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8.HK
Haidilao's Super Hi files for IPO

火鍋巨頭海底撈的國際業務部門去年收入增長23%,首次實現盈利,集團希望借此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重點:

  •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特海國際報告去年收入增長23%,並首度實現盈利,公司目前在香港掛牌,並已申請赴紐約二次上市
  • 作為在香港上市的知名火鍋公司海底撈的附屬國際業務公司,特海國際在全球經營著 115 家餐廳,其中約一半位於東南亞

譚英

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658.HK)4月26日提交赴紐約二次上市的招股說明書後,公司在香港掛牌交易的股票次日上漲5%。曾經的母公司海底撈(6862.HK)的股價漲幅更大,因為投資者篤信,海底撈的這家國際子公司,可能受益於新資金的注入,為全球擴張提速。

特海國際和海底撈是一家家族企業,由創始人張勇及其妻子舒萍掌控。舒萍於2022年12月將特海國際從海底撈分拆出來,現在負責兩家公家的經營。張勇和舒萍擁有特海國際逾50%的股份。特海國際的總部位於新加坡,舒萍在管理家族企業的同時,也和兒子生活在那裡。

據媒體報道,特海國際計劃通過在紐約上市集資1億美元,不過IPO定價尚未公佈。此次上市將是張勇名下公司的第5個IPO。

火鍋在中國很受歡迎,張勇正試圖將這種吃法輸出往世界其他地方。 儘管如此,與市值近2,000億美元的麥當勞(MCD.US)等國際餐飲巨頭或百勝中國(YUMC.US)相比,市值95億港元的特海國際仍微不足道。

特海國際的市銷率和市盈率分別為1.48倍和36.5倍,與一些同行相比看起來相當不錯。這可能部分是由於海底撈享有很高的知名度,30家雅虎財經分析師對海底撈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海底撈的估值被低估了高達50%。

特海國際的市值不到前母公司的十分之一,名氣也沒有那麼大。關注最新上市申請情況的Seeking Alpha撰稿人多諾萬·瓊斯(Donovan Jones)表示,要獲得類似的地位,特海國際可能面臨諸多艱難。“中餐廳市場仍然高度分散,”他寫道。“由於在地域上缺乏重點,於個別地區或缺乏當地知識,公司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特海國際擁有115家餐廳,其中大部分位於亞洲和美國西海岸,不過公司最近開始涉足中東市場,在迪拜開設了一家門店。自2019年以來,它的收入穩步增長,除了疫情的第一年,即2020年下降5%外,去年增長更達23%至6.86億美元。

同樣重要的是,公司去年實現淨利潤2,520萬美元,這是自海底撈2019年開始公布海外業務數據以來的首次盈利。與此同時,其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淨額從2021年的區區430萬美元,增至去年的1.14億美元。

海底撈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家餐廳,開始向中國境外擴張,一年後在洛杉磯開了第二家店。它在美國的主要目標客戶是熟悉火鍋就餐風格的海外華人,在美國的13家餐廳中有10家位於加州。

東南亞基地

特海國際的主要市場在東南亞,那裡有51家門店,佔其門店總數近一半。它在日本和韓國還有13家門店,在加拿大有3家,在英國、澳大利亞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有5家。2022年,該公司重組為一家開曼群島公司,以便在香港上市。

根據招股說明書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場數據,以2022年5.58億美元的收入計算,特海國際是全球第三大中國餐飲連鎖品牌,也是中國最大的中餐廳品牌。招股說明書指出,國際火鍋市場在2022年規模達到了343億美元,佔整個國際中式餐飲市場3,061億美元的十分之一以上。

特海國際指出,像它這樣的大型全球中餐館運營商還不多見,因連鎖品牌的市場一般局限在個別國家。截至2022年底,在國際市場擁有10家以上餐廳的中餐品牌僅佔總數的13.1%,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經營的更是稀少,僅佔總數的5%。

特海國際在管理如此分散的資產方面能取得成功,來自於它跟海底撈的聯繫,或者更準確地說,得益於其創始人的本事,他們打造了中國最成功的本土連鎖品牌之一。雖然在知名度上仍落後於母公司海底撈,但差距不大,因為海底撈報告整體翻台率每天為3.8次,而特海國際為3.5次。

海底撈在中國的主導地位部分歸因於其標準化食材的能力。品牌也以確保顧客滿意而聞名,從建立每位顧客個人特徵的數據庫,到顧客等位時為他們提供擦鞋和免費的美甲、洗頭等服務。特海國際開設的餐廳提供的類似特色服務,包括在餐桌旁製作手工麵條。

海底撈緊跟國內外同行的最近趨勢,在3月宣佈推出加盟特許經營模式,對它的1,374家自營店(去年底的數據)形成補充,採用許多連鎖品牌都會用的戰略,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快的增長。特許經營在中國也越來越受到餐飲品牌的歡迎,它們希望打入中國的中小城市,那裡的消費者對價格更為敏感。

1994年,張勇辭去了在四川簡陽一家國營工廠的電焊工作,開始火鍋店生意,信奉“服務會影響顧客的味覺”。他要求員工孝敬父母,體現了中國敬老的價值觀。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張勇為員工提供住房等福利,這令員工流失率很低。他利用品牌的知名度籌集資金,並創建了一系列相關公司。其他早期分拆上市的公司包括生產火鍋調料的頤海國際(1579.HK)和曾在北京上市的北京優鼎優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這些上市公司之間的相互聯繫,或許可以解釋海底撈在中國本土市場取得成功的原因:頤海國際讓海底撈對供應鏈有了更大的控制權,同時還能為自己籌集資金,減少對母公司的依賴。但在海外建立類似的網絡可能更具挑戰性,因為特海國際的業務分布在廣泛地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山東黃金首三季淨利大增91%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九個月,實現收入837.8億元(118億美元),按年增長25%,淨利潤按年大增91.5%至39.56億元。 單計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70.17億元,按年升27.3%;淨利潤為11.4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68.3%。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黃金價格上升及銷量增加。報告期內,公司統籌優化生產布局,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及營運效率,推動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率提升。 截至9月底,公司總資產1,719.6億元,按年增長7.0%;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約151.9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9.1%。 山東黃金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33港元,升1.29%。該股過去六個月累升約4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聞概要:拉拉科技實現兩位數增長 海外業務保持高速增長

這家物流服務供應商表示,將重啟香港IPO,計劃在進一步拓展中國同城貨運市場的同時,加速進軍全球物流市場   余特莉 物流巨頭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請文件,文件顯示上半年營收及關鍵運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海外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帶動整體收入結構進一步多元化,延續穩健上升勢頭。 拉拉科技運營兩大物流品牌:中國香港及海外市場採用Lalamove,中國內地市場使用貨拉拉。公司採用平台模式,通過整合海量承運商資源在線連接商戶與司機,滿足即時或預約貨運需求。其一體化「閉環」平台可管理從下單支付到匹配、追蹤及結算的全流程交易。該模式使其成為全球閉環「商品交易總額」(GTV)最大的物流供應商,去年以53.3%的份額主導該細分市場。 公司最新招股書顯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長17.7%,從2024年同期的50.7億美元增至59.7億美元。當期內全球履約訂單量達4.55億,較去年同期的3.39億單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營收同樣保持強勁增長,同比攀升31.8%至9.346億美元,經調整利潤達2.716億美元。其海外營收同比增長34.3%至8,89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6,620萬美元),占營收總額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戶數達1,970萬,平均月活司機數為200萬。 Lalamove於2013年在中國香港創立,次年即同步進軍東南亞及中國內地市場。此後持續拓展其他海外市場,包括拉美、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EMEA)。截至6月末,公司業務覆蓋全球14個主要市場逾400座城市,憑藉行業經驗成功在多地複製其商業模式。公司表示,東南亞及拉丁美洲仍是未來投資布局及提升市佔率的核心區域,同時計劃今年進軍中東等其他市場。 以GTV計,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貨運市場規模約為中國市場的三倍。據招股文件披露,東南亞和拉美市場2024年合計實現1,243億美元GTV,預計將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長,到2029年達1517億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為公路貨運行業數字化領域的先行者,憑藉其技術基礎設施優勢,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業務的同時,亦可拓展城際貨運市場。截至今年6月,超過70%的首次使用城際貨運服務的商戶是使用其同城貨運服務的現有客戶。 詠竹坊專註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簡訊:美的第三季度盈收雙升

家電品牌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億元人民幣(下同),股東應佔溢利升9%至118.7億元。 今年首三個季度,累計收入3,631億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億元。 公司首三個季度,在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的收入,分別是306億元、281億元及226億元,同比增幅分別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團開市升0.06%報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價上升9%。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達生物達成百億美元BD  股價為何下行?

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 重點: 信達生物在核心資產IBI363上採取 「Co-Co」模式,共同承擔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 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有望成為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    莫莉 近期,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對外授權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種「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從7月的榮昌生物到10月的諾誠健華、翰森製藥等公司,多筆大額對外授權合作公布後,資本市場的反應普遍冷淡。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創新藥頭部企業信達生物製藥(1801.HK)在上周三達成的超百億美元重磅大單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後當天股價在高開後迅速走低,最終收盤下跌1.96%。 10月22日早間,信達生物公布一項被業內譽為「歷史級」的BD協議:公司與全球制藥巨頭武田製藥(4502.JP)達成一項涉及三款在研產品的全球戰略合作。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還包括武田制藥認購的1億美元的戰略股權投資,認購價較協議日期前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溢價20%。 這筆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藥是全球知名跨國藥企,2024年營收達306億美元,在美國市場擁有深厚的根基和豐富的商業化經驗。無論是首付款比例和總成交金額,還是合作方的過硬能力,信達生物這筆交易可謂貨真價實。可是,資本市場卻並不買單,消息公佈後 信達生物的股價竟然連續兩個交易日下跌,累計下跌2%。市場的矛盾表現背後,既有市場對BD交易結構的短期誤讀,也隱藏著當前生物醫藥板塊整體面臨的估值壓力。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創紀錄的交易組合的管線產品,信達生物此次將三款核心在研產品 以「打包」形式授權給武田制藥。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創的PD-1/IL-2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劑之後,IBI363所在的領域被寄予厚望成為腫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療法。IBI363已進入多項註冊臨床開發,包括一項小細胞肺癌的全球III期註冊臨床研究,II期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優異的療效和安全性。IBI363已獲中國突破性療法認定,計劃於2026年向美國FDA申請加速審批。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IBI363這一核心資產,信達生物並未採取大多數BD常見授權海外權益、收取銷售分成的方法,而是採用「Co-Co」模式(共同開發),雙方將按武田60%、信達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擔IBI363在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尤其在美國市場,雙方將進行共同商業化,並按同樣比例分享利潤或分擔虧損。在除大中華區及美國以外市場,信達生物將商業化權益授予給武田制藥。 此外,信達生物還將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體偶聯藥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雙特異性ADC IBI3001授權給了武田制藥。CLDN18.2是近年來消化道腫瘤領域最熱門的靶點之一,競爭激烈,武田獲得了IBI343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益。IBI3001尚處於臨床I期早期階段,臨床前數據顯示出廣闊且高安全性的治療窗口,武田則鎖定了大中華區以外的獨家選擇權。 市場擔憂「共同開發」成本 股價下行的背後,或許反應了市場對於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擔憂。有觀點認為,信達生物仍需承擔40%的海外開發成本,需要有持續的、巨大的現金流出,相較於直接將權益賣出、只收取銷售分成的「輕資產」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釋短期利潤,顯得「不划算」。 但是,市場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達生物重視的長遠發展,董事長俞德超在電話會議中強調,在「Co-Co」模式中,BD金額不是首要的,未來走向會如何才是關鍵。這意味著信達生物並非被動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參與全球臨床試驗設計、決策和執行,這對於一家志在成為全球性生物制藥公司的企業至關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適應症已進入臨床後期,後續開發成本的確定性較高,武田承擔60%後也能緩解信達的現金流壓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點也與共同開發模式直接掛鈎,因為信達生物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這使其有望成為繼百濟神州之後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這標誌著中國藥企出海從簡單的權益授權,邁向了更深層次的、建立在自身商業化能力基礎上的國際合作階段。 回顧信達生物2025年中期財報,其營收達到59.5 億元,同比增長50.6%,國際財務報告標準下盈利8.34 億元,現金流狀況持續改善。當前信達生物的市銷率約為11倍,而創新藥另一大巨頭百濟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銷率約為7.5倍,顯示前者已得到較高溢價。當12億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達生物的財務實力將得到極大增強,為其他管線的研發和自身的商業化建設提供充足「彈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