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8.HK
The newly floated biotech can boast big-name backers and counts more than a dozen biopharma heavyweights among its customers, but it is still awash with red ink.

全球收入排名首20名的生物製藥公司中,有16家是晶泰科技的客戶,其股東背景星光熠熠

重點:

  • 過去三年,晶泰科技的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66.7%,顯示良好的業績增長前景
  • 晶泰科技的客戶留存率似乎不算很高,每年約有超過三成客戶流失

 

 莫莉

近年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AI技術與醫療健康領域的融合亦深深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AI製藥重新成為熱門賽道。中國AI製藥賽道的龍頭選手晶泰科技(2228.HK),作為首家循港交所上市規則18C申請上市的專特公司、也是港股的「AI製藥第一股」,獲得投資者的支持,首日上市高開2.1%,中午收市升幅更擴大至12.3%。

晶泰科技的熱度從招股期間就已凸顯,接獲超額認購102倍,在景氣度一般的香港新股市場中,表現堪稱優異。晶泰科技以5.23港元定價,集資約9.9億港元,上市市值約179億港元,滿足未商業化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時市值達100億港元的要求。

於2015年成立的晶泰科技,主要業務是通過量子物理的計算、人工智能及自動化技術,為製藥及材料科學行業提供研發解決方案及服務。招股書顯示,全球收入排名首20位的生物製藥公司中,有16家是晶泰科技的客戶,公司還與輝瑞(PFE.US)、強生(JNJ.US)及德國默克集團(MRK.US)等很多世界領先的製藥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係。

晶泰科技的業務有兩大板塊,其一是藥物發現業務,主要指小分子和大分子藥物的發現和開發,其核心平台包括ID4智慧化藥物發現平台和XupremAb抗體研發平台,從合作項目中,晶泰科技可獲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或特許權使用費等。其二是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例如:包括藥物晶體形式篩選、晶體結構解析到結晶工藝開發等方面的固態研發服務,以及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為製藥及材料科學行業及其他行業的客戶提供標準或定制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2021至2023年,晶泰科技的收入分別為6,280萬元、1.33億元及1.74億元,期間的年複合增長率為66.7%。這離不開2023年5月晶泰科技與跨國製藥企業禮來(LLY.US)達成的大筆合作訂單,根據協議,晶泰科技利用其特有的小分子藥物發現平台 ID4Inno識別潛在候選藥物,禮來將負責這些候選藥物的臨床和商業開發過程,這個超級訂單的預付款和里程碑收益最高可達2.5億美元,是中國AI製藥單個藥物研發管線金額最高的合作。

在2023年,晶泰科技的藥物發現業務和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業務,分別貢獻了8,773萬元和8,669萬元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在藥物發現業務中,約九成的收入來自於「被投資方客戶」,即客戶以股權交換而非現金支付的方式向晶泰科技付費。這種EFS(Equity for service)模式在醫藥外包(CXO)行業並不鮮見,維亞生物(1873.HK)就曾以該模式投資多家初創企業,但是當行業遇冷,公司手持的股份估值大跌,就會拖累業績表現。晶泰科技在招股書透露,公司已經圍繞上下游關鍵產業鏈和技術孵化和投資了數家創新型公司。

招股書顯示,晶泰科技上市集資所得,約75%將用於提升研發能力及解決方案提供能力,包括升級基於量子物理的綜合技術平台,構建生物醫學垂直領域生成式AI模型、招聘人才等;約15%用於提升國內外商業化能力;另約10%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業績隱憂

作為AI製藥的頭部企業,晶泰科技在上市前已經完成了8輪融資,累計融資額達7.32億美元,其中最後一輪融資在2021年7月進行,投後估值達到19.68億美元。在AI概念加持下,晶泰科技股東星光熠熠,騰訊 (700.HK)是公司主要股東,上市前持股比例為13.7%,紅杉中國、軟銀願景基金、中國生物製藥(1177.HK)、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L.US)等亦有份投資。本次上市更引入了8名基礎投資者,包括恒基地產(0012.HK) 聯席主席李家傑、百奧賽圖(2315.HK) 、國盛資本等合共認購約3.4億港元等值股份。

雖有大量明星股東加持,但晶泰科技的盈利似乎仍遙遙無期。過去三年,其虧損淨額分別為21.37億元、14.39億元及19.14億元。其中,公司的同期研發開支分別為2.14億元、3.59億元和4.8億元,反映成本快速持續上升。

另一方面,晶泰科技的客戶留存率似乎不算很高,在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別有75名、120名及187名客戶,同期的客戶留存率分別約為67.5%、51.4%及64.9%,說明每年有約30%的客戶流失。相比之下,CXO行業的龍頭藥明康得(2359.HK; 603259.SH)的前十大客戶留存率高達100%,用戶粘性極高。

在AI製藥賽道中,可與晶泰科技相提並論的,是準備衝擊港交所上市的英矽智能,這間公司於2022年8月完成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投後估值為8.95 億美元,遠低於晶泰科技的市值。AI製藥概念的確具有強大吸引力,但是當二級市場對盈利無期的生物科技企業信心漸失之際,投資者亦需要謹慎觀望晶泰科技的業績前景。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Hangzhou Tongshifu Cultural and Creative actively seeking a Hong Kong IPO amid Goods Economy, getting support from Xiaomi

獲小米支持 銅師傅趁谷子熱謀上市

銅師傅在內地銅質文創工藝產品市佔率達35%,挾龍頭一哥地位申請港交所上市 銅師傅去年純利大升近八成,股東包括小米 線上直銷佔比大,自研IP收入比例高   白芯蕊 谷子經濟股今年炒上,最具代表的泡泡瑪特(9992.HK),股價今年已急升逾倍,一度撲近200港元大關,布魯可(0325.HK)年初上市後亦反覆走高,同樣擁有谷子概念的杭州銅師傅文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遞交上市申請文件。 主力生產銅質文創產品的銅師傅,由俞光在2013年3月創立,隨後引入基金北京光信、小米旗下的天津金米,及雷軍持股的順為等成為公司股東。據申請文件顯示,目前大股東為俞光,持股公司26.27%股權,小米則持有9.56%,順為及北京光信分別持有13.39%和6.06%股權。 曾計劃內地上市 申請文件中指出,銅師傅曾考慮在中國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但基於市況及戰略調整,以及香港上市有望接觸國際投資者,有助拓展海外,因此銅師傅終止內地上市計劃,轉戰香港掛牌。 受惠內容創作及消費數字化推動,全球銅質文創工藝產品市場銷售收入由2019年的45.73億元,增加至2024年的62.67億元,複合增長6.5%。隨著全球對精緻美學及具收藏價值的銅質工藝產品需求持續上升,估計到2029年銷售收入將擴至87.09億元,折合2024至2029年複合增長6.8%,當中中國銅質文創工藝產品市場有望達18.7億元,佔全球21.5%。 尤其是內地銅質文創市場比國際市場強勁,因「國潮」美學崛起,激發消費者共鳴和體驗兼增強參與度,配合中國政府相繼出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等政策,支持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化開發,以及工藝產品產業現代化轉型,帶動市場持續增長。 銅質文創市場高度集中 中國銅質文創工藝產品市場高度集中,據調研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稱,去年龍頭首三間企業市佔率便達70%,其中銅師傅在總收入及線上收入更是行業龍頭,市佔分別達35%和44.1%。 銅師傅業務由直銷、經銷和代銷組成,佔集團2024年總收入分別76.7%、20.5%和2.8%。直銷之中,線上佔比最大,佔直銷收入91.9%,也佔集團總收入70.5%。所謂線上直銷,主要來自天貓、京東、抖音等旗艦店,同時實行統一線上零售定價政策,而銅師傅線上客單價平均高於750元。 此外,銅師傅也積極開拓線下渠道,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中國新一線及二線城市的高流量商業區戰略要地運營9家直營店。 谷子經濟其中一個最大關鍵是產品IP(知識產權),銅師傅自研IP產生收入比例高,佔2022至2024年總收入的94.1%、88.3%及93.7%,同期亦創建300個、279個及456個新的原創產品IP,也與其他特許授權商合作,推出銅質擺件產品,包括《功夫熊貓》、《變形金剛》及《侏羅紀世界》系列等。 不過谷子經濟也分好淡季,銅師傅稱11月「雙11購物節」以及12月的「雙十二」等線上購物節、每年的新年及春節等送禮高峰期,以及第四季度國慶黃金周及中秋等,銷售都會特別暢旺。 銅價起跌主宰成本 整體來講,銅師傅去年增長強勁,收入按年上升12.8%達至5.71億元,純利升幅更快,按年升79%至7,898萬元。與此同時,營業成本佔比持續下降,由2022年和2023年67.8%及67.6%,下降至2024年64.6%,但公司產品原材料主要是銅,佔2022年至2024年營業成本的51.9%、47.1%及47.1%,未來全球對銅的需求大,特別是人工智能年代下,歐美電網殘舊需全面升級,全球新增產銅產量卻未有同步上升,或會推高銅價,變成集團利潤率有受壓風險。 參考全球IP公司估值,目前泡泡瑪特預期市盈率35倍,布魯可則達25.6倍,還有以Hello Kitty打響名堂的日本上市企業三麗鷗(8136.JP),目前預期市盈率也近30倍,意味全球谷子經濟股估值處較高水平,若果銅師傅能短期內掛牌,配合有小米光環照耀下,預計銅師傅力爭估值最少20倍預期市盈率上市,惟一旦超過30倍市盈率上市,股價炒高水位未必不多,值博率相對較細,投資者宜留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製造商大削產能 多晶硅產能利用率不足4成

據財新周五報道,企業正竭力扭轉成本倒掛導致的虧損困局,中國多晶硅製造商已大幅削減產量,目前產能利用率不足40%。龍頭企業大全新能源(DQ.US;688303.SH)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目前產能利用率維持在30%-40%區間,與行業平均水平一致。 大全及其同行的困境,源於過去兩年多晶硅價格飆升時的大規模擴產。作為光伏電池核心原材料,多晶硅價格曾經歷暴漲,然而產能的集中釋放疊加光伏組件需求趨緩,導致價格斷崖式狂跌,多數頭部企業均陷入虧損泥潭。 大全的境況頗具行業代表性,財報顯示,公司今年一季度多晶硅單位生產成本達每公斤7.57美元,同期銷售均價僅為每公斤4.37美元,價格出現大幅倒掛。在主動減產與價格下行的雙重壓力下,大全收入從去年同期的4.15億美元銳減至1.24億美元,並由去年同期的1,55萬美元盈利轉為7,180萬美元虧損。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雲工場主席擬售最多15%持股

IDC解決方案服務商雲工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12.HK)周一公布,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計劃出售最多6,900萬股股份,約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的15%。公司表示,此次售股預計不會影響其業務運營。 此次交易將導致控股股東Ru Y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由雲工場主席兼CEO孫濤持有)所持股份從3.45億股減至2.76億股,其持股比例將降至60%。 雲工廠成立於2021年,總部位於江蘇無錫,主要從事提供IDC解決方案服務、邊緣運算服務以及ICT服務及其他服務的業務。2024年,公司收入7.07億元(9,800萬美元),按年增長1.7%,淨利潤1,209.1萬元,按年下跌13%。 雲工場股價在周一早盤下跌了22.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njoy makes frozen dumpling

食品股蜂湧上市 安井有望先拔頭籌

冷凍食品製造商安井計劃赴港上市,並已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 重點: 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已正式批准安井食品的赴港上市計劃,此舉可與上海上市互補 這家冷凍食品製造商的收入在首季度開始收縮,毛利率也明顯低於其他很多領先食品公司 陽歌 隨著冷凍食品安井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3345.SH)的上市計劃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批准,距離實現上市目標又近了一步,香港的投資者可能很快將多一個投資選擇。 這家生產魚丸和各種包子等冷凍食品的龍頭企業,正投身於一場熱潮,越來越多在上海和深圳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在這方面,公司正與領先的醬油和調味品製造商海天味業(603288.SH)競爭,欲成為中國首家擁有雙重上市的大型食品企業。  最近,食品股紛紛湧入香港,這可能讓投資者有點選擇煩惱,他們試圖找出哪些股票可能提供最佳回報。名單上包括鳴鳴很忙、三隻松鼠和溜溜果園等零食巨頭,它們希望加入衛龍美味(9985.HK)的行列,後者已在香港上市。還有其他食品巨頭,如大米銷售商十月稻田(9676.HK),以及方便面製造商統一企業中國(0220.HK)和康師傅控股(0322.HK)。 安井食品成立於2001年,與同行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明顯喜歡收購,而收購也助推了公司的增長。公司旗下許多品牌都是收購而來,如洪湖誘惑、新柳伍和功夫食品。公司在4月份提交給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第一季度財報中披露,在兩個月前,斥資4.45億元(6,200萬美元)收購了鼎味泰70%的股份,後者是魚丸等冷凍海鮮產品的生產商。 雖然收購可能是一個積極因素,但與同行相比,公司的毛利率相對較低,在上海上市的股票估值也相對偏低。毛利率較低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公司的配送成本較高,因為冷凍產品都需要冷鏈配送服務。 另一個可能讓投資者卻步的因素是,安井食品的收入從今年開始出現收縮。 安井食品1月份提交香港上市申請,高盛和中金公司是承銷商,表明上市融資額可能超過1億美元。所有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都必須獲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的批准,而上週五該監管機構正式宣佈,對安井食品的申請予以備案,意味它拿到了批文。根據這份通知書,安井食品擬發行5,950萬股。 我們已經指出的,與同行相比,安井食品在上海上市的股票估值相對較低,市盈率(P/E)僅為16倍。這還不到海天味業A股市盈率36倍的一半,也遠遠落後香港上市的衛龍美味的30倍、統一企業中國的21倍和康師傅控股的18倍。似乎表明,投資者對安井食品的故事不怎麼感興趣,很可能是因為其利潤率相對較低。 收入收縮 瞭解上述宏觀背景,我們將在本文的後半部聚焦安井食品的財務表現。數據顯示,公司雖在中國龐大的冷凍食品市場佔據龍頭地位,但在某些關鍵盈利指標上卻表現滯後。根據安井食品在1月份的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場數據,它以6.2%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速凍食品行業第一。 公司在今年1月提交上市申請時,營收看起來相對穩健,2024年前9個月的增長率為7.7%。全年增速與這一數字持平,這家在上海上市的公司報告稱全年收入增長了7.7%,從2023年的140億元增至151億元。 但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之後公司收入出現收縮,從一年前的37.5億元下降4.1%至36億元。儘管去年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許多公司都報告了類似的疲軟態勢,但該公司並未對突然下滑做出任何解釋。 公司將產品線分為三大領域,以魚丸和豬肉腸等速凍調制食品為首,這些產品在過去三年中貢獻了一半左右的收入。第二大類別是小龍蝦和蛋餃等速凍菜餚製品,收入份額從2022年的25%增長到去年的約30%。最後一個類別是速凍米面製品,如燒賣和饅頭,在公司收入中所佔的份額從2022年的約20%縮小到去年的16.5%。 整體收入萎縮雖令人略感擔憂,但在當前環境下並不意外。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安井食品去年毛利率較低,僅為23.3%,遠低於海天味業去年前九個月的36%,也低於統一企業中國和康師傅控股約33%的毛利率。部分原因可能在於高昂的經銷費用,也可能與多次收購後的整合難度有關。無論原因為何,若想在食品股選擇日益豐富的市場中贏得投資者青睞,安井食品需改善這一重要盈利指標。  安井食品去年淨利潤微增0.5%至14.8億元,增速遠低於收入增長。與收入趨勢一致,今年一季度淨利潤也開始收縮,同比下降10%至3.95億元,降幅超過收入下滑幅度。 歸根結底,一些投資者可能會喜歡安井食品,因為它是中國領先的冷凍食品公司,地位無可爭議。但是,面對眾多利潤率更高、估值更高的其他選擇,投資者可能需要更多理由才會把錢放在安井食品的購物車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