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G.US

這家汽車交易平台營運商第一季錄得一年多以來的首次淨利潤和營業利潤,並預測第二季收入將恢復按年增長

重點:

  • 燦谷第一季收入按年下降31%,但仍實現連續三個季度按季增長,因為它新的商業模式勢頭漸長
  • 該公司已基本完成從汽車金融服務商向汽車交易平台營運商的轉型,目前正在對業務進行小規模的補充和調整

 

陽歌

經過兩年的改革,汽車交易平台營運商燦谷集團(CANG.US)終於以煥然一新的面貌示人,包括近兩年來的首次盈利。

雖然該公司作為汽車交易平台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其最新季報透露的初步跡象看來令人鼓舞。大約十年前,燦谷以汽車金融服務起家,當時中國鼓勵更多私人投資進入金融領域。但後來北京打擊這類私人金融機構,迫使很多公司倒閉,少數像燦谷這樣的倖存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商業模式。

燦谷正在迅速擺脫原有的汽車貸款業務組合,並在過去兩年向汽車交易平台營運商轉型,不僅提供新車和二手車,還為車主和經銷商提供廣泛的相關服務。它在今年初推出了提供二手車交易和服務的應用程式「燦谷優車」,這是其新身份的最後一塊大拼圖。它的另一塊大拼圖,是大約半年前推出的類似應用程式、提供新車服務的「燦谷好車」。

自那時以來,該公司迅速擴大業務,第一季錄得轉型後的首次淨利潤和營業利潤。過去三個季度,燦谷都錄得連續穩步增長的收入,扭轉了近一年的下滑趨勢。它預測這種連續增長的趨勢將持續到本季度,並促使它實現另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它還錄得了近兩年來的首次按年收入增長。

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經歷了大改革後,該公司顯然已經漸入佳境。現在的問題是,新增長引擎能帶著它走多遠。

隨著業務好轉,燦谷似乎也再次轉為正現金流。這體現在它的現金和短期投資上,今年首三個月,這兩個指標都出現了兩年多以來的首次按季增長。

即使政府在去年底突然取消新冠「清零」政策,但最近中國汽車市場一直下滑,因此這種初步顯現的好轉更加值得注意。根據中國乘聯會的資料,第一季乘用車新車銷量下降13.4%,因為即使是在重新開放後,市場情緒仍然疲弱。

「儘管宏觀經濟逐步回暖,為中國汽車行業復蘇奠定了基礎,但第一季受到農曆新年、(政府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出以及從3月開始的價格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燦谷首席執行官林佳元在公司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說,「綜合效應使消費者處於嚴重的觀望情緒中。」

報告在原本低迷的市場中引起了投資者的注意,上週五業績公佈後,燦谷股價在交易中一度上漲5%,最終以0.8%的漲幅報收。今年迄今為止,該股仍下跌了大約7%,不過已經比3月中旬的低點上漲了20%以上。

轉型成功

現在,燦谷新的主體結構已經組裝完畢,接下來就是收尾階段,並對新的模式進行微調,以提高效率和拓展性。這家公司的規模現在仍然較小,歷史更長的燦谷好車平台去年僅處理了16,490筆汽車交易。最新業績顯示,燦谷好車平台在第一季促成了3,867筆交易,由於農曆新年的緣故,第一季傳統上屬於淡季。

燦谷最近一個季度的收入總計5.42億元,遠高於之前預測的4.5億元至5億元區間的上限。最新數字仍比該公司去年第一季報告的7.88億元下降了31.1%。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指出的,自從去年上半年中國疫情防控措施達到頂峰、收入見底以來,收入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上升。

燦谷表示,它的收入將繼續按季增長,預計第二季收入為6億元至6.5億元。這將使公司重回收入按年增長軌道,較去年第二季的2.89億元增長一倍多。

汽車交易服務目前佔燦谷總收入的近80%,而其較早的汽車融資服務,則佔了其餘的大部分。

隨著轉型的完成,燦谷在當季還顯示了嚴格控制成本的跡象。其收入成本佔總收入的比例,從上第一季的98.9%降至88.6%,不過為了提高盈利能力,該公司還需要進一步降低這個比例;該公司的總營業成本,從上年同期的9.77億元減半至4.91億元。

這些業績最終轉化為利潤,它的營業利潤為5,180萬元,結束了連續6個季度的營業虧損。其7,880萬元的淨利潤,是自2021年第四季以來,首次在此基礎上實現盈利。截至3月底,該公司的現金較三個月前幾乎翻了一番,達到近7億元,而同期的短期投資也小幅上漲至20億元。

報告期內,該平台增加的功能包括燦谷好車平台推出的人工智能客服,以及燦谷優車平台推出的B2B競拍服務。

隨著業績的改善,燦谷的股票估值相對於同行也有所提高。今年餘下的時間裏,類似的營收增長將使其遠期市銷率達到0.46倍,落後於歷史更悠久、利潤更高的汽車之家(ATHM.US; 2581.HK)目前的3.8倍,但遠高於國內競爭對手優信(UXIN.US)的0.2倍,也高於美國二手車銷售商Carvana(CVNA.US)的0.13倍。

顯然,燦谷正在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這將給它帶來各種挑戰,因為它希望將新模式擴大,而且在發展道路上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意料之外的障礙。但它最近恢復盈利和收入增長,則無疑是積極的跡象,表明它下一階段的旅程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導,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藥師幫料中期盈利按年增逾兩倍

醫藥電商平台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9885.HK)周四公布,預計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半年淨利潤不少於7,000萬元(975.2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180萬元增長2.2倍。 公司表示,盈利大幅增長主要因收入持續保持穩健增長;自有品牌產品的下游需求持續保持旺盛,該高毛利率的業 務規模持續增長,不斷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及通過數字化能力的不斷提升,帶動核心的平台和自營業務的運營效率提升。 藥師幫股價周五高開低走,至中午休市報10.02港元,跌2.34%。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升6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規模效應扭虧為盈 正力新能最多賺2.4億

鋰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677.HK)周四宣布,預計上半年成功扭虧,淨利潤1.98億至2.43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1.3億元。 公司將盈利能力歸因於銷量攀升,其電池產品在電動車領域的應用持續擴大。公司特別指出,生產效率提升帶動毛利率向上。隨著規模效應顯現,期間費用率同比亦大幅下降。 周五早盤交易中,正力新能高開,早盤報價10.66港元,漲幅0.76%。該股目前較4月上市定價8.27港元累計上漲29%。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提升效率擴張門店 綠茶中期料賺2.3億

經營餐飲的綠茶集團有限公司(6831.HK)周四發盈喜,預計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錄得盈利介乎2.3億元至2.3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上升32至36%。 盈利上升主要是受惠於門店網絡持續擴張,同時提升經營效率。不過,部份利潤被上半年的上市開支所抵銷,該部份的開支約1,500元至2,000萬元。若扣除此,以及減去權益結算的股份開支,公司的經調整淨利潤介乎2.47億元至2.54億元,同比升38%至42%。 綠茶周五開市升8.8%報8港元,公司自今年上市至今升11%。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emo faces cash squeeze and credibility questions

小市場大機會? 樂摩物聯爭議聲中再遞表

號稱全國超過53萬台按摩椅的樂摩物聯再次叩關港交所,這次要面對的不僅是市場考驗,更有信任危機 重點: 超過83%的按摩椅部署於電影院 公司設備數據遭官方媒體質疑    李世達 在許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場百貨的走廊、機場或火車站的等候區裡,你一定見到過一排排閃著光、不斷運作的機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門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達數十億元。 在全國運營50萬張機器按摩椅的福建樂摩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該公司自今年1月遞表失效後,第二度闖關港交所。 機器按摩服務在中國整體按摩產業中仍屬邊緣產業。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4年中國整體按摩市場規模為5,362億元,而機器按摩服務市場僅為27億元,佔比僅0.5%。然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市場卻高度集中,樂摩物聯2024年市佔率已達42.9%,是機器按摩領域的龍頭企業。 成立於2014年的樂摩物聯,總部位於福建福州,於2016年推出「樂摩吧」品牌,為消費者在商業綜合體、影院、機場和高鐵站等交通樞紐場所等消費場景提供更放鬆、便捷、專業的機器按摩服務。截至今年7月18日,樂摩在全國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場、影院、機場與高鐵站等「等候時間長、人流密集」場景中,鋪設超過48,000個服務點,布置超過53.5萬張按摩椅,累計可識別服務人數超過1.65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3,200萬名。 樂摩物聯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直營模式與合伙人模式。以網點數量計算,目前直營模式佔約71%、合夥人模式約29%。在合夥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務費,提供設備和品牌由合夥人運營。 近年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的3.3億元增至2024年的7.9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遠低於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顯放緩。 去年,來自直營按摩椅服務的收入佔比超過83%,合夥人模式則貢獻約14%收入。從整體毛利率來看,2023年達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佔比更高的直營模式毛利率僅為29.87%,遠低於合夥人模式的73%。 資源錯配?效益下降? 淨利潤方面,公司在2022年僅賺648萬元,2023年疫情後迅速擴張至8,734萬元,去年則略降1.7%至8,581萬元。然而,經調整後淨利潤仍錄得1.02億元,較2023年的9,457萬元略升。今年首季,淨利潤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萬元。 公司宣稱網點覆蓋全國69%面積超三萬平米的大型商場、滲透55%年票房超500萬元的影院、進駐58%年人流量超千萬的機場。實際上,公司有超過80%的設備(43.2萬台)部署於電影院,但每台設備日均交易量僅0.07次,遠低於商業綜合體的2.8次與機場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單台設備收入計,電影院設備季度收入僅約168元,商業綜合體單台設備季度收入卻高達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於商業綜合體的設備數量僅佔約14.1%。 同時,設備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設備的平均交易量從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費則從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夥人模式佔總設備比重持續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約8.1%,直營主導模式比重越來越高。 數據真實性受質疑 除了上述問題外,公司也陷入數據造假的爭議。根據今年7月份官方媒體中國證券報的調查,公司按摩椅設備編號呈跳躍式分布,以「元氣蛋」系列為例,理論編號應有3.2萬台,實際僅531台被驗證,佔比1.63%。採購數據則顯示,樂摩前五大供應商累計採購僅1.53億元,按行業最低成本價計算僅對應6.11萬台設備,與宣稱的53.5萬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謝忠惠,被指是為創始人吳景華代持,2016年吳曾持有樂摩超60%股權,至遞表前減持至15.16%。吳景華目前的身份是榮耀健康董事長,該公司正是樂摩按摩椅的供應商。 樂摩並未對該報導作出直接回應,申請文件中亦未提及相關爭議。 一連串爭議外,最迫切要解決的,還是資金問題。截至2025年3月末,樂摩物聯賬面現金僅2,621萬元,而短期借款便達4,500萬元,實為捉襟見肘。 樂摩物聯的遞表,像是共享經濟的最後一搏。但是對投資人來說,數據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礎,容不下一絲絲懷疑,未來能否說服投資者相信「小市場也有大機會」,恐怕不只靠鋪設更多按摩椅,而在於能否理順其盈利邏輯與治理結構,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