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光芒減退 倫敦上市之路跌宕起伏
這家快時尚巨頭在棉花採購方面缺乏透明度,在漫長而動蕩的上市道路上,可能會影響其估值 重點: 據報道,Shein計劃最快於4月在倫敦上市,但在英國監管機構就棉花採購一事,對公司進行質詢後,該計劃可能會面臨新障礙 圍繞其商業行為的爭議以及與拼多多旗下Temu的競爭,可能迫使這家快時尚巨頭最終考慮在香港上市 夏飛 中國快時尚零售商Shein以精明的商業模式而聞名,它只需數天就能將低成本服裝,從廣東的工廠送到西方青少年手中。但它自己的上市之路卻並不順利。 據路透社上周報道,幾經推遲後,包括因中美關係惡化而擱置紐約上市計劃,這家快時尚巨頭現有望最早於4月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此次倫敦上市計劃重啓的大約半年前,《金融時報》曾報道稱Shein的倫敦上市計劃泡湯,因地緣政治惡化,公司已經放棄了紐約。 倫敦上市計劃失敗的消息可能為時過早。不過,目前還不清楚Shein最終是否會在倫敦找到歸宿,雖然倫敦證券交易所是歐洲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但它幾乎沒有吸引到大型中國股票。 關於Shein上市計劃的細節尚不清楚。但據路透社12月報道,公司正在與英國金融監管機構談判,尋求免除要求公司在新上市時,發售至少10%股份的規定。Shein最近的估值為660億美元,意味發行10%的流通股將籌集66億美元,遠遠超過法國媒體集團Canal+ (CAN.L)去年在倫敦規模最大的25億英鎊(30億美元)上市。 倫敦證券交易所可能會歡迎這樣一宗重量級上市,為原本沈悶的市場注入一些活力,因去年只有18家公司在該交易所上市。Shein的上市計劃可能在上週末得到了默默的支持,當時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在訪問北京和上海時表示,倫敦是中國金融的「天然家園」。自七年前前英國首相文翠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以來,里夫斯是訪問中國的最高級別英國政府官員。 儘管出現了這一積極信號,但Shein與倫敦的命運之約還遠非定數。 上周英國議會舉行的聽證會上,Shein的總法律顧問朱一男,拒絕直接明說公司的產品是否使用了新疆棉,西方聲稱,近年該地區侵犯勞動者權益的行為非常普遍。 商業與貿易委員會主席利亞姆·伯恩說:「你讓我們對你們供應鏈正直的信心幾乎為零」。他接著對朱一男的回避表示:「近乎藐視委員會」,並敦促倫敦證券交易所和金融行為監管局核查Shein的信息披露情況。 圍繞該公司原材料採購,以及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實踐和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的爭議,都可能削弱Shein在公開市場上獲得理想估值的能力。與此同時,從美國到南非,各國政府都在考慮或取消或豁免政策,此類舉措可能會重創Shein的商業模式,該模式用超低價格的時尚產品贏得了消費者,比如售價低至10美元的酒會禮服。 失去光芒 Shein創辦於南京,現在總部位於新加坡,它的迅速崛起是一個教科書式的案例,表明中國有能力利用好供應鏈,及其以激光般的精度產生的大量數據。依託這些數據,Shein通過與中國廠商網絡密切合作,以閃電般的速度大量生產新服裝,為快速時尚的「快」帶來了新的含義。 然而,除了擁有一大批喜愛其廉價服裝的年輕消費者之外,Shein還擁有規模同樣龐大且更具影響力的批評者,他們對該公司的指責不僅限於棉花來源可疑。 去年9月,意大利當局對該公司展開調查,指控它涉嫌「洗綠」,因為它在網站上對環保措施進行了「籠統、含糊和誤導性」的宣傳。在越南,Shein和競爭對手Temu都被迫停止運營,它們正在努力向政府註冊業務。這家由現年40歲的許仰天(英文名Chris)於2008年創立的公司,還因涉嫌侵犯版權而陷入多起訴訟。 美國最近決定終止小額豁免政策(該政策允許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免稅進口到美國),目前尚不清楚這會對Shein的商業模式帶來多大的損害。一些分析機構認為,Shein能安然度過這場風暴,部分原因是將其產品批量運往美國並存儲在當地倉庫,這樣銷售的就是已經在美國的商品了。 與此同時,Shein的利潤也面臨壓力,因為電商巨頭拼多多(PDD.US)旗下的Temu正在搶走Shein的供應商和客戶。根據Sensor Tower的數據,Temu的應用程序,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下載量超過800萬次,而Shein則不到600萬次。據The Information報道,Shein在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長也放緩至23%,而利潤則暴跌超過70%,不到4億美元。 一些投資者已經開始對該公司失去信心,據彭博新聞社報道,私人市場上,Shein在2023年底的估值為450億至550億美元。隨著投資者對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擔憂,其估值可能會進一步下滑。 回家上市? 早在2022年,就有關於Shein IPO計劃的報道出現,但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市場劇烈波動後,該公司可能改變了主意。隨著倫敦計劃的進展不順,有充分的理由相信,Shein最終可能被迫實施C計劃,在香港上市。 雖然公司試圖通過將總部搬到新加坡來擺脫中國身份,但它的大部分供應網絡還是在中國內地,並且它要在海外上市的話,可能仍需要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然而,該公司的名字尚未出現在中國證監會申請境外上市的企業名單上。 公司上市的最大障礙似乎仍來自海外立法機構。中國公司字節跳動旗下的熱門視頻應用TikTok,即將被美國政客禁用,令人不寒而慄地提醒著人們,與中國關係密切很容易引發對國家安全的擔憂。控制著大量美國青少年個人數據的Shein,已經成為美國國會關注的焦點,它擔心存在類似的數據風險。 這些因素可能會讓Shein別無選擇,只能去香港上市,這意味要接受低於亞馬遜(AMZN.US)和H&M(HNNMY.US)等在紐約上市的全球同行估值。香港股市目前的平均市盈率為14.4倍,而倫敦股市為16.1倍。雖然如此低的市盈率可能難以讓人接受,但Shein可能會發現,它別無選擇,只能在離家更近的地方出售股票,那裡的監管機構無疑會張開雙臂歡迎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出售商標及域名 思捷環球王者殞落
這家曾是香港「籃籌股王」的時尚品牌,市值由高峰時的1,715億港元,跌至現在只剩僅約4億港元 重點︰ 思捷環球公佈,已與第三方洽談出售商標及大中華地區的主要域名,作價4,750萬美元 分析認為,這次交易對思捷環球的幫助不大,也不太可能會派特別股息 裴梓龍 這家曾經的藍籌公司,屬於八十年代潮流指標,市值一度高達1,715億港元,也曾是基金愛股,但最終逃不過時代的摧殘,再次證明股市沒有永恆。 這裡說的是思捷環球(0330.HK, Esprit)。20多年前,它由一代女神林青霞作為代言人,要是能穿上Esprit的服裝,可謂站上潮流的尖端。對於70後與80後來說,對思捷剩下的或許就只有思念。最近,思捷環球宣佈,正與獨立第三方就可能出售商標、相關權益及大中華地區的主要域名,進行最後階段的磋商,作價4,750萬美元,折合僅約3.7億港元。 思捷環球解釋,集團大中華區市場業務帶來的收入微乎其微,並出現虧損,而目前尚未訂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或最終協議。於簽署最終協議後,預計將收到1,000萬美元的首期付款,潛在出售事項的所得款項,將用於一般營運資金。 消息公佈後,思捷環球的股價一度大漲逾34%,但隨後兩天已跌回消息公佈前水平,反應投資者並不看好交易。大華繼顯(香港)研究部策略師楊韻銳︰「思捷環球去年虧損高達23.39億港元,就算最終達成交易,3.7億港元對其幫助根本不大,也不太可能會因此派特別股息。」 Esprit是由The North Face創辦人Douglas Tompkins與前妻Susie Russell創立,以追求自由、活力及青春為理念。1981年,本是Esprit採購代理的邢李㷧將Esprit引入香港,於銅鑼灣開設第一家分店;1990年,Esprit創辦人鬧離婚,Douglas Tompkins開始出售股份,邢李㷧看準時機成立思捷環球不斷增持,1993年,他把思捷環球亞太業務打包在香港上市,直到2002年全面擁有Esprit。 邢李㷧正是林青霞的丈夫,林青霞每次出席活動,都穿上Esprit的服飾,成為行走的廣告板,在強大粉絲效應下,品牌於中國及香港極速走紅,成為潮流象徵。伴隨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思捷環球2007年迎來高峰時刻,股價高見123.5港元,市值高達1,715億港元。 在思捷環球持續上漲之時,靈魂人物邢李㷧卻開始逐步淡出,2006年先後辭去主席及行政總裁職位,更陸續減持手上股份,直到2010年沽清,累計套現約219億港元。 邢李㷧的減持,也許說明了他的精準眼光。2008年金融海嘯後,思捷環球遭受重創,業績倒退,股價展開長達十多年的跌浪,2013年更被剔出籃籌,中國業務因H&M、優衣庫及Zara等快速時尚興起開始倒退。隨著股價持續插水,其最新市值已跌至不足4億港元。 Esprit定位不清 「不時髦不洋氣,也不是地板價,看不到有買的理由,現在可以選擇的品牌太多了。」中國網民是這樣形容Esprit。楊韻銳也認同Esprit的定位不清楚,「Esprit的模式是中央設計,再找代工生產,之後到零售分銷。由於週期長,款式設計不夠快不夠多,加上價錢不高不低,對比優衣庫、H&M等快速時尚,Esprit的模式已追不上潮流。」 早在2020年,思捷環球已關閉亞洲區所有門店。雖曾打算捲土重來,與慕尚集團合資,但最終受新冠疫情影響無法成事。思捷環球敗走中國市場,除了面對快速時尚的競爭外,另一原因在於香港文化的影響力衰落,而且未能及時迎合市場,一如不少港商,過去北上都遭遇了類似的敗仗。 衣、食、住、行,四大範疇的港商在內地市場都不一定吃得開,例如大家樂(0341.HK)2003年時就曾大舉進軍中國,但因口味未能迎合內地消費者,最終大關門店;另外,雖然香港曾經引領亞洲流行文化,但隨著韓流興起,加上內地娛樂市場逐漸開放,香港娛樂事業已失去光環;加上社交媒體及網購普及,曾經引領潮流的思捷環球,也因為未能及時適應市場而面臨衰落。 就算是歐洲業務,思捷環球也陷入接連破產的危機,近年在重組之路艱難而行。上月底,其瑞士附屬公司因過度負債已進入破產程序,而早前在比利時、德國的附屬公司也申請了破產。 思捷環球曾多次嘗試改革,2012年以4,035萬港元的天價年薪找來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的馬浩思擔任行政總裁,嘗試「Zara化」,但以失敗收場;2018年再找來曾任連鎖服裝集團New Look行政總裁的Anders Christian Kristiansen接棒改革,本來略有成績,但卻遇上新冠疫情,思捷環球再受重創。 90後及00後作為消費主力,更注重的是個性表達與消費體驗,同時注重高性價比,如果跟不上消費者的喜好及時調整策略,那麼恐怕只會被淘汰出局,就像Esprit的情況一樣。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