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 Tu is a consumer investor

蹭零售紅利時代過去 天圖轉身進軍高科技

在籌備債券發行募資之際,這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似已將目光瞄准高科技企業 重點: 天圖資本擬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總額不超過人民幣3億元 在核心業務聚焦的中國消費類企業疲軟之際,這家私募股權機構業務增長停滯   梁武仁 私募股權及創投界的老兵深圳市天圖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973.HK),正蓄勢拓展業務疆域,其傳統專注的中國消費板塊曾活力充沛,而今增長動能正快速消退。 天圖投資上周四宣布,計劃向機構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可一次發行或分期發行,最多籌資3億元(約合4,200萬美元)。公司擬將至少70%投入投資基金或自營股權投資,余下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雖未明確新資金投向領域,但「科技創新」的命名顯著指向高科技企業。對這家以投資奈雪的茶、飛鶴等消費企業著稱的機構而言,轉型並非完全無跡可循。在最新年報中,公司稱致力「發掘創新投資主題與策略」過程中,計劃將投資範圍拓展至生物科技、機器人等前沿領域。 作為深耕中國私募創投領域逾二十年的資深機構,天圖投資早年受益於消費升級浪潮,實現蓬勃發展。繁榮經濟催生的中產階層財富效應,為公司提供多年增長動力。 然而,時過境遷。近年,中國經濟增速顯著放緩,且未見有效紓解之道。佔GDP重要份額的房地產行業因投機炒作推高房價,加之債務驅動擴張,引發嚴重供給過剩,如今深陷困境。外部環境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與特朗普的貿易摩擦,對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構成重大困擾。 宏觀經濟困局,正以收入增速滯緩甚至裁員潮形式傳導至普通民眾。這意味著,消費企業要提升銷售有一定難度,進而使天圖投資在多方面承壓。 首要表現為,因零售關聯項目的吸引力減弱,公司募資難度加劇。這或許反映在其管理規模變化上,去年末資產管理規模降至205億元,同比縮水約16%。去年旗下基金新募資金額也銳減近三分之二,僅錄得4.01億元。 募資困境下,公司收入自2023年約4,660萬元下滑約5%。其兩大營收來源分別為基金管理費與收益分成(即所管理基金實現收益的分成)。去年,天圖投資在收益分成方面顆粒無收,意味其營收增長完全依賴基金管理規模的擴張能力。 被投企業估值縮水構成另一大挑戰。為此,天圖投資去年計提淨投資損失達7.05億元,較當期營收規模形成碾壓之勢。 當下市場環境中,天圖投資既難覓優質零售類新投資目標,又面臨存量項目IPO或股權轉讓的退出難題。因此,其拓展投資領域的嘗試合乎邏輯,儘管在私募及創投扎堆的高科技賽道,或遭遇更激烈競爭。 與天圖投資的困境形成反差,港股IPO市場回暖正推動中金公司(3908.HK;601995.SH)等頭部投行業務激增。中金公司周二預告,上半年淨利潤同比最高增長78%。反映投資者更傾向將資金投入即將IPO的成熟企業,而非押注天圖投資等機構佈局的初創公司,尤其是零售等遇冷板塊。 在新涉足的領域中,生物科技對天圖投資並非全新賽道。僅2022年,其就投資兩家該領域早期企業。當前,機器人產業在中國方興未艾,或能開闢其他價值窪地。 債務融資 就融資方式而言,債券發行更具實操優勢。一方面,當前中國央行維持低利率刺激經濟,發債成本或低於專項基金募資。鑒於股權投資者要求更高風險溢價,債務融資通常更具成本效益。因此,私募股權機構運用借貸提升投資回報實屬常規操作。 此外,通過發債鎖定資金後,天圖投資可迅速捕捉投資機會,無需苦待投資者實繳出資。更重要的是,憑借自身信用募得資金可自由支配,這與通常投向特定項目的股權資本形成鮮明對比。 天圖投資表示,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將「降低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提升業務規模,提高盈利能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天圖投資的股價較2023年IPO發行價已累計跌逾30%,市賬率僅0.3倍,低於中金公司的0.7倍。同屬精品投行的華興資本(1911.HK)市賬率居中,為0.5倍,凸顯天圖投資亟待提升市場認可度。 天圖投資將破局之道寄望於高科技投資。當前,公司極需成功完成戰略轉向,並重返增長軌道。不過,在中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爭奪優質資產的激烈競爭,使其轉型之路知易行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inci Materials seeking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reporting a 70% drop in net profit last year

去年淨利驟降七成 天賜材料赴港尋出路

在鋰價下行、盈利承壓的當下,天賜材料希望赴港上市以促進國際化戰略的發展 重點: 公司稱赴港上市目的是為深入推進全球化戰略布局 公司去年盈利驟降74.4%至4.83億元   李世達 新能源材料產業鏈持續受到高度關注,在A股市值逾350億元(48.8億美元)的化工材料生產商廣州天賜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002709.SZ),正積極推進香港上市計劃。市場關注這家鋰電材料賽道的A股明星,是否能在港股市場再現高光。 天賜材料在公告中稱,今次發行H股目的是深入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台,滿足海外業務持續發展需要及提質增效要求,以及提升集團在國際市場的綜合競爭實力,鞏固行業地位。 成立於2000年的天賜材料,初期主營日化行業所需的表面活性劑,隨後在2011年加碼布局的鋰電池電解液業務,令業務發展進入快車道。電解液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隨著新能源汽車與儲能市場的爆發,電解液需求量迅速攀升,亦成為供應鏈中的戰略資源。 天賜材料的電解液產品廣泛應用於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及3C數碼電池,其電解液及原材料在2024年佔據公司總收入的81%以上。根據高工鋰電與華安證券等數據,天賜材料在中國電解液市場的市佔率約為13%,為行業前三名。 天賜材料已打入多家全球知名電池與整車企業供應鏈,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國內龍頭,以及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特斯拉等國際大客戶。在消費電子領域,公司則供應蘋果、華為、小米等品牌的電池供應鏈。 利率創19年新低 不過,隨著行業進入價格戰與去庫存階段,天賜材料的收入雖保持百億水準,但利潤大幅滑落。根據天賜材料2024年年報,公司收入按年下滑18.8%至125.18億元,股東應佔溢利則驟降74.4%至4.83億元。 導致業績大幅下滑的主因,是電解液產品均價從高點大幅回落。2023年起,鋰價與電池材料價格普遍下行,加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去庫存壓力釋放,天賜材料產品單價也跟著回落。 根據IFIND數據,2024年,鋰電池主要材料六氟磷酸鋰價格從2022年高點每噸59萬元噸跌至每噸70,000多元,跌幅超90%,帶動電解液均價跌幅超過60%。因此,儘管公司去年電解液銷量取得26%的增長,收入與利潤仍因單價下跌35%而承壓,電解液毛利率滑落7.8個百分點至17.45%,創下19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四季度收入36.6億元,環比與同比均有增長,當季淨利達1.46億元,毛利率亦回升至19.9%。第一季業績持續向好,收入與利潤分別年增41.6%及30.8%,似乎已出現谷底反彈的跡象。 就在業績看似止跌回升之際,天賜材料選擇加速赴港掛牌,具有多重戰略考量。 首先,H股上市有助於拓寬融資渠道,對沖A股市場資金面偏緊與估值波動。雖然短期獲利承壓,但從中長期來看,公司仍掌握核心技術並具備全球產能布局優勢,在電解液行業具代表性,具備對國際投資人講述中國新能源材料產業升級故事的潛力。 海外布局初現 其次,港股平台有助於吸引長期持股機構與海外基金,提高公司全球化品牌形象。目前公司已於韓國設立法人「天賜韓國材料有限公司」,並啟動當地電解液工廠建設,服務LG新能源、SK On等韓系客戶,亦在匈牙利籌備歐洲工廠選址,配合歐洲電動車供應鏈需求。除工廠外,天賜還在日本、德國、印度等地設立技術支持或銷售據點,建立當地服務能力。目前,海外市場收入佔比仍低,但公司強調2025年起將加速放量,尤其在東南亞與歐洲布局的鋰電池產線逐步釋放下,有望實現出口與本地供應雙重成長。 從技術能力與全球客戶結構來看,天賜材料的電解液主業仍具有明顯優勢,隨著行業價格趨於平穩與新一代材料研發投產,公司基本面具備回溫基礎。然而,若未來成本控制與產品升級未能同步推進,利潤修復速度或將受限。對投資者而言,H股上市雖有望打開增量資金空間,但如何講好中國新能源材料的故事,仍須以可持續的獲利能力作為支撐。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eihe’s sliding profits point to China dairy market past its sell-by date

中國飛鶴發盈警 乳業市場難復當年勇

隨著近年內地出生率下降及經濟增長放緩,奶類產品出現供過於求,企業急去庫存,把資產減值,令內地乳業股表現低迷。 重點 中國飛鶴料今年上半年盈利大跌逾三成 企業最壞時刻或已過去,有機會走出谷。   鄭瑞棠 內地嬰幼兒配方奶粉龍頭企業中國飛鶴有限公司(6186.HK)近日發盈警,預計截至今年六月底半年盈利10至12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9億元大幅減少。盈利減少主要由於集團為消費者提供生育補助、降低嬰幼兒奶粉的庫存、為全脂奶粉產品進行減值及政府的補助減少等。 中國飛鶴在嬰兒配方奶粉市場連月續五年中國第一,並且連續三年全球第一。不過公司太集中於嬰幼兒市場,嬰兒配方奶粉佔公司收入逾九成,近年集團擬將業務分散至其他市場,但暫未見有成效。 至於主從事上游原料奶業務的現代牧業(1117.HK)亦發盈警,預計今年上半年虧損將擴大至8至10億元,比上年同期約2億元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公司的乳牛公平值重估出現損失,預計最高達18.5億元。 現代牧業生產牛奶,主要資產自然是乳牛,24年底公司擁有乳牛逾49萬隻,但公司主動淘汰產能較低的乳牛及原料奶價格下降,都令乳牛的公平值下降。 企業紛紛發盈警 乳業股龍頭企業蒙牛(2319.HK),去年盈利大跌九成八,只得1.05億元,純利大跌是由於集團收購貝米拉的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以及聯營公司現代牧業虧損所致。 業績報告指出,由於乳製品行業供需不平衡,消費需求不及預期,去年收入按年下跌一成。已晉身藍籌股的蒙牛近年股價低迷,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液態奶產品,去年佔公司總收入82.4%。 可見近期無論從事原奶、嬰幼兒奶粉、及液態奶的公司,盈利皆有壓力,顯示無論處於中國乳品市場產業鏈那一個位置,都面臨嚴冬。過去中國人口處高增長期,加上經濟急速發展,確是乳品市場的黃金時期,但隨著出生率急劇下降,乳製品需求大幅減少。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出生率由2019年的10.48%(每1000人有10.48人出生),下降至2024年的6.77%。零至三歲兒童由亦由19年的4,720萬,大幅下降至24年的2,820萬。 面對行業需求急速下滑,導致市場出現供過於求情況,內地原料奶價格由21年的每公斤4.4元,大跌三成至24年底的3.1元。企業在好景時擴大產能,在市場逆轉時造成供過於求,需要積極調整產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原料奶產量約4,000萬公噸,同比降2.8%,是7年來首次下跌。 政府由以住的一孩政策,到近年鼓勵生育,去年新生嬰兒有954萬,已終止連續7年的跌勢,惟內地每年死亡人數逾一千萬,使人口總數持續下跌。近期經常有內地城市推出派錢催生的政策,例如今年三月內蒙呼和浩特公布向生育一孩、二孩及三孩的家庭,分別發放一萬、五萬及十萬元。每有鼓勵生育政策傳出,都令乳業股有短線炒作。不過,要短期內改變新一代少生孩子的觀念,也似不容易。 有望走出谷底 除嬰幼兒市場,近年經濟漸富庶及人民注重健康,成人飲用乳品也有增加。2023年中國人均乳製品年消費量約為18公斤,僅及全球平均的三分之二,相信仍有增長空間。不過由於飲食習慣差異,要達到歐美國家人均消費量逾30公斤相信較為困難 另外,期望人口老化的趨勢增加老人配方奶粉需求,可部分填補嬰兒奶粉需求下滑的缺口,這些皆是乳品市場的正面因素。 縱觀目前在港上市的中國乳業股,從事嬰幼兒奶粉以中國飛鶴規模最大,現價往績市盈率約為11倍,H&H國際(1112.HK)及中國聖牧(1432.HK)去年沒有盈利,至於主要從事液態奶生產的蒙牛由於去年盈利大跌,現價市盈率達550倍,但預計今年將回復至十多倍水平。 面對需求下滑,產能過盛,乳業公司近年積極去庫存,為資產減值,相信影響已在近期的業績中反映,現時估值處於較低水平,行業有機會走出底部,但市場基本因素已變,實在難以回到以住的黃金高增長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acalline operates shopping malls

虧損幅度收窄 紅星美凱龍初現曙光

這家家居購物運營商表示,今年上半年虧損持續擴大,但暗示虧損增幅或正在放緩 重點: 紅星美凱龍稱其今年上半年虧損擴大約36%,較2024年45%的虧損增幅有所收窄 由於投資者對財務整頓舉措予以肯定,公司股價近三個月累計上漲30%   陽歌 中國處境艱難的零售業是否迎來轉機? 從家居購物運營商紅星美凱龍家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528.HK)周一發布的半年盈利預告來看,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初看該預測並不樂觀,公司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將錄得16.5億至19.8億元(約合2.3億美元)虧損。 深入分析可見,區間中值的虧損額較上年同期13.4億元的虧損擴大36%。儘管這一增幅看似平平,但相較去年淨虧損從2023年的24.1億元增至34.9億元,升幅高達45%,已有所改善。 不過,這則潛在利好消息卻被紅星美凱龍同時發布的聲明所抵銷,公司將在半年估值調整中,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18億元減值。若下半年維持同等減值幅度,將遠超2024全年29億元的減值規模,表明中國低迷的房地產市場依然疲弱。 紅星美凱龍自主運營商場(貢獻約三分之二營收),同時也為其他業主提供商業管理服務。此次半年虧損,意味紅星美凱龍自2023以來,有可能出現連續第三年全年虧損。公司將新近虧損歸咎於常規因素,包括為幫扶困難租戶減免租金及管理費。 儘管紅星美凱龍未詳述虧損擴大原因,但其4月發布的最新年報顯示,2024年公司似乎正在掌控自身局面。具體表現為,年度現金流由負轉正,錄得6.05億元淨流入,逆轉了2023年1.01億元的淨流出。 從宏觀層面看,經歷逾一年疲軟後,中國零售業今年上半年顯現企穩跡象。部分得益於政府加碼刺激消費,最具代表性的舉措是推行家電、手機、電腦等大宗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 伴隨政策,今年迄今零售消費保持較強增勢,5月同比增長6.4%,創2023年12月以來最快增速,前四個月的月均增幅亦穩定在4%-6%區間。 地產持續探底 儘管宏觀零售數據表現堅挺,但步入2025年,中國商業地產市場前景依然嚴峻。英國地產服務商Savills預測,今年多數中國主要城市的商業地產空置率將上升0-5個百分點;租金至多持平,跌幅可能高達5%,因業主需通過折扣挽留租戶,並以更靈活租賃方案招徠新客。 雖然如我們前文所指出,紅星美凱龍財務優化進展顯著,但其去年的業績也印證了上述雙重趨勢,全年營收僅78.2億元,較2023年的115億元驟降近三分之一。 公司核心業務自營商場表現稍好,年收入同比下滑21%至53.6億元,佔總營收的69%。部分原因在於自營商場數量縮減,從之前一年的87家減少至去年末的77家,降幅達11.5%。該業務出租率反而微升,從2023年的82.8%提升至83%。 然而,自營業務的相對韌性被另兩大主營板塊的深跌所抵消,其中建造及裝修服務尤為疲弱,收入從上年14.8億元大跌逾75%至3.32億元,凸顯新房建設持續低迷引發的需求萎縮。 需指出的是,紅星美凱龍的自救努力已全面體現在最新年報中。除現金流回正外,淨負債率從2023年末的64.7%降至54.8%;毛利率從2023年的61.1%提升至63.8%;期內現金儲備從25.3億元增至31.5億元;應收賬款也從上年末的12億元減半至5.85億元。 投資者普遍認同紅星可美凱龍的紓困舉措,即便其業務頹勢是否觸底猶未可知。公司股價近三個月大漲30%,使市銷率(P/S)達0.91倍,雖不算亮眼,但仍遠高於國內多數房企及物管企業。 最新盈利預告稍顯積極,似乎表明這家企業在全行業疲弱之際正逐步掌控自身困局。但仍需等待完整的半年報(預計下月發布),才能更準確地評估其發展前景及近期股價漲勢的可持續性。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irrus Aircraft primed for new financing as its thinly traded stock surges

股價倍升流通量低 西銳飛機融資是時候

西銳飛機大股東減持股份,套現近7億港元,料公司有機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 重點: 過去半年,西銳股價升幅逾倍 母企被列入美國制裁名單的陰霾漸淡化   劉智恒 作為香港市場第一隻飛機製造股,西銳飛機有限公司(2507.HK)自去年7月上市後,並不受市場注目,但隨著今年股價的飛升,開始漸漸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公司大股東中航通飛香港亦趁機減持手上股份。 西銳發公布,中航通飛香港於7月3日以每股39.98港元(較前一個交易日折讓8%),出售1,750萬股西銳股份,佔總發行股本的4.78%,套現近7億港元。出售完成後,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由原先的84.97%跌至80.18%。 減持翌日,西銳股價即時受壓,開市後一度跌7.4%,但仍力守在40港元關口,收市報42.15港元,只跌3%。似乎大股東的減持,對股價的實際影響沒原先估計嚴重。抗跌力強的背後,值得我們進一步分析西銳的投資價值。 上市受盡冷待 先說說西銳的前世今生,中航通飛香港的母企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下稱中航工業),於2011年從美國的Klapmeier兄弟手上,購入Legacy Cirrus的70%股權,公司有兩條飛機產品線,一是SR2X系列,主要供零售客戶使用的單引擎活塞飛機;另外是願景噴射機,供零售客戶或在較小範圍內包機運營之用。 中航工業接手後,西銳業務蒸蒸日上,其中SR2X系列飛機於過去23年間,一直是市場上最暢銷的單引擎活塞機。西銳早有上市打算,豈料2021年,美國將中航工業列入制裁清單,雖說西鋭未被列入其中,市場還是對此有保留,畢竟美國政府態度陰晴不定,來自當地的質疑聲音亦從沒停過。 因此西銳去年中在港招股時,就受到市場冷待,公司發售5,488萬股,只佔發行股份的15%,公開發售的更只有548.8萬股,佔發行股份的1.5%。 最終公開發售超額僅0.56倍,國際配售亦只超額0.57倍,結果以近下限27.5港元定價,集資淨額只有13.92億港元。當時公司引入五名基石投資者,購入8.51億港元股份,持股量為8.5%。 有機坐上融資快車 西銳的實際集資極為有限,而且五大基石投資者分別是國調基金二期、太倉高科、常熟東南、無錫建發新投及無錫金投,沒有國際機構投資者的身影,也沒有內地著名私募基金,很大機會只是為支持西銳上市的友好。撇除基石投資者,公司實際在市場流通的股份只有6.5%。 上市首半年,股價長期在20港元水平徘徊,一度更跌至低位16.718港元,較上市價低近四成。可幸是半年後鎖定期完結,未見基石投資者大手拋售。相反,踏入今年二月,西銳股價開始如飛機升空,一飛沖天,上月高見47.45港元,較上市價高73%。 股價已大幅上升,加上市場流通量低,今次大股東減持股份,預計公司未來有機在市場進行集資行動;始終去年上市融資規模細,如透過股份配售,除可增加資金配合未來發展,亦可將市場流通量提升;若能引入機構投資者,更能進一步優化股東組合。 盈利續增估值合理 事實上,西銳的業績大有條件吸引投資者。2021至2023年間,收入分別為7.38億美元、8.94億美元及10.68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20.3%;盈利7,240萬美元、8,810萬美元及9,110萬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2.2%。 2024年的收入按年升12%至12億美元,盈利大增32.5%至1.2億美元。公司表示,期內的飛機交付量達到731架,按年增加23架。另外,新增訂單更增加114架。訂單量增加下,預期今年的業績表現可以持續。 至於一直威脅西銳的地緣政治問題,今年特朗普上場後的關稅戰,對西銳未有影響;即使母公司早已位列黑名單,至今西銳未受牽連。投資者見過了一段時間,西銳未被美國針對,原先的戒心逐漸放下,加上眼見業績連年增長,都開始對西銳另眼相看。 現時西銳的市盈率約16倍,競爭對手Cessna的母公司德事隆(TXT.US),在美國的市盈率約19倍,相較下西銳並不算高,加上公司今年業績有望續增長,現價仍具值博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aier-India

業績急升卻出售近半股權 海爾印度的資本博弈

在印度的收入快速增長之際,海爾仍決定出售近半數股權,以換取更多本地化發展空間 重點: 去年海爾印度收入超10億美元,按年增長超30% 海爾印度擬釋出2%股份予員工,並計劃於未來兩年啟動IPO    李世達 在全球家電巨頭中,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是少數能在新興市場取得本地化成功的中國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家中國製造「出海標杆」企業,在其印度子公司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南亞市場持續高速成長之際,卻傳出擬出售近半股權予印度本地企業,這一操作再次凸顯了中國資本在海外發展面對的困境。 據《商業旗幟報》、路透社等媒體報道,印度巴帝電信(BRTI.NS)創始人蘇尼爾·米塔爾(Sunil Mittal)的家族辦公室,正聯合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華平投資,提出以600億盧比(7.2億美元)收購海爾印度49%的股份。目前海爾仍在評估此一交易,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此前,彭博社於5月份一則報道也透露了此一可能性,但當時傳出的估值為20億美元,最新報價折價幅度高達64%。路透社稱,估值縮水關鍵因素是海爾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額品牌使用費和特許權費用,侵蝕公司未來的利潤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資者的估值預期。 製造業出海先行者 回頭來看,海爾集團可說是中國最早一批布局全球化的製造企業之一,從冰箱起家,逐步拓展至洗衣機、空調、廚電、電視等多元家電產品,並成功併購GE Appliances、Candy等國際品牌,成為全球智能家電領導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海爾連續15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品牌市佔第一,海外營收佔比達52%。 早在2004年,海爾便已進入印度市場,是首批在印度設廠的中國家電品牌之一。2007年,海爾在普納(Pune)設立首座工廠,生產冰箱與洗衣機,並在2017年於大諾伊達(Greater Noida)興建第二座綜合工業園區。截至2024年底,海爾印度擁有近3,000名員工,當中技術與研發人員佔比達25%以上,實現研發、製造、銷售、售後服務四位一體的本地全鏈條運營體系。 根據2024年報,海爾印度收入首次超過1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30%,公司更訂下2027年達20億美元的目標,成為公司海外業務最大亮點之一,幫助公司去年度收入與淨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南亞市場(主要是印度)收入年增超過30%,印度地區零售額與零售量市佔率分別提升0.6與0.7個百分點,對開門冰箱的市佔率更達到21%。 這樣的業務表現應當吸引母公司繼續增資擴產,卻為何選擇出售近半股權? 必然的妥協 從地緣政治因素來看,印度自2020年中印邊境爆發衝突以來,印度政府對中國企業的投資採取更高的審批標準。根據「Press Note 3」政策,所有來自與印度接壤國家的投資案皆需政府逐案核准,不適用自動通道。海爾印度曾於2023年申請100億盧比的直接投資計劃,用以擴建現有產能與建設新廠,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獲批。 事實上,自印度總理莫迪於2014年提出「印度製造」以來,一直力圖將印度打造為全球製造中心,並減少對外資的依賴,尤其是家電、電信與半導體等敏感領域。對外資企業而言,若想在印度取得政策支持與市場拓展機會,通常需在股權、治理結構與供應鏈層面進行在地化調整。在此情形下,海爾勢必要降低「中國控制」的敏感標籤。 雖然交易後仍由中資控股,但透過讓渡49%股份給印度本地商界與西方資本,可形塑出一種「多元治理」、「間接本地化」的形象,降低在產能擴張與IPO等關鍵節點上被卡關的風險,在不喪失實控權的前提下,獲得更多制度操作空間與政策通融餘地。 這種「讓渡而不放權」的資本設計,或許是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中國企業海外求生的必然妥協。 根據路透報道,海爾印度還將釋出2%股份予員工,並計劃於未來兩年啟動IPO。此安排也有助強化公司在印度的「本地企業」形象,有利於說服印度監管層其治理結構符合在地利益。以目前7.2億美元收購49%計算,整體估值僅14.7億美元。若未來IPO估值回升至20至25億美元,母公司持有的51%股份市值也將回升至10億美元以上,加上品牌授權收入與潛在技術服務費,可實現實質收益放大。 不過,交易後勢必仍需面對嚴格的審批與資本回報限制,而高額的品牌授權費與技術轉移費若未調整,仍可能抑制海爾印度本地利潤,影響IPO估值表現,同時股權的讓渡也意味著治理複雜度提升。但對海爾而言,這仍然是一場值得下注的轉型賭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epp makes health watches

Zepp股价大涨:华尔街迎来中概股复兴?

過去兩周,這家可穿戴健身設備製造商的股價翻倍有餘,在經歷連續三年營收萎縮後,其業績似乎將重返增長軌道 重點: Zepp Health股價過去兩周內漲逾一倍(主要在上周錄得漲幅),公司預測二季度營收將增長30%,為三年來首次實現同比增長 公司正從小米的代工廠商,轉向發展自有品牌Amazfit 陽歌 兩周前,我們報道了醫美平台新氧科技(SY.US)股價年內飆漲四倍(漲幅主要在上個月錄得)的案例。如今,可穿戴設備製造商Zepp Health Corp.(ZEPP.US)或正經歷相似軌跡,股價在過去兩周內翻倍有餘,其中大部分漲幅在上周錄得。 儘管兩者或許只是GameStop式的迷因股(迷因股股價異動源於缺乏財務支撐的投機性買入),但更有可能存在深層變化。簡言之,我們認為這兩家企業或標誌著,部分長期在華爾街遇冷的中概股,正迎來初現端倪的復興浪潮。 告別連接獨立診所與消費者的舊有平台模式,新氧因其轉型直營醫美中心的戰略,獲得投資者關注。Zepp似乎也有亮眼故事可講,包括即將實現2021年以來首次營收增長。 此番重生,源於Zepp摒棄昔日的商業模式,不再依據授權協議為手機巨頭小米代工可穿戴設備。取而代之的是,公司正全力打造自有品牌Amazfit。這條轉型之路雖極具挑戰,但隨著Zepp的營收重拾增長,終究開花結果。 更宏觀看,新氧與Zepp的案例或反映出投資者認知轉變,他們或許意識到,對所有中概股一概而論的嚴苛態度有失偏頗,並承認部分企業值得深入審視。我們此前討論過的中企赴美IPO寒冬,或為另一誘因。當市場鮮見大型中概新股上市,投資者或開始在現時的股份中,尋覓璞玉渾金。 即便經歷近期大漲,Zepp的市銷率(P/S)仍僅為0.46倍,雖較3月水平翻倍,估值仍處低位。新氧3月底市銷率同樣低至0.42倍,但經大幅拉升後飆升至2.13倍。相較全球可穿戴設備巨頭佳明(GRMN.US)的6.4倍市銷率,兩者估值仍有顯著差距,表明股價或存可觀上行空間。 自2018年赴美上市以來,Zepp歷盡艱辛。彼時,其以「華米」之名立足市場,命運與手機巨頭小米深度捆綁。後者除手機業務外,也通過授權協議與Zepp等企業合作銷售各類電子產品。上市之初,小米產品貢獻Zepp約三分之二營收。 擺脫倚賴小米 然而,Zepp迅速察覺對小米的依賴既限制發展潛能,又導致毛利率遠遜於自有品牌企業。毅然決定轉型,並於2021年將公司名由「華米」更名為Zepp,標誌著戰略轉向正式落地。 此後,公司來自小米產品的銷售額持續下滑,毛利率則逆向提升,從2019年約25%升至去年第一季度的37.3%。雖然仍大幅落後於佳明58%的毛利率,但再度佐證,若Zepp能在全球運動手環市場確立重要地位,盈利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據市場調研機構SNS Insider數據,該市場規模龐大,去年總值約61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預計2025至2032年銷售額將以15%的復合增速擴張,期末有望達到2,300億美元。 Zepp及其Amazfit品牌目前尚屬市場新銳,但作為不到百美元平價產品的領跑者,正快速崛起。如前所述,因主動「去小米化」,公司近年營收驟降,從2022年6.14億美元回落至去年的僅1.83億美元。 隨著與小米加速切割(今年一季度小米產品的相關銷售佔比僅6%),營收大跌態勢近兩季度已顯著趨緩。一季度營收同比微降3.6%至3,850萬美元。更重要的是,公司預測二季度將實現約30%的營收增長,這將是2021年以來首次同比增長。 Zepp首席財務官鄧成(Leon Deng)在5月財報電話會上表示:「我們認為,年內剩餘時間營收增速必將持續上行。」他續稱:「諸位也關注到公司毛利率提升進程穩步推進,這一趨勢仍將延續。」 Zepp將重拾增長歸功於兩款新品:季內發售的Amazfit Active 2與3月末推出的Bip 6。這兩款平價可穿戴設備均獲市場普遍好評。公司指出,新品上市初期均遭遇供應瓶頸,預計6月底前可全面解決。 不過,Zepp一季度仍處虧損狀態,淨虧損額達1,970萬美元,上年同期則為1,480萬美元。 Zepp著重強調其銷售與製造版圖日益多元化,稱當前產品已銷往美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場,但僅透露美國市場佔銷售額約15%,暗示主要市場仍在中國。製造端則佈局中國與越南兩地(後者為對衝中美貿易戰),並稱正探索在「北美自貿區」進行生產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