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機器人新產品獲批 銷售前景卻難言樂觀
這家醫療機器人生產商的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是首款獲批搭載自研機械臂的國產髖膝一體骨科手術機器人 重點: 雖然新產品獲批,但中國手術機器人領域正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格局,前有已經佔領市場的進口產品,後有大量國產產品獲批 微創機器人上半年收入僅4,760萬元,卻錄得5.45億元淨虧損,主要因為產品商業化路途艱難 莫莉 隨著科技進步,由機器人輔助進行手術早已不是新鮮事,它們不但可以輔助進行多種普外科腔鏡手術,還能進行關節置換、脊柱手術等。但是,由於手術機器人工藝複雜、集成難度高,該市場曾經長期被美國直覺外科(ISRG.US)等進口品牌壟斷。 近年,隨著政府大力支持,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天智航(688277.SH)及精鋒醫療等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開始崛起,產品上市獲批速度明顯加快。上週五,微創機器人宣佈,旗下鴻鵠骨科關節置換手術導航定位系統,正式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成為首款獲批的搭載自研機械臂的國產髖膝一體骨科手術機器人,可以用於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TKA)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THA)。消息公佈後,微創機器人股價連續兩日上漲,累計漲幅為6.7%。 與傳統手術相比,鴻鵠骨科關節置換機器人能夠在手術中精準定位,更高效地進行截骨、磨骨和假體安裝,術後下肢力線矯正也明顯更佳,還能減少手術併發症,幫助患者快速康復,加上機器人的手術器械與傳統手術相似,也能幫助醫生縮短學習時間,以便更快進行手術。去年4月,僅適用於全膝關節置換術的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首次獲批上市,是中國第一款搭載國產機械臂的骨科手術機器人。 按照臨床應用分類,手術機器人主要分為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泛血管手術機器人、經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以及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五大領域。微創機器人的業務已覆蓋這五大「黃金賽道」,三款旗艦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蜻蜓眼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以及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均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 商業化難題待解 中國手術機器人領域正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格局,不僅有美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已經在市場得到成熟應用的進口產品,還有大量新近獲批的國產手術機器人。據行業媒體億歐大健康的不完全統計,2022年中國共有15款手術機器人產品獲批,包括腔鏡機器人三款,骨科機器人10款,神經外科機器人兩款。 與一般的醫療器械不同的是,手術機器人廠商的收入來源分為三部分:系統、耗材及服務。廠商會以一次性的價格向醫院出售手術機器人,包括硬件以及配套的手術軟件系統;其次是手術過程中與機器人配套使用的耗材,例如機械臂、穩定器等專用產品;第三則是機器人的維修和其他售後服務等。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商業模式中,廠商前期通過系統銷售產生收入,中長期則通過提供耗材和服務持續獲利。 作為大型設備,手術機器人的設備採購費已高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以達芬奇機器人為例,單台售價超過2,000萬元,一般只有大型三甲醫院才有足夠的患者數量及財力配備。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已經引進了達芬奇的醫院,可能並不想更換新的機器人,即使國產品牌試圖降價來擴大銷售,但其臨床價值尚未得到驗證,如果使用率不高,醫院也無法收回成本,廠家更難以通過耗材和服務收入進一步獲利。 微創機器人上月發佈的今年中期業績,顯示出國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的艱難。即使已有三款產品獲批上市,其上半年收入仍然只有4,760萬元。去年1月獲批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機器人,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實現了四台商業化裝機,去年4月獲批的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僅完成首台商業化裝機。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管道建設、市場教育投入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微創機器人上半年的銷售及行銷開支為1.26億元,按年大增196.8%,主要包括商務團隊的人員支出、培訓醫生和臨床驗證的費用開支。期內,該公司更錄得5.45億元淨虧損,比去年同期擴大,主要因為多款產品上市導致銷售開支大幅增加。 為了快速拓展市場,微創機器人選擇同步拓展海外市場。鴻鵠骨科機器人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510(k)認證、歐盟CE認證、巴西ANVISA認證及澳大利亞TGA認證,成為首款同時於中、美、歐盟、巴西及澳洲五地獲批上市的國產手術機器人。 微創機器人於2021年11月以每股43.2港元在港交所上市,掛牌初期備受追捧,一度衝上73.45港元。但是,伴隨著港股以及醫療板塊的低迷,其股價一路下行,如今僅徘徊在20港元水準,市帳率約16倍,遠高於國內同業天智航的4.5倍,雖奠定了其國產手術機器人龍頭地位,但要讓投資者的信心更加堅定,需在商業化道路交出更佳成績。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