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專為中國藍領而設的互聯網招聘平台未具備盈利能力,過去兩年半的經營現金流都為負數

重點︰

  • 優藍國際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公司近年增長乏力,過去三年半累虧逾5.4億元
  • 該公司近年減低僱員管理服務收入佔比,擴充毛利率較高的職業教育業務

裴梓龍

伴隨中國「新十條」防疫優化措施出台,冷凍近一年的經濟踏上復甦起點,廠家開始重新招聘人才,但技術類人才一直存在「就業難,招聘難」的問題,令職業教育和招聘企業在中國快速發展,以有效匹配勞動資源。

上周二,號稱中國最大一站式藍領終身服務平台、最大藍領僱員服務供應商,以及最大中等學歷職業教育管理服務提供商優藍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挾着多重「光環」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據招股文件顯示,優藍國際為學生、藍領人才及企業客戶提供終身服務,包括職業教育服務、人才招聘服務、僱員管理服務及市場服務,可以說是由培訓到就業,再到管理一條龍服務,橫跨藍領職工的整個生涯規劃。

中國製造業缺人情況嚴重,尤其是技術工種。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11月發布的第三季《全國招聘大於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車工、焊工、包裝工、裝配鉗工、儀器儀表製造工及及汽車生產線操作工,均位列前20名;據灼熾諮詢的數據,去年中國有5.76億非農僱員人口,藍領佔比高達68.7%,由2021年至2026年,藍領終身服務行業的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為13.3%,2026年將突破2萬億元。

乍看之下,優藍國際彷彿前景光明。以去年藍領終身服務產生的總收入6.7億元計算,該公司在全國相關服務平台中排名第一,但頭5名企業的總收入只有26億元,佔整體市場僅0.22%,反映該市場高度分散而且競爭激烈。

疫情損收入

再看優藍國際的業績,過去三年總收入僅緩慢增長,從2019年的6.65億上升至去年的7.38億元,今年上半年更倒退21.4%至3.04億元,主要因為公司的客戶、藍領人才和學生的自由流動受到新冠防疫相關限制及封閉的影響,以致生意受損。

以業務分類,僱員管理服務一直是優藍國際核心收入來源,過去三年佔公司營收約77%至92%,但今年上半年情況有點不同,主要是因為相關收入同比大減37%至2.06億元,令其收入佔比減至67.8%,以及另外兩項主要業務──職業教育服務及人才招聘服務的收入上升。

收入來源擴闊,對優藍國際本來是好事,但該公司未曾獲利,過去三年半已累虧逾5.4億元,其中今年上半年虧損1.18億元,同比大增269%。而且值得留意的是,該公司過去兩年半的經營現金流都是負數,截至今年6月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4.42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近三成。

持續的現金流出,與該公司的人事費用持續高昂有關。在過去三年,該公司的銷售成本分別佔總收入的99.6%、90.5%與78.4%,當中絕大部分來自與其外包服務相關的藍領人才薪金成本;雖然銷售成本有下降趨勢,但該公司表示,該成本將會繼續是未來最重大的營運成本及開支,尤其是考慮到業務持續擴張,假若無法有效控制相關支出,其盈利能力或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中國經濟加速「復常」,要把握疫後復甦機遇,自然需要資金擴充業務,因此優藍國際在招股文件中表明,上市集資所得將用於擴展業務規模及覆蓋範圍、升級IT基礎設施和一般營運資金等,估計未來的開支難以大幅減少。

幸運的是,優藍國際不缺投資者青睞。該公司自2016年進行了6輪融資,累計獲得約13億元資金,股東包括電魂網絡(603258.SH)子公司杭州電魂、三七互娛(002555.SZ)子公司安徽尚趣玩、海寧中南及新東方基金等,去年6月的投資前估值達33億元。

以這個估值計算,優藍國際的市銷率約5.4倍,低於互聯網招聘平台BOSS直聘(BZ.US)的13.3倍,但後者自去年開始錄得盈利,與持續虧損的優藍國際比較,享有較高估值亦屬合理。

攻職業教育

除了提供藍領招聘服務外,優藍國際也經營另一個備受官方政策支持的業務──職業教育。該公司以往使用輕資產模式開展職業教育服務,主要協助地方政府部門管理中等職業學校,再向所管理的學校收取管理費;直到去年6月,該公司收購了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職業學院──騰飛學校,成為旗下第一所自營學校。

職業教育服務近年對該公司的收入佔比持續上升,今年上半年為11.2%,比去年同期的6.3%接近翻倍,發展空間不俗;此外,該業務也同時為公司累積人才,應用在人才招聘和僱員管理服務,甚至將自家培訓人才外包,形成圍繞藍領人才服務鏈的生態循環。

事實上,優藍國際一直倚賴的僱員管理服務毛利率較低,今年上半年只有12.7%,反觀職業教育服務同期毛利率高達41.3%,這也解釋了為何公司在職業教育服務大展拳腳,以提升整體毛利率。

當前港股科技板塊估值仍處低點,要說服投資者真金白銀投入這個持續虧損的互聯網招聘平台,將考驗管理層如何向市場說好中國的「藍領故事」。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賽力斯申港上市獲中證監備案

根據中國證監會官網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獲中證監批准赴港上市。該上市計劃完成備案登記,為後續推進掃除了關鍵障礙。 賽力斯擬通過本次IPO發行約3.31億股,此舉將與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補,公司已於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說明書。 上市文件顯示,賽力斯旗下「問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車2024年實現營收1,45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58億元增長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實現59億元盈利,成為全球第四家達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周五賽力斯股價在上交所上漲5.8%,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約1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吉宏股份預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電商企業廈門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預計2025年首三季錄得淨利潤2.57億元(3,600萬美元)至2.7億元,按年大增約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於跨境社交電商業務持續高速增長,及紙製快消品包裝業務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整體營收與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根據公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亦達2億元至2.1億元,同比升幅在55%至65%之間。 吉宏股份成立於2003 年,總部位於廈門,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業原是紙制包裝,初期以產品設計和營銷為基礎,在識別消費者需求方面累積相當經驗,隨後開始拓展跨境社交電商業務,採取「信息找人」的推廣方式,實現「貨找人」的跨境社交電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至今股價累升63.2%。盈喜發布後,公司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8.34 港元,升2.1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長風藥業招股集資6億港元

藥物生產商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發售4,119.8萬股,一成作公開發售,每股售價14.75港元,集資總額約6.01億港元。招股於10月2日截止,並於10月8日掛牌。 集資所得的40%用於吸入製劑候選產品的持續研發,及為臨床開發提供資金;約20%用於為多個管線計劃及技術的臨床前研發提供資金;30%用於設備採購及生產管理系統的擴張與升級。 長風藥業去年收入升9%至近6.1億元人民幣,錄得2,109萬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億元,按年跌2.7%;期內錄得1,281.5萬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M's IPO application

十年打造城市礦山 格林美能否迎來豐收期?

新能源車快速放量,電池報廢潮也在逼近,站在這波循環經濟浪潮前沿的格林美,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 重點: 2026年中國動力電池或將迎來規模化報廢階段 上半年回收退役鋰電池2.24萬噸,同比增長37%    李世達 你淘汰的手機電池,很可能正在一家工廠裡被拆解、提煉,然後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一台新能源車的動力系統之中。這樣的「重生」正在中國湖北上演,這正是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的主要業務。對於一個14億人口的市場來說,廢棄物利用無疑是個龐大商機。 一塊電動車的動力電池質保期為八年,以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百萬輛計算,到了明年,動力電池將會進入規模化報廢階段,未來數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乘著這個龐大商機帶來的潛力,格林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為今年港股市場的熱度再添一把柴火。 格林美的業務同時涵蓋「回收」與「再造」的角色。一端是報廢電池、廢舊金屬,另一端則是高端的三元前驅體與正極材料。這種「雙輪驅動」模式使它能夠在原材料價格波動的行業中保持一定的韌性,也迎合了當前ESG與碳中和趨勢的大背景。 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指出,格林美在2024年的三元前驅體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二,市佔率超過19.7%;在超細鈷粉領域,市佔率則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 產業鏈「金礦」 依照中國新能源車發展趨勢,到2030年,中國動力電池退役量有望達到230 萬噸,屆時全球約三成的電池原料——鎳、鈷、鋰將來自回收。而格林美在 2015年已著手布局廢舊電池回收與利用,實現高於行業平均的拆解良率,並已與寧德時代、比亞迪、小米、吉利等頭部企業建立定向回收合作。這意味著未來報廢潮來臨時,它將坐擁產業鏈的「金礦」。 2024年,格林美的收入體量已經達到332億元,較2017年的107.5億元翻了兩倍。2022至2024年雖持續增長,但增速已放緩至年複合約6%。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2.96億、9.35億與10.2億,略為波動。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75.61億元,同比僅增長1.28%,但淨利潤按年增13.9%至7.99億元。 毛利率方面,由2022年的14.5%增至去年的15.3%,但今年上半年放緩至12.5%。其中,新能源材料與鋰電池回收業務毛利率分別約13.1%和10.1%,並不算高。 申請文件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回收動力電池2.24萬噸,同比增長37.4%%。除了來自回收的「城市礦山」,格林美在印尼青美邦也擁有礦產項目,已形成 15萬噸MHP(氫氧化鎳中間品)年產能,提供穩定原料來源;2024年公司自供鎳26,563金屬噸、鈷10,672金屬噸,並透過內供與外購靈活調配,逐步提高原料自給率。 固態電池的想像 而在技術路線上,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5.1億元,同比增長6.1%,佔淨利潤約64%,持有專利累計超過5,500件。研發成果也在逐步落地,超高鎳 9系核殼三元前驅體已通過認證並實現量產;富鋰錳基前驅體材料也已進入噸級認證、出貨階段,覆蓋3C消費電子、無人機、機器人等下游主流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高鎳、超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和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均為未來固態電池材料的主流研發方向,同時也是競爭相當激烈的領域。 公司的問題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利潤率不高,2024年淨利率僅約4%,賺得是辛苦錢,無法與高附加值的科技公司相比。不過,在EBITDA margin層面則有12.4%,今年上半年更進一步到升至14%,顯示盈利質量正逐步改善。 格林美在A股的市值約382億元,市盈率約34倍,高於華友鈷業(603799.SH)的17倍和中偉股份(300919.SZ)的31倍,但低於容百科技(688005.SH)的80倍。公司股價今年以來累升19.6%。考慮到港股估值通常較A股低兩到三成,若遵循這一規律,投資者或能以更合理的估值參與。 對市場來說,格林美似乎兼具了故事性與落地性。其研發固態電池用的部分材料已獲得客戶認證,雖然短期內對財務影響有限,但已足夠支撐市場給予它更高的估值與敘事空間,就看未來能否在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有句格言這樣說:「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在格林美的故事里,他們在10年前種下了「電池回收」這棵樹,如今正在逐漸進入收穫期,而港股市場或許正是它迎來果實的另一片土壤。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