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ui Wah has decided to venture into university campus dining

內地收入下滑明顯 翠華插足大學餐飲

內地與香港餐飲業持續蕭條,翠華中期業績下滑近一成,公司決定進軍大學餐飲市場 重點: 內地市場收入1.9億港元,同比減少15.3% 將在上海復旦大學開店,首次涉足大學餐飲市場   李世達 消費降級對餐飲業來說,像是一場難以阻擋的瘟疫,曾經人聲鼎沸、客流如織的場景,如今只能出現在業者的記憶裡。繼大快活(0052.HK)、大家樂(0341.HK)與譚仔國際(2217.HK)公布業績下滑後,香港茶餐廳品牌翠華控股有限公司(1314.HK)也難以倖免。 翠華近日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止六個月的中期報告,期內收入同比下跌9.8%至4.5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為642.3萬港元,同比減少4.8%。 從帳面數字來看,翠華的表現似乎沒有許多同業那般慘烈。譚仔國際中期淨利大跌55.8%;大快活跌50%至60%;大家樂也下跌近30%。 這或可歸因為翠華過去幾年大量關閉門店,減少虧損所致。據2018年數據,當時全香港仍有30家翠華門店,但在筲箕灣分店今年2月因租約問題結業後,全港以翠華為品牌的餐廳只剩下六間,等於六年內數量減少近八成。 疫情已經過去,集團仍然在減少門店。根據中期報告,截至9月底,公司旗下餐廳數目(包含合營企業)減至69間,較今年3月底減少三間,較去年同期則減少四間。 雖然門店數量減少,但香港市場的收入仍是所有市場最多。截至9月底止六個月,香港市場收入2.4億港元,同比下滑6.4%;內地市場收入1.9億港元,同比大減15.3%。澳門與新加坡的收入則按年大升40.7%,不過僅佔總收入約2%。 從收入下滑幅度來看,內地收入的萎縮應是公司最頭痛的問題。 港茶餐廳吸引力下降 曾幾何時,由於香港影視作品的風靡,港式茶餐廳吸引了大量內地消費者,其中翠華更是內地自由行旅客食評主要推薦的港式茶餐廳。 挾著高知名度,翠華在2009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內地分店,並在三年後的2012年在香港上市,成為第一家上市的茶餐廳。至如今,翠華在內地的餐廳數量早已超過香港。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茶餐廳品牌出現,同質化的問題也慢慢浮現。除了裝修風格多偏向「港式懷舊風」外,菜品也都大同小異,港式奶茶、奶油豬、還有周星馳電影《食神》裡的「黯然銷魂飯」(其實就是叉燒飯加蛋),幾乎每家茶餐廳都點得到。 隨著香港影視作品減少,港風退燒,一些內地品牌茶餐廳也開始「去港化」,如廣州、深圳常見的文通冰室,儘管門店裝潢仍然很港式,但已不再號稱「港式茶餐廳」,而是「中國西餐開拓者」。 連鎖茶餐廳對旅客的吸引力也快速下降。如今到香港自由行的內地旅客,更偏好在小紅書上尋找在地美食「探店」,而不是到翠華這樣的連鎖店用餐。 更重要的是,與內地品牌相比,翠華價格偏高,性價比較低,當遇上消費降級的大潮,自然要面對更大的壓力。 首次進軍大學餐飲市場 似乎是意識到茶餐廳之路走不太遠,翠華早已開始嘗試多品牌經營,如2018年推出的日式料理餐廳「廿一堂」,或是將一些內地美食引入香港,如賣生煎包的「堅信號上海生煎皇」及川菜的「川辣堂」等,甚至在2022年推出自家外賣品牌「快翠送」。 然而這些品牌似乎都雷聲大雨點小,除「廿一堂」和「堅信號上海生煎皇」在財報中仍有提及外,其他品牌隻字未提。 公司表示,由於消費減少、競爭加劇以及消費行為的改變,內地及香港餐飲業的經營環境仍然面臨重重挑戰。公司已實施審慎管理方針,強制全面重新評估策略定位及營運效率,以展現策略的應變能力。 公司將在中環及尖沙咀重新開設分店,並進行策略性重新定位,將採用全新的品牌美學,並會推出獨家限量產品。公司也將在上海復旦大學EMBA大樓旁開設一間翠華餐廳,首次涉足大學餐飲市場。 據艾媒諮詢發表的「2024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報告」預計,2024年內地在校大學生的年度消費規模約8,500億元。包括海底撈(6862.HK)、中式快餐品牌老鄉雞,都已宣布進軍校園。 目前翠華市盈率為7.5倍,低於太興集團 (6811.HK)的10.3倍、大家樂的13.3倍與譚仔國際的15.6倍,投資人似乎對其不抱太大期望。業績公布後首個交易日,翠華股價大跌7.35%至0.227港元,顯然市場對公司提出的新對策並不買賬。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