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舊經濟標籤 首程靠機器人發圍
首程控股改變業務方向,近期更積極投資機器人產業 重點: 公司首季毛利下跌,純利卻多賺八成 旗下基金持有宇樹科技股權 白芯蕊 自OpenAI在2022年11月發布ChatGPT,人工智能(AI)概念席捲全球,帶挈晶片股大幅抽升,隨著特斯拉(TSLA.US)人形機器人有望短期登場,意味AI應用即將落地,令全球機器人股都受熱烈追捧,過往被視為舊經濟股的首程控股有限公司(0697),近年業務不斷變身,更進軍機器人產業,剛公布的第一季業績,純利便升超過八成。 轉型基金及停車業務 在香港上市超過30年的首程控股,前身是首長國際,集團早在1991年已在香港上市,主要經營鋼鐵等相關業務,2016年開始戰略轉型,陸續剝離傳統業務,包括出售秦皇島鋼材製造、礦物開採和加工等業務,轉型至基金管理及停車場營運等。 在2018至2019年引入戰略股東,在2020改名為首程控股。隨著全球對機器人投資熾熱,集團亦不怠慢,在2024至2025年分別設立機器人基金及機器人公司等。 2024年報披露,首程控股大股東為首鋼集團,持有該公司24.9%股權,日本租賃公司歐力士(IX.US;8591.JP)為第二大股東,持有首程控股14.3%股份,其他還包括港資周大福系的Cheng Yu Tung Family (Holdings)Limited、北京國有資本運營(下稱北京國管)、陽光保險及私募基金厚樸,並分別持有首程控股11.5%、10%、8%及7%股權。 至於轉型後的首程,現分為資產營運及資產融通兩大業務,所謂資產營運,即包括產業基礎運營服務及其他服務相關收入,涉及停車場及園區管理等。資產融通收入包括基金管理及投資產生的綜合收入,當中REITs業務由首程基石營運,還有風險投資業務由首程資本主理,針對投資包括機器人產業等。 資產融通收入大跌 不過,資產融通收入波動較大,易受二級市場價格波動影響,令業務收入出現公允價值變動。以2025年首季業績為例,資產營運及資產融通佔總收入比率分別為73.4%和26.6%, 較2024年同期的57.8%和42.2%比例變化頗大,其中資產融通收入更大跌36.8%至9,381萬港元,幸而資產營運收入按年上升27.3%至2.58億港元,令集團總收入力保不失,按年微升0.2%至3.52億港元。 值得一提是首程控股首季毛利大跌39%,但受惠股權交易獲取投資收益推動,令上季股東應佔溢利大增80.2%至2.13億港元。其實也反映首程控股已由最初舊經濟的重資產模式,轉為利用資產獲得資金,再投資科創企業,待科創企業變大及成熟後沽出套現。 夥政府設機器人基金 尤其在風險投資業務上,首程專注高科技企業,積極布局機器人、新材料及智能製造等,其中2024年與股東之一,由北京市政府設立的北京國管,還有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聯合成立100億元機器人基金,重點投資機器人獨角獸、機器人零件、創新應用等領域。 據國泰君安報告指,基金已完成對數十個項目投資,其中包括杭州六小龍之一的宇樹科技,持股為3.96%,還有銀河通用、星海圖、未磁科技及萬勳科技等。 除股權投資領域外,首程控股在機器人實業也計劃大力推展,近期便成立北京首程機器人科技,將機器人應用場景變成集團收入,計劃初期將有40至50家創新企業會成為戰略渠道伙伴,業務覆蓋醫療、教育、市政等場景。 在持續投入機器人業務下,首程控股已變身成機器人概念股,配合在市場不斷回購,公司股價今年累計上升超過五成,預期市盈率為20倍,市銷率8.2倍,相比無盈利的優必選 (9880.HK)及越疆(2432.HK),市銷率卻高達15倍和45倍,首程控股明顯有一定吸引力。 整體來講,全球機器人發展潛力巨大,摩根士丹利估計人形機器人今年收入雖然只有3億美元,但隨著人機融合,整個人形機器人會快速增長,到2050年行業收入會急增至5萬億美元。若估計正確,意味目前市場只是起步階段,對作為主力投資機器人產業的首程控股有利,但唯一擔心是REITs投資仍受內地樓市困擾,一旦樓市好轉,配合機器人概念,首程的股價將有望一飛衝天。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鴻蒙PC版挑戰兩巨頭 華為下大棋布局未來
公司最新舉措在說服更多應用開發者,為其操作系統開發適配產品 重點: 華為推出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PC產品,試圖挑戰Windows和Mac OS的全球主導地位 儘管應用適配率相對較低,制約了其開發第三大操作系統的雄心,但華為可能因中國科技自主化戰略獲得政府支持 陳竹 開發操作系統(OS)是出名困難,不僅因為技術複雜,還因說服應用程序開發者,以及要用戶採用新系統極具挑戰性。微軟在2010年代初進軍手機操作系統折戟便是明證,即便它當時已在個人電腦(PC)端坐擁Windows的巨大優勢,並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大肆宣揚要開發一個新的OS來挑戰安卓和iOS的雙頭壟斷,但歷史最終還是否決了Windows Phone。 最新試圖打破這種持續數十年雙頭壟斷局面的,是中國科技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出於自願,而是美國禁止其使用安卓系統後,迫於無奈而採取的行動。 上周,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HarmonyOS)登上媒體頭條,因公司發布面向電腦端的鴻蒙操作系統,正式向Windows和Mac OS的雙頭霸主地位發起挑戰。同步亮相的還有兩款搭載最新鴻蒙5.0系統的筆記本電腦。 MateBookFold非凡大師配備了OLED雙屏,完全展開時可達18英吋,並且取消了物理鍵盤。這款電腦並不便宜,售價23,999元(約3,331美元)。MateBook Pro則採用了傳統筆記本電腦設計,更實惠些,起售價7,999元。 因違反美國對伊朗技術禁運而遭華盛頓制裁以來,華為此次最新產品的發布,標誌其多年來打造「去美國化」供應鏈的努力再進一步。除鴻蒙操作系統外,在美國制裁其智能手機業務後,華為還自主研發了先進半導體芯片。 華為並不避諱開發操作系統的難度,在產品發布會上,它向觀眾表示,其「堅持做困難而正確的事」。華為近期多款產品發布策略如出一轍,此次活動也巧妙地激發民族主義情緒,公司宣稱以美國為主導市場而開發的產品中,「鴻蒙電腦給世界多一個選擇」。 華為透露,已有超過1,000款應用適配鴻蒙PC操作系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類似微軟Office的辦公套件WPS,以及字節跳動旗下類似Slack的辦公協作應用飛書。 至少自2019年起,華為便提及開發自主操作系統的計劃。當年,在美國制裁禁止其使用安卓後,華為立即發布了鴻蒙1.0。但直至去年,經過數月測試的鴻蒙OS NEXT(後更名為鴻蒙5.0)正式推出,其研發努力才真正獲得動力。與之前的版本不同,該迭代版本完全脫離安卓代碼,標誌著與安卓系統的徹底割裂。 從應用開發者的採用情況看,鴻蒙OS 5.0已取得顯著進展。公司數據顯示,截至本月,鴻蒙商店的應用軟件超過2萬款,較去年11月的1.5萬款大幅增長。儘管與蘋果和谷歌應用商店各自約200萬款相比仍相差甚遠,但已表明開發者開始關注鴻蒙系統。 微信里程碑 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經過數月的內測,微信的一個版本在鴻蒙應用商店正式上線,此時距離2024年初,微信首次決定為鴻蒙OS 5.0開發應用程序已過去近一年。在微信這款國人用於從通訊,到支付等應用程序到來後,現在大部分中國主流應用程序都推出了鴻蒙版本,包括抖音和打車應用滴滴。 雖然這對鴻蒙來說是一種進步,但亦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鴻蒙系統上的大多數應用程序,仍然只具備核心功能,缺乏安卓和iOS對應版本的完整功能。例如,鴻蒙版微信缺少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的功能。 目前,華為主要將精力集中在中國的熱門應用程序上,因其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現在僅在中國銷售。將其推廣到全球可能是另一回事,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境外缺乏華為產品,還因為美國可能會抵制並設置障礙。 即使在中國,主要的挑戰也在於說服開發者在鴻蒙上投入資源。正如微軟在本世紀頭十年的經歷,這並非易事。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悖論:如果開發者不投入資源,用戶會因為應用體驗差而放棄該操作系統;而隨著用戶的離開,開發者就更不願意投入,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華為大舉推動用戶轉向最新的鴻蒙OS版本,也可能影響習慣早期版本的粉絲群體。今年早些時候,它決定取消鴻蒙OS 5.0的回退功能,引發廣泛爭議。公司在沒有給用戶提供回退到早期版本選項的情況下,自動將用戶升級到最新的鴻蒙OS 5.0,這給許多用戶帶來了問題,因為一些應用程序與最新版本並不兼容。…
賣點有限的諾比侃 AI風口下趕上市
人工智能不但成為今天市場熱話,更加是資本市場青睞的行業,相關公司也競相趕上市 重點: 諾比侃過去三年連續取得盈利 公司主要收入來自AI交通 劉智恒 雷軍說過:「站在風口,豬也會飛。」 相信資本市場對這句說話更加深信不疑,近年人工智能(AI)已成科技界的一大趨勢,AI公司當然不會錯過這個黃金風口,一窩蜂湧到香港上市。 AI技術公司諾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亦深明此理,去年已申港上市,但期限已過,近日再向港交所遞交新的申請書。 公司提供AI行業模型的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業務主要分三大類,一是AI+交通,涉及軌道交通、城市交通及機場;其次是AI+能源,包括電力及化工,第三是AI+城市治理,包含園區、校園及社區管理。 諾比侃通過自主研發的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為交通、能源及城市治理的客戶,實現智能化監測、檢測和運維等。 公司的業務模式分三層,分別是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AI行業模型,以及AI+解決方案。 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是公司業務模式的支柱,擁有生成不同AI行業模型的底層通用技術。AI行業模型,則集合業務數據及行業洞察的算法,用於賦能各個行業的特定模式。至於AI+解決方案,是應對客戶在更複雜多維的業務場景中的需求。 業績連年增長 公司過去三年的業績均有所增長,2022年至2024年,收入為2.53億元、3.64億元及4.03億元,當中以AI+交通的佔比最大,去年佔總收入的52%。期間公司的盈利是6,316萬元、8,857萬元及1.15億元。 對於AI公司來說,諾比侃給予投資者的亮點,肯定是已有盈利。強如人工智能的大神第四範式(6682.HK),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況,是以諾比侃能有盈利,而且亦朝著一個上升趨向,過去兩年分別增長40%及30%,確實是難能可貴。 核心業務行內第七 不過,縱能有盈利,但在業內,諾比侃並非處於頭部位置。公司最引以為傲的業務,亦即其收入的核心來源——AI+交通中的軌道行業,據灼識諮詢資料,按2023年的收入而言,其在交通上的AI+檢測監測解決方案,在內地只排行第七,前五大也不到,反映其在市場並非領導者。 至於AI+能源業務,市場前五大企業佔有率約20%,諾比侃並不在五大之內。而中國AI+城市治理行業,更是高度分散且區域多元化,反映市場競爭激烈,而頭五大公司市佔率約為10%,諾比侃亦未能打入五大之列。 創始人知名度遜色 人工智能企業的一個重要致勝關鍵,就是能否擁有超高技術。諾比侃主要創始人廖峪,於2015年成立公司。申請文件中披露,他在先前的職業生涯積累了豐富的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領域經驗,在2007至2016年間,在其他軟件開發企業擔任技術人員。 相比在港上市的AI公司靈魂人物,如商湯(0020.HK)已故創始人湯曉鷗、創立希迪智駕的李澤湘,或第四範式首席執行官戴文淵等,均屬行業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廖峪的背境似較遜色,究竟他的團隊技術能力有多強,我們未能具體了解。 規模遠遜AI龍頭 論規模,諾比侃在行內只屬中型企業,商湯去年收入37.7億元,高於諾比侃逾8倍,更別說第四範式,去年收入達到52.6億元,拋離諾比侃達12倍。雖然兩家行業龍頭仍未有盈利,但因業務愈做愈大,規模效應開始顯現,虧損逐漸收窄。特別第四範式,距離盈利之路只一步之遙,一旦轉虧為盈,在資本市場上將可彎道超車,拋離對手。 市場亦批評公司的個別財務情況,最主要是應收款在過去三年一直增加,分別是1.76億元、3.03億元及4.74億元;期間的壞賬更拾級而上,分別是2,176萬元、4,986萬元及6,517萬元。周轉天數也大幅上升,由192天升至241天,到去年更達352日。 目前商湯的市銷率為14.4倍,第四範式更只有3.7倍,諾比侃規模難與兩家企業相比,之前公司進行的第四輪融資後,市場估值為21億。諾比侃要在香港資本市場中突圍而出,或吸引投資者,相信並不容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貪腐被判死緩 趙偉國跌宕起伏的一生
曾風光一時的紫光集團前董事長趙偉國,上周因貪污罪被判處死緩 重點: 趙偉國上周因貪污罪被判死緩,其命運的沈浮與中國激進的晶片野心緊密交織,並顯出背後的隱憂 趙偉國構建晶片帝國紫光集團,在債務違約後進行了重組,目前的發展方向沒那麼激進 肖林 在平日,位於吉林省偏遠城市的法院,並不會引起太多關注,它日常審理的均是當地案件。但上周,隨著那裡宣布的一項判決,在國內外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位曾象徵中國大舉發展晶片產業的人物也悄然落幕。 趙偉國被判死緩,他的故事反映中國與西方從微波爐到超級計算機的微晶片競賽。但它也反映這場競賽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包括數千億美元的國家支持。 據多家媒體援引吉林省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報道,現年58歲的趙偉國,在擔任由國家支持的紫光集團董事長期間,貪污、為親友非法牟利,並使國家和上市公司遭受特別重大損失。 宣判當天的照片中,趙偉國在兩名警察陪同下出庭,神情顯得謙卑且憔悴——這與他昔日自信滿滿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曾幾何時,他主導的收購行動堪稱傳奇,甚至一度放言要收購全球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晶片代工企業台積電。 法院查明,趙偉國在2014年至2021年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將業務和資產導向關聯方,損害公司和國家利益。導致超過4.7億元(6,500萬美元)的國有資產被非法侵佔,國家經濟損失超8.9億元,一家上市公司損失超4,600萬元人民幣。現實情況是,這些數字可能只是趙偉國任期內巨大貪腐和資源浪費的冰山一角。 依賴進口 全世界大部分電子產品都是中國製造,但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的半導體晶片,這些晶片構成了產品的「大腦」。隨著近年中美緊張局勢加劇,中國在進口一些最先進的技術(包括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時,面臨日益嚴密且協同實施的限制措施。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致力在這一領域實現自主可控,“中國芯”等口號集中體現了這一目標。 2014年6月,中國的晶片自主行動提速,並發布了發展半導體產業的藍圖,目標是到2030年達到先進水平。三個月後,中國成立了規模龐大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又稱「大基金」),扶持有助於實現獨立自主目標的公司和項目。現時,該基金已進入第三期,迄今已募集到高達6,800億元的資金,但貪腐和浪費現象卻屢禁不止。 趙偉國似乎是領導此類雄心壯志的理想人選,他來自新疆的一個小村莊,出身貧寒,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頂尖的理工科學府清華大學。 趙偉國多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自己是在讀了一本介紹硅谷以及蘋果和惠普公司創立的書後,受到啓發成為企業家。創業精神引領他先後在水泥廠、中國第一波互聯網熱潮、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領域創業,並於2000年代初創立了北京健坤投資集團。 2009年,趙偉國通過健坤集團收購了紫光集團的大量股權。紫光成立於1988年,旨在將清華大學的科研成果商業化。一年後,趙偉國出任紫光集團董事長。 多年來,紫光集團一直是一家平平無奇的國企,缺乏明確的戰略和突出的產品。旗下兩家子公司紫光股份和紫光國微分別於1999年和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但均未引起太多關注,基本屬於無人問津的小盤股。 踏上併購之路 為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趙偉國開始物色收購目標,為此他經常瀏覽財經網站。2012年底的一天晚上,他發現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電信晶片製造商展訊通信,並最終於2013年以17.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這家公司。這標誌著紫光集團首次涉足晶片行業,開啓了一輪持續數年、涉及中外知名企業的收購狂潮。 2014年,公司收購了展訊通信的競爭對手銳迪科微電子,隨後將兩家企業合併。2015年,又出資約23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華三通信51%股權,以及這家美國PC巨頭在中國的服務器、存儲和技術服務業務。紫光集團最為人矚目的成就之一,是2016年成立長江存儲,該公司如今被視為中國存儲晶片領域的國家隊。 隨著紫光集團聲名鵲起,西方對中國獲取尖端技術日益警惕,該公司收購國際科技巨頭的嘗試接連受挫。2015年,紫光集團對美國領先的硬盤驅動器製造商西部數據和存儲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的收購,均因國家安全考量遭美方否決。趙偉國對台灣頭部晶片封測企業的收購嘗試,也因類似原因遇阻。 激進的擴張和失敗的收購嘗試,使紫光集團迅速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晶片企業集團。但這也讓公司背負了沉重的債務——即便它從各渠道獲得了大量國家資金,據報道,僅2017年它就從國家開發銀行和「大基金」獲得了1,500億元。 由於很多投資項目吞噬了大量現金卻沒有帶來豐厚的回報,公司的債務負擔很快變得無以為繼。2020年11月,公司第一筆債券違約,當時其已累計負債超過2,000億元。紫光集團被迫進行重組,由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牽頭的政府主導財團,於2022年獲得控制權,此時公司已經拋售旗下核心和非核心業務的股份。 當時,趙偉國的光環已經迅速褪去,中國針對晶片行業發起反腐運動,更給了他最後一擊,最後不僅他本人落網,還牽出了「大基金」及其他芯片企業的多名高管。 因如實供述罪行並退還贓款,趙偉國獲從寬處理,被判處死緩,最快15年後可出獄。但即便中國最終實現成為全球半導體強國的目標,紫光集團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以及給國家造成的巨大損失,仍將長期是中國晶片雄心的一個污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大疆教父」李澤湘的獨角獸 希迪智駕勢成商用自駕第一股
商用車自動駕駛系統供應商希迪智駕正申請在港上市,市場估值90億元 重點: 希迪智駕是中國最大的商用車自動駕駛公司,市場份額近17% 過去三年持續虧損,累計蝕近11億元 劉智恒 在中國的無人機市場,大疆幾乎無人不識,這家美國政府視為洪水猛獸的企業,市場估值1,200億元,創始人汪滔的傳奇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但更為傳奇的,或許是改變汪滔命運的人,他是誰?就是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求學時的導師李澤湘。李教授當年除啟迪汪滔思維外,更身體力行給予支持,一度擔任大疆董事長,為大疆培養人才、提供管理意見,並給予人脈幫助,難怪江湖上有句傳聞:「沒有李澤湘就沒有大疆」。 汪滔背後的男人 這位汪滔背後的男人,大疆的教父,近日向香港交易所敲門,為個人旗下一頭獨角獸—希迪智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遞交上市申請。 公司主要業務是提供商用車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主力在於自動駕駛礦卡及物流車,另外有V2X技術,以及智能感知解決方案。 根據申請文件,希迪智駕過去三年收入分別為3,106萬元、1.33億元及4.1億元;收入增長的同時,虧損並沒改善,分別蝕2.63億元、2.55億元及5.81億元。 希迪智駕雖連年虧損,但市場對其前景寄望甚殷。首先是政策支持,去年中國政府公布《關於深入推進礦山智能化建設促進礦山安全發展的指導意見》,對礦山安全十分重視,肯定要加快及加強無人礦卡的發展。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之下,智能礦卡的業務無疑具有頗大前景,需求只會日益加。 據灼識諮詢資料,中國的自動駕駛礦卡解決方案行業正在迅速擴大,2024年的市場規模達到19億元,到2030年,預計該市場將增長至396億元,2024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65.3%。 孵化之神李澤湘 既然市場認同前景樂觀,那誰家公司能在這條賽道上跑出,就要看誰家的科技勝人一籌,畢竟智駕企業取勝之道,技術肯定排首要之位。希迪智駕創始人李澤湘在科研上的能力、知識及經驗,確實是無容置疑。在他調教指導及幫助下,先後孵化出大疆、李群自動化、海柔創新、逸動科技及雲鯨智能等在科技領域舉足輕重的企業;作為李澤湘的親生兒,希迪智駕肯定是他窮盡心血去打造及發展。 事實上,希迪智駕是首家企業向中國交付完全無人駕駛純電採礦車隊,亦是內地首批推出商業化V2X產品的自動駕駛公司,希迪智駕的列車自主感知系統(TAPS),更是目前國內唯一實現獨立安全感知的產品。 再者,在商用自動駕駛領域上,希迪智駕更加是先行者,有早著先鞭的優勢。 2024年按產品銷售收入計,在中國自動駕駛礦卡解決方案市場排名第一,現已是行業龍頭,後來者要迎頭趕上並不容易。 希迪智駕的問題,始終是何時有盈利?截至去年底,公司整體收入不過4億元,規模有限。但成本卻一直高踞不下,去年的銷售成本約3.1億元、行政開支達3億元、銷售開支6千萬元,科研又高達1.93億元,累計的成本遠超收入所得。 公司過去兩年的毛利率只有20.2%及24.7%,在講求科技的企業來說,實在偏低。要扭虧為盈,重要一環是成本問題,而要達致經濟規模效應,需要推升銷量,那樣才有機將成本減省及攤分下來,但相信並非短期可一就而蹴。 投資就是投人 不過,資本市場對希迪投下信心一票,在李澤湘中金人口的個人魅力下,上市前經歷八輪融資,共籌得14.9億元,估值達90億元,即市銷率為22倍。投資者粒粒皆星,全屬大神,包括有北京紅杉、新鼎資本、百度風投及聯想控股等。 2023年李澤湘的固高科技(301510.SZ)在深圳上市,首天股價爆升,收市報59.38元,較上市定價12元高出4倍。目前固高的預期市盈率高達250倍,市值132億元。有固高的前科,希迪智駕若上市,市場或許會憧憬歷史可重演,因而願意給公司一個頗高估值。 正如私募基金引為金科玉律的一句名言:「投資就是投人。」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分拆海外金礦業務上市 紫金礦業搶食高金價紅利
紫金礦業選在金價創新高之際,啟動海外黃金資產分拆,為長線擴張預留更大的想像空間 重點: 境外黃金產量約佔公司整體黃金產量近七成 去年黃金業務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約49.64% 李世達 在資本市場上,黃金不只是貴金屬,更是一種信仰。當地緣政治不穩、利率趨降、通脹高企,全球資金往往如候鳥般湧向避風港——黃金。2025年4月,國際金價一度飆升至每盎司3,500美元歷史新高,年內漲幅逾30%,成為市場最搶手的資產。 而就在這波金價熱潮,中國最大金屬礦商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899.HK; 601899.SH)近日宣布,將位於南美、中亞、非洲與大洋洲的多個大型金礦整合至香港註冊的子公司「紫金黃金國際」,並擬於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可謂「趁熱打鐵」,精準踩在金價上升周期的浪頭之上。 公司稱,此舉旨在加快國際化步伐、強化資本運作效率、擴大海外融資與併購能力。分拆完成後,紫金黃金國際仍為紫金礦業合併報表範圍內的控股子公司,確保公司對境外黃金資產的控制權不變。 業績隨金價起飛 黃金作為紫金礦業的重要業務板塊,其收入與利潤貢獻不可小覷。根據紫金礦業2024年報,黃金業務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約49.64%,為集團最大收入來源。 毛利方面,黃金貢獻亦高達30.07%,遠高於其他金屬品類。全年礦山產金量達72.94噸,年增7.7%,其中約65.5%來自海外礦場,如哥倫比亞Buriticá金礦、澳洲諾頓金田,以及蘇里南的羅斯貝爾金礦。 此外,公司產金能力及資源量也位居領先,去年礦山產金產量72.94噸,同比上升7.70%。近五年礦山產金產量年複合增長達12%。今年第一季度礦山產金產量為19.07噸,同比增長13%。公司也上調全年黃金產量目標為85噸,較去年提升16%。 根據中國黃金協會數據,2024年中國實現礦山產金298.4噸,公司礦山產金相當於中國總量的24%。截至2024年底,公司黃金資源量達3483.7噸,在全球排名第六 紫金礦業整體2024年業績亦受惠於金價飆升。全年營業收入達3,036.4億元,年增3.5%;淨利潤320.5億元,年增高達51.76%,遠超國際金價全年升幅27%,創下歷史新高。礦產品毛利率升至57.97%,較上年上升8.88個百分點,反映出金價上行對盈利能力的顯著推動。 2025年一季度,營收達789.28億元,按年增5.5%;淨利潤101.67億元,同比增長62.39%,首次單季突破百億元。同期國際金價再升約20%,4月下旬一度觸及3,500美元歷史高點。 境外金礦吸引力大 從戰略角度來看,紫金此番分拆不僅是資產重估,更是資本運作上的前瞻部署。獨立上市的紫金黃金國際,將成為公司在海外進行黃金資源併購與資本操作的主要平台,藉此可降低母公司財務負擔與地緣風險,強化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此外,在香港上市亦有利於對標國際黃金巨頭如Newmont(NEM.US)、Barrick Gold(GOLD.US),爭取更高估值與全球資本關注。 而獨立上市後的紫金黃金國際,資產底氣並不薄弱,其黃金產量接近紫金礦業總黃金產量約七成,潛在估值規模不容小覷。其中,南美洲是黃金產量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公司位於該區的四個金礦去年產量達21.6噸,佔整體約三成。若能獨立上市,料將迅速進入黃金類股投資者視野,成為黃金ETF與主題基金追蹤的熱門標的。 從股價反應亦可見市場的期待。紫金礦業在宣布分拆當日,A股與H股分別上漲1.7%與1.3%,反映資本市場對此舉正面看待。市場普遍認為,紫金此舉可釋放其海外黃金資產價值,提升整體估值,並吸引更多對黃金資產有配置需求的長線資金。 總體來看,紫金礦業選擇在金價高漲時分拆黃金資產,不僅是順勢而為的資本運作,也是對未來全球資源競爭與地緣政治變局的主動應對。對投資人而言,紫金黃金國際的上市開啟了針對中國海外黃金資源的獨立投資通道,有助於釋放黃金資產價值、提升估值彈性,並增強國際資本接觸。在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美元走弱預期下,黃金資產的吸引力與日俱增。而具備規模化資產、成熟產線的紫金黃金國際,將比新興金礦公司更具抗壓與盈利能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智譜率先搶上市 成敗還看能否續創收入
專注為企業客戶提供大型語言模型的智譜,今年已向政府融資20億元 重點: 智譜欲在中國AI「六小虎」中率先上市,而競爭對手正逐漸放棄成本高昂的基礎模型 公司嚴重依賴政府扶持,但這策略存在風險,其他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所受的教訓,已充份證明此點 陳竹 識別型AI還是知識型AI? 這是橫亙在中國數量眾多的人工智能(AI)初創企業面前的問題,它們在努力探索既能規避爭議及過渡依賴政府,同時兼具強大增長潛力的道路。雖然很多早期參與者專注識別型AI(其最大的應用領域之一是監控),但新一代初創公司在基於知識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中,發現了更大的潛力,而且爭議也相對較少,比如OpenAI和最近的DeepSeek的模型。 據財經媒體《財新》報道,智譜正謀求在新一批純LLM公司中拔得頭籌,率先上市。公司上月向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邁出IPO的第一步。如果一切順利,智譜有望在以LLM為依託的AI「六小虎」中,率先登陸資本市場。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智谱普遍被认为是六家公司中,最有可能存活下来。它们所处的LLM领域,最近被DeepSeek打破。后者不久前发布成本效益更高的模型,包括专注推理的R1,引起广泛关注。 儘管最近聲名鵲起,但DeepSeek並不屬於LLM領域的AI「六小虎」。「六小虎」中的其他五家公司分別是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階躍星辰和零一萬物,其中兩家已經發出戰略轉移信號,不再專注於LLM所屬的基礎模型。由AI先驅、著名風險投資家、前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創立的零一萬物已表示,將停止投資基礎模型的開發,因基礎模型開發需要在AI芯片和研發方面投入巨資。 這些公司正轉向以DeepSeek開發的基礎模型而開發的應用程序,曾任搜狗的首席執行官王小川創立的百川智能,同樣也表示將轉變戰略,專注醫療保健應用,而不是繼續投資基礎模型。 雖然其他三家公司近期並未就各自的戰略發表評論,但智譜因對基礎模型開發的堅定投入,終能脫穎而出。公司最近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於3月推出一款其專有GLM模型的通用AI代理。此外,它還採取類似DeepSeek的額外舉措,開源其基礎模型。 政府的支持 在大模型領域的AI「六小虎」中,智譜展現出驚人的融資能力。過去一年,同行在籌資方面相對沈寂,而智譜卻成為了投資者的寵兒,僅在今年就獲得至少20億元(2.76億美元)的資金。 這輪籌資始於3月初,作為浙江省會的杭州,市政府成為一輪10億元融資的領投方。隨後,中國其他三個城市也加入投資:廣東珠海市出資5億元;四川省會成都市投資3億元;就在最近,北京市政府也投資了2億元。 鑒於中國大力發展該領域,最近這波由政府支持的資金頗值得關注。智譜抓住這一政策紅利,標誌已改變公司對私人資本的依賴。 2019年由清華校友唐傑、張鵬創立的智譜原本是校企,後從清華脫離。其早期的融資輪吸引知名私營投資機構,如紅杉(前身為紅杉中國),以及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脫胎於中國最負盛名的理工科學府,在一定程度上,是它獲得大量國有資本青睞的原因。 智譜是中國大語言模型開發領域的先驅之一,早在2022年末,OpenAI推出具有變革性的ChatGPT前就已成立。ChatGPT的推出,引發中國的人工智能熱潮,眾多公司競相開發本土替代產品。智譜的所有主要競爭對手,都是在後ChatGPT時代成立。 從公司的融資歷史,可以看出其財務實力。研究公司來覓的數據,自成立以來,智譜已完成14輪融資,籌集資金超過90億元。在中國競爭激烈的人工智能領域,其強大的籌資能力以及早期對大語言模型的專注,使其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然而,智譜真正的競爭並非來自其他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而是來自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和騰訊等科技巨頭,以及迅速崛起的DeepSeek。雖然智譜擁有來自政府和風投的強大支持,但這些老牌企業借核心業務的造血能力,擁有更雄厚的資金儲備。 雖然人工智能商業化仍處早期階段,但爭奪消費市場份額的競爭,揭示了當前的市場狀況。根據人工智能產品追蹤網站Aicpb.com4月的數據,智譜清言的月活用戶為900萬,排名第九,與市場領先者差距明顯。阿里巴巴的誇克以1.49億月活躍用戶數領先,其次是字節跳動的豆包,月活躍用戶數為1.07億,Deepseek的月活躍用戶數為9,600萬。 話說回來,消費者應用程序並非智譜的主要關注點。公司的定位是為企業客戶和政府機構,提供定制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這類業務往往比面向消費者更賺錢。 在中國的技術市場,政府機構以及國有和地方國有企業,是軟件和數字解決方案的最大買家之一,由於智譜與政府關係緊密,這可能對其有利。 但嚴重依賴政府本身也存在風險。ChatGPT出現之前的「AI四小龍」,正正是前車之鑒。彼時,AI主要與識別技術有關,涉及計算機視覺。 AI四小龍,即商湯(0020.HK)、曠視科技、雲從科技(688327.SH)和依圖科技,業務主要圍繞政府工作開展,提供基於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監控系統。然而,隨著政府削減監控相關項目的支出,這些公司已失去往日的輝煌。 由於無法實現客戶群的多元化並拓展新的應用場景,這些曾經顯赫一時的AI公司,如今面臨業務萎縮和虧損加劇的困境。面對這一現實,商湯最近正將業務重心,從原來的識別技術迅速轉向更具商業潛力的基礎模型。 總而言之,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要與科技巨頭一較高下,智譜憑借雄厚的財力,有望笑到最後。然而,準備在同類公司中拔得上市頭籌之際,智譜仍面臨著一項嚴峻挑戰:如何向投資者證明能夠通過自主研發的產品和服務,創造可持續的收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