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iering is Linklogis' speciality

由於未能減少對房地產相關客戶的依賴,首季度該公司在供應鏈融資平台上的交易量僅增長7%

重點:

  • 一季度聯易融科技旗下平台總交易量僅增7%,遠低於2024年一季度45%和去年全年28%的增速
  • 公司一直在嘗試減少對基礎設施和建築等房地產相關行業的依賴,但收效甚微

梁武仁

聯易融科技集團(9959.HK)在嘗試擺脫中國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陰影的過程中,似乎碰壁了。

公司已成為房地產長期低迷的受害者之一,因為其基於雲的供應鏈融資服務,嚴重依賴基礎設施和建築等相關行業客戶。鑒於房地產市場低迷看不到盡頭,公司一直在努力拓展其他領域的客戶。但上周發布的一季度業務發展公告顯示,這一努力收效甚微。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在當前動蕩的經濟環境下,聯易融科技不能單純為了追求增速和多元化而盲目拓展客戶,因它仍需篩選能夠履行還款義務的高質量用戶。

這意味和其他很多金融機構一樣,公司需要在業務增長和風險管理間找到平衡。一季度公司旗下平台總交易量,僅比上年同期增長7%至1,000億元(137億美元),或許正是它在兩者之間盡力維持平衡的印證。這個增速和2024年一季度45%的同比增長,以及去年全年28%的增長相比,大幅放緩。

在供應鏈融資中,一家公司(有時也叫「錨」)利用其欠供應商的未付賬單,幫助供應商獲得資金,這是公司用自身的信用度讓供應商獲益。錨和供應商都能從中受益,因為前者有了更多的賬單支付時間,而後者可以獲得運營資金。聯易融科技旗下的平台旨在通過數字化,從基礎資產管理到證券化的各個環節,讓供應鏈融資變得對有關各方都更加便捷。

近年來,這種供應鏈融資在中國發展迅速,部分原因是傳統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的信貸普遍不足。但聯易融科技的現狀證明,在艱難時期,比如眼下,這個融資細分領域也會感受到壓力。

如果不是「多級流轉雲」產品,該公司一季度整體交易量會大幅下降。「多級流轉雲」產品交易量增長37%,憑一己之力抵消了包括「AMS雲」和「ABS雲」在內的其他服務的下降。在聯易融科技的最新業務發展公告中,首席執行官宋群將其他平台交易量萎縮,歸因於市場情緒「低迷」以及資產支持證券(ABS)延遲發行。

營收增長乏力

聯易融科技一季度的營收增速可能會低於7%的交易量增幅,考慮到收費面臨壓力,營收甚至可能已經出現了下滑。在一季度業務發展公告中,公司並未提供實際的營收數據。但去年,公司全年營收增長19%,落後於28%的交易量增長。

具體而言,鑒於多級流轉雲服務交易量的快速增長,並未轉化成相應的營收增長,該平台的收費似乎低於AMS雲服務和ABS雲服務的收費。多級流轉雲服務是聯易融科技相對較新的一款產品,但它已成為公司的支柱業務。這項服務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將中小企業與客戶之間的交易產生的應收賬款轉換成數字憑證(Digipos)。

到2022年,多級流轉雲在交易量方面超過AMS雲,成為聯易融科技最大的產品,之後實現了幾何級增長。2023年,多級流轉雲業務的交易量激增82%,去年又增長了52%。但聯易融科技主營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在2023年實際上出現了下降,去年僅增長了約18%。

公司的獲客速度也有所放緩,反映它在為產品尋找新用戶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在房地產相關領域之外。比如,其最大的客戶群體——核心企業夥伴去年增長了45%,而就在2021年時,其增長還接近翻倍。

與此同時,去年聯易融科技對房地產相關客戶的依賴有所加深,儘管由於市場持續低迷,這類客戶的風險可能有所上升,進而吸引力有所下降。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行業,在聯易融科技總交易量中的佔比從2023年的44%和2022年的48%,上升至去年的51%。這意味公司的很多新客戶都來自地產行業,或是來自這些領域的現有客戶,在聯易融科技的平台上變得更加活躍。鑒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蕭條,這兩種情況對聯易融來說都不是好事。

公司去年的減值損失幾乎增加了兩倍,抹去大部分毛利潤,足見其客戶壓力增大。也因此,儘管收入有所增長,但公司淨虧損卻擴大了。

雖然聯易融科技本質上是一家平台運營商,但當客戶未能支付賬單時,它確實需要承擔一些責任。這是因為公司將可證券化的供應鏈資產收集起來,如未付賬單,然後在一定時期內將其暫記入自己的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叫「倉儲」。如果一家公司在倉儲期間拖欠賬單,聯易融科技就必須以減值成本的形式,承擔由此產生的全部損失。

有互聯網巨頭騰訊支持的聯易融科技,股價自2021年上市以來已下跌逾90%,僅今年就下跌了31%,目前市銷率僅為2倍。不過,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估值也同樣低迷,比如信也科技(FINV.US)雖然處於盈利狀態,但市銷率僅為1倍。這表明,由於這類公司面對中國當前經濟疲軟的風險敞口,投資者對其持謹慎態度。

這意味著聯易融科技要贏得投資者青睞,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優質客戶穩步增長 塗鴉智能扭虧為盈

物聯網(IoT)雲端平台塗鴉智能(TUYA.US; 2391.HK)周二公布,今年首季收入同比增長21.1%至7,470萬美元;毛利率上升0.7個百分點至48.5%;淨利潤1,10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淨虧損350萬美元。 其中,公司在智能解決方案的增速最快,按年大增47.1%至1,100萬美元;物聯網(PaaS)的收入為5,370 萬美元,同比增長約 17.9%;軟件即服務(SaaS)的收入為1,000萬美元,年增15.5%。 公司表示,第一季度,物聯網PaaS優質客戶(貢獻收入超10萬美元的客戶)有287個,較去年同期的269個增加6.6%,這些客戶貢獻了約88.7%的物聯網PaaS收入。另外,註冊物聯網設備和軟件開發者超過141.7萬個,較去年底增長7.7% 塗鴉智能港股周三高開2.4%,中午收市報22.95港元,升2.4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關閉八家大賣場 高鑫扭虧為盈賺4.1億元

超市營運商高鑫零售有限公司 (6808.HK) 周二公布,截至3月底止全年收入715.5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跌1.4%,純利4.05億元,對上一個財年虧損16.05億元。集團擬派末期息股0.17港元,全年股息為0.34港元。 過去財年,高鑫關閉八家大賣場及一家中型超市;同時亦新開一家大賣場、4家中型超市及四家M會員店。截至今年3月底,高鑫共有465家大賣場、33家中型超市,以及7間M會員店。 展望今年,高鑫表示在零售業競爭日趨激烈下,客流是發展的根基,將會打造「天天低價+社區生活中心」模式,結合商品力的提升、優化賣場動線,提升客戶體驗。 周三高鑫開市升12.4%報2.18港元,過去半年公司股價從高位下跌逾兩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從SEO到GEO:AI搜索時代的內容優化革命

在AI重塑資訊獲取方式的時代,品牌如何成為生成式搜索中的「標準答案」,取決於是否掌握了GEO這項關鍵技術    頭豹研究院 隨著生成式AI技術快速發展,AI搜尋引擎迅速崛起,正在重塑資訊檢索方式與用戶決策邏輯。使用者逐漸習慣透過AI搜尋獲取資訊,傳統搜尋引擎優化(SEO)面臨萎縮,一種新興優化模式——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搜尋引擎優化)正快速興起。GEO依託AI技術,有效縮短用戶資訊獲取路徑,讓內容更快、更準、更可信地觸達受眾。 GEO致力於讓內容被AI識別並用於直接生成答案。相較SEO依靠關鍵字與連結,GEO更強調內容的數據權威性和結構化表達。SEO依賴用戶點擊鏈接跳轉至網頁;GEO則通過AI直接生成結果,實現「零跳轉」。與SEO類似,GEO同樣重視流量提升與用戶體驗,但不同於SEO遵循搜索引擎算法規則進行優化的技術邏輯,GEO適配於大模型(LLM)的信息提取與理解機制。 GEO可透過AI生成精準答案,簡化傳統「曝光—點擊—跳轉」的流程,進一步強化品牌可信度,提升用戶決策效率。 AI搜尋用戶規模快速擴張,也為GEO打開龐大市場空間。2024年初全球AI搜尋用戶僅3.1億,至2025年2月已突破19.8億,年增長率高達538.7%。截至目前,全球已有約1/4人口使用過AI搜尋。 三類市場參與者 GEO市場目前仍處早期階段,參與者主要分三類。第一類為原有搜尋引擎平台及服務商,憑藉流量入口與算法優勢,率先布局GEO優化方案。第二類為雲計算與AI基礎設施供應商,如騰訊(0700.HK)的騰訊雲、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的阿里雲與火山引擎,依靠算力與資料能力切入GEO應用場景。第三類為傳統SEO服務商,憑藉關鍵字策略與網站架構優化經驗,轉型投入GEO領域,成為市場重要補充力量。 面對AI搜索邏輯的不斷演進,GEO服務商需建立三大核心能力:對AI搜尋推薦機制的理解與內容適配能力、與大模型平台、AI搜尋引擎的深度協同能力、以及在權威數據源中的優先佔位策略。GEO優化不僅需掌握通過對網頁結構的語義布局優化、內容粒度的智能切分,以及多模态信息的嵌入式表达,更應建立與模型方的接口對接與API協作,確保客戶內容能長期穩定佔據AI生成答案的重要位置。同時,藉由權威性數據的優先調取與多輪調用,提升內容在大模型中的可信排序權重,幫助客戶在AI搜索生態中構建穩固的「認知錨點」,率先搶佔流量與決策入口。 GEO正推動數位行銷邁向以內容語義與品牌信任為核心的新階段,成為企業在AI時代搶佔用戶心智、實現增長的關鍵利器。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oe-making giant Yue Yuen wobbles, with first-quarter profit down 24%

首季盈利大減24% 製鞋大王裕元步履蹣跚

這家來自台灣的製鞋大廠,雖已提早布局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卻仍要面對人力成本激增帶來的盈利壓力 重點: 首季度股東應佔溢利按年大跌24.2% 東南亞人力成本上升進一步壓縮公司利潤空間   李世達 當中國製造的運動鞋仍在跨越太平洋,送到美國消費者手中時,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並未停止。雖然中美暫時達成協議,大幅降低關稅,但對製鞋大廠裕元工業(集團)有限公司(0551.HK)來說,仍不能鬆一口氣。今年首季,「製鞋大王」面臨毛利率及盈利均雙雙下滑的局面,凸顯出代工廠商在全球供應鏈變局中的無奈。 裕元是Nike(NKE.US)、Adidas(ADS.DE)、Puma(PUM.DE)等品牌的運動鞋代工廠。根據首季度財報,公司收入按年增長1.3%至20.29億美元,收入表現尚能持平,利潤卻大幅縮水,同期股東應佔溢利按年大跌24.2%至7,580萬美元。毛利率與經營利潤率亦走下坡路。首季毛利率按年下滑2.2個百分點至22.9%,經營利潤率亦由去年同期的7.3%跌至5.4%。 公司表示,全球經濟格局動盪導致單位成本升高,廠區產能利用不均、人工成本激增,以及新設產線與鞋面加工廠的投產進度不如預期,導致整體效率未能提升。 成本增長 需求保守 其中,印尼與越南等地的人力成本變動對裕元影響深遠。美銀證券指出,印尼工廠今年初已實施薪資上調,第二季雖然將陸續轉嫁成本予品牌客戶,但毛利率短期內仍將承壓,預估全年僅能維持在18%至19%之間,較2024年仍有明顯回落。 儘管第二季訂單穩定,但管理層預期第三季出貨將因去年同期基數較高與客戶庫存策略轉趨保守而出現年減,意味短期恢復動能仍有困難,特別是在中國內地零售市場復蘇緩慢的背景下,品牌客戶對拉貨節奏更趨謹慎。 外部變數同樣對裕元形成壓力。面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公司自2018年起已開始啟動產能重配,降低中國生產的比重,特別是輸美產品裡中國製造的比例,從高峰的85%已降至15%。以生產地區劃分,2024年,印尼、越南及中國大陸分別佔出貨量的54%、31%及11%,顯示產能重心已逐漸轉向東南亞。 事實上,和許多代工業者一樣,裕元本就是「遊牧民族」。 雖然裕元成立於1988年,但其母公司、台灣寶成工業(9904.TW)早於1969已在台灣彰化創立,初期主要從事塑膠鞋生產製造及出口,爾後開始專注於運動鞋及休閒鞋之研發製造。 逐利而居 分散風險 1980年代,台灣土地及環保法規更趨嚴格,加之勞工成本快速上升,寶成開始尋求外移生產基地,起初目標放在東南亞,隨著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寶成也加入了台灣製造業的「西進潮」。 總部設於香港的裕元,於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港資企業身份進入中國大陸設廠,開始在廣東東莞、惠州、江蘇昆山等地設立製鞋基地。隨著產能擴張與中國出口快速成長,裕元的製造版圖迅速擴大,成為Nike、Adidas等品牌最重要的亞洲代工夥伴,巔峰期一年出貨量超過3億雙運動鞋。 裕元工業旗下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寶勝國際(3813.HK),負責中國內地的體育用品零售與分銷。從股權結構看,裕元是寶勝國際的控股股東。裕元負責製造,寶勝負責銷售,多年來建立起橫跨中國、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的製造銷售網絡。 然而,儘管裕元工業已提前部署應對地緣政治風險,但這些調整未必能立刻帶來成本優勢,反而在過程中推高營運負擔,部分新設產能效率不佳,導致加班成本增加。同時東南亞地區的勞動力情況與關稅環境也在時刻變化,加上中國經濟復蘇尚不明朗,品牌客戶策略保守,都為公司經營帶來壓力。 裕元股價近年長期徘徊在12至18港元之間,目前市盈率約6.5倍,低於九興控股(1836.HK)的10.3倍與豐泰(9910.TW)的20.8倍,反映市場對其前景並未抱持高度信心。 儘管公司基本面穩健,品牌關係深厚,但成長性卻略顯不足,除了寄望景氣好轉、訂單增加之外,尚看不出有其他具體策略,未來如果能在數位轉型、自動化製造與技術升級等方面有所突破,或許才能贏得更多投資人青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