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併購領氪 股東拋售極氪插水
極氪將出資13億美元,收購母公司吉利旗下的領氪51%股權,後者最近才進入電動汽車市場 重點: 極氪宣布以94億元收購母公司旗下領克品牌的大部分股份後,股價下跌27% 極氪三季度汽車交付量增長51%,與前兩個季度的增長速度相比大幅下降,公司稱有望實現年度銷售目標 陽歌 所有在5月份購買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的IPO股票的投資者,以為自己買入的是一個豪華新能源汽車(NEV)品牌,都在上周大吃一驚。因這家由吉利控股的新上市公司向全世界宣布,它將與更下沈的姐妹品牌領克合併,後者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相對較晚。 對於關注中國公司,尤其是吉利的人來說,這筆交易並不完全令人震驚。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大部分中國公司,都由個人或母公司控制,小股東在重大戰略決策中通常沒有發言權。 以極氪為例,它的母公司是吉利,創始人李書福可說是中國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除了原來的吉利品牌外,李書福多年來還推出了其他品牌,如極氪和領克。他也是中國收購外國品牌最成功的人之一,最著名的是瑞典的沃爾沃和英國的路特斯。 李書福曾在9月公開表示,至少就目前而言,推出和收購新品牌的時代已經結束,並指出他的公司正在從戰略擴張階段轉向戰略整合階段。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這一新的整合舉措並不令人意外。不過,那些在購買極氪股票時,以為買的是一家豪華新能源汽車初創公司的投資者,肯定在知曉這公告時感到有點受騙。 與此同時,此次合併確實為極氪注入新元素,與領克在同一天發布的极氪最新业绩顯示,公司正迅速陷入不可避免的增長放緩和價格壓力。 雖然此次收購將大幅提升極氪的銷售額,因它會將領克的財務狀況整合到自己的損益表中,但投資者對此並不十分滿意。極氪的股價在公告發佈前一天上漲了12%,接近IPO後的最高點,很可能是因為市場對此前傳聞的交易寄予厚望。但公告發布當天,極氪股價暴跌24%,並在接下來的兩個交易日繼續下跌。總言之,該股在三天內市值蒸發約15億美元。 對領克的收購涉及不少變數,但收購價格似乎相對公平。根據交易,極氪將出資約94億元收購領克51%的股份。領克的估值約為26億美元,約為極氪最新市值52.5億美元的一半。似乎表明,投資者相信這兩部分將為新的極氪2.0做出同等貢獻。 與此同時,吉利宣布將以8.06億美元的價格,將11.3%的極氪股份轉讓給旗下兩家子公司,在這筆交易中極氪的估值為71.3億美元。這似乎是吉利顯示對極氪充滿信心的方式,因為出售價格與極氪在大規模拋售前的市值相比有大約6%的小幅溢價,與公司的最新市值相比更是溢價36%。 股票被低估 最近的拋售導致極氪的股票市銷率(P/S)相對較低,僅為0.56倍,這不符合大眾對高增長公司的預期。它的幾乎所有勁敵市銷率都高於1倍,其中比亞迪(1211.HK; 002594.SZ)為1.06倍,理想汽車(LI.US; 2015.HK)為1.31倍,零跑汽車(9863.HK)為1.81倍。 這似乎表明,投資者需要看到一些有說服力的證據,才會相信這筆交易的邏輯。極氪聯合創始人兼CEO安聰慧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解釋,此筆交易會將極氪主攻的25萬至50萬元之間的豪華車,與領克15萬至30萬元之間的平價車進行合併,拓寬上市公司的價格區間。 從銷售角度說,領克目前的銷量超過了極氪,儘管差距不大。前者在10月的銷量為31,074輛,後者在那個月的交付量是25,049輛。極氪高管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他們的目標是今年最後兩個月每月交付3萬輛,這樣它就能夠實現今年23萬輛的年度交付目標。 領克於2017年成立,是吉利與沃爾沃的合資企業,主要生產傳統的燃油車。直到最近才開始進軍新能源汽車,於今年推出首款電動車型。相比下,從2021年開始交付首批車輛以來,極氪僅銷售新能源車。極氪的高管表示,通過整合後台功能和經銷商網絡等,合併將有助於大幅節約成本。 最後,我們將用極氪最新財報中的一些數據來結束本文,透過它們,可以看到公司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所承受的壓力。在三季度,公司的新能源汽車交付量同比增長51%至55,003輛,與前兩個季度的銷量翻倍相比大幅放緩。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汽車銷售收入同比僅增長42%至144億元,低於銷量的增長,這是它為了保持競爭力而被迫降價所致。 通過控製成本,極氪化解了部分壓力。作為最大成本之一的研發費用同比下降2.6%。儘管如此,毛利率仍從上年同期的17.2%降至三季度的16.0%,不過其淨虧損收窄了約17%至12.2億元。截至9月底,公司擁有83億元現金,其中4.4億美元來自IPO。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會用於支付收購領克的費用。 總言之,收購領克是李書福為了合理安排其汽車棋盤上眾多棋子而策劃的一樁強迫婚姻。這筆交易在許多方面都是合理,價格看起來也相當公道。最大的問題是極氪管理層能否為領克注入新的活力,因為它的發展似乎慢於李書福和吉利的最初設想。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降低對吉利依賴 億咖通力拓客戶群
這家智能汽車科技公司錄得穩健的季度收入增長,但對控股股東相關的公司依賴仍是其面臨的主要風險 重點: 億咖通科技二季度收入增長31%,顯然是由控股股東李書福的吉利汽車旗下品牌的銷售所推動 嚴重依賴吉利汽車及其附屬公司導致億咖通易受雙方關係減弱的影響 梁武仁 億咖通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ECX.US)正努力擺脫汽車巨頭吉利控股集團的巨大陰影,但似乎進展不大。 上週四發布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這家智能汽車技術開發商的收入在二季度同比增長31%,達到13億元。對於由領導吉利的億萬富翁企業家李書福共同創立的億咖通科技來說,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收入增長。但看上去大部分收入增長都來自這家汽車集團旗下品牌的銷售。 儘管億咖通科技沒有對客戶群進行具體劃分,但最新季度報告重點介紹了在4月至6月期間上市的使用其產品的新車。那些車都出自吉利或其附屬公司,包括前不久上市的電動車品牌極氪(ZK.US),以及通過收購納入旗下的沃爾沃和路特斯科技(LOT.US)。 為智能汽車製造數字駕駛艙平台,包括必要的芯片和軟件的億咖通科技還指出,其設備將用於國有車企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目前正處於研發階段的紅旗豪華汽車。它還補充稱自己獲得了一家「知名」歐洲車企的設計合同。但最新報告期內,吉利及其附屬公司可能仍在億咖通科技的客戶佔大頭。儘管該公司努力讓客戶群多元化,但去年它們仍佔其總營收的近80%,高於2022年的67%。 「我們繼續與吉利集團保持良好關係,」億咖通科技首席運營官彼得·賽里諾(Peter Cirino)在最新季財電話會議上說。 當然,與像吉利這樣的公司關係密切是好事,並且短期內這種關係不太可能發生變化。由李書福在1986年創辦的吉利最初是一家冰箱零部件製造商,自從在20世紀90年代末成為中國首家民營汽車製造商以來,已經發展成了一個汽車帝國。該集團現在控制著十多個品牌,被認為是中國最大的民營車企之一。 李書福和沈子瑜在2017年聯合創辦億咖通科技,後者目前擔任首席執行官一職。截止去年底,李書福及其家族通過一家有限責任公司持有億咖通科技50%的股份,沈子瑜持股7.2%。 只要李書福保留在億咖通科技的股權投資,該公司與吉利之間的業務往來就可能會保持下去。這種關係在業務層面來說是明智的,至少現在是這樣,因為它為吉利提供了電子儀錶盤部件的安全供應,而電子儀錶盤是日益數字化的汽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這並不意味這種關係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尤其是如果出現了其他產品質量比億咖通科技更好的公司的話。億咖通科技目前在虧錢運營,因此未來從新的第三方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最終可能會稀釋李書福的股權並降低他的控制權,從而削弱他支持該公司的動力。 複雜的關係 像億咖通科技與吉利之間的這種關係,也總是容易產生利益衝突,因這種關係既是基於股權關係,也基於億咖通科技的產品質量。李書福是個人,而不是通過吉利擁有億咖通科技的股份,這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如果是純商業的安排,億咖通科技應向吉利收取市場價,以實現收入的最大化。但實際上,它嚴重依賴這種關係,意味它可能無法在定價上太激進。當然,吉利永遠可以自由地轉向其他供應商,如果對方的價格、技術或兩方面都更出眾的話。 所有這些都突顯出億咖通科技與吉利的關係雖然牢固,但並不一定能永遠持續下去,而一旦分道揚鑣,可能會導致億咖通科技的收入突然大幅減少。而且在從這種關係中獲益的同時,億咖通科技仍需要找到盈利之路。 在第二季度,這條路似乎越來越遙遠,因為億咖通科技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超過8個百分點,至23.1%。公司表示,利潤率下降部分是因為在競爭壓力下,公司為了推動計算平台銷售的收入增長而採取了「滲透定價策略」。隨著運營費用增加,公司的淨虧損驟增60%以上,達到了3.064億元。 億咖通科技非常清楚過度依賴吉利及其附屬公司的風險,因此它正試圖在國內外爭取到更多非關聯客戶。在國內市場,該公司正尋求加強與一汽的關係,以擴大其產品在該集團品牌中的採用率。首席執行官沈子瑜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億咖通科技還在處理與吉利無關的汽車製造商發出的五份全球詢價。 自從億咖通科技在2022年底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借殼上市以來,其股價已縮水超過80%,目前的市銷率(P/S)不到1倍數,對於一家處於高增長領域的科技公司來說,這並不亮眼。這個數字只相當於自動駕駛技術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開發商 Mobileye (MBLY.US)超過6倍市銷率的零頭,該公司去年與億咖通科技合作開發了一款極星電動SUV。 億咖通科技的收入增長穩健,但顯然這還不足以打動投資者。公司之前表示正努力擴大吉利家族以外的客戶群,但這項行動尚未取得重大成果。在這方面取得更好的進展,可能是有助於其再次贏得投資者並提高自身估值的第一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