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分拆國際業務 股份全派送不籌分毫

中國火鍋連鎖集團海底撈,申請以介紹形式分拆海外業務特海國際,不涉及籌集任何資金
重點:
- 海底撈會把其持有的90%特海國際股份,按股權比例分派予公司股東,由於分拆不涉及新股發售,因此不會募集新資金
- 特海國際的業務受到疫情影響,加上仍處於擴張期,去年淨虧損擴大181%至1.51億美元,但今年首季表現已明顯改善
羅小芹
中國知名火鍋連鎖集團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6862.HK)計畫分拆海外業務上市,但公司卻不會因此得到任何一分錢,到底原因何在?
海底撈上週三宣佈,將以實物分派方式分拆海外業務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上市,當中不涉及引入任何新資金,可能是考慮到公司業績仍未擺脫疫情困擾,或難以吸引資本市場青睞,倒不如給小股東一個套現機會,並藉此創造多一個籌資平台,為集團未來的業務大計作打算。
自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中國連串防疫封禁措施,對餐飲業造成災難性打擊,作為恒生指數成份股少有的餐飲股,海底撈上週五收盤報16.02港元,較去年2月成為藍籌時的高位83.55港元暴挫八成,側面反映了該行業在這一年間的困境。
根據特海國際的上市文件,公司將90%股份按比例派送予海底撈股東,完成派送後,特海國際不再為海底撈的附屬公司,但以董事長張勇為首、持海底撈約60%股權的主要股東們,仍是特海國際的控股股東身份。
特海國際表示,這次上市不會發行新股份,因此也不會募集新資金,但未具體披露以介紹形式上市的時間表。
增加募資平台
海底撈為分拆解畫,表示鑑於各自業務的獨特地理性質,分拆能更好地分配資源;最重要的是,上市後的特海國際將成為獨立的募資平台,與母公司海底撈均可各自進入資本市場,而且更有條件通過獨立磋商及爭取更多業務機會。
據招股書資料顯示,至今年3月底止,特海國際於海外11個國家營運97家中餐廳,其中57家分佈在東南亞地區、17家在東亞(主要為日本與韓國),16家位於北美洲。至7月4日為止,公司營運的中餐廳數目已增至最新103家,母公司海底撈則以大中華地區為業務重心。
特海國際去年收入3.12億美元(21億元),同比增長41.1%,淨虧損卻擴大181%至1.51億美元。受疫情持續反復及業務快速增長的影響,特海國際過去三個財政年度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累積虧損近2.4億美元。
今年首季,該公司收入增長至1.09億美元,錄得未經審核虧損2,850萬美元,按年度化計算,虧損程度已比去年收窄,而且公司表示,隨著許多國家今年逐步撤銷新冠疫情限制措施,旗下餐廳能夠恢復正常營運,令今年首季業績出現拐點,超過95%餐廳實現首次每月盈虧平衡。
子公司業務見曙光,那母公司又如何?由於去年中國新冠疫情反復,以及多地實施嚴格封禁措施,餐飲行業受到拖累,對於逆市擴張的海底撈,打擊就更為沉重。
短線提振作用
在積極擴張門店網路下,海底撈去年收入雖同比增長43.7%至411.1億元,但卻轉盈為虧,虧損額達到41.6億元,主因是公司低估疫情對門店業務的不利影響,以及高估下沉市場用家於疫情下的消費能力。海底撈去年新開421家門店,但同時永久關閉276家門店,相關減值損失超過36.5億元。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認為,海底撈的海外業務規模太小,僅有大約一百家門店,即使要募資上市,相信金額也不會多,而且受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拖累,整體餐飲業仍處於低迷狀態,投資者反應也只會平平。
“如今海底撈以實物分派回饋小股東,新上市公司也可以作為將來的籌資平台,對公司有利好作用,但投資者要注意實物分派對提升公司資產淨值沒有實質作用,估計只有短線提振股價的心理影響。”他說。
估值方面,特海國際經營海底撈大中華地區以外的全球業務,但並未獲得利潤,若與國際餐飲同業如麥當勞(MCD.US)、星巴克(SBUX.US)及百勝餐飲集團(YUM.US)比較市銷率(P/S ratio)會較為合適。根據雅虎財經資料,麥當勞、星巴克及百勝的市銷率分別為8倍、2.98倍及5.28倍,取其平均5.42倍,按去年3.12億美元收入計算,特海國際的估值為17億美元(約114億元)。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