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茶」到減肥藥 碧生源能否重返榮耀?
從風靡全國的減肥茶,到連年虧損變賣資產,如今押注減肥藥業務的碧生源正走上一條崎嶇轉型路 重點: 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淨利1,240萬元,按年大增46% 碧生源藉減肥藥收入佔比升至38%,逐步擺脫對茶品依賴 李世達 「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嗖的一下,不要太瘦哦」——曾經這些廣告詞充斥在中國各地電視廣告與公交車站,碧生源的名字幾乎成為減肥茶的代名詞。憑藉激進的營銷與時代紅利,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0926.HK)在2000年代創造了輝煌神話。 然而,這家昔日的明星企業如今陷入連年虧損,仍在進行艱難轉型,期望涅槃重生。。 據公司公布的中期財報,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碧生源收入按年增長1.8%,由去年同期的2.54億元升至2.58億元(3,600萬美元)。雖然收入增幅有限,但毛利率由68.2%提升至68.6%。同時,公司嚴控費用,期內營運開支下滑2.8%至1.65億元,為盈利釋放提供空間,帶動碧生源上半年錄得淨利1,240萬元,較2024年同期的850萬元按年大增46%。 這樣的業績表現說不上有多亮眼,但對碧生源來說,已算是很大鼓舞。 減肥茶第一股 將時間拉回十多年前,碧生源曾是港股市場保健品類股的明星代表。2010年,碧生源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減肥茶第一股」,市值一度攀升至52億港元。當時公司主打「常潤茶」與「常菁茶」,至2017年已累計售出43.5億袋,全盛期全國經銷網達13萬家,開創中國減肥保健品的黃金年代。 然而,轉折點來得突然。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明文規定保健品名稱中不得含有功效性描述,「減肥茶」這一命名方式成為禁區。碧生源的核心產品被迫停產、改名重上市,失去了最強勁的品牌識別。同時,消費者對「神奇減肥」產品的認知趨於理性,飲品類保健品逐步被藥品與功能食品取代,市場份額不斷被瓜分。 品牌老化也是致命傷。在年輕消費群體認知中,碧生源屬於老一輩人使用的品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碧生源未能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品牌定位,逐漸在市場上被遺忘。 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業績虧多盈少。2023年,碧生源全年收入下滑至5.43億元,同比大減32.2%,淨虧損擴大至2.99億元,是2012年以來最多。公司股價從2010年11月的歷史高點105港元下跌超97%。 藥品板塊逐漸成長 面對現實壓力,碧生源逐步調整發展重心。2015年,公司收購廣州潤良藥業,取得減肥藥奧利司他的中國代理權,正式進軍藥品市場,並將其定位為繼茶品之後的第二增長引擎。 雖然減肥藥的市場競爭激烈,但與茶品相比,其臨床依據與功效說服力更具優勢,在消費者心中亦具一定信任基礎。這一策略轉向,使藥品營收佔比從不到兩成逐步攀升至近年三至四成,成為碧生源抵禦茶品銷售疲弱的重要支柱。 2024年,在整體營收下降至4.84億元的情況下,茶產品收入下滑至3.26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為1.58億元,兩者佔比分別為67.3%與32.7%。到2025年上半年,這一結構繼續變化,茶產品收入按年降2.8%至1.59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則年增14.5%至9,924.5萬元,佔比進一步演變為61.7%與38.3%,顯示藥品板塊在公司營收結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此外,碧生源也積極變賣資產「止血」。近年碧生源多次出售資產,包括北京總部與旗下食品子公司,藉此維持營運與償債。 到2024年,雖然公司收入按年再跌10.8%至4.84億元,但得益於大幅削減營運開支,公司成功扭虧,錄得盈利1,680萬元。今年上半年,回穩情勢更加明朗,收入錄得升幅,盈利更按年大增近六成,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最新的業績表現也鼓舞了市場氣氛。績後首個交易日,碧生源股價大漲超25%至3.2港元,接近52周高位,今年以來漲幅達39.13%。目前市盈率約24.3倍,高於同仁堂科技(1666.HK)的11.6倍,屬於中等偏上估值區間,考慮到其盈利能力尚不穩定且規模相對較小,當前價格似乎缺乏支撐,市場對其藥品業務是否能持續、品牌重塑是否成功仍保持謹慎。若公司下一階段能在減肥藥業務或其他健康品類實現真正成長,並持續交出穩定盈利,或有望支撐更高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同仁堂醫養申上市增併購 靠老字號突圍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北京同仁堂全力進軍中醫醫療領域,尋求港股上市 重點: 公司營收由2021年的4.7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8.9億元 截至2023年,同仁堂醫養的商譽值佔淨資產比重達27.2% 李世達 中國民營醫療機構併購潮持續,中醫領域也是如此。百年老字號中醫藥品牌同仁堂,近年來加速併購中醫院,打造自有中醫醫療體系。近日,同仁堂旗下經營連鎖醫療機構的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遞表尋求上市,由中金公司擔任保薦人。 同仁堂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359年前。清朝康熙八年(1665年),曾任職太醫院的樂顯揚辭官後,在北京創立第一家「同仁堂藥室」,以「製藥一絲不苟,賣藥貨真價實」而聞名。至雍正年間,同仁堂被欽定為「御藥房」,所製藥品供奉清宮,成為官藥,其自製名藥有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烏雞白鳳丸等。目前,同仁堂為北京市國資委控股的「國字號」企業。同仁堂招牌則被列入商務部中華老字號名錄,並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早已企業化的同仁堂,旗下擁有A股上市的同仁堂 (600085.SH)、港股上市的同仁堂國藥(3613.HK)及同仁堂科技(1666.HK)三家上市公司,同仁堂醫養有望成為旗下第四家。 同仁堂醫養的前身是2015年成立的同仁堂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由同仁堂全資擁有,2019年增資後更名為同仁堂醫養,同仁堂仍持有83.9%股權。 同仁堂醫養主打中醫醫療服務。根據申請文件,公司目前擁有11家線下自有醫療機構,包括七家醫院、兩家門診部及兩家診所、一家互聯網醫院,以及九家線下管理醫療機構。公司醫療網絡總就診人次由2021年的140萬人次,增長至2023年的190萬人次。 收購推動增長 財報顯示,同仁堂醫養營收由2021年的4.7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8.9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8%;股東應佔溢利(虧損)則從2022年的虧損1,897萬元,到2023年轉為盈利2,713萬元。毛利率亦由2021年的16.9%成長至2023年的21.6%。 從申請文件中不難發現,同仁堂醫養業績的增長及實現扭虧,是靠著不斷併購中醫院來實現。 2022年,公司收購另一家中醫老字號——義烏三溪堂旗下的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國藥館;同年,同仁堂醫養互聯網醫院「同仁堂中醫」上線。2024年初,同仁堂醫養陸續收購了鞍山同仁堂中醫醫院、石家莊同仁堂中醫醫院,以及承志堂旗下子公司上海承志堂70%的股權;6月,再出手收購上海中和堂60%股權。 根據申請文件,2023年三溪堂國藥館實現營收1.7億元,三溪堂保健院實現營收1.9億元,兩家機構營收便佔公司整體營收達四成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收購三溪堂的資金,是透過抵押三溪堂保健院與國藥館超過四成股權,向銀行融資而來。截至目前,同仁堂醫養仍有約1.3億元銀行貸款尚未償還。申請文件中也提到,上市募資用途之一,便是要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商譽值比重過大 伴隨收購而來的,便是快速增加的商譽值。申請文件顯示,同仁堂醫養的商譽賬面值已從2021年12月31日的2,610萬元上升至2022年12月31日的1.9億元。截至2023年,同仁堂醫養的商譽值佔淨資產比重達27.2%。這意味著公司隨時要面對較高的商譽減值風險。 申請文件稱,公司未來仍將通過持續併購擴大業務規模,目標在2028年底前收購五家中醫院。 中藥製藥行業,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的說法,但近年來片仔癀(600643.SH)市值已成長至約1,240億元,是同仁堂538億元的1.3倍。同仁堂除原有業務外,也嘗試過賣養身咖啡、奶茶等跨界產品,也試過涉足化妝品、酒母嬰產品與酒類領域,但對業績增長的推動並不顯著。 中醫醫療領域正處在景氣賽道,或許是更值得發展的新起點,但中醫醫療服務競爭激烈且市場分散,商譽值過高、盈利能力尚未被證明的同仁堂,仍有許多問題要解決。 在港股市場上,中醫醫療是一條獨特的賽道。2021年上市、在全國擁有56家中醫醫療機構的固生堂(2273.HK),目前市盈率為33.7倍,或可作為參考。固生堂目前以每年兩家的速度持續擴張,同仁堂醫養短期內很難與之競爭,但後者的優勢在於擁有老字號品牌與完整產業鏈的加持,若能獲得資金支持,持續併購擴大版圖,後續發展仍值得期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