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O.US 2057.Hk
ZTO is one of the most profitable companies in China’s ultra-competitive parcel delivery business.

最新:物流公司中通快遞(開曼)有限公司(ZTO.US; 2057.HK)周三公布,去年淨利潤按年上升28.5%至87.5億元,非國際準則計算的經調整盈利,則增加29.4%至90億元。

利好:該公司去年的包裹量增長23.8%至302億件,引領收入增加8.6%至384.2億元,並預計2024年的全年包裹量為347.3億至356.4億件,按年增長15%至18%。

值得關注:由於快遞行業價格競爭依然激烈,該公司去年的核心單票收入下降11.3%至僅0.16元,但部分不利影響被持續的產能提升所抵銷。

深度:在中國競爭激烈的快遞物流業務市場中,中通是盈利能力最強的公司之一,最新公布的2023年毛利率高達30.4%,拋離於行業主要對手順豐控股(002352.SZ),圓通速遞(600233.SH)及申通快遞(002468.SZ)去年上半年的12.1%至15.98%。不過美國沽空機構Grizzly Research去年3月曾經指控中通涉及財務造假,中通則反擊報告缺乏對公司業務模式及財務報告結構的基本了解,並於4月引述獨立調查結果,聲稱所有指控均無事實依據。

市場反應:中通快遞的港股周三向上,中午收市漲6.5%至179.7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間水平。

記者:歐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Fibocom makes wireless modules

估值過高利潤承壓 廣和通上市即插水

這家無線模組製造商在港上市首日即下跌11.7%,次日續挫,但其估值似仍偏高 重點: 上市募資3.6億美元,廣和通定價堅挺,但上市首日市場已因其估值高及利潤受壓而不買賬 廣和通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長23.5%,但因毛利率遭擠壓,利潤增速大幅放緩至4.8%   陽歌 儘管香港或正迎來近年最活躍的IPO市場,但即便是近期投資者的狂熱情緒,也未能提振無線模組製造商深圳市廣和通無線股份有限公司(0638.HK, 300638.SZ)周三的上市首秀。這家公司的股票此前以21.50港元的區間上限定價,但利潤收窄與盈利增速放緩,最終引發投資者恐慌。 需特別指出的是,即便遭遇低迷開局,廣和通在港的估值泡沫仍高於深市老股。這種估值倒掛現象為歷史罕見,折射出當前香港IPO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後文將對此展開分析。 廣和通上市後股價近乎直線下挫,周三最終收跌11.7%。跌勢周四延續,早盤報17.44港元,跌幅約8%,較發行價已跌去近20%。 廣和通是近期湧現的「赴港二次上市」潮中的一員,這類企業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後,紛紛轉向更具國際視野的香港市場。儘管多數公司赴港上市旨在配合出海戰略,以提升全球影響力,廣和通卻顯例外。 這家1999年創立於深圳的企業,幾乎未提及將28億港元(約合3.6億美元)新股淨融資用於全球擴張。公司明確表示,約半數資金將投入現有國內研發基地,另有15%將用於深圳新製造工廠建設。 必須承認,公司具備顯著優勢,作為智能汽車及智能家居設備等高速增長市場的核心部件供應商,其無線模組產量居全球次席。該細分市場高度集中,以中國企業為主的行業前五強掌控約75%銷售額,意味廣和通短期內難遇強勁新對手。 不過,頭部陣營的內卷正加劇價格戰,技術快速成熟背景下,競爭持續擠壓廣和通的利潤空間。這種侵蝕今年加速顯現,上半年毛利率降至16.4%,不僅低於2024全年18.2%,更創下招股書披露的三年半數據的最低。 儘管開局不利,廣和通港股目前市盈率仍高達53倍,顯著超出其深市老股38倍的估值水平。這與歷史規律截然相悖,以往中資企業「A+H」股往往在滬深市場享受更高溢價。這顯然是香港近期IPO熱潮的直接產物,今年香港有望超越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問鼎全球新股融資榜首。 估值回調在即? 廣和通並非當前港股溢價交易的唯一個案。另一典型代表是寧德時代(3750.HK;300750.SZ),其港股35倍市盈率遠超深市26倍。自5月赴港上市以來,寧德時代股價已近翻倍,全球投資者對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的佈局機會趨之若鶩。 並非所有龍頭技術企業的估值也出現大幅差距,空調製造商美的(0300.HK;000333.SZ)與礦業巨頭紫金礦業(2899.HK;601899.SH)的「A+H」股市盈率基本持平。核心要點在於,此輪港股IPO熱潮中,新上市中資科技股正成資本寵兒,儘管我們預判此類股票終將面臨估值回調。 廣和通恰可作為估值回調的注腳,儘管智能汽車與智能家居設備興起賦予無線模組強勁增長潛力,但該領域技術正加速成熟。招股書援引市場數據顯示,去年公司以14.4%的市佔率位居全球次席,落後於市佔率23.8%的行業龍頭、總部位於上海的移遠通信(603236.SH)。 據招股書披露,全球無線模組市場增長迅速,但絕非爆發式增長,銷售額預計將從今年486億元增至2029年72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0.6%。 廣和通增速顯著跑贏大市,今年上半年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從去年同期30億元增至37.1億元,同比增幅23.5%,與去年增速基本持平。模組業務佔據絕對主導,今年前四月貢獻93%的營收;其餘來自毛利率更高的解決方案業務。值得關注的是,該業務營收佔比已從2022年的1.2%,升至今年前四月的5.8%。 然而,在營收高增的同時,原材料成本上漲及成品模組降價,共同導致前文所述的利潤收窄。其結果是,上半年持續經營業務利潤,僅從去年同期的2.085億元微增至2.185億元,增幅4.8%。隨著技術持續成熟與競爭白熱化,這種利潤侵蝕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延續,或持續拖累廣和通港股表現。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TD Coffee

從提神到品味:中國即飲咖啡進入高質量競爭時代

中國即飲咖啡市場高速成長,從提神飲品演變為生活方式象徵    頭豹研究院 近年來,中國即飲咖啡市場呈現顯著擴張趨勢。在便利店、商超和電商渠道推動下,即飲咖啡逐漸成為年輕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隨手飲」,從提神需求延伸至健康管理與生活方式表達。品牌紛紛在配方中融入低糖、低脂、功能化元素,迎合健康導向。 同時,精品化趨勢加速滲透,產品從單一口味拓展至冷萃、拿鐵、燕麥奶等細分品類,包裝設計更具質感,滿足消費者對品質與個性化的需求。中國即飲咖啡市場正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 即飲咖啡是可直接購買並飲用的預製咖啡飲料,與速溶與現磨並列為三大類別。其市場的迅速成長反映出消費者行為的深刻轉變——從社交飲品到日常必需品,再到生活方式符號,折射出中國消費結構的多元化。 行業數據顯示,中國即飲咖啡零售收入從2020年的120億元增至2024年的28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8%,高於飲料行業整體增速。線上銷售成為主動能,佔比由9%升至35%。 新世代消費力量正在重塑咖啡市場 抖音平台數據顯示,2024年咖啡品類銷售額同比增長110%,帶貨品牌和帶貨商品數量分別增長142.9%和380.3%。直播電商降低嘗鮮門檻,即時零售提升便利度,內容電商場景化營銷激發需求,形成強勁的線上爆發力。 在競爭格局上,中國即飲咖啡正處於高速增長與激烈變革期,從國際品牌主導轉向本土與國際多元混戰。第一梯隊為雀巢(NESN.ZU)與星巴克(SBUX.US),合計佔市場六成;第二梯隊包括農夫山泉(9633.HK)、統一(0220.HK)、可口可樂(KO.US)等品牌旗下的咖啡產品,以健康與性價比策略突圍;新銳品牌則憑創新產品和數字行銷快速崛起。 渠道策略呈現明顯分化。國際品牌依賴商超與酒店渠道,本土品牌積極布局電商與會員制零售,如隅田川1L裝在線上銷量佔比超六成,農夫山泉則深耕山姆會員店,反映消費場景的重構。 健康功能性延伸成為產品升級的主要方向。消費者健康意識覺醒,即飲咖啡品牌紛紛加碼功能性成分添加,推出滿足細分需求的專業化產品。該類精準營養策略不僅提高產品溢價能力,還創造了與傳統現磨咖啡的差異化賣點。 地域風味定制化體現了即飲咖啡本土化的深度發展。品牌結合區域飲食偏好開發特色口味,如雲南小粒咖啡與本地水果融合款、花椒咖啡和凍梨咖啡等小眾風味,使產品成為情感聯結的載體。預計未來,具有地域特色的即飲咖啡產品佔比將從目前的15%提升至30%,成為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包裝形態與技術革新不斷突破即飲咖啡體驗邊界。傳統瓶裝、罐裝之外,咖啡粉、咖啡膠囊、咖啡濃縮液等多種形態競相湧現。 無糖/低糖產品也已從市場差異化選項變為基礎標配。叮咚買菜平台數據顯示,87%的大瓶裝咖啡銷售來自無糖版本,三年前僅為50%左右。健康標配化趨勢正在重塑整個即飲咖啡市場的基本格局,迫使傳統甜味奶咖產品轉型退出主流市場。 成分與配方創新反映即飲咖啡向專業化、精品化發展的趨勢。品牌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咖啡+糖+奶基礎配方,而是引入精品咖啡思維,強調豆種來源、烘焙度和萃取工藝。同時,成分配比也更加科學化,使用天然甜味劑替代人工甜味劑、添加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在健康化與精品化雙輪驅動下,即飲咖啡市場正邁向高品質競爭階段,品牌唯有兼顧健康屬性與品質體驗方能脫穎而出。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ccogene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曾與阿斯利康達成約20億美元重磅交易 誠益生物赴港IPO 

核心產品ECC5004有望成為同類最佳及第二個在全球市場上市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 重點: 全球GLP-1受體激動劑市場正迅猛增長,該市場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2,465億美元 誠益生物曾經歷4輪融資,短短3年內,估值增長了16.75倍    莫莉 港股市場有望再次迎來一家專注於減肥藥賽道的企業。成立僅7年的誠益生物開曼有限公司(Eccogene Inc.)憑借與阿斯利康(AZN.L)達成的一項總價值近20億美元的重磅交易,正式向港交所主板發起上市衝刺。近日,誠益生物遞交主板上市申請,Jefferies、美銀證券及中金公司擔任本次IPO的聯席保薦人。 誠益生物是一家處於臨床階段的全球性生物技術公司,致力於探索和開發新一代口服小分子藥物,以應對全球心血管代謝疾病和炎症性疾病領域尚未滿足的醫療需求。目前誠益生物尚無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但其在2023年與阿斯利康達成的一項重磅交易引發市場關注。根據該協議,誠益生物將在研小分子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ECC5004在中國以外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許可給阿斯利康,該交易的首付款高達1.85億美元,誠益生物未來還將有資格獲得高達18.25億美元的臨床、註冊和商業化里程碑付款等。 ECC5004是一款每日1次的低劑量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根據招股書,ECC5004有望成為同類最佳及第二個在全球市場上市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與現有口服GLP-1藥物需嚴格空腹服用且避免與其他藥物同服不同,ECC5004憑借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可隨餐服用,顯著提升了用藥便利性。在阿斯利康的支持下,ECC5004目前正在進行兩項針對肥胖╱超重症(VISTA)及二型糖尿病的全球IIb期試驗,同時在中國開展橋接Ib期試驗,這兩項臨床試驗預期於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 全球GLP-1受體激動劑市場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主要由其在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療中的顯著療效驅動。據招股書引述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全球GLP-1基石療法市場規模已從2020年的132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721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52.9%,到2029年,該市場預計將達到2465億美元。 然而,面對潛力巨大的市場,GLP-1賽道的競爭已日趨白熱化。其中,口服劑型因其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用藥便利性與依從性,成為新一輪競爭的焦點。諾和諾德的口服司美格魯肽已成為首個獲批上市的口服GLP-1受體激動劑,目前其減重適應證已在部分市場提交申請,其競爭對手禮來的開發重點是其口服小分子GLP-1藥物 Orforglipron的三期臨床試驗已完成。中國本土創新藥亦進展迅速,信達生物(1801.HK)開發的瑪仕度肽已經獲批上市,還有至少8款國產司美格魯肽在排隊上市、14款GLP-1創新藥物在三期臨床階段。 禮來系科學家創業 誠益生物由周敬業博士和徐劍鋒博士在2018年共同創立。在此之前,周敬業曾任禮來中國研發中心化學部負責人,徐劍鋒曾任禮來中國研發中心的首席科學家。禮來在減肥藥領域佔據重要位置,其開發的替爾泊肽(Tirzepatide)在減重效果上優於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顯示出強大的研發實力。 憑借創始團隊在藥物開發領域的深厚積澱,誠益生物自成立以來持續獲得資本青睞,估值實現快速攀升。誠益生物在2018年簽約、2020年完成支付的A輪融資獲得1億元,投後估值為2.02億元,到了2023年12月阿斯利康與誠益生物達成合作併入股時,公司的投後估值達到了4.98億美元(35.48億元),短短3年內,估值增長了16.75倍。 不過,由於誠益生物尚處於臨床階段,公司目前所有收入均源自阿斯利康的合作,導致財務表現出現較大波動。招股書顯示,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誠益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0.36億美元、2.21億美元和55.7萬美元,同期的淨利潤分別為虧損0.52億美元、盈利1.39億美元和虧損0.2億美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5,643萬美元,可為後續臨床研發提供資金支撐。 港股減肥藥賽道在2025年持續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今年港股市場已迎來多間GLP-1類藥物相關公司登陸港股後,市場表現引人矚目。8月上市的銀諾醫藥(2591.HK)公開發售超額認購超5,300倍,派格生物(2565.HK)自5月登陸港股後,累計漲幅已經超過240%,體現了資本市場對減肥藥賽道企業給予了極高估值和期待。相較於銀諾醫藥上市後164億港元的市值,誠益生物最後一輪融資的投後估值35.48億元,後者在推進IPO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估值提升空間。儘管前景可觀,但誠益生物旗下管線均處於臨床研發階段,其最終能否成功上市並商業化,仍需持續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akala does payments

力謀破局的拉卡拉 申港上市集資拓海外

這家支付服務提供商計劃上市集資擴展海外業務,冀扭轉營收與利潤雙降的局面 重點: 謀求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外拓展增長空間,深交所上市公司拉卡拉已提交赴港上市申請 為抵消本土市場營收及利潤下滑的影響,這家支付領域公司正尋求新增長引擎   梁武仁 出海已成中國企業的重要命題。此類行動能否成功雖當別論,畢竟中國企業不僅面對中國同行的競爭,在陌生的海外市場難免碰到當地及全球老牌競爭對手。 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300773.SZ)正加入這一行列,擬通過赴港上市為海外擴張募集資金,提升國際聲譽。在上周五提交的上市申請文件中,這家公司旗幟鮮明地表明,此次募資核心目標是構築全球化佈局。 拉卡拉謀劃宏大的國際化擴張計劃並非孤例。伴隨中國經濟承壓,後疫情時代下,從製造業到零售、金融服務等領域的眾多企業正加速出海,以提振疲軟增長。不過,海外擴張知易行難,需長期投入且耗資不菲,拉卡拉赴港募資之舉正源於此。 拉卡拉表示,在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及中國香港設有子公司;這些海外業務實際創收不多,甚至還未產生收入。公司坦言因海外營收規模過小,無法在財報中進行區域細分披露。 然而,拉卡拉堅信局面可以扭轉,寄望作為港股主力的國際投資者能理解其全球化願景,並注資助其實現目標。 公司給出初步出海路線圖,稱將優先運用上市資金,重點開拓中國香港、日本、東南亞、美洲及歐洲市場;實現在所有核心經濟區域的戰略佈局。具體舉措包含牌照申請、組建本土團隊、設立新辦事處及展開全域營銷推廣。 此外,拉卡拉計劃強化技術實力,開發全球化產品;同時,物色有助於國際業務發展的並購機會。 作為中國元老級支付企業,拉卡拉在國內缺乏支付寶、微信及銀聯的知名度與規模效應。去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約3%至57.5億元人民幣(約合8.07億美元);今年上半年頹勢加劇,營收同比再降11%至26.5億元,業績表現凸顯其本土市場困局。 盈利持續承壓 盈利能力弱化對拉卡拉構成同等嚴峻挑戰。公司毛利率在半年間,從去年同期的33%大幅收窄至約25%。毛利率惡化因向渠道合作夥伴提供的佣金費率不斷上升,即通過渠道合作夥伴,向商戶推廣POS終端設備支付的佣金佔營收比例持續攀升。 今年上半年,拉卡拉的佣金費用同比降幅不足1%,遠低於其同期10%的營收跌幅。差距如此懸殊,原因或在於市場競爭白熱化,迫使公司讓利渠道合作夥伴,以犧牲利潤空間換取合作。此類情形將導致盈利惡化及營收下滑的雙重打擊。 由此引發盈利持續滑坡,2023年以來公司利潤連年下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大減41%,從去年同期的4.2億元縮水至2.48億元(約合3,500萬美元)。 拉卡拉將海外擴張視為重振盈利增長的押注,同步推進的還包括,加強依託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向商戶提供超越支付範疇的綜合數字化運營解決方案。 這類「端到端數字化解決方案」當前營收貢獻微乎其微,其主要收入仍源於銀行卡及二維碼支付手續費。但公司在其赴港上市文件中,大篇幅強調此類產品在全球各主要區域的增長潛力,似乎有意將其打造為海外擴張的核心支柱。 拉卡拉援引第三方研究指出,作為中企熱門目的地的東南亞國家,其端對端數字化解決方案市場,由2025至2029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預計達15%,高於中國市場的10%。日本前景更為可觀,年增長率預測值達18%。 自2005年作為支付服務先驅誕生至今二十載,拉卡拉正尋求破局。公司由現任董事長孫陶然和小米創始人雷軍聯合創立,並獲聯想母公司聯想控股注資。 早年,拉卡拉借2002年銀聯成立推動的信用卡普及浪潮實現擴張,2008年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後迎來高光時刻,支付寶用戶可通過遍布全國便利店的POS機進行賬戶充值,此項業務成為重要創收來源。2011年,公司躋身首批獲頒第三方支付牌照企業。 怎料,智能設備興起導致支付寶、微信主導的移動支付全面衝擊POS終端。公司曾推出手機音頻插孔信用卡讀卡器應對,產品高開低走後,數次轉型失利,以致到今天仍深度依賴銀行卡交易手續費。 自2019年登陸深交所以來,拉卡拉股價縮水逾四分之一,但估值仍具相對優勢,其市銷率(P/S)達3.5倍,高於同樣佈局海外的國內競爭對手移卡(9923.HK)的1.2倍,也優於全球巨頭PayPal(PYPL)的2.1倍。 為恢復營收及利潤的增長,國際擴張似乎是拉卡拉邁出的重要一步,儘管成功的可能性依然不確定,赴港上市無疑成為破局之路的重要起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