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場大機會? 樂摩物聯爭議聲中再遞表
號稱全國超過53萬台按摩椅的樂摩物聯再次叩關港交所,這次要面對的不僅是市場考驗,更有信任危機 重點: 超過83%的按摩椅部署於電影院 公司設備數據遭官方媒體質疑 李世達 在許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場百貨的走廊、機場或火車站的等候區裡,你一定見到過一排排閃著光、不斷運作的機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門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達數十億元。 在全國運營50萬張機器按摩椅的福建樂摩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該公司自今年1月遞表失效後,第二度闖關港交所。 機器按摩服務在中國整體按摩產業中仍屬邊緣產業。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4年中國整體按摩市場規模為5,362億元,而機器按摩服務市場僅為27億元,佔比僅0.5%。然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市場卻高度集中,樂摩物聯2024年市佔率已達42.9%,是機器按摩領域的龍頭企業。 成立於2014年的樂摩物聯,總部位於福建福州,於2016年推出「樂摩吧」品牌,為消費者在商業綜合體、影院、機場和高鐵站等交通樞紐場所等消費場景提供更放鬆、便捷、專業的機器按摩服務。截至今年7月18日,樂摩在全國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場、影院、機場與高鐵站等「等候時間長、人流密集」場景中,鋪設超過48,000個服務點,布置超過53.5萬張按摩椅,累計可識別服務人數超過1.65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3,200萬名。 樂摩物聯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直營模式與合伙人模式。以網點數量計算,目前直營模式佔約71%、合夥人模式約29%。在合夥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務費,提供設備和品牌由合夥人運營。 近年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的3.3億元增至2024年的7.9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遠低於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顯放緩。 去年,來自直營按摩椅服務的收入佔比超過83%,合夥人模式則貢獻約14%收入。從整體毛利率來看,2023年達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佔比更高的直營模式毛利率僅為29.87%,遠低於合夥人模式的73%。 資源錯配?效益下降? 淨利潤方面,公司在2022年僅賺648萬元,2023年疫情後迅速擴張至8,734萬元,去年則略降1.7%至8,581萬元。然而,經調整後淨利潤仍錄得1.02億元,較2023年的9,457萬元略升。今年首季,淨利潤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萬元。 公司宣稱網點覆蓋全國69%面積超三萬平米的大型商場、滲透55%年票房超500萬元的影院、進駐58%年人流量超千萬的機場。實際上,公司有超過80%的設備(43.2萬台)部署於電影院,但每台設備日均交易量僅0.07次,遠低於商業綜合體的2.8次與機場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單台設備收入計,電影院設備季度收入僅約168元,商業綜合體單台設備季度收入卻高達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於商業綜合體的設備數量僅佔約14.1%。 同時,設備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設備的平均交易量從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費則從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夥人模式佔總設備比重持續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約8.1%,直營主導模式比重越來越高。 數據真實性受質疑 除了上述問題外,公司也陷入數據造假的爭議。根據今年7月份官方媒體中國證券報的調查,公司按摩椅設備編號呈跳躍式分布,以「元氣蛋」系列為例,理論編號應有3.2萬台,實際僅531台被驗證,佔比1.63%。採購數據則顯示,樂摩前五大供應商累計採購僅1.53億元,按行業最低成本價計算僅對應6.11萬台設備,與宣稱的53.5萬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謝忠惠,被指是為創始人吳景華代持,2016年吳曾持有樂摩超60%股權,至遞表前減持至15.16%。吳景華目前的身份是榮耀健康董事長,該公司正是樂摩按摩椅的供應商。 樂摩並未對該報導作出直接回應,申請文件中亦未提及相關爭議。 一連串爭議外,最迫切要解決的,還是資金問題。截至2025年3月末,樂摩物聯賬面現金僅2,621萬元,而短期借款便達4,500萬元,實為捉襟見肘。 樂摩物聯的遞表,像是共享經濟的最後一搏。但是對投資人來說,數據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礎,容不下一絲絲懷疑,未來能否說服投資者相信「小市場也有大機會」,恐怕不只靠鋪設更多按摩椅,而在於能否理順其盈利邏輯與治理結構,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競爭加劇盈收下滑 傳音擬赴港上市抗逆勢
據媒體報道,這家在上海科創板的上市的平價智能手機製造商,正考慮赴港作第二上市 重點: 據媒體報道,科創板上市的傳音控股正考慮赴港作第二上市,融資規模或高達10億美元 這家平價手機製造商憑借開拓非洲市場迅速崛起,但隨著競爭加劇,其營收去年開始下滑 陽歌 對企業融資而言,時機決定成敗。不過,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88036.SH)顯然未能汲取這一教訓,媒體新近報道稱,這家平價手機製造商正計劃在科創板基礎上,在香港作二次上市。 憑借著力發展Tecno、Infinix及Itel等處於100至200美元區間的平價機型,傳音控股成為國內最不為人知的手機行業翹楚。通過悄然深耕非洲市場確立主導地位後,公司2023年借力拓展其他新興市場,躋身全球前五大手機廠商。 然而,近年隨著國內其他手機廠商在非洲發起挑戰,加之其在新開拓市場屢遭挫敗,傳音控股步入艱難時期。雪上加霜的是,全球通信芯片巨頭高通去年對該公司發起訴訟,其任職多年的CFO,更於當年9月短暫失聯。 這樣的境況之下,可能難以使傳音控股成為港交所IPO的有力候選者。但現實似乎並非如此,彭博社上周報道,公司正與顧問商討,計劃在香港上市集資約10億美。 雖自身處境堪憂,傳音控股無疑受到香港IPO市場火爆勢頭的鼓舞。该市场近期受沪深A股上市的中资企业青睐,成为他们第二上市地点。這一輪熱潮以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為首,後者今年5月完成香港年初至今最大IPO,共募資逾40億美元。 與寧德時代類似,傳音控股2019年登陸科創板時,憑借同業忽視的非洲市場,成為強勁增長典範。公司股價目前仍超發行價一倍有餘,巔峰時期漲幅高達五倍,投資者對其快速崛起不吝惜掌聲。 隨著去年下半年營收下滑,傳音控股的股價近期表現相對疲弱,今年截至目前累計下跌21%。當前19倍的市盈率,僅為競爭對手小米(1810.HK)54倍市盈率的三分之一,後者近年因進軍電動車市場激發熱捧,股價狂飆。行業巨頭蘋果公司(AAPL.US)則為33倍。 面對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與增長放緩,智能手機製造商普遍承壓。傳音控股因高度依賴利潤率偏低的平價手機,防守力尤顯脆弱,在小米與原屬華為旗下的榮耀大舉進軍非州之際,情況愈顯得不利。 業績表現插水 直至去年上半年,傳音控股營收仍保持38%的同比增速,達346億元,但下半年形勢急轉,驟降8.3%。收縮態勢今年一季度加劇,公司公布營收同比大跌25.5%至130億元,上年同期為174億元。 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大跌70%至4.97億元,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21.4%降至19.3%。橫向對比,小米當季毛利率為22.8%,蘋果公司產品的毛利率更高達35.9%。 聚焦低端市場,無疑是傳音控股毛利率偏低的主因,但另一因素或是高通訴訟案。去年7月,這家美國芯片巨頭起訴傳音控股。媒體報道稱該案於今年1月和解,意味作為協議組成部分,傳音或需向高通支付額外專利許可費,由此推升成本、侵蝕利潤率。 縱觀傳音控股各主要市場走勢,全線失守態勢明顯。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公司非洲市場出貨量一季度下跌5%,市佔率由52%降至47%,終結連續七個季度的增長。東南亞市場當季出貨量大降20%,市佔率自18%降至15%。中東局勢尤甚,出貨量驟減30%致市佔率由22%滑落至16%。 國際數據公司(IDC)分析師黃子興(Will Wong)指出,激烈競爭與內存價格上漲雙雙削弱傳音控股業績。他稱,該公司正摒棄「不惜一切代價的增長」戰略,轉向追求更高利潤機型。他預計,這家公司的處境將於下半年好轉,若推進港股上市,或提供更多正向動能。 不容忽視的是去年9月,傳音控股任職多年的CFO肖永輝短暫失聯兩周,也引發些許隱憂。肖永輝快速現身令公司稍安,外界多猜測其因涉他人刑案接受質詢。但無論如何,核心高管在一段時間失聯終非良兆。 最終而言,傳音控股赴港上市將為投資者開闢投資中國手機製造業的新通道,畢竟除小米外,該領域主要參與者多為非上市公司。但由於傳音控股專注低端市場,且業績滑坡,若期望融資10億美元,公司可能需以低於科創板股價的價格發行股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即時零售戰火延燒香港 京東併佳寶打造境外橋頭堡
京東再度出手布局香港,試圖建立直通香港街市的零售通路 重點: 傳京東擬收購香港佳寶超市70%股權,包括零售網絡和房地產資產 結合供應鏈優勢與佳寶門店網絡,京東將開啟境外零售新路徑 李世達 在中國內地打得火熱的即時零售大戰,正延伸到香港。 電商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18.HK),傳出以40億港元(5.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香港本地超市佳寶70%股權。這宗潛在收購案若落實,將成為京東拓展香港即時零售市場的一步大棋。 據香港傳媒報道,該交易包括超市的零售網絡和房地產資產,交易已逾四個月前完成。其中包含一項「過渡期」條款,規定佳寶創始人林曉毅及公司現任管理層,將在未來三年內繼續掌控運營。在此期間,京東不會尋求完全的運營控制權,以確保平穩過渡。 據報佳寶母公司多泰投資有限公司及海鋒食品有限公司已向其合作商戶發出通告,表示正進行「業務轉讓事宜」,未來將重組業務,並將超級市場及批發業務轉移至一家在港新成立的「佳寶超級市場(香港)有限公司」,自8月1日起正式實施。 京東方面並未證實報道,稱實際情況與報道內容有偏差,強調一切以官方公布消息為準。有消息稱,實際交易金額將低得多。 從無牌小販到連鎖超市 創立於1991年的佳寶,一向以平價、貼地著稱。創辦人林曉毅出身頗為傳奇,他於1980年代由潮州偷渡來到香港,從柴灣的無牌小販做起,其後與友人合資經營凍肉店,自立門戶創辦佳寶,由最初筲箕灣一間小舖,擴展至今逾90間分店、擁有逾千員工的規模。 對京東來說,收購佳寶得以將其在內地積累已久的高效供應鏈能力向外輸出。多年來,京東與數以萬計的中國製造商建立直接採購通道,透過自建倉儲、物流、冷鏈體系,在內地實現商品成本與配送效率的極致壓縮。 佳寶作為香港少數擁有密集門店與自營配送網的超市品牌,正好成為這套供應鏈邏輯的延伸實驗場。未來京東若成功控股佳寶,將可跳過進口分銷商與中間商,直接將來自內地的民生商品、大眾品牌與自有品牌導入香港社區,建立一種結合內地工廠直供與本地社區網絡的零售模式。 這不單對香港消費者有價格上的吸引力,也為內地供應商打開了一條直通境外零售終端的通路。在香港實現後,也可能向整個大灣區甚至東南亞市場延伸。 事實上,利潤更高的香港市場,一直被視為其即時零售與供應鏈出海重點。目前,京東物流已於觀塘、葵青、沙田、元朗等地設有運營中心,並於2022年起啟動在香港的前置倉試點,用以強化即日/次日配送服務。2024年在元朗落地跨境冷鏈中心,顯示其對香港的長期倉配規劃。 對比其他即時零售平台,京東此舉更顯差異化。美團(3690.HK)主打平台型本地配送,即時連接便利店、商超與消費者,未延伸至供應鏈;餓了麼則借助盒馬進行自營零售實驗,也有菜鳥物流、淘寶天貓等上游能力,但尚未以整合形式進入香港零售終端市場。 比錢大媽更進一步 因此京東將成為唯一具備從源頭工廠直採、冷鏈倉儲、線上平台、物流配送到境外線下門市的全鏈條能力者。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實際上已有類似經驗。其戰略投資、作為第二大股東的肉品生鮮連鎖品牌「錢大媽」,已於2018年正式進軍香港,目前在當地已有50家門店。 值得一提的是,佳寶除了營運網絡外,還持有部分物業資產。香港商舖租金雖已自高位回落,擁有門店不動產仍有助降低固定營運成本,更可為京東提供穩定資產支持。此舉不僅對短期財務結構有正面意義,也有助強化其在港布局的抗波動能力,同時也有更多資產進行靈活布局。 消息曝光後,京東股價連跌兩個交易日,跌幅約1.3%,顯示市場對傳聞交易價格偏高有疑慮。目前京東集團市盈率約8.3倍,低於美團的21.5倍,顯示估值仍被壓抑。不過,若佳寶與京東結合,是一次讓「內地供應鏈」與「香港街市」加速融合的實驗,那麼下一步,也許就是向東南亞的延伸。若集團海外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並改善利潤結構與資產利用效率,對投資人而言,這場併購或許將是京東估值轉折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燕之屋營跌利增 王石代言銷售慘淡
中國最大燕窩品牌在營收承壓背景下實現盈利復蘇,預期今年上半年利潤同比增長20%至35% 重點: 燕之屋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利潤將增長20%至35%,同期營收增長近乎停滯或呈負增長態勢 銷售費用下降、廈門新工廠智能製造升級和工藝改進,共同推高這家燕窩製造商的利潤空間 譚英 在經濟波動期,中國消費者發現,傳統燕窩製品的親民化轉型正降低消費門檻。 廈門燕之屋燕窩產業股份有限公司(1497.HK)上周發布的盈利預告傳遞出關鍵信息:繼去年利潤下滑後,今年上半年盈利強勁反彈。儘管平價產品策略導致營收增長乏力,投資者仍湧入購買公司股票,公告後數日,股價大漲逾7%。 燕之屋預計上半年營收區間為10億(約合1.398億美元)至10.6億元,同比小幅下滑。但利潤表現更為亮眼,預計錄得7,200萬至8,100萬元,同比增幅達20%至35%。 盈利改善並非無跡可尋,公司去年年報顯示,儘管當年下半年營收開始萎縮,利潤在經歷上半年斷崖式下跌後,於下半年企穩。 新品系列為燕之屋去年注入增長動能。以燕窩為基底、2023年推出的平價食用燕窩粥產品需求旺盛,帶動全年新品收入激增63.3%。其他的平價新品包括燕窩肽天然蘇打水、整根人參燕窩飲,單價均低於200元(約合30美元)。 傳統「純燕窩」產品線雖仍佔去年總營收的87.6%,但較2023年91.3%的佔比有所下滑。新品營收佔比從2023年的7.2%升至去年的11.3%,其中新拓展的護膚品類貢獻1.1%的營收。 燕之屋在洞燕唾液製品領域佔據重要地位,後者原料取自東南亞洞穴金絲燕,以唾液粘合樹枝築成的燕巢。 自明朝起,燕窩製品即為中國奢侈滋補品。目前,燕之屋佔據14%的國內燕窩市場份額,資產包括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的全球最大燕窩加工廠,並在220個城市設有700家實體門店。 即便佈局新品線與新加坡海外渠道,燕之屋盈利增長仍存變數。去年淨利潤提升部分得益於管理費用縮減12.4%,這更多源於成本管控而非業務擴張。此外,2023年拖累盈利的IPO相關費用消除,亦推高去年利潤。 新晉品牌代言人 除受益於新品矩陣外,燕之屋將盈利回升歸因於廈門總部工廠智能製造的升級和工藝改進,帶來運營效率提升,並計劃在甘肅、上海工廠推行類似改造。 銷售費用佔營收比重下降也被視為利潤改善動因。這一趨勢去年已初顯成效,去年下半年銷售及分銷費用增速,從上半年的同比38.5%驟降至2.3%。 為拓展男性及年輕客群,公司持續依賴品牌代言人策略。今年新聘地產巨頭萬科創始人、前董事會主席王石,後者以攀登珠峰等登山壯舉及航海探險聞名。此前,公司簽約演員鞏俐及中韓偶像團體明星王一博。 新代言人成效尚待檢驗。當前消費環境承壓,消費者正削減此類可選消費支出,燕之屋的高定價策略面臨挑戰。公司近年啓用王石、王一博等男性代言人拓展跨性別、跨代際客群的嘗試,同樣存在試錯風險。 74歲的王石代言首款產品引發市場質疑。燕之屋「總裁碗燕」含六碗燕窩,單盒售價高達3,168元(折合每158克碗裝產品528元,約75美元)。儘管有王石背書,銷售仍顯慘淡。 據媒體報道,該禮盒在天貓旗艦店上市前六日僅售出六盒。與此同時,伴隨行業價格承壓,燕之屋整體庫存風險可能加劇。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消費者日益縮減非必要開支,中國13,000多家燕窩企業正競相降價,即食燕窩單價已低至每45克碗裝產品20元。 因燕窩屬自然資源,企業多通過價格競爭與產品創新實現差異化。未上市競爭對手小仙燉,憑借鮮燉燕窩品類取得成功,連續八年蟬聯銷冠。但據中國媒體近期報道,即便小仙燉也面臨經營壓力,被迫取消獎金福利、裁員並下調業績目標。 儘管23倍市盈率表現強勁且分紅優厚,燕之屋看似優勢顯著,但鑒於產品賽道局限、溢價策略及白熱化競爭,公司需付出更多努力維繫投資者信心。其疲軟的營收增速引發擔憂,或是當前股價較2023年發行價折價約10%的一大誘因。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盈喜刺激股價曇花一現 十月稻田關鍵維持高派息
十月稻田主打大米產品,主要經網上渠道如京東及天貓銷售,近日為中期業績發盈喜 重點: 公司料中期經調整淨利潤不少於90% 京東劉強東4月曾多次減持,估值較其他食品股稍高 白芯蕊 食品股一向以來較少投資者注意,因整體都是低成長及低利潤行業,但主打預包裝大米的十月稻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76.HK)最近發盈喜,料中期經調整淨利潤不少於90%,受消息沖喜,股價在宣布盈喜後翌日(7月18日)一度大升17.6%,當日收仍急升8.5%。 據盈喜公告,集團上半年利潤大增主要是受惠優化產品結構,加上與優質銷售渠道加深合作,令盈利持續提升,配合品牌影響力日增,帶動多渠道銷量增加。 十月稻田是由董事長王兵及配偶執行董事趙文君創辦,最初在2005年進軍廚房食品行業,並在2011年創立「十月稻田」及「柴火大院」品牌,主力在電商平台銷售產品。 大米產品佔收入近七成 據十月稻田2024年業績,集團收入達57.45億元,按年升18%,當中大米產品佔總收入69.9%至40.1億元,其次是雜糧、豆類及其他產品,收入則有4.7億元,但佔比只是8.2%。至於銷售渠道仍是以電商平台為主,佔比達41.6%。 在主食品市場中,大米是最大板塊,單在2022年便佔總廚房主食品市場規模的38.8%,金額為7,234億元,但農產食品明顯是一個低增長行業,市場估計2027年規模只會增至7,918億元,即2022年至2027年年複合增長率只得1.8%。 幸好十月稻田主攻預包裝大米。所謂預包裝大米,意思是指在銷售之前已經包裝好的產品,預包裝大米產品重量一般不超過25千克,由於預包裝大米易於運送,亦能保持產品包括新鮮度和口感等品質,因此獲市場歡迎,帶動預包裝大米市場增長速度快,預期2027年將達到1,641億元,相當於2022年至2027年年複合增長率達4.9%,遠比同期大米產品複合增長快。 優質大米售價高12% 預包裝大米市場也分級數,整體可分為預包裝優質大米及預包裝普通大米,預包裝優質大米通常碎米率不高於15%。碎米率是指稻米在加工過程中,米粒破碎比例,碎米率越低,表示米粒完整度越高品質越好,平均零售價便越高。 據十月稻田2023年9月招股書表示,預包裝優質大米2022年平均零售價超過每千克7.4元,普通大米的平均零售價約為6.6元,意味包裝優質大米零售價較普通大米最少多12.2%,也是一盤不俗的大生意。 其實,十月稻田為預包裝優質大米龍頭,在2022年市場佔有率已達4%,但行業首五大龍頭市佔率只是11.1%,意味行業收購合併空間大,配合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對優質食品的需求亦殷切,十月稻田大米業務便佔總收入近七成,絶對有望食正此大浪。 去年派息率高 十月稻田對股東不薄,在招股書時已表明向股東支付不低於20%的淨利潤作為股息,但去年業績便宣布派息合共1.75億元,相當於調整淨利潤的50.1%。 不過,十月稻田股價表現卻不濟,該股上市價為15.36港元,雖然一度炒高,但之後大幅回落,就算是近期盈喜一度刺激股價回升,以7月18日收市價7.91港元計算,股價較上市價大幅潛水48.5%。 值得留意是據香港聯交所股權披露,京東創辦人兼主席劉強東,曾在今年4月9日、4月10日及4月14日,分別減持十月稻田1,326萬股、1,228萬股及110萬股,合共減持6.48%十月稻田股權,套現2.17億港元,持股由19.27%降至12.79%,未來會否進一步減持,將對十月稻田股價有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十月稻田估值偏高,即使2025年較2024年淨利潤多賺100%,預期市盈率高達18倍,對比其他食品股如萬洲國際(00288)的8.2倍、康師傅(0322.HK)的13.3倍、以及旺旺(0151.HK)的13.3倍,十月稻田明顯偏高,股價要維持在現水平,視乎今年派息率能否維持去年一樣慷慨。 整體來講,十月稻田雖然主打預包裝優質大米,未來有望得益內地居民對食品質素需求上升,但畢竟過去一年股價大上大落,加上主要股東之一的劉強東在4月曾多次減持,同時估值比同業稍高,一旦高派息未能維持,股價受壓機會較大,因此只宜小注怡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拿到上市入場券 八馬茶業賣點在哪?
經過先後三次申請上市受挫的八馬茶業,終獲中證監的備案通知,意味在港上市已跨進一大步 重點: 公司1月申請香港上市的文件剛過期 市場料公司快將重交上市申請,今年將可順利在港敲鑼 劉智恒 這邊廂港交所上市申請已過期,那邊廂中證監開綠燈,對於三度衝刺上市的八馬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來說,總是喜大於悲,雖然申請香港上市要重新遞表,但得到中證監的通過,要通過港交所似乎沒甚懸念,或許可說只屬一步之遙。 據中國證監會網上公布,已向八馬茶業境外上市及境內股份全流通發出備案通知,公司將發行不超過約2,913萬股在港交所上市。同時,106位股東所持近4,399萬股,可轉為境外上市股份。 八馬茶業屬內地知名品牌,常以300年老字號自居,登上該公司網頁看,一段鍍金的歷史立時展現眼前。話說1742年時,福建名臣王士讓向乾隆皇獻上一味茶,皇帝用後大為讚賞,賜名為「鐵觀音」,王士讓因而被稱為鐵觀音的祖師爺。 自稱王士讓家族第十三代傳人的王文禮及王文彬兄弟,於1997年創立八馬茶業,當中龍頭產品就是鐵觀音,並銷售茶具、茶卓及茶食等產品。 王氏兄弟為八馬茶業鍍上金漆品牌,不但歷史悠久,名字更是皇上御賜。事實究竟是營銷手法還是真有其事,孰真孰假不知道,就當一個故事聽聽,反正我們回不到300年前去求證。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不過,八馬茶業的上市之路確實諸多波折。公司曾於新三板掛牌,但於2018年退市,後將目光投向深圳創業板,2021年遞交申請,卻在2022年撤回。隨即又申請主板上市,到2023年又再終止。 內地上市折㦸沉沙,今年就跑來香港申請上市,引來投資者注意,這家頂著乾隆皇光環的八馬茶業,又是否值得投資? 根據年初公司的上市申請文件,2023年收入21.2億元,按年增長16.8%,純利升9%至2.06億元。去年首三季度,收入16.47億元,同比升近1%,純利2.08億元,增長5.8%。但最新的資料未有,暫時未知具體情況,但去年首三季盈利增速有放緩態勢。 加盟模式的問題 反之公司的商業模式,就引來投資者擔心。截至去年9月,門店總數達3,498家,當中加盟店佔比達92%,整家公司五成收入的來自加盟店。 加盟模式最大問題是如何管理好加盟商,搞不好,對公司的經營及品牌有頗大影響。問題嚴重時,隨時涉及消費者訴訟或食品安全事故相關訴訟。在黑貓投訴平台,時不時有消費者投訴,在飲用時喝到蟲子、或茶葉泡完發藍等問題,至於投訴個別門店服務,也時有出現。更曾出現部分加盟商,將質劣的茶業混入高端產品混賣,從而謀取暴利。 此外,公司2021年申請創業板上市時,深交所曾三查詢,要公司解釋加盟商的備貨周期,進貨與銷貨量是否匹配,有沒有存在壓貨情況。 代工質量與關聯交易 另外,八馬茶業一直標榜是百年老字號,皇帝御用茶,但原來有相當產品靠第三方代工。人們會認為既然你的賣點是承襲自300年前的金漆招牌,理應有獨特技術來生產自家產品,為何部份產品由外面代工而生,那與公司所宣揚的「承傳」有點不一致。 代工也引起質量的監控,在2017年時,公司產品曾因質量問題,被央視節目批評其烏龍茶樣品質量較差,污染物超標等。 內地市場也指出,八馬茶業的部份業務,是來自姻親關係的富豪。如七匹狼持有八馬茶業2.61%股份,安踏系企業在採購茶葉方面就與王家有關連的交易,江蘇高力控股與八馬茶業在供應鏈上有合作。而所有這些企業,都是八馬茶業的親家。公司於2022年申請主板上市時,中證監曾重點關注該類關聯交易。 過去大半年,香港股市扭轉之前頽勢,茶飲賽道人潮洶湧,然而茶葉賽道就乏人問津,板塊股份每天成交寥寥可數,始終茶葉沒有性感的故事去包裝,現時上市的瀾滄古茶(6911.HK),以及相類的英記茶莊(8241.HK),仍處於虧損狀況,八馬茶業雖有盈利可言,但未見亮麗前景,在港上市暫時似缺乏賣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收入停滯美關稅威脅,九興緣何被市場看好?
公布不溫不火的第二季度銷售數據後,這家鞋業代工巨頭股價反彈,可能源於其最大客戶耐克的樂觀前瞻指引 重點: 鞋業代工企業九興控股發佈乏善可陳的第二季度業務簡報後,四個交易日內股價攀升近10% 公司關閉零售業務,並逐步退出休閒鞋領域轉攻運動鞋後,平均售價持續下行 譚英 九興控股有限公司(1836.HK)上周發布的最新業務簡報本不值得慶賀,核心鞋類產品收入走平、價格下滑。不過,投資者似乎仍對該預告表示歡迎,公告後四個交易日內,公司股價勁升9.3%。 九興控股披露,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微增2.9%至4.44億美元,當期平均售價(ASP)下滑1.7%,出貨量增長4.1%至1,540萬雙。 詳細數據很可能在下月發佈的正式中期報告中披露。公司解釋,銷量增長疲軟,部分源於2024年上半年100萬雙鞋提前出貨,推高了上年同期基數。其將平均售價下滑歸因於運動鞋業務比重上升,運動鞋單價低於奢華及時尚鞋品。 近期股價上揚的重要催化劑,或許是九興控股核心業務向運動鞋的戰略轉型。在逾三十年發展歷程中,公司長期專注奢華、時尚及休閒鞋品牌。運動鞋是其產品矩陣中的新成員,投資者顯然看好這一轉變,儘管美國關稅政策正威脅其所有生產基地。 去年,全球運動鞋巨頭耐克(NKE.US)貢獻九興控股 38%的營收,兩者綁定日趨緊密。過去一個月,耐克股價大漲27%,儘管其披露截至5月的季度業績不佳,銷售額下滑12%,利潤暴跌86%。然而,耐克宣稱經營已現轉機,預計截至8月的季度銷售額將超出分析師預期。 耐克鞋的平均售價近年同樣承壓,整個鞋業因美國關稅面臨巨大壓力,關稅適用於幾乎所有主要生產基地,後者主要集中在亞洲,但九興控股的抗風險能力優於同業。該公司不僅早在1990年代末就率先啓動產能外遷,且現金流充沛,並擁有穩定分紅記錄。 對九興控股而言,平均售價走低並非特定產品價格受壓所致,更多源於在傳統時尚與奢華鞋增長放緩、休閒鞋甚至出現萎縮之際,轉向運動鞋業務。 為規避中美貿易摩擦風險,九興控股斥資1億美元在印尼建耐克專屬工廠,預計將於2026年投產,年產能達1,000萬雙。公司三年規劃(2023-2025)目標的經營利潤率也提前達成,即在2025年底前實現經營利潤率10%及除稅後利潤年增長率達低十數百分比。 逆勢擴產 面對銷售停滯與價格壓力,九興控股並未收縮戰線,反而擴大產能。印尼新廠及孟加拉工廠將合計新增1,500萬雙年產能,較其維持多年的6,000萬雙基準提升25%。至於中國及越南現有工廠,均處於滿產狀態。 隨著家族新生代管理團隊接替創始人的效果顯現,去年九興控股經營利潤率從2023年的10.7%升至11.9%,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達21.6%,較2019年翻倍有餘。新團隊改革成效顯著,公司淨利潤增長21%至1.7億美元,營收微增3.5%至15億美元。 即使去年末淨現金激增45.3%至4.176億美元,公司仍維持慣例分紅(股息率常超10%)。新生代管理層也終止了近二十年的自有零售鞋品牌試驗,轉而拓展手袋品類,並在2024年報中透露,擬收購越南中小型手袋配飾製造商,該業務或成“關鍵增長支柱”。 產能多元化外遷對九興控股並非新課題。疫情疊加美國針對中國製造商品的關稅政策後,這成為眾多企業的新趨勢。公司1982年創立於中國台灣,1990年代進入中國大陸代工低端品牌鞋類,2000年代初轉向高端品牌。其2007年登陸港交所,隨後推出自有品牌Stella Luna與What For。 2010年代中期,九興控股的業務達到頂峰,此後過度擴張致營收利潤連降五年,直至新管理團隊取代創始團隊。目前,該公司收入仍未重返2015年17億美元的高位。 1998年,九興控股通過合資企業,將部分產能從中國大陸向越南轉移,2012至2014年,又增設印尼、孟加拉及菲律賓基地。星展銀行(DBS)預計,至今年末,該公司75%的產能將位於中國境外。 儘管產能多元化路徑正確,但九興控股仍面臨兩大風險:對耐克的深度依賴,以及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的政策不確定性。當前的美國高關稅稅率適用於該公司所有生產基地,但印尼本月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後稅率相對較低。 在九興控股最新業務預告前,星展銀行在7月研報中將其評級上調至「買入」。此前,該公司明確2025年下半年,預計僅受600至700萬美元關稅影響。同時,星展將該公司2026年盈利預期調升10%。儘管多家銀行普遍警示規避關稅敞口企業,但九興控股不在此列。 以高盛為例,近期將代工企業銷售與利潤預測平均上調3%和8%,同時重申九興控股「買入」評級。公司當前市盈率約10倍,高於業務模式相近的競爭對手裕元集團(0551.HK)6.7倍的估值水平。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