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可以提供一個龐大的新內容庫,幫助鬥魚在核心的遊戲直播業務之外實現多元化

重點:

  • 過去12個月,鬥魚股價下跌90%,這可能預示了未來一年由騰訊主導的私有化交易
  • 隨著中國遊戲産業增長放緩,鬥魚需要對收入來源多元化進行新的戰略思考

戴杰明

過去12個月,在一連串政府監管措施的作用下,中國第二大以遊戲爲中心的流媒體公司鬥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DOYU.US)股價急劇下跌,以驚人的方式失去了獨角獸的身份——毫無疑問地成了一個走下坡路的競爭者。

更準確地說,這家總部位於武漢的公司自去年這個時候以來,股價已下跌了90%。這引發了一輪戰略上的反思,其中可能包括從納斯達克退市,投入最大股東騰訊控股(0700.HK)麾下,在公衆視野之外實施一次徹底改革。路透社上個月末報道稱,這樣的私有化競購正在運作中,鬥魚很快回應該報道“不實”——在中文裏相當於“無可奉告”。

然而無論這件事如何發展,鬥魚業務的根本問題都需要解决。

中國政府對遊戲行業的打擊,加上監管機構去年否决了鬥魚與更大的電子競技流媒體競爭對手虎牙直播(HUYA.US)的合併計劃 ,這樣的雙重打擊讓鬥魚在2021年舉步維艱。一些其他因素,包括數據安全方面的擔憂,北京對海外上市的日益不滿以及對科技領域更廣泛的打壓,也讓鬥魚這樣的公司經營環境變得更加複雜。

這些負面因素讓鬥魚陷入虧損,2021年三季度淨虧損1.435億元。相比之下,2020年同期淨收入5,960萬元。三季度淨收入總額23.5億元,低於一年前的25.5億元,延續了2020年以來的下滑態勢。

鬥魚計劃於3月18日公布四季度業績,告別這不願回首的一年。

對於股東而言,形勢很嚴峻。鬥魚在2020年宣布了與虎牙合併的計劃之後,其股價去年2月創下20.54美元的高點,但計劃受阻後開始下跌,周三收盤價2.43美元。自今年年初以來,其股價已經下跌8%。鬥魚目前的市值爲7.88億美元,低於一年前的約55億美元。鬥魚已經無法稱自己是獨角獸了——這是市值10億美元(63.6億元)以上的公司的專有名稱,除了作爲炫耀的資本,並沒有什麽實質意義。

不過公平地說,鬥魚的競爭對手也好不到哪裏,虎牙的股價下跌了80%,而排名第二的遊戲公司網易(9999.HK)股價在過去52周也下跌了約20%。

受鬥魚股價暴跌影響最大的是騰訊,作爲唯一最大股東,騰訊持有鬥魚37%的股份。騰訊還擁有虎牙超過三分之一的股份。

鬥魚目前的低估值讓私有化和退市成爲更有吸引力的提議。路透社早些時候的報道稱,騰訊打算與至少一家私募公司聯手實施該私有化交易。該計劃可能是由鬥魚公司高層最近在未來戰略上存在分歧所推動。據說這些分歧導致了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文明在12月離職。鬥魚稱張文明離職是由於個人原因,除此之外沒有更多評論。

無風不起浪

儘管鬥魚和騰訊都否認了路透社關於私有化的報道,但無風不起浪。

在本案中,退市的說法背後存在强有力的邏輯支撑。如果它真的發生了,將是合情合理——即使不是眼下,短期到中期也將如此。路透社的文章稱,在騰訊面臨一系列監管問題之際,此舉將使騰訊對其核心遊戲子公司擁有更大的控制權。這也將有助於穩定鬥魚的業務。

據報道,張文明與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聯席CEO陳少杰在公司的發展方向上存在分歧。據說,目前掌管著鬥魚的陳少杰想把遊戲直播作爲鬥魚的核心業務,而張文明想轉向可能更有利可圖的娛樂直播。 

這些分歧可能已經隨著張文明的離開而結束,但關於多元化發展(比如娛樂直播)的討論仍在進行。這種考量是基於鬥魚試圖扭轉付費用戶群下降的情况下産生的。2021年第三季度,其平均移動月活躍用戶數(MAUs)從一年前的5,960萬上升到6,190萬,增幅爲3.9%。但同期的平均付費用戶從790萬滑落到720萬。

活躍用戶和付費用戶之間的差異——一個上升,一個下降——直指股東擔憂的核心,並爲多元化發展提供了依據。付費用戶的减少是去年政府兩個重大决定的結果,這兩個决定改變了鬥魚的遊戲規則。

首先是去年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反壟斷爲由,否决了騰訊謀求與虎牙的合併,該合併本可以創造出一家價值53億美元的公司。一個月後,市場監管總局又出台新規,限制18歲以下未成年人只能在周五、周六和周日玩遊戲,每周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這减少了鬥魚可以在綫直播的遊戲內容數量。

對於那些想讓孩子在念書時遠離屏幕的父母來說,遊戲新規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對做生意的來說,則不然。對鬥魚來說,這意味著內容减少,進而降低用戶忠誠度。

不過,儘管如此,這種情况給騰訊帶來了一個顯而易見的機遇,它擁有大量的內容,包括娛樂和其他方面,這些內容可受益於鬥魚的受衆、發行渠道和覆蓋範圍。如果鬥魚私有化,騰訊說了算,在更强大、更多元化內容的支持下,鬥魚品牌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至少就目前而言,市場對鬥魚持觀望態度,從雅虎財經調查的9位市場分析師對鬥魚的評級爲“持有”,就反映了這一點。只有兩家的評級爲“買入”或“强力買入”,還有一家評級爲“表現不佳”。他們對該公司的平均目標價爲3.89美元,比其最新收盤價2.43美元高出約60%,這表明鬥魚股價有上行空間。

展望2022年,假設監管格局保持穩定——考慮到政府最近的監管記錄,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假設——騰訊將鬥魚私有化的舉措看起來既有可能也有必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小南國大折讓配股 集資不足900萬元

餐飲集團上海小南國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將以每股0.02元,配售近4.43億股,較周一收市價0.024元大幅折讓16.7%,僅集資890萬元,集資所得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小南國表示,配售可籌集額外運營資金、增強公司的財務狀況及擴大本公司的股東基礎,從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經是上海餐飲龍頭之一的小南國,近年業務每況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億元人民幣(下同),虧損卻較2023年擴大80%至8,506萬元 小南國周二高開25%報0.03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3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idea expands its footprint in Europe, another step forward in its globalization drive

美的歐洲開疆拓土 全球化再邁進一步

美的海外拓展又添一員,公司收購的西班牙Teka,產品是超過一半西班牙人採用 重點: 美的完成歐洲家電商Teka收購,料打造高端品牌 首季業績強勁,惟關稅戰引發全球衰退,風險不容忽視   白芯蕊 有「白電之王」之稱的內地家電商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000333.SZ),一向作風是透過多品牌及收購擴大業務,近日集團品牌又增一員,宣布順利完成對德國家電商Teka的收購。 擁有百年歷史總部設於德國的Teka,最初以製造農業機械起家,後轉型主攻家庭電器、不銹鋼水槽及抽油煙機等廚房設備。集團每年生產超過1,500萬件產品,在全球超過120個國家擁有業務,於歐洲、亞洲和美洲共有15家工廠及近3,000名員工,核心品牌包括Teka、Küppersbusch和Intra。 美的在2024年業績早已披露,集團在2024年6月以1.75億歐元向Heritage收購Teka 97.38%股權,歐盟委員會今年3月初根據《歐盟並購條例》,已批准美的併購Teka,上述交易日最近正式完成。除完成收購Teka外,今年2月美的亦以5.42億歐元完成收購供暖、制冷及通風設備商Climate,令美的業務變得更多樣化。 在此兩項收購前,美的旗下品牌包括Colmo、東芝、美的、小天鵝、酷風、Comfee和華淩,各品牌產品定位亦不同,Colmo及東芝主打高端品牌,美的、小天鵝及酷風則主要面向大眾市場,Comfee和華淩則主攻年輕消費者市場。 由何享健在1968年創辦的美的,最初生產玻璃瓶等簡單產品起家,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家電業百花齊放,美的亦發展風扇業務,之後進軍空調產業鏈、電飯煲、電機、洗碗機、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業,成為覆蓋家電上下游的製造業龍頭。 成全球最大家電商 據國信證券報告指,按收入及銷量計算,美的是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2023年全球銷量份額為 7.9%,在空調、洗衣機、廚電等多類家電中,市場占有率都位居全球首三位。 美的目前業務主要分兩大範疇,包括家電的智能家居業務和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後者則細分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及機器人與自動化。 去年智能家居業務仍是美的收入主力,佔集團2024年總收入的65.9%,收入達2,695億元,按年升9.4%,至於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則佔集團總收入25.5%,達1,045億元,按年升6.9%。 受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及太陽能產能調整影響,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受壓,令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及毛利率下跌,最終令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去年毛利率下滑0.7個百分點,但卻未有拖低美的整體毛利率,去年反升0.7個百分點至26.2%。 特別是智能家居業務表現優秀,去年毛利率按年增1.3個百分點至30%,美的解釋是通過高端化與智能化轉型,持續提升高毛利產品佔比,強化高毛利業務組合競爭力。 至於美的剛完成收購的Teka,過往已定位中高端市場,目前在歐洲家電市場亦有一定地位,公司網頁指出,在西班牙市場一半的家庭擁有Teka產品,亦曾是西班牙足球班霸皇家馬德里的主要贊助商。 參照美的2016年收購日本東芝電器在國際市場的成功經驗,是次收購有望照辦煮碗,把Teka打造成新的高端品牌,從而進一步提升美的整體毛利率。 關稅風險揮之不去 唯一較大風險是國際業務情況,畢竟美的已成為國際龍頭家電企業,去年中國業務佔集團收入58.7%,海外業務收入佔41.3%,儘管管理層亦曾提及美國收入佔比很低,受關稅戰影響細,但要留意由美國發動的關稅戰最終會否衍生成全球經濟衰退,對美的的影響不容忽視。 幸好全球經濟衰退目前仍未發生,在品牌優勢下,美的首季業績表現仍亮麗,按中國會計準則,營業總收入1,278億元,按年增加20.5%,淨利潤124億元,按年大增38%。 不過,市場對對美的增長戒心仍重,料今明兩年純利分別只得3.6%和9%增長,目前美的預期市盈率達12.5倍,比海爾智家(6690)和海信家電(0921)分別9.8倍和8.5倍高,意味股價難再有上升空間。 總括來講,美的完成收購Teka有助壯大集團品牌矩陣,符合一向以來提倡的全球化布局戰略,亦有助推高毛利率,同時令國際業務收入進一步提高,從而減輕對內地業務的依賴,絶對是一舉兩得,但關稅戰會否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將是影響集團未來業績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金利來私有化計劃未獲股東批准

服裝品牌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0533.HK)上周五公布,大股東兼主席曾智明建議將公司私有化之計劃,在法院會議上未獲股東批准,其中,贊成及反對分別佔出席投票的股東股數55.332%及44.668%。因此,建議及計劃已告失效。 曾智明於去年12月提出私有化計劃,理由是公司估值偏低,且20年來並未在市場上集資,上市地位「無關緊要」。其出價每股1.5232港元雖較當時市價溢價約24.85%,但較截至去年6月底止股東應佔每股資產淨值(NAV)4.4741港元,折讓約65.95%。 根據年報,金利來去年收入12.2億港元(1.57億美元),同比下滑8.4%,淨利潤則下滑19.9%至9,310萬港元。截至去年底,公司銀行存款、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0.5億港元。公司投資物業及發展中物業資產賬面總價值逾33億港元。 公司股價周一大幅低開39.6%,報0.9港元,至中午收市報1.05港元,跌29.5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ipu makes AI products using LLMs

智譜率先搶上市 成敗還看能否續創收入

專注為企業客戶提供大型語言模型的智譜,今年已向政府融資20億元 重點: 智譜欲在中國AI「六小虎」中率先上市,而競爭對手正逐漸放棄成本高昂的基礎模型 公司嚴重依賴政府扶持,但這策略存在風險,其他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所受的教訓,已充份證明此點 陳竹 識別型AI還是知識型AI? 這是橫亙在中國數量眾多的人工智能(AI)初創企業面前的問題,它們在努力探索既能規避爭議及過渡依賴政府,同時兼具強大增長潛力的道路。雖然很多早期參與者專注識別型AI(其最大的應用領域之一是監控),但新一代初創公司在基於知識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中,發現了更大的潛力,而且爭議也相對較少,比如OpenAI和最近的DeepSeek的模型。 據財經媒體《財新》報道,智譜正謀求在新一批純LLM公司中拔得頭籌,率先上市。公司上月向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邁出IPO的第一步。如果一切順利,智譜有望在以LLM為依託的AI「六小虎」中,率先登陸資本市場。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智谱普遍被认为是六家公司中,最有可能存活下来。它们所处的LLM领域,最近被DeepSeek打破。后者不久前发布成本效益更高的模型,包括专注推理的R1,引起广泛关注。 儘管最近聲名鵲起,但DeepSeek並不屬於LLM領域的AI「六小虎」。「六小虎」中的其他五家公司分別是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階躍星辰和零一萬物,其中兩家已經發出戰略轉移信號,不再專注於LLM所屬的基礎模型。由AI先驅、著名風險投資家、前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創立的零一萬物已表示,將停止投資基礎模型的開發,因基礎模型開發需要在AI芯片和研發方面投入巨資。 這些公司正轉向以DeepSeek開發的基礎模型而開發的應用程序,曾任搜狗的首席執行官王小川創立的百川智能,同樣也表示將轉變戰略,專注醫療保健應用,而不是繼續投資基礎模型。 雖然其他三家公司近期並未就各自的戰略發表評論,但智譜因對基礎模型開發的堅定投入,終能脫穎而出。公司最近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於3月推出一款其專有GLM模型的通用AI代理。此外,它還採取類似DeepSeek的額外舉措,開源其基礎模型。 政府的支持 在大模型領域的AI「六小虎」中,智譜展現出驚人的融資能力。過去一年,同行在籌資方面相對沈寂,而智譜卻成為了投資者的寵兒,僅在今年就獲得至少20億元(2.76億美元)的資金。 這輪籌資始於3月初,作為浙江省會的杭州,市政府成為一輪10億元融資的領投方。隨後,中國其他三個城市也加入投資:廣東珠海市出資5億元;四川省會成都市投資3億元;就在最近,北京市政府也投資了2億元。 鑒於中國大力發展該領域,最近這波由政府支持的資金頗值得關注。智譜抓住這一政策紅利,標誌已改變公司對私人資本的依賴。 2019年由清華校友唐傑、張鵬創立的智譜原本是校企,後從清華脫離。其早期的融資輪吸引知名私營投資機構,如紅杉(前身為紅杉中國),以及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脫胎於中國最負盛名的理工科學府,在一定程度上,是它獲得大量國有資本青睞的原因。 智譜是中國大語言模型開發領域的先驅之一,早在2022年末,OpenAI推出具有變革性的ChatGPT前就已成立。ChatGPT的推出,引發中國的人工智能熱潮,眾多公司競相開發本土替代產品。智譜的所有主要競爭對手,都是在後ChatGPT時代成立。 從公司的融資歷史,可以看出其財務實力。研究公司來覓的數據,自成立以來,智譜已完成14輪融資,籌集資金超過90億元。在中國競爭激烈的人工智能領域,其強大的籌資能力以及早期對大語言模型的專注,使其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然而,智譜真正的競爭並非來自其他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而是來自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和騰訊等科技巨頭,以及迅速崛起的DeepSeek。雖然智譜擁有來自政府和風投的強大支持,但這些老牌企業借核心業務的造血能力,擁有更雄厚的資金儲備。 雖然人工智能商業化仍處早期階段,但爭奪消費市場份額的競爭,揭示了當前的市場狀況。根據人工智能產品追蹤網站Aicpb.com4月的數據,智譜清言的月活用戶為900萬,排名第九,與市場領先者差距明顯。阿里巴巴的誇克以1.49億月活躍用戶數領先,其次是字節跳動的豆包,月活躍用戶數為1.07億,Deepseek的月活躍用戶數為9,600萬。 話說回來,消費者應用程序並非智譜的主要關注點。公司的定位是為企業客戶和政府機構,提供定制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這類業務往往比面向消費者更賺錢。 在中國的技術市場,政府機構以及國有和地方國有企業,是軟件和數字解決方案的最大買家之一,由於智譜與政府關係緊密,這可能對其有利。 但嚴重依賴政府本身也存在風險。ChatGPT出現之前的「AI四小龍」,正正是前車之鑒。彼時,AI主要與識別技術有關,涉及計算機視覺。 AI四小龍,即商湯(0020.HK)、曠視科技、雲從科技(688327.SH)和依圖科技,業務主要圍繞政府工作開展,提供基於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監控系統。然而,隨著政府削減監控相關項目的支出,這些公司已失去往日的輝煌。 由於無法實現客戶群的多元化並拓展新的應用場景,這些曾經顯赫一時的AI公司,如今面臨業務萎縮和虧損加劇的困境。面對這一現實,商湯最近正將業務重心,從原來的識別技術迅速轉向更具商業潛力的基礎模型。 總而言之,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要與科技巨頭一較高下,智譜憑借雄厚的財力,有望笑到最後。然而,準備在同類公司中拔得上市頭籌之際,智譜仍面臨著一項嚴峻挑戰:如何向投資者證明能夠通過自主研發的產品和服務,創造可持續的收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