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加劇盈收下滑 傳音擬赴港上市抗逆勢
據媒體報道,這家在上海科創板的上市的平價智能手機製造商,正考慮赴港作第二上市 重點: 據媒體報道,科創板上市的傳音控股正考慮赴港作第二上市,融資規模或高達10億美元 這家平價手機製造商憑借開拓非洲市場迅速崛起,但隨著競爭加劇,其營收去年開始下滑 陽歌 對企業融資而言,時機決定成敗。不過,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88036.SH)顯然未能汲取這一教訓,媒體新近報道稱,這家平價手機製造商正計劃在科創板基礎上,在香港作二次上市。 憑借著力發展Tecno、Infinix及Itel等處於100至200美元區間的平價機型,傳音控股成為國內最不為人知的手機行業翹楚。通過悄然深耕非洲市場確立主導地位後,公司2023年借力拓展其他新興市場,躋身全球前五大手機廠商。 然而,近年隨著國內其他手機廠商在非洲發起挑戰,加之其在新開拓市場屢遭挫敗,傳音控股步入艱難時期。雪上加霜的是,全球通信芯片巨頭高通去年對該公司發起訴訟,其任職多年的CFO,更於當年9月短暫失聯。 這樣的境況之下,可能難以使傳音控股成為港交所IPO的有力候選者。但現實似乎並非如此,彭博社上周報道,公司正與顧問商討,計劃在香港上市集資約10億美。 雖自身處境堪憂,傳音控股無疑受到香港IPO市場火爆勢頭的鼓舞。该市场近期受沪深A股上市的中资企业青睐,成为他们第二上市地点。這一輪熱潮以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為首,後者今年5月完成香港年初至今最大IPO,共募資逾40億美元。 與寧德時代類似,傳音控股2019年登陸科創板時,憑借同業忽視的非洲市場,成為強勁增長典範。公司股價目前仍超發行價一倍有餘,巔峰時期漲幅高達五倍,投資者對其快速崛起不吝惜掌聲。 隨著去年下半年營收下滑,傳音控股的股價近期表現相對疲弱,今年截至目前累計下跌21%。當前19倍的市盈率,僅為競爭對手小米(1810.HK)54倍市盈率的三分之一,後者近年因進軍電動車市場激發熱捧,股價狂飆。行業巨頭蘋果公司(AAPL.US)則為33倍。 面對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與增長放緩,智能手機製造商普遍承壓。傳音控股因高度依賴利潤率偏低的平價手機,防守力尤顯脆弱,在小米與原屬華為旗下的榮耀大舉進軍非州之際,情況愈顯得不利。 業績表現插水 直至去年上半年,傳音控股營收仍保持38%的同比增速,達346億元,但下半年形勢急轉,驟降8.3%。收縮態勢今年一季度加劇,公司公布營收同比大跌25.5%至130億元,上年同期為174億元。 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大跌70%至4.97億元,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21.4%降至19.3%。橫向對比,小米當季毛利率為22.8%,蘋果公司產品的毛利率更高達35.9%。 聚焦低端市場,無疑是傳音控股毛利率偏低的主因,但另一因素或是高通訴訟案。去年7月,這家美國芯片巨頭起訴傳音控股。媒體報道稱該案於今年1月和解,意味作為協議組成部分,傳音或需向高通支付額外專利許可費,由此推升成本、侵蝕利潤率。 縱觀傳音控股各主要市場走勢,全線失守態勢明顯。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公司非洲市場出貨量一季度下跌5%,市佔率由52%降至47%,終結連續七個季度的增長。東南亞市場當季出貨量大降20%,市佔率自18%降至15%。中東局勢尤甚,出貨量驟減30%致市佔率由22%滑落至16%。 國際數據公司(IDC)分析師黃子興(Will Wong)指出,激烈競爭與內存價格上漲雙雙削弱傳音控股業績。他稱,該公司正摒棄「不惜一切代價的增長」戰略,轉向追求更高利潤機型。他預計,這家公司的處境將於下半年好轉,若推進港股上市,或提供更多正向動能。 不容忽視的是去年9月,傳音控股任職多年的CFO肖永輝短暫失聯兩周,也引發些許隱憂。肖永輝快速現身令公司稍安,外界多猜測其因涉他人刑案接受質詢。但無論如何,核心高管在一段時間失聯終非良兆。 最終而言,傳音控股赴港上市將為投資者開闢投資中國手機製造業的新通道,畢竟除小米外,該領域主要參與者多為非上市公司。但由於傳音控股專注低端市場,且業績滑坡,若期望融資10億美元,公司可能需以低於科創板股價的價格發行股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印度超越中國 成為美國最大智能手機供應國
由於蘋果公司(AAPL.US)將越來越多的iPhone生產轉移至印度,以避開針對中國製造商品的美國關稅,印度在第二季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智能手機出口國。 CNBC引用Canalys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止的三個月,輸美智能手機中,印度製造的佔美國達44%,較去年同期的13%大幅躍升。相比之下,中國製造的佔比僅25%,較去年同期的61%顯著下滑。 此外,越南也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智能手機第二大進口來源國,佔比從去年的24%升至今年的30%。 為規避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美國關稅,蘋果正引領產業鏈從中國轉移的進程,將銷美iPhone的製造基地外遷。該報告指出,印度是此輪移的最大受益方,據悉蘋果正加速推進今年在印度生產所有在美銷售iPhone的計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智能手機出貨1,330萬台 小米首季躍居中國第一
周二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3.3%,國產品牌小米(1810.HK)以近40%的同比增速躍居市場首位。同時,蘋果公司(AAPL.US)在華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9%,排名第五。 市場研究機構IDC數據顯示,中國今年一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達7,160萬台,高於去年同期的6,930萬台。3.3%的增速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1.5%增幅的一倍有餘。IDC認為中國市場表現強勁,部分得益於政府近期推出的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對消費的提振。 小米以18.6%的市場份額領跑一季度,較去年同期13.8%的市佔率大幅提升,其智能手機出貨量激增39.9%至1,330萬台。這一強勁表現使其超越原領頭羊華為,後者以1,290萬台的出貨量位居第二,同比增幅為10%。Oppo與Vivo分列第三、第四位,同比增幅均不足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傳蘋果代工商立訊精密擬赴港上市
深圳上市的消費電子代工商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002475.SZ),據路透社報道正考慮今年在香港上市,預計籌資20億至30億美元(218億元),最終上市規模將取決於市場狀況。 成立於2004年的立訊精密為蘋果(AAPL.US)供應商,為蘋果代工生產AirPods、iPhone等產品,亦生產路由器、無線充電模組及視訊會議設備等。 2024年前三個月,公司營業收入達1,771.7億元(243.6億美元),同比增長13.67%,淨利潤90.75億元,同比增長23.06%。公司此前發布的2024年全年業績預告顯示,全年淨利潤將達131.43億元至136.91億元之間。目前公司市值約為2,950億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蘋果在中國的AI豪賭:押錯寶了嗎?
蘋果選擇與阿里巴巴進行有限的AI合作,而不是採用備受關注的開源明星DeepSeek,可能是一種誤判 卓薇安 當蘋果(AAPL.US)宣布與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合作,提升其在中國市場的AI驅動智能手機功能時,這一舉動普遍被視為為了應對北京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而作出的深思熟慮之舉。然而,在選擇阿里巴巴的同時,蘋果或許忽略了中國AI版圖中的真正顛覆者——DeepSeek。這家開源新創公司正悄悄地以阿里巴無法企及的方式重新定義AI效率與生態整合能力。蘋果未擁抱DeepSeek,可能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誤判,讓它在這個以本地化與靈活性為主導的市場中陷入被動。 蘋果對阿里巴巴的有限押注 蘋果在中國的AI策略主要聚焦於透過阿里雲基礎設施,提升Siri的中文語言能力與AI驅動的照片搜尋功能。這樣的策略合情合理,但缺乏想像力。它確保了符合法規,也能接觸到阿里龐大的用戶生態系,但這僅僅觸及了中國AI需求快速演進的表層。 事實是,中國的AI競賽早已不再是單點技術的升級,而是圍繞「生態驅動、低延遲、無縫整合」的智能體驗。字節跳動的超個性化推薦引擎,以及騰訊(0700.HK)的AI驅動微信生態,就是這種轉變的典型代表。蘋果對阿里的依賴,無法使其在這場新時代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它仍然像個局外人,在這個需要深耕本地、分散式AI策略的市場裡步履維艱。 DeepSeek引爆AI寧靜革命 DeepSeek代表了中國AI範式的根本性變化。不同於阿里封閉的雲端架構,DeepSeek主打輕量化、節能高效的開源模型。這一策略正快速獲得中國科技巨頭的青睞。 例如,騰訊的微信搜尋功能借助DeepSeek架構,使響應時間縮短了40%;美團(3690.HK)也將其整合進客服機器人中。甚至連阿里的釘釘(DingTalk)企業平台,也開始利用DeepSeek進行工作流程自動化。 優勢顯而易見:DeepSeek的AI模型設計偏重於「端側運算」,減少對雲端依賴,同時提升速度與能效——這與蘋果本身在Apple Silicon晶片上推進的端側AI策略不謀而合。若蘋果能將DeepSeek納入其AI版圖,不僅可大幅降低雲端基礎設施成本,也能更符合中國對AI本地化處理的監管要求。 掌中AI戰:中國本土巨頭迅速領先 就在蘋果尚在追趕的同時,華為、榮耀與Vivo等本土品牌正積極將AI深度整合進其硬體產品中。例如,華為的Mate 60 Pro搭載了自家的「麒麟AI晶片」,實現實時端側運算;榮耀的Magic系列則強調「零延遲」的AI互動。 這些公司深知,在中國,AI早已不是附加功能,而是用戶的基本期望。 更令蘋果進退兩難的是,一些中國安卓品牌推出的「偽AI」功能,透過預設的關鍵詞觸發回應,來營造出類似AI的效果。這種情況導致市場認知混淆:即使蘋果的AI技術更先進、更真實,消費者仍可能認為價格更低的中國手機同樣具有AI功能。 合規的代價vs創新的成本 監管仍是蘋果在中國面臨的核心挑戰。北京對數據本地化與AI治理的嚴格要求,迫使外國企業與本土企業合作,這正是蘋果選擇阿里巴巴的主要原因。 然而,蘋果必須明白:「合規」不等於「領先」。中國的AI發展模式,與硅谷那種以登月計畫式創新為驅動的模式截然不同。中國AI的核心在於:快速整合、多功能場景落地、生態協同驅動,而非單點突破。 字節跳動的剪映(CapCut)是最佳例證。這款AI驅動的短影音工具,結合用戶生成內容與實時推薦演算法,在數週內迅速爆紅。而蘋果的AI項目,例如Vision Pro空間運算,雖具創新性,卻難以達到中國本地那種深層、生態化的滲透。 要縮短這個差距,蘋果不僅要與阿里合作,更應與騰訊的AI基礎架構、字節的內容推薦系統等更廣泛的本土力量展開合作。 蘋果AI策略需要重啟 蘋果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雖是必要的一步,但絕非足夠。中國AI競爭的真正戰場,是生態驅動、開源靈活、端側高效。DeepSeek正是這些趨勢的集中體現,而蘋果選擇忽視它、轉向阿里,或將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若蘋果希望在中國AI領域保住未來,它必須意識到:成功不在於「穩妥地綁定單一合作夥伴」,而在於建立一張反映中國技術生態特性的合作網絡。在這個沒有單一企業能主導AI的市場裡,蘋果若不徹底調整,恐將在這場本世紀最關鍵的技術競賽中被甩在後頭。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詠竹坊的觀點 卓薇安,駐新加坡記者,專注科技方面的報道,也是科技媒體初創公司Tech…
簡訊:阿里與蘋果聯手為中國用戶開發AI手機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與蘋果公司(AAPL.US)據報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開發並生產搭載人工智能(AI)功能的iPhone,主要針對中國市場。 這款AI版iPhone預計將整合阿里巴巴的雲計算及大模型技術,配合蘋果最新的硬件設備,進一步提升語音識別、圖像處理及智能助手等功能。財經媒體財新報道,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在迪拜舉行的世界政府峰會上表示:「蘋果一直非常挑剔,他們和一些中國公司談過,最後選擇跟我們做生意。我們很榮幸和蘋果這樣偉大的公司合作。」 2024年,蘋果iPhone在中國的出貨量下跌17%,失去了中國最大智能手機供應商的頭銜,排在Vivo與華為之後名列第三。分析認為,與阿里巴巴的合作或有助於蘋果智能手機提升在關鍵市場的銷售。 阿里巴巴港股周四一度上漲9.2%至124.3港元,創下三年新高,但其後升幅收窄,全日收116.7港元,升2.5%。今年以來,阿里巴巴港股與美股價均上漲超過4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家游吸引投資者關鍵 要在遊戲發行脫穎而出
這家手機遊戲發行商在中國證監完成了赴紐約上市備案,其在紐約SPAC上市的最後一道障礙也得以清除 重點: 家游控股上月底在中國證監會完成了SPAC上市計劃的備案 進展使原本預計在今年初完成的交易得以繼續推進,儘管公司面臨遊戲市場放緩的諸多挑戰 梁武仁 智能手機上的休閒遊戲吸引力似乎顯而易見,主要是容易上手,非常適合消磨時間。但這類遊戲的問題是開發容易賺錢難。 智能手機休閑遊戲發行商家游控股有限公司,通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上市的計劃被長期推遲,到最終上市時,可能會面臨投資者質疑其能否長期保持增長。 上月,公司的SPAC上市計劃正式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完成備案,清除了一個關鍵的監管障礙,這個障礙似乎是導致其上市計劃長期推遲的一個因素。其上市計劃可以追溯到一年多前的2023年9月,當時這家遊戲發行商與Golden Star Acquisition Corp.(GODN.US)簽署了一項正式協議,將在紐約借殼上市,上市將使公司企業價值達到5億美元。 當時,Golden Star表示,預計交易將在2023年第三季度或2024年初完成。但事情並沒有按計劃進行,去年5月,SPAC取消了對這筆交易進行投票的股東大會,理由是其不滿足在中國證監會備案的要求。這個要求源於去年3月實施的一項規定,要求擬赴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提前在證監會備案。 自證監會11月22日宣布其計劃完成備案後,Golden Star和家游控股尚未公布有關合併計劃的新消息。 目前尚不清楚家游控股為何花了這麼長時間才完成上市備案,但路透社上周報道,中國證監會在10月召集主要投資銀行和律師事務所開會,尋求它們幫助加快此類境外上市。隨著上市計劃終於完成備案,家游控股面臨的下一個同樣困難的挑戰,將是說服投資者為什麼應該購買它的股票。 作為一家遊戲發行商,家游控股本質上是投資其他遊戲開發商,並分銷它們的遊戲。它負責將這些遊戲推向市場所需的所有成本,從實際開發費用到支付給蘋果和Google Play應用商店等分銷平台的費用。遊戲發行後,該公司通過從產品產生的收入中分成來收回投資。 家游控股瞄准的是中小型手機遊戲工作室,它們可能是最需要資金。該公司關注的重點是超休閒遊戲,尤其是社交賭場遊戲,這些遊戲基本上都是基於智能手機,人們可以使用虛擬貨幣下注。但它也計劃進軍休閒和中核領域稍微嚴肅一些的遊戲,包括簡單的智力和策略遊戲,以此擴大業務範圍。 此舉讓家游控股進入一個追逐既不太休閒也不太硬核的玩家領域,佔據了一個中間地帶,它認為這個領域可以賺錢。這種想法很有道理。超休閒遊戲可能太簡單了,資深玩家很快就會覺得無聊。而處於難度系數另一端的遊戲,對普通遊戲玩家來說可能又太難了。 國際焦點 從財務角度看,其在發布合併公告後提交的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數據顯示,硬核遊戲是全球手游市場最大的單一細分市場,約佔行業總收入的40%,2022年行業總收入達到1,110億美元。但休閒和中核遊戲加起來佔市場的一半多,其餘部分就是家游控股的傳統關注點——超休閒遊戲。因此,該公司進軍新流派的決定似乎在戰略上是合理的,至少從表面看是這樣。 家游控股還將戰略目標瞄准了國際玩家,而不是中國本土市場。考慮到中國儘管幅員遼闊,但監管風險很高,這似乎是明智的。2021年,中國政府採取了嚴厲措施,限制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並暫停了一段時間的新遊戲審批,使得在中國經營遊戲的危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 然而,國際市場也絕非信手拈來之物。首先,全球手游市場雖然規模龐大,但似乎增長將趨緩。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預測,全球手遊行業的收入預計將在2023年至2027年期間每年增長約3%,低於2017年至2022年期間的約10%。 國際市場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尤其是來自其他中國公司的競爭,按收入計算,全球100家最大的遊戲發行商中,中國公司佔了三分之一以上。騰訊(0700.HK)和網易(9999.HK)是其中的巨頭,它們在全球市場都很活躍,想要從它們手中奪取市場份額,對於像家游控股這樣的小公司來說並非易事。 開發能夠在超級休閒遊戲領域產生收入的遊戲也不是那麼簡單。許多手游都是免費的,只是向玩家收取道具費用或強制觀看廣告。因此,開發具有變現潛力的遊戲,需要進行複雜的分析,包括了解不同市場的偏好,而這些市場往往在不斷演變。任何誤判都可能造成高昂的代價。 話雖如此,家游控股在休閒遊戲領域也絕非弱者。公司2023年的收入較上年增長19%,達到1.68億美元,這不算太難看。但由於該公司努力推廣自己的遊戲,其營銷費用增加了50%以上,導致運營利潤基本持平,約為31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