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ss tycoon unfazed by Trump: Fuyao Glass’s net profit surges by nearly 50% in the first quarter

曾是中美製造業合作典範的福耀玻璃,在關稅風暴中仍能站穩腳跟,在汽車市場復蘇的帶動下持續盈利

重點:

  • 公司一季度淨利大增46.25%至20.3億元
  • 供美產品本地生產率達70%

 

李世達

在「中國製造」的大範疇裡,曹德旺創辦的福耀玻璃無疑是一個典範,曹德旺從福建小鄉鎮出發,憑藉一塊玻璃,敲開世界汽車工業的大門。然而,過去因在美建廠被譽為「中美製造合作典範」的福耀,去年一度遭美國執法機構調查,「中美合作」的大敘事也遭遇關稅戰的挑戰。儘管如此,福耀玻璃仍能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全球汽車玻璃龍頭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606.HK; 600660.SH)近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收入99.1億元(13.55億美元),同比增加12.16%;股東應佔溢利20.3億元,同比大增46.25%。公司表示,盈利增加主要受益於收入增長較快,以及匯兌收益增加。受到業績激勵,福耀港股績後兩日反彈近9%,基本收復對等關稅帶來的跌幅,過去一年累升29.6%。

福耀玻璃的故事要從1987年說起,當年41歲的曹德旺,在福建福清接手一家瀕臨倒閉的鄉鎮玻璃廠,從給卡車生產擋風玻璃起步,創立了福耀玻璃。

彼時中國汽車工業尚未起飛,進口玻璃價格高昂、依賴國外,曹德旺毅然投入研發,成功打破外資壟斷,逐步打入一汽、上汽等車廠供應鏈。2001年,福耀進入國際市場,拿下通用汽車訂單,成為全球主流汽車品牌供應商,並於2014年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超7億美元設廠,成為當時中國製造業最大一筆赴美投資,後來還被拍成紀錄片《美國工廠》。

如今的福耀玻璃,全球汽車玻璃市佔率超40%,在中國汽車玻璃市場市佔超70%。為奔馳、寶馬、奧迪、通用、豐田、大眾等眾多世界知名汽車品牌及中國車廠提供汽車玻璃。

汽車玻璃不只是玻璃

汽車玻璃雖屬傳統產業,在智能化浪潮中也迎來技術革新與價值重估。隨著汽車產業快速變革,對玻璃的需求也在不斷升級。福耀不再只是「做玻璃」,而是跟著整車廠開發天幕玻璃、可調光玻璃、HUD抬頭顯示玻璃等高附加值產品。例如,特斯拉Model Y配備的全景天幕玻璃,就由福耀供應。

此外,隨著SUV車型與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提升,單車玻璃使用面積也越來越大,從4平方米提升至逾5平方米,價格與毛利同步成長,汽車玻璃已從低技術產品轉型為結構功能融合的新賽道。

根據2024年報,公司智能全景天幕玻璃、可調光玻璃、抬頭顯示玻璃、輕量化超薄玻璃等高附加值產品佔比,較上年同期上升5.02個百分點。同期汽車玻璃客單價(ASP)增長7.5%至每平方米229.11元,帶動整體毛利率提升。去年度公司毛利率35.5%,較2022年的32.7%增長2.8個百分點。

今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微降至約35.4%,主要是因為公司會計準則變化。此外,首季度銷售費用同比下降22.9%,管理費用下降3.8%,也助力淨利潤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一季度公司應收帳款年增12.4%,來到72.88億元,約佔去年度淨利潤97.2%。公司表示,雖然應收帳款增加,但回款效率高、並有保險保障,風險可控。

「關稅影響不大」

為了應對貿易戰與關稅不確定性,福耀早在多年前就啟動了「本地生產、本地服務」戰略,在美國、德國、俄羅斯、摩洛哥等地設廠,將產能分散到全球,這也成為其抵禦關稅衝擊的重要屏障。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佔比約44.8%,與2023年的45%相若。

曹德旺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目前,福耀玻璃供應美國的產品中,美國本土生產率達到了70%。認為美國的關稅政策影響不大。對於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曹德旺在2018年就領教過。當時他表示「不管美國加多少稅,反正不賺錢我是不賣」,認為只要需求在,加稅就不能解決問題。

美銀認為公司已將大部分關稅影響增加轉嫁給客戶,訂單狀況仍然穩定,未來兩個月預期不受影響。高盛則指,集團的生產線遍布全球不同地區,加上在市場上具領先地位,有望在汽車供應鏈行業保持穩健經營,維持「買入」評級。

從市盈率看,福耀玻璃目前約為16.3倍,略高於聖戈班(SGO.PA)的15.9倍與信義玻璃(0868.HK)的8.9倍。作為汽車玻璃的行業龍頭,福耀仍握有主動優勢,其全球化布局能夠有效應對風險,隨著智能汽車滲透率提升,業績持續增長可以預期,對投資人來說仍具吸引力。

新聞

簡訊:聯華超市首季盈利倍升至1.8億

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0980.HK)周二公布首季度業績,截至今年三月底止,收入59.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跌15%,但盈利同比大升141%至接近1.8億元。 集團旗下的大型綜合超市收入同比跌22%至24.5億元,超級市場跌9.3%至31億元,便利店則跌13.8%至4.1億元。集團沒有解釋收入下跌但盈利倍升的原因。 期內聯華超過在華東地區關店37家,其中32家是加盟店。區內新開的門店為34家,當中21家為加盟店。 周三聯華超市開市升7.4%報0.365港元,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超過三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鷹瞳科技H股全流通獲批

眼科影像識別方案提供商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251.HK)周一公布,已收到中國證監會發出的備案通知書,完成其合共5015.1萬股未上市股份實施H股全流通的備案。股份轉換涉及26位股東。 成立於2015年的鷹瞳科技主要提供眼科影像識別方案,去年7月宣布研發萬語醫療大模型,從單一影像診斷向全科醫療問答、健康管理領域延伸。今年2月,萬語醫療大模型完成升級並接入DeepSeek R1模型。 公司去年收入按年下跌23.3%至1.56億元(2,100萬美元),虧損由2023年的1.33億元擴大至2.55億元。公司股價自2021年11月上市以來累跌83.22%,今年至今則跌7.9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順豐首季業績盈收雙升

物流企業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936.HK, 002352.SZ)周一公布首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上升6.9%至698億元人民幣(下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利潤為22.3億元,按年升16.9%。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利潤為19.7億元,按年升19%。 首季度實現總件量35.6億票,同比增長19.7%。當中速運物流受惠於公司完善產品矩陣,以及強化服務競爭力,收入同比增長7.2%。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9%,主要受惠於公司持續加強國際網路能力建設。 周二順豐開市升1.3%報37.8港元,現股價較公司去年上市定價高1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anhua Futures filing for Hong Kong IPO as its global expansion efforts are encountering the setback of tariff war

南華期貨申港上市 全球擴張碰上關稅戰

南華期貨A股於2019年8月在上證交易所掛牌,今次若成功在港上市,可進一步深化國際化戰略 重點: 南華期貨去年淨利潤4.58億元,按年升13.7% 未來力拓海外市場   徐緯珺 在關稅陰霾下,近月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加上地緣政治緊張、經濟政策轉變,投資者的避險情緒有增無減,已在上證交易所掛牌的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603093.SH),無懼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申請來港上市,希望透過A+H上市,進一步鞏固國際化戰略。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南華期貨於1996年成立,是中國首批期貨公司之一,總部在中國杭州,與香港上市的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0619.HK)或其聯營公司(包括南華期貨有限公司)沒有任何關連。為降低訴訟的潛在風險,公司以橫華國際的名義在香港開展業務。 南華期貨的業務主要有四個板塊:中國境內期貨經紀業務、中國境內風險管理服務、中國境內財富管理業務,以及境外金融服務,前三者是境內業務,最後一項是境外業務。以2024年經調整經營收入計算,境內業務約佔51%,境外業務約佔48%,餘為其他業務。 境外交易量上升 公司主要收入來自佣金及手續費,還有利息收入。中國境內期貨經紀佣金及手續費淨收入,2023年為4.04億元,2024年減少25.8%至3億元;同期境外淨收入則由1億元增加45.7%至1.46億元。主要原因是中國境內期貨經紀平均佣金率下降,而境外期貨交易量則不斷上升。 南華期貨的境外金融服務包括期貨服務、資產管理、證券經紀及槓桿式外匯交易,目前在香港、芝加哥、新加坡及倫敦都已設立據點。 過去三個年度,南華期貨淨利潤都有增長,由2022年的2.46億元增至2023年的4.03億元,增幅63.8%;2024年增至4.58億元,增幅13.7%,淨利潤得到改善,主要歸因於境外金融服務的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加強境外業務發展,是集團未來的一個目標,如成功在香港上市集資,可以加強境外附屬公司的資本基礎,藉此擴展境外業務,以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及風險應對能力。 不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為南華期貨的全球擴張戰略帶來隱憂,某些國家的政府可能會對外國公司實施更嚴格的監管規定或設置障礙,對公司擴張不利。 加強科技抗同質化 至於境內業務,三個板塊中以期貨經紀業務為主,要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要創新和提供獨特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因應市場發展,南華期貨定下技術創新為企業戰略的核心,持續推進金融科技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加強期現交易風險管理系統,優化交易系統的速度和可靠性,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目前國內期貨公司同質化嚴重,南華期貨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大方向正確。 現時在香港掛牌的同類股有弘業期貨(3678.HK,001236.SZ)與中泰期貨(1461.HK),在業務與規模方面,跟南華期貨相差不太遠。弘業期貨是首家「A+H」期貨公司,在港股市場具有先發優勢,H股現時的市盈率約73倍;中泰期貨則是通過港股市場融資強化國際化布局,現時的市盈率高逾100倍。惟此二股的成交量未算活躍,市盈率的參考性不高。 南華期貨上市定價,較可取的是參考內地同業,例如國內期貨行業龍頭永安期貨(600927.SH),現時的市盈率約25倍;瑞達期貨(002961.SZ)約17倍;南華期貨本身A股的市盈率也只是17倍左右,以此推算,南華期貨H股定價估計也不會太高。 總括來說,雖然南華期貨是最早實施全球化戰略的公司之一,在不同海外市場已打下基礎,領先很多同業,但目前全球金融市場存在非常多變數,包括關稅、地緣政治、經濟政策等,這些不可測因素,是最大的風險所在。此外,香港投資者對內地期貨公司業務模式了解有限,亦有可能影響其H股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