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行業黎明 中潤光能轉戰港股
市場競爭加劇,價格下滑,中潤光能選擇轉戰港股,尋求資本支持以渡過行業低谷 重點: 公司去年由盈轉虧,錄得股東應佔虧損12.89億元 今年2月,中國光伏組件價格出現30個月以來首次上漲 李世達 全球光伏零組件市場一直是中國企業的天下,然而在產能過剩、價格下滑的環境下,市場環境相當惡劣,能夠生存下來並持續成長的企業,絕非泛泛之輩。其中江蘇中潤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在艱難環境下前行,去年光伏電池片出貨量上升至全球第二,近日已正式向港交所主機板提交上市申請。 公司此前曾於2023年向深交所創業板提交上市申請,並成功通過,但由於公司在2024年第一季度由盈轉虧,考慮到行業景氣不佳及當時A股市況低迷,最終在2024年6月撤回上市申請。時隔幾個月後,公司轉戰港交所衝刺上市,保薦人也由海通證券改為中信建投國際和中信證券。 成立於2011年的中潤光能,為頭部光伏電池製造商,近年將產業鏈延伸至光伏元件環節。申請文件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統計數據,2024年公司在全球光伏電池製造商中排名第二,市場份額達14.6%,包括各大光伏組件製造商,其中全球十大光伏組件製造商中的九家也是其客戶。申請文件稱,公司的業務遍及超過29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000餘家客戶。 中潤光能主營高效能光伏電池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同時也發展光伏零組件業務。光伏電池片是光伏電池板的基本組成單元,也是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的主要設備。目前電池片收入佔公司總收入超過80%,至於光伏零組件的業務也在持續成長,2022年至2024年,公司光伏組件銷量分別為0.9GW、1.4GW及2.9GW,收入佔比別為7.5%、9.0%及18.7%。 然而,業務推進雖頗為順利,但在行業整體下行周期下,中潤光能去年由盈轉虧。2024年,中潤光能收入按年下滑45.68%至113.2億元,並錄得股東應佔虧損12.89億元,而2023年為盈利16.7億元。 錄得毛損 庫存增加 事實上,自2023年第四季開始,由於產能激增導致產能過剩,硅片、光伏電池片的平均售價紛紛下跌,導致行業利潤率下滑。申請文件顯示,2022年至2024年,中潤光能的光伏電池片整體平均售價從0.99元/W降至0.32元/W,也令公司毛利率從2022年的11.8%降至2024年出現毛損10.1%。 光伏行業虧損的當然不止中潤光能一家。有媒體統計,去年中國有31家光伏企業出現虧損,佔比超過行業七成,硅料硅片、電池組件更成重災區。包括億晶光電(600537.SH)、TCL中環(002129.SZ)、通威股份(600438.SH)及鈞達股份(002965.SZ)等均出現虧損。 與此同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存貨周轉天數、存貨金額都在快速上升,其中資產負債率從2022年的79.1%增加到去年的83.7%,而存貨金額更是從2022年的9.37億元大增1.5倍至去年的24億元。存貨周轉天數也從2022年的19.7天爆增至去年的68天。手上現金則從2023年末的19.2億元降至去年末的11.1億元。 毛利下滑、庫存增加、周轉困難及現金減少,已說明中潤光能目前面臨的困境,也顯示上市的急迫性。但對於資本市場而言,考慮的還是光伏產業景氣何時反轉向上? 光伏產業現曙光? 今年以來,不少訊號似乎顯示好的一面。根據政府政策,今年4月30日前併網的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可以獲得較高額的電費補貼,而自5月31日起,新投產的分佈式光伏項目,原則上全部電量進入電力市場交易,通過競價形成電價,不再享受國家補貼。 這兩個「大限」導致行業內短期內出現「裝機潮」,光伏電池與組件價格也出現回升。今年2月份,中國光伏組件價格出現了30個月以來的首次上漲,漲幅0.4%,這個不到1%的漲幅已足夠振奮行業信心。 而中潤光能的海外拓展,則是近幾年,中潤光能積極拓展在美國、歐洲、中東、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的業務,其海外收入也有所增加。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海外市場收入從14.41億元增加至37.23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也從11.5%提升至32.9%。今次若成功上市,募集的資金將用於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建立新的海外生產基地,生產高效光伏電池片。 中潤光能在行業內具備一定優勢,但公司日趨嚴峻的財務狀況,可能讓投資人信心打折扣。整體而言,光伏企業的市場吸引力仍取決於行業的前景,前述提到的電價新政策對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將是後續觀察的重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光伏電池陷產能過剩 鈞達股份望「儲能」出海
這家已在A股上市的中國領先光伏電池製造商,趁中港股市最近轉旺,再次向港交所申請上市 重點︰ 受產能過剩等問題拖累,鈞達股份今年上半年轉虧 這次鈞達股份上市集資,目的就是為擴展海外市場,尋找新增長引擎 裴梓龍 中國政府接連出招刺激經濟,中港股市受惠大反彈,各大企業也趁勢申請來港上市。已經在A股上市的鈞達股份(002865.SZ),以海南鈞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名再闖港交所(0388.HK)。 鈞達股份在今年2月曾向港交所申請上市,惟因招股文件半年有效期屆滿,在8月自動失效,估計與當時整體中港股市低迷,無法取得管理層心目中的估值有關,畢竟其A股股價過去一年跌幅已超過50%。 成立於2003年的鈞達股份,本來專注汽車內外飾業務,包括提供汽車儀器板、前後保險槓等部件,2017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然而上市翌年,內地汽車市場陷入下滑期,拖累鈞達股份業績。 2019年,鈞達股份展開戰略轉型,看中光伏電池行業。2021年,當時光伏電池中的P型電池主導市場,鈞達股份果斷出資14.34億元,收購捷泰科技51%股權,正式進軍光伏行業,翌年再將汽車塑料配件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業務出售,全力發展光伏電池業務。 作為中國領先的光伏電池製造商,過去兩年受惠行業紅利,尤其是從「P型轉N型」浪潮中,鈞達股份的N型TOPCon電池一度帶給公司高速增長。據招股文件顯示,2021年公司的收入只有約16.39億元,2022年N型電池技術崛起,公司也是全球首批大規模量產N型TOPCon電池的企業,帶動整體收入增長5.8倍至110.9億元,去年再上升67.9%至186.1億元。 過去三年,公司淨利潤也持續增加,由2021年的5,373萬元,大幅上漲至2022年的6.17億元,期間多賺了10.4倍,去年再增加32.3%,至8.16億元。正因如此,鈞達股份A股股價在2022年一度高見173.26元,其後見觸頂回落。 不過,截至今年10月18日,鈞達股份A股股價已跌至43.7元,單計過去一年的跌幅已達53.3%,如果以2022年的高位計算,跌幅更高達74.8%。投資者持續沽貨並非無因,因該公司的高增長開始無以為繼,其上半年收入只有約63.6億元,同比下跌32.4%,更重要的是由盈轉虧,淨虧損1.66億元,表現遠差於去年同期的9.56億元淨利潤。 由於鈞達股份去年全年淨利潤為8.16億元,意味其實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虧損。這與內地光伏行業自去年已陷入產能過剩的情況密不可分,整個產業鏈上的產品價格都持續走低,例如今年上半年多晶硅和硅片價格已下跌超過40%,電池片價格也跌了逾15%。 產品售價跌幅驚人 上半年,鈞達股份的P型PERC電池收入同比銳減87.7%,N型TOPCon電池也少了4.5%,最令投資者擔憂的是,兩款電池的平均售價跌幅驚人,P型PERC的平均售價由2022年的1.06元/W,跌至去年0.75元/W,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下滑至0.32元/W,同比跌幅達62.8%;N型TOPCon的平均售價今年上半年只有0.36元/W,同比大幅下跌61.3%。 國內光伏業產仍在消化過剩產能,國金證券的報告指,自去年第四季起,光伏業經過二三線企業退出及整合,已有不少公司被淘汰,而目前「供給側洗牌」已進入中後期。 面對國內競爭激烈,不少公司選擇到海外尋找增長。去年全球光伏電池市場規模按出貨量計已達544.9 GW,預計到2030年可達1,526.6 GW,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為14.2%,如果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其他地區光伏電池出貨量,年複合增長率更可望高達25.6%。 鈞達股份在招股文件中也提到,公司來自中國境外的銷售額佔比由2021年的0.3%,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3.8%,更計劃將海外年化產能擴大至約10 GW,這次在港股上市集資所得,就是用於興建年化產能約為5 GW的海外光伏電池生產基地,同時建立及加強海外銷售業務及分銷渠道,以及用於研發先進技術及一般營運資金。 當然,擴大海外業務也面對不少風險,其中最不明朗的就是貿易限制,包括關稅、出口規定、反傾銷及反補貼稅等問題,將直接影響公司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 這次鈞達股份再闖港交所,希望能以「A+H」身份在兩地上市,截至上周五,本港H股對比A股折讓率介乎5.3%至77.1%,能源相關股份的折讓一般約50%。如果鈞達股份希望成功上市,不僅要通過港交所聆訊,更重要是定價需要比A股存一定折讓,才能說服投資者進場,為公司擴展海外市場「儲能」。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