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計劃」出師未捷 百果園出了甚麼問題?
吃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紅利的好時代已漸過去,今年上半年內地消費疲弱,零售或飲食相關股份業績大跌,水果零售商百果園在市場陰霾中表現失色 重點: 集團中期盈利大跌近七成 加盟店數量較去年底減少70間 劉智恒 「品質首選、全球領先、全球果王」。這番豪情壯語是今年初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411.HK)公布的「十年計劃」定下的目標,如此激動投資者心靈的未來藍圖,非但沒有刺激股價破位而上,反倒是接連下挫,年初至今股價從高位暴跌逾七成,教一眾市場人士大跌眼鏡。 當時市場估計,集團上市時定下的禁售期結束,或許有股東大手拋售手上股票,導致股價大幅下挫,實屬個別事件。但問題是,股東為何急不及待要大手大手地拋售手上股份? 百果園上月發出的盈利預警,大家已開始有頭緒,近日中期業績發布,情況明白不已。中期盈利大跌66%至8,851萬元,收入亦下跌11%至55.9億元。 100萬變90萬 百果園的經營模式很簡單,是靠不斷吸收加盟店,再為加盟商提供水果供應而獲利,成敗關鍵在於加盟商的數量,以及每家分店的銷售金額。 根據中期年報,截至6月底,百果園的加盟分店6,011間,同比增加了66間,但來自加盟店的總收入,卻較去年下跌15%,即是加盟店增加,卻未能帶動收入上升。 問題出在那?原來加盟店的平均半年收入只有9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100萬元相比,減少約13.7%。集團歸咎是中國消費者的整體消費能力下降,導致加盟門店的銷售額減少。 另一方面,若再仔細看,加盟店數量與去年底的6,081家相比,實際是減少了70間。事實上,過去幾年百果園的收入已有點上升乏力,2021年至2023年間,收入為102.89億元、113.12億元及113.91億元。 百果園十年計劃中的第一步目標,是要進一步拓展門店數,提高終端零售額,暫時看應是折㦸沉沙。目前市場情況,別說要提升加盟店數量,能不減少或許已是萬幸,可以預見,百果園下半年情況難以樂觀。 開支持續上升 收入下跌之餘,開支卻未能同步減低,上半年因行政人員數目及員工薪金上升,管理費用由去年同期的1.47億元增至今年的1.69億元,上升14.9%。銷售方面因要加強促銷及舉辦活動,費用較去年同期增22%至2.97億元。 教人擔憂是,在許多行政開支等未能減省下,百果園要節流,結果是將研發費用縮減,集團將研發團隊成員減少,令半年開支減少10.5%至6,630萬元。成本是省了一點點,問題研發是企業的未來,非不得已不應減少,反之應要適量調升,特別今天講求技術的年代。 公司又經常將資金投入理財產品上,今年7月初向斥資2.3億元向北京銀行認購產品,旋即於同月4日又向中信銀行購入1.75億元產品。雖然有閒置資金用作短期穩定投資未嘗不可,但公司不好好利用資本發展本業,是否代表公司對本業前景有懷疑,不敢投入資金,或是管理層的能力問題,要靠收息獲取回報。 投資者有保留 去年八月時大股東及董事長余惠勇與妻子徐艷林,將3.7%百果園股權質押予上海浦東銀行,換取3.8億元貸款,公告沒解釋借款有何用途。至今年一月,余氏夫妻續與上海浦東銀行訂立新的股份質押協議。對押股一事,市場也有戒心,擔憂大股東的財務是否出問題,會否影響公司? 此外,集團執行董事及常務副總經理焦嶽在今年5月至6月間,多次減持公司股份。港交所股權披露顯示,焦嶽的持股量由7.43%跌至6.96%,合共出售750萬股,沽售價每股由3.28至2.9港元,粗略估計套現逾2,200萬港元。高管不斷減持股份,又怎能讓股民投以信心一票。 百果園早前申請H股全流通,八月初剛獲中國證監會發出備案通知書,六名股東持有的3億股,將可以在港股市場公開買賣,佔總發行股本20.17%。市場供應增加,對股價無疑構成一定壓力。 十年後的百果園是否一如余惠勇所言成為全球果王,暫時未敢論斷,但幾位大股東早前訂立一年新禁售,明年4月就到期,投資者不得不留意會否觸發新一輪拋售潮。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