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8.HK
Pocketing another industry dark horse, JD Logistics is on fire

專注B2B市場與時效性產品是「跨越速運」的優勢點,有助京東物流打造一體化供應鏈服務

重點:

  • 2023年跨越速運淨利潤達14.5億元,按年大增70.6%
  • 跨越速運去年零擔物流收入184.7億元排名第三名,僅次於順豐和德邦物流

 

李世達

對於物流業來說,在運價、人力成本已接近極限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是在這個早已內捲化的行業中繼續生存下去的關鍵。對於這個題目,京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的答案是「一體化供應鏈整合」。

近日,京東物流宣布旗下子公司已與跨越速運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擬收購跨越速運合共約36.43%的股權,對價不超過64.84億元。收購前買方已持有約63.57%權益,意味著完成交割後,京東物流將100%持有跨越速運。

公告顯示,此次交易分三期進行,第一期收購約16.43%的股權,對價為23.14億元。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對價及股權轉讓則有相應支付安排,將根據跨越速運的業績進行調整。

京東物流表示,未來跨越速運仍將保持品牌與團隊獨立運營,創始人胡海建將繼續擔任董事長及CEO,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

率先推出「當天達」產品

跨越速運是一家專注於B2B市場的綜合物流公司,與產業鍊的高度融合、技術創新及時效性快運產品是其最大賣點,其屬性對於京東物流持續打造的一體化供應鏈服務、推進技術驅動和對外開放戰略都具有重要意義。

跨越速運於2007年在深圳成立,當時中國的物流行業服務模式比較單一,在其他同業試圖降低成本擴大規模時,跨越速運瞄準B2B市場,專注提高送貨時效,率先推出「當天達」、「次日達」、「隔日達」等產品,並作出「限時未達,全額退款」的承諾。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對物流的時效要求越來越高,跨越速運推出夜航包機服務,實現「夜發晨至」;2015年實現「跨省最快8小時門到門送達」,2017年提速至「跨省6小時」。另外,公司在多條航線引入波音-757大型全貨機,截至目前,公司共擁有20架貨機,日均航空貨量超2,000噸。

自詡為科技物流企業的跨越速運,更耗資十億元開發出「鑄劍系統」,整合品控、車輛管理、貨車地圖等20多個大型管理系統,能夠完成下單後全自動化調度和管控指令,根據路況、客戶特性等信息自動生成多種預案,以最低配送成本提升運輸效率。該系統據稱能節約80%的調度人力成本和20%的場地資源,釋放的資源還可增加30%以上的貨量運營能力。

跨越速運在B2B物流上的積累與技術上的創新,吸引了京東物流的關注。早在四年前的2020年,雙方便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同年8月,京東物流以總對價30億元收購跨越速運的控股權益,2022年將持股比例增至63.57%,進一步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

業績快速增長

在京東的支持下,跨越速運近年發展迅速。根據今年8月在運聯峰會上發布的中國零擔物流排行榜,跨越速運去年以184.7億元收入排名零擔物流(LTL)收入榜第三名,僅次於順豐(002352.SZ; 6936.HK)與德邦(603056.SH),並較前一年的139.7億元大幅增長32%,從2021年至2023年,跨越速運實現30%的年複合增長率,領先行業。

公告則顯示,2022年和2023年,跨越速運的稅後淨利潤分別為8.5億元和14.5億元,增速高達70.6%。截至去年底,公司的未經審計淨資產為52.99億元。

對京東物流來說,跨越速運的航空資源和限時速運服務,能夠為京東物流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增添新的亮點和競爭力。通過整合航空運輸等核心資源,雙方可以共同提升時效產品的服務品質,同時在技術層面的深度合作,將有助於提升供應鏈物流全環節的運營效率。

物流的速度,就是經濟運轉的速度。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提出要進一步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加快經濟運轉。京東此次收購恰逢其時,相信有助公司達成降本增效的目標。

市場顯然也看好這次併購。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指出,是次收購資產狀況良好,估值及純利吸引,認為能產生進一步的協同效應,並預計京東物流來自跨越速運的純利今年將同比增長49%,遠高此前預計的30%。交易公布後的首個交易日,京東物流股價上漲2.8%至14.76港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多想雲折讓22%1供6 籌2.74億港元發展AI

營銷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多想雲科技控股(6696.HK)周四公布,擬以每持1股供6股方式集資最多約2.74億港元(3,500萬美元),每股認購價47.53港元,較最後交易日收市價折讓約22%。 發行最多5.76億股股份,佔擴大後股本約85.7%。公司表示,供股將按非包銷基準進行,僅供合資格股東認購。控股股東合共持股約16.9%,已承諾全數接納約9,754萬股供股股份的配額。 公司擬將所得款項約92.3%用於開發AI模型,包括用於獲取AI專用計算硬件,構建一個高效且具擴展能力的內部計算能力平台,而約7.7%用於購買媒體資源特別是快手、視頻號和小紅書的在線流量,以便客戶在這些網絡媒體平台上投放廣告。 此外,公司近期與抖音、快手等平台達成一級代理合作,需繳付大額預付款,導致現金需求增加。董事會表示,供股所得將有助應對與大型媒體平台合作所需的高額現金流壓力,同時補充營運資金。 多想雲股價周五早盤低開,其後一度漲逾9%,至中午休市報0.64港元,升4.9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anvin is a fashion company

Lanvin光環漸退拖累 復朗中期虧損續擴大

受累於核心品牌Lanvin 銷售同比大跌42%,復星國際旗下的復朗集團披露,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22% 重點: 復朗集團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22%,毛利率收縮四個百分點,虧損進一步擴大 在實施關店策略並迎來新總裁後,復星國際預計下半年奢侈品業務將企穩回升   陽歌 復星國際(0656.HK)旗下奢侈品業務復朗集團(LANV.US),是否需要考慮更名? 復朗集團(Lanvin Group)以法國標誌性奢侈品牌Lanvin命名,後者不僅是其最具認知度的資產,更曾長期穩居業績支柱地位,但這一局面在今年被打破。一周前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在整體遇冷的全球奢侈品市場中,Lanvin品牌光環正加速消退。該品牌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大跌42%至2,790萬歐元(約合3,250萬美元),營收貢獻排名從榜首跌落至第三位。 本季度業績「亮點」是美國品牌St. John Knits母公司St. John,營收僅微降0.8%至3,970萬歐元,躍居復朗集團第一大營收來源。Wolford部門上半年營收下滑23%至3,300萬歐元,同樣超越Lanvin躋身次席。 儘管我們認為復朗集團尚未會因品牌貢獻度變遷而更名,但其轉型進程顯然遠未完成。該業務前身為復星時尚集團,復星國際2010年代後期通過系列收購整合而成。2021年10月,復星國際將之更名復朗集團後, 2022年末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實現在美上市。 上市後,復朗集團經營持續承壓,高管層與創意團隊頻現人事動蕩。今年初,原St. John品牌首席執行官Andy Lew擢升集團執行總裁。此前,復朗集團開始推展節流措施,除關店及削減行政支出外,市場推測進一步將會裁員。今年上半年,降本行動仍在持續,據首席財務官 David Chan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披露,集團共「精簡」29家門店。 當前,只有一位分析師覆蓋復朗集團的股票,且僅給出「持有」評級,這絕非積極信號。更令人憂慮的是,據電話會議記錄,因無分析師參加,本次財報會異常簡短,全程僅由Lew和Chan宣讀既定文稿。 客觀而言,行業系統性困境難辭其咎。現實是全球奢侈品市場自去年起遭遇疫情後首度萎縮,今年頹勢更顯加速。頭部企業路威酩軒(LVMH, MC.PA)上半年營收下滑4%,古馳(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Kering, KER.PA)跌幅更達16%。 營收領跌者 復朗集團以22%的同比跌幅領跌同業,上半年營收報1.33億歐元。公司將業績不振歸咎於「全球奢侈品行業普遍疲軟」及自身「戰略調整」。Lanvin銷售大跌42%構成最大拖累,其他品牌同樣全線下跌:前述St. John微降0.8%,Wolford下滑23%,Sergio Rossi大跌25%,Caruso亦回落11%。 經營困局中,復朗集團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從58%收窄至54%,同比收縮4個百分點;經調整EBITDA虧損由4,200萬歐元擴大至5,200萬歐元。 按區域劃分,歐洲及大中華區表現尤為疲弱。北美市場相對堅挺,這解釋了以美國為主戰場的St. John為何表現優於其他品牌。 復星曾冀望借力中國渠道優勢,將旗下奢侈品業務打造成全球巨頭,彼時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催生全球最蓬勃的奢侈品市場。2021年,貝恩-意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Bain-Altagamma)曾預測,2025年中國將佔據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25%至27%的份額。而其今年最新分析顯示,中國佔比僅12%,不足原來預期的一半。…

簡訊:融創上月銷售54億 按年下跌27%

房地產開發商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1918.HK)周四公布八月的銷售數據,上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53.9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跌27%。 八月的合同銷售面積約13萬平米,每平方米銷售均價41,460元,較去年同期下跌7.8%及20%。 今年首八個月,融創中國累計銷售金額為304.7億元,同比下跌13%,每平方米均價33,050,同比上升57%。 融創中國周五開市報1.55港元,升0.65%,股份年初至今已下跌逾三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ew Gonow earnings

高端房車市場受挫 新吉奧業績失速

從露營地到資本市場,收入盈利雙降的房車製造商新吉奧需要一個新故事 重點: 上半年淨利潤下跌22.4%至3,070萬元 期內房車交付量按年下滑4.2%至1,367輛    李世達 在房車文化成熟的澳洲與新西蘭,露營與自駕遊是家庭常見的消費場景,而擁有一輛房車,象徵著家庭戶外休閒與旅行的自由。而對新吉奧房車有限公司(New Gonow Recreational Vehicles Inc., 0805.HK)而言,房車的特殊性也為持續增長帶來考驗。 根據新吉奧房車公布的中期報告,新吉奧房車上半年收入4.1億元,按年下降2.4%;淨利潤則錄得3,070萬元,按年跌22.4%,毛利率由32%降至29.5%。公司解釋,業績下滑的原因是房車銷量減少,以及新推出車型採用促銷定價策略。 新吉奧主要在中國內地生產房車,並在澳洲和新西蘭銷售。報告期內,房車總交付量1,367輛,較去年同期的1,427輛下滑4.2%。但在結構性調整上,公司仍顯示一定韌性,直銷模式的銷量由438輛提升至610輛,收入相應增加至1.88億元,帶來規模效應;同時,受惠於旗下門店推出以舊換新計劃受到市場歡迎,二手房車業務收入飆升至3,540萬元,按年增加超過五成。 暫退出高端市場 旗下品牌結構的分化在今年上半年表現得尤為明顯。瞄準中端市場的Snowy River銷量達1,247輛,較去年同期1,234輛逆勢小幅增長1.1%,該品牌主要面向澳洲與新西蘭最龐大的家庭與退休人群,需求相對穩定。 相比之下,高端品牌Regent僅售出25輛,較去年同期78輛暴跌67.9%。公司表示,由於高端市場需求收縮,公司決定暫時退出豪華房車市場,將「重新檢視品牌定位與產品設計,以更符合市場需求」,計劃在條件成熟後再重返。 至於NEWGEN,上半年銷量亦按年下滑17.4%至95輛。該品牌針對年輕消費群體,走入門與潮流設計路線,但年輕人更傾向於租賃房車而非直接購買,市場規模較有限。整體而言,公司目前幾乎由Snowy River獨力支撐,品牌集中度過高,意味一旦中端市場出現波動,風險將被放大。 不過,受惠於成功在港上市,募集到的資金顯著改善了公司資產結構。根據財報,截至期末公司資產淨值升至3.3億元,較去年底大幅增加;流動資產淨額由負轉正至2.72億元,意味公司擁有更多資源投入研發與市場推廣。 從直銷模式銷量增長來看,公司強化自營渠道的策略已經見效。然而,因開設新店和加大廣告投放導致銷售及經銷開支飆升64%至5,280萬元,開支增速遠超收入增速,對盈利能力帶來壓力。 尋找差異化切入點 海外拓展是新吉奧講給投資者的故事,公司已成立小組推進歐洲市場,包括潛在併購與歐盟認證,並在加拿大市場設計樣車、籌備推廣。但挑戰不容小覷。歐洲與北美市場的法規壁壘高,消費習慣差異明顯,進入成本巨大,更別說要與Winnebago(THO.US)和Thor Industries(WGO.US)等全球品牌競爭,難度可想而知。 澳洲與新西蘭的市場基數雖不算龐大,但近年保持穩健增長,也正處於轉型期,從量的增長轉向結構性的轉變。高端車型因經濟壓力呈現萎縮,年輕人入門需求未完全形成,年輕人傾向租賃而非自購,對功能的需求更為凸顯,混合拖掛式、越野型、新能源等車型逐漸成為增長焦點。 為此,新吉奧上半年推出SRH-Hybrid 2025系列混合拖掛式房車,定位於兼具越野性能和舒適度的家庭與年輕族群,公司寄望此產品改善毛利率結構。公司亦計劃在歐洲市場引入新能源房車,以迎合政策與消費升級趨勢,或成為差異化優勢的切入點。 業績公布後首個交易日,新吉奧股價跌3.42%至1.13港元,但今年1月上市至今仍有15.31%的升幅。目前市盈率為16.1倍,低於美國兩大房車巨頭Winnebago的22.2倍與Thor Industries的26.3倍,顯示市場對其增長前景仍抱審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