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喜刺激股價曇花一現 十月稻田關鍵維持高派息
十月稻田主打大米產品,主要經網上渠道如京東及天貓銷售,近日為中期業績發盈喜 重點: 公司料中期經調整淨利潤不少於90% 京東劉強東4月曾多次減持,估值較其他食品股稍高 白芯蕊 食品股一向以來較少投資者注意,因整體都是低成長及低利潤行業,但主打預包裝大米的十月稻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76.HK)最近發盈喜,料中期經調整淨利潤不少於90%,受消息沖喜,股價在宣布盈喜後翌日(7月18日)一度大升17.6%,當日收仍急升8.5%。 據盈喜公告,集團上半年利潤大增主要是受惠優化產品結構,加上與優質銷售渠道加深合作,令盈利持續提升,配合品牌影響力日增,帶動多渠道銷量增加。 十月稻田是由董事長王兵及配偶執行董事趙文君創辦,最初在2005年進軍廚房食品行業,並在2011年創立「十月稻田」及「柴火大院」品牌,主力在電商平台銷售產品。 大米產品佔收入近七成 據十月稻田2024年業績,集團收入達57.45億元,按年升18%,當中大米產品佔總收入69.9%至40.1億元,其次是雜糧、豆類及其他產品,收入則有4.7億元,但佔比只是8.2%。至於銷售渠道仍是以電商平台為主,佔比達41.6%。 在主食品市場中,大米是最大板塊,單在2022年便佔總廚房主食品市場規模的38.8%,金額為7,234億元,但農產食品明顯是一個低增長行業,市場估計2027年規模只會增至7,918億元,即2022年至2027年年複合增長率只得1.8%。 幸好十月稻田主攻預包裝大米。所謂預包裝大米,意思是指在銷售之前已經包裝好的產品,預包裝大米產品重量一般不超過25千克,由於預包裝大米易於運送,亦能保持產品包括新鮮度和口感等品質,因此獲市場歡迎,帶動預包裝大米市場增長速度快,預期2027年將達到1,641億元,相當於2022年至2027年年複合增長率達4.9%,遠比同期大米產品複合增長快。 優質大米售價高12% 預包裝大米市場也分級數,整體可分為預包裝優質大米及預包裝普通大米,預包裝優質大米通常碎米率不高於15%。碎米率是指稻米在加工過程中,米粒破碎比例,碎米率越低,表示米粒完整度越高品質越好,平均零售價便越高。 據十月稻田2023年9月招股書表示,預包裝優質大米2022年平均零售價超過每千克7.4元,普通大米的平均零售價約為6.6元,意味包裝優質大米零售價較普通大米最少多12.2%,也是一盤不俗的大生意。 其實,十月稻田為預包裝優質大米龍頭,在2022年市場佔有率已達4%,但行業首五大龍頭市佔率只是11.1%,意味行業收購合併空間大,配合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對優質食品的需求亦殷切,十月稻田大米業務便佔總收入近七成,絶對有望食正此大浪。 去年派息率高 十月稻田對股東不薄,在招股書時已表明向股東支付不低於20%的淨利潤作為股息,但去年業績便宣布派息合共1.75億元,相當於調整淨利潤的50.1%。 不過,十月稻田股價表現卻不濟,該股上市價為15.36港元,雖然一度炒高,但之後大幅回落,就算是近期盈喜一度刺激股價回升,以7月18日收市價7.91港元計算,股價較上市價大幅潛水48.5%。 值得留意是據香港聯交所股權披露,京東創辦人兼主席劉強東,曾在今年4月9日、4月10日及4月14日,分別減持十月稻田1,326萬股、1,228萬股及110萬股,合共減持6.48%十月稻田股權,套現2.17億港元,持股由19.27%降至12.79%,未來會否進一步減持,將對十月稻田股價有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十月稻田估值偏高,即使2025年較2024年淨利潤多賺100%,預期市盈率高達18倍,對比其他食品股如萬洲國際(00288)的8.2倍、康師傅(0322.HK)的13.3倍、以及旺旺(0151.HK)的13.3倍,十月稻田明顯偏高,股價要維持在現水平,視乎今年派息率能否維持去年一樣慷慨。 整體來講,十月稻田雖然主打預包裝優質大米,未來有望得益內地居民對食品質素需求上升,但畢竟過去一年股價大上大落,加上主要股東之一的劉強東在4月曾多次減持,同時估值比同業稍高,一旦高派息未能維持,股價受壓機會較大,因此只宜小注怡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玉米產品收入增逾五倍 十月稻田迎來豐收
玉米產品熱銷成為去年十月稻田業績的最大亮點,也突顯品牌在健康食品趨勢下的轉型潛力 重點: 去年公司錄得淨利2.04億元,成功扭虧為盈 公司玉米產品收入按年激增5.3倍至8.15億元 李世達 十月是收成的季節,中國人說:「金秋十月」,形容秋天穀物成熟低垂,一片金黃的豐收景象。來自中國東北、以十月為名的十月稻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76.HK),近日公布的年度業績報告,就呈現了一幅豐收的景色。 民以食為天,隨著中國消費市場逐步邁向品質與健康導向,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吃得飽」,而是更加關注「吃得好、吃得安心」,帶動了中高端大米與粗糧產品的快速興起。憑借東北廣袤的黑土地優勢,十月稻田將東北大米品牌化,並通過電商平台等多種銷售渠道,將東北大米賣向全國,成為網紅「高端大米」品牌。 根據年報,去年公司收入57.45億元,同比增長18%;錄得淨利2.04億元,相較去年同期虧損6,486萬元成功扭虧為盈,毛利率則由2023年的12.7%增加至去年的17.7%。其中,公司收入約69.9%來自大米銷售,去年大米產品收入按年增長4.8%至40.14億元。 玉米產品爆發式增長 不過,真正帶動公司業績實現扭虧為盈的,是玉米。根據年報,去年玉米產品收入由2023年的1.3億元按年大增5.3倍至8.15億元,在總收入中的佔比亦由2023年的2.7%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14.2%,玉米品類的快速增長格外搶眼。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全穀物食品、營養均衡的飲食持續增加。玉米憑借低脂肪、高纖維的優點,日益受到消費者歡迎,正成為國民餐桌上的新主食。公司便針對這一趨勢進行玉米品類創新,把帶有「傳統主食」「健康粗糧」標籤的玉米轉向輕食化、零食化方向,切換到全新的快消品賽道。 在此趨勢下,十月稻田推出玉米棒、玉米段、玉米粒以及黃糯玉米、白糯玉米、鮮食水果玉米等30多款玉米產品,其中光是「黃糯玉米」單品,在抖音平台上截至2025年3月的累計銷量就超過1,300萬單。 銷售渠道結構調整 此外,十月稻田能夠在一眾國營企業和老字號品牌間突圍而出,靠的是與眾不同的銷售渠道。十月稻田趕上電商崛起的大潮,與電商及網紅合作,透過直播電商渠道與更多消費者接觸。品牌逐漸為人熟知後,十月稻田也開設網上自營店。 年報顯示,去年公司來自電商平台的收入佔比,從2023年的58.4%,下降到41.6%,線上自營店的收入佔比則從9.6%提升至21.1%,同時超商渠道的收入也由13.4%增加到17.6%,顯示公司的銷售正逐漸多元化,不再依賴單一渠道,也帶動公司去年毛利增加64.8%至10.2億元,毛利率上升5個百分點至17.7%。 不過,儘管業績有所改善,十月稻田仍面臨一些潛在風險。首先,佔收入近七成的大米,成長漸漸乏力,原因是大米市場飽和及進口大米增加,去年大米收入增速4.8%已屬較好表現,公司正持續調整產品結構,增加中高端大米產品的銷售比重。而靠玉米產品支撐增長,可能導致業績波動風險增加。 其次,部分投資項目如入股茶百道(2555.HK),已令公司出現虧損。去年半年報顯示,十月稻田在4月23日茶百道掛牌當日,斥資3.6億元獲得茶百道2,232.34萬股,折合每股購入價與茶百道的發行價17.5港元基本一致,誰知道茶百道「上市即巔峰」,首發當日就跌了38%,隨後股價一路下跌,這筆投資至今已賠掉約1.6億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半年報中將茶百道列入重大投資項目,但在年報中卻未提及。 競爭層面看,金健米業(600127.SH)、北大荒(600598.SH)等擁有強大的產地與國資背景優勢,但品牌調性偏向傳統,與當代消費者連結能力較弱。而三隻松鼠(300783.SZ)、良品鋪子(603719.SH)等新興食品品牌有更強的電商優勢與高認知度,但在主食類產品上較欠缺。 目前十月稻田市盈率約為29.5倍,高於北大荒的22.4倍及三隻松鼠的28.4倍,顯示市場對公司的盈利能力保有一定的信心。十月稻田所處的預包裝主食市場正處於升級轉型階段。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的健康屬性與品牌形象,十月稻田是具有一定品牌積累與供應鏈基礎的企業,如果能進一步強化與消費者的互動連結、優化產品結構,相信具備較大成長潛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