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Share Global's revenue dives

轉模式收入勁挫 怪獸充電能否逆轉勝?

這家以手機充電機櫃網絡而聞名的公司,首季度陷入虧損,結束連續四個季度盈利的勢頭 重點: 怪獸充電一季度收入暴跌逾50%,因在業務轉型期間核心充電服務大跌 公司正逐步將充電寶機櫃網絡的運營責任轉移給合作夥伴 陽歌 充電寶運營商怪獸充電名副其實地嚇壞了投資者,後者在看到公司一季度的財報後紛紛拋售股票。經營業績顯示,隨著公司為提高長期盈利能力而進行轉型,它首季的收入下滑速度急劇加快。 至少在短期內,這轉型對公司來說有點痛苦。公司的官方名稱叫Smart Share Global Ltd.(EM.US),它旗下以怪獸充電作為品牌的充電寶機櫃里,裝滿可供租用的智能手機充電寶,在全國各地的餐館、商店和其他零售場所隨處可見。 周一上午公布最新業績後,公司股價暴跌逾20%,市值縮水近4,000萬美元,不過後來收復部分失地,收盤時下跌約10%。在這裡,我們應指出,即使經歷了週一的拋售,該股今年迄今仍上漲70%以上,使其成為在美上市中國股票反彈的領頭羊,在這輪走勢中,中國ETF-iShares MSCI(MCHI.US)從1月底的低點上漲逾20%。 因此,從某程度上講,大規模拋售可能只是代表部分獲利回吐。但下跌似乎也反映了公司進行轉型之際,最新業績中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趨勢。總說中國消費支出疲軟,似乎並不能解釋全部原因,公司首席財務官辛怡稱,4月和5月消費「仍有些疲軟」。 按去年啓動的轉型計劃,怪獸充電正減少在直營模式上的投入,而是將手上的機櫃出售給第三方運營商,基本就是機櫃所在的商店擁有者。然後,公司通過提供支付服務等,以及向合作夥伴實際銷售機櫃和充電寶,從而收取費用。 首席執行官蔡光淵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從直營模式向網絡合作夥伴模式轉型,雖然在某些地區會導致一次性成本的產生,但對於公司保持長期財務健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這些一次性成本可能是導致怪獸充電在一季度陷入虧損,結束了連續四個季度盈利。不過,公司經調整後(通常不包括基於股票的員工薪酬)的業績,仍保持連續第五個季度盈利。 怪獸充電的發展陣痛充分體現在營收上,收入同比暴跌51.7%至3.97億元。雖然公司將此歸咎於轉型(我們稍後再來詳細討論),但我們也應該指出,下降速度較上季的18.3%同比大幅加快。 在此輪拋售後,目前怪獸充電的市盈率為17倍。運營共享充電寶的類似公司並不多。但運營著中國共享經濟公司美團(3690.HK)的市盈率要比它高得多,為47倍。民宿共享股Airbnb(ABNB.US)的市盈率和它略接近一些,為20倍。 或許是先苦後甜 怪獸充電的轉型很像上世紀80年代酒店業的情況,當時萬豪(MAR.US)和希爾頓(HLT.US)等公司,都放棄了自己的物業資產,轉型為同名酒店的管理者,而酒店的所有權則屬第三方物業。 這種模式的資本密集程度,遠低於實際的資產所有權,因此像怪獸充電這樣的公司,無需擁有所有櫃機和充電器。相反,資產所有權和維護的負擔,落在了業務合作夥伴身上,而怪獸充電通過向這些合作夥伴收取硬件銷售和服務費來獲取盈利。 公司打算繼續將直營模式作為業務的一部分,不過辛怡承認,業務組合中的這個部分「在盈利能力方面仍有些不足」。 截至3月底,怪獸充電網絡中近80%的機櫃由業務合作夥伴運營,剩餘20%為自營。與一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轉變,當時只有58.8%的機櫃(在財報中稱為“點位數”)由第三方運營。截至3月底,其合作夥伴總數達到1.1萬個,同比增長3,800個。 隨著更多的直接運營業務,第三方運營者從手機充電費中的分成也在增加。因此影響了怪獸充電的收入,因而令其移動充電服務收入從上年同期的8.13億元,下降了53.5%至3.78億元。銷售充電寶和充電機櫃給合作夥伴的收入,則從去年同期的1,170萬元躍升至1.64億元。此外,來自充電解決方案(如前述支付服務)的收入,也從去年的零增加到了5,900萬元。 我們預計,隨著公司新業務模式的成熟,這些較新的模式,即機櫃銷售和充電解決方案,將繼續以強勁的速度增長。唯一跟蹤該公司的分析機構預計,公司今年的收入將下降25%,但下半年降幅應該會開始放緩。 除了降低資本成本外,新的業務模式似乎也使怪獸充電有所受益,營銷成本大幅降低。最近一個季度,營銷成本從去年同期的6.65億元降至2.05億元,降幅約為三分之二。 正如我們之前提到,公司本季度虧損30萬元,扭轉了去年同期盈利1,080萬元的局面。雖然經調整後的業績仍實現了盈利,但經調整盈利380萬元與去年同期盈利1,710萬元相比大幅下降。 總言之,怪獸充電正在服用一些苦口良藥,在短期內會影響業績,但可以確保其長期盈利能力。對於此舉,我們一般來說是認可的,這最終應會帶來一個更為精乾的「怪獸」,甚至有可能通過吞併競爭對手來實現增長。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歐洲業務舉步維艱 華住集團復甦受累

被華住集團收購四年後,儘管疫情後出現復甦,但德意志酒店集團這筆歐洲資產繼續錄得嚴重虧損 重點: 華住集團第一季營收增長67%,但該公司預測目前季度的增長將放緩至53%左右 該公司的德意志酒店集團業務第一季淨減四家酒店,雖然收入增長強勁,但依舊報告經營虧損1.58億元   陽歌 首屈一指的中國酒店營運商華住集團有限公司(HTHT.US; 1197.HK)的最新季報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元素,其中很多都和中國後疫情時代的旅遊復甦有關。華住集團旗下營運著經濟型連鎖品牌漢庭,以及更高端的全季酒店,它報告了近兩年來的首次盈利,因為在後疫情時代的「報復性旅遊」浪潮中,中國民眾紛紛上路。 但在我們看來,最值得注意的因素之一是,該公司的歐洲業務,即2019年以7.2億歐元(52.4億元)價格收購的德意志酒店集團(Deutsche Hospitality),表現持續不佳。這筆交易曾是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公司進行海外收購,以擴大其國內成功的廣泛趨勢的一部分。 此類中國收購方通常將目光投向陷入財務困境的收購目標,認為自己擁有扭轉局面的專業知識。但對於這些相對缺乏經驗的中國公司來說,問題往往過於根深蒂固,無法解決。更重要的是,由於不熟悉完全不同的市場,這些問題往往更難處理,比如在歐洲,工會政治就在管理公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復星集团便是少數幾個類似案例之一,從中可以一窺旅遊行業的此類困難。在先後投資、接管了曾經赫赫有名但後來倒閉的英國旅行社Thomas Cook後,復星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我們不想給華住集團疫情後的復甦成績潑冷水,因為週一發佈最新財報中的數字看起來確實很不錯。但這家中國公司遲早要考慮歐洲業務對自己的拖累,它佔其最近這個季度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 華住集團的德意志酒店集團表現不佳這一點,在最新財報中相當明顯。該業務在收入方面實際上表現相當不錯,第一季按年增長118%至8.86 億元。這反映出歐洲2022年2月開始重新開放這個事實,意味著一年前的數字相當低迷。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德意志酒店集團在本季度僅新開兩家酒店,關閉了6家,這意味著該業務在酒店總數方面實際上正在收縮。儘管生意反彈,但該業務仍在虧損——這與華住集團的中國業務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業務在疫情之前盈利就相當可觀,並且在最近這個季度恢復了盈利。 具體而言,德意志酒店集團在最近一個季度報告了1.58億元的經營虧損,不過與一年前仍受疫情影響時的2.92億元虧損相比,已有所改善。德意志酒店集團也對華住集團的淨收入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其第一季淨收入下降2億元。 準備轉賣? 誠然,華住集團收購德意志酒店集團僅四年時間,其中三年還包括艱難的疫情時期。因此,現在判斷這次收購是否成功,仍然為時尚早。但華住集團顯然不願意在這項資產上投入更多資源,加上在疫情後的旅遊業熱潮下,德意志酒店集團依舊苦苦掙扎,這讓我們忍不住想,賣掉這項表現不佳的資產對華住集團來說是否會更好。 在業績公佈後,華住集團在香港上市的股票週二上午下跌1%,表明投資者對這份報告印象不大好。今年,該股已經下跌11%,較2月份的高位下跌28%,這表明市場已經預料到這種疫情後的反彈。 即使在這種下跌之後,投資者似乎仍然相當看好華住集團的核心中國業務,以及它與法國酒店巨頭雅高(ACC.PA)的戰略合作。按照其2023年預測收益,該公司目前的市盈率為32倍。這個數字高於中國高端酒店營運商亞朵(ATAT.US)的27倍,也比全球巨頭雅高和萬豪(MAR.US)的20倍市盈率高出不少。 說到這裏,就可以看看華住集團最新的財報數據了,其中第一季收入按年增長67%至45億元。該公司中國業務的增長實際上略低,為58%,但整體數字受到前面提到的歐洲業務118%的增長提振。 值得注意的是,華住集團預測德意志酒店集團將在二季度再次拖累營收。該公司預計,二季度公司的整體收入增幅將在51%至55%之間,但它補充說,中國業務的增幅將高得多,在64%至68%之間。 與大多數主要的全球營運商一樣,華住集團也越來越關注酒店管理加盟和特許經營業務,這通常比直接擁有酒店有著更高的利潤率和更低的成本。截至3月底,其資產組合包括8,592家酒店,按年增長7.6%,其中92%為管理加盟或特許經營酒店。 廣受關注的酒店業指標──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顯示,華住酒店集團的中國業務在第一季達到了210元,按年增長59%,也明顯高於疫情暴發前2019年第一季的178元。該公司指出,業務在2月份達到頂峰,然後在3月份趨穩,儘管這兩個月的業務仍高於疫情前的水平。不過,這似乎表明大流行後的熱潮可能很快就會消失。 最重要的是,華住集團在本季度實現了9.9億元的利潤,這是該公司近兩年來首次實現盈利。但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利潤受到歐洲業務的拖累。剔除這一部分的損失,該公司當季將錄得12億元的利潤。 我們可能還需要再等幾個季度,看看歐洲業務是否能在走出疫情後的第二年最終表現出一些顯著的改善。如果它繼續掙扎,而華住集團決定脫手,我們也不會感到驚訝,這一幕也許最早會在今年稍後出現。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