的摯達科技,背後反映的是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集體焦慮 重點: 首季雖融資得7,425萬元,但至5月底現金餘額已消耗逾半 首季虧損按年收窄,業績似有反彈跡象    李世達 作為新能源車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電動汽車充電樁製造商上海摯達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之路卻頗為坎坷。近日,該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遞表,折射出其背後深層的營運壓力與資金需求。 作為一家電動車智能充電解決方案供應商,摯達科技所處的產業恰好搭上新能源車全球快速普及的浪潮。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全球電動車銷量持續增長,進而帶動包括充電設施、能源管理系統(EMS)、後台雲平台等相關基礎設施需求高速擴張。摯達科技主攻的正是這個環節,其產品組合涵蓋充電樁、EMS解決方案、雲端後台平台,以及開發中的自動化充電機器人。 儘管需求存在,但公司的業務卻是每況愈下。根據申請文件, 2022年至2024年間,公司收入由升轉跌,分別為6.97億元(9,700萬美元)、6.71億元及5.93億元。同期淨虧損則逐年擴大,分別為2,630萬元、5,853萬元及2.38億元。 去年度淨虧損大幅增加,主要來自經營開支明顯增加,其中,公司銷售及營銷開支達1.15億元,較2023年的9,046萬元上升近27%。一般行政開支亦由7,366萬元升至1.04億元。反映出公司在拓展市場、投入研發及應對金融資產風險時所面臨的沉重財務壓力。 不過,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三個月,公司營收為2.17億元,顯著高於2024年同期的1.56億元,虧損則從3,144萬元減少至1,705萬元,顯示某種程度的復蘇趨勢。 不難看出,公司在經歷2024年的調整與壓力之後,正在嘗試重拾增長軌道。其部分改善,來自產品組合的調整與市場布局的改變。 申請文件指出,摯達科技正積極拓展至特選海外市場,例如德國、荷蘭、日本及新加坡等地,並將重點從傳統硬件轉向具有更高毛利潛力的EMS系統與先進充電機器人產品,以期提升整體利潤率與收入穩定性。 手頭現金快速消耗 然而,公司現金流狀況仍令人擔憂。2022年至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均為淨流出,2024年更由2023年的2,707萬元大幅擴大至1.16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亦逐年下滑,從2022年的2.06億元降至2024年的1.41億元。儘管2025年首季公司透過融資活動獲得約7,425萬元資金,令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現金增至1.46億元,但短短兩個月後的5月底,手頭現金又消耗逾半,只剩下7,441.2萬元。 這種「融資即消耗」的資金結構,顯示公司正急需進一步補充資本,支撐其在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市場的技術投入與國際擴張計劃。 與同業相比,其市場地位與成長潛力便更顯微妙。以國內龍頭、特鋭德(30001.SZ)旗下的特來電為例,其不僅具備自營運營網絡與品牌優勢,近年亦逐步涉足海外市場,與摯達科技構成正面競爭。此外,星星充電、雲快充等業者則在平台運營與公私合營專案上更具經驗與政府資源。 相較之下,摯達科技的優勢仍集中在技術整合與產品組合多樣性,例如EMS平台與自動充電機器人等創新技術,但即使能有效商業化,在細分市場也將面對一場場硬仗。 目前,全球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處於快速擴張階段。根據BloombergNEF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需要超過一億個充電點,對應充電設備的總投資額預計超過2,500億美元。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政府政策也強力推進「新基建」,支持充電樁與能源互聯網建設,加上海外如歐盟、日本亦提出碳中和目標並配套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整體產業處於高景氣周期。然而,在高速增長背後,行業也面臨激烈價格戰與產品同質化的困境,對企業的研發能力、資本實力與市場拓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若從估值角度切入,截至目前市場對類似公司的估值已逐步趨於審慎。部分已上市的同業如能鏈智電(NAAS.US)與特來電,市銷率都在2倍以下。在全球電動車基礎設施建設大勢未變的前提下,公司所走的高技術、高毛利路線具備一定差異化優勢,但現實挑戰亦極為嚴峻:現金流吃緊、負債壓力、利潤難見,仍是刻在其成長故事上的巨大問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