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HK IMAX.US

這家大屏幕影院技術公司提出以遠高於近期交易水平的價格收購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子公司,但收購價僅為2015年發行價的三分之一

重點:

  • IMAX中國將被加拿大母公司私有化,結束在港交所長達8年時間的獨立上市地位
  • IMAX中國去年錄得7,300萬美元的營收,約為其母公司3億美元營收的四分之一,但它實現了盈利,而母公司則錄得虧損

  

譚英

如果說股市的波動完全取決於時機,那麼許多人可能會對IMAX中國控股(1970.HK)上周宣佈的私有化計劃感到困惑。IMAX中國控股是大銀幕影院巨頭IMAX公司(IMAX.TO)獨立上市的中國子公司。

根據這個私有化計劃,在美國上市的IMAX將以每股10港元(9.2元)的價格收購其未持有的IMAX中國所有在港上市的股票,較該計劃宣佈前30個交易日的股價有近50%的溢價。公告發佈翌日,IMAX中國的股價大漲27%,此後保持小幅上漲至9.50港元的水平。

然而,最大的問題依舊讓人不解:為何是現在?

的確,疫情這幾年對中國所有的影院營運商來說都是艱難的,因為影院經常被迫一關就是幾個月的時間,即使在營業狀態下,也經常不得不限制入場人數,以盡量減少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但這一切都隨著中國在去年底取消大部分疫情限制措施而結束,厭倦了「大流行」的中國人已報復性的回到影院觀看電影。

IMAX中國是這一趨勢的主要受益者,2023年開局就打破了紀錄。據該公司稱,在1月下旬和2月的春節假期期間,它錄得2.31億元的票房收入,按年增長72%。這一強勁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IMAX版《流浪地球2》的巨大成功,這部電影是根據一部暢銷的中國科幻小說改編電影的續集。

IMAX中國一直在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家真正的中國公司,不僅利用其數字重製技術將《流浪地球》及其續集等國產電影升級為IMAX格式,而且還跟本土電影公司合作製作原創中文IMAX電影。2015年10月在香港IPO後不久,它還成立了一個基金,投資華語電影,儘管大多數IMAX電影都是進口片。

雖然在疫情期間中斷了三年,但IMAX中國的財務記錄相當穩健。去年,該公司的收入為7,300萬美元(5.24億元),利潤為1,080萬美元,低於2021年,但遠高於2020年,當時疫情剛開始,大多數影院在上半年處於關閉狀態。相比之下,該公司在紐約上市的母公司去年錄得營收3.008億美元,虧損2,280萬美元。

截至2022年底,IMAX在中國擁有794家IMAX影院,還有200家正在洽談中。其大部分收入來自大銀幕技術的銷售和維護,2022年這一塊的總收入為4,790 萬美元,約佔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

IMAX中國的最新市值約為32億港元,而其母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市值為9.25億美元。

價值遭到低估

儘管IMAX中國的市值接近母公司的一半,但許多人可能會認為,該公司仍然被嚴重低估。即便是在宣佈收購要約後股價大幅上漲,IMAX中國目前的市值也僅為2015年以每股31港元的價格上市時的三分之一。那次IPO,IMAX售出6,200萬股股票,佔IMAX中國當時已發行股票總數的17.4%,籌集資金19億港元。

現在,母公司差不多以8年前出售這些股票時的價格的三分之一回購。母公司IMAX的股東似乎很清楚這筆收購相當划算,在宣佈收購消息後,該公司在紐約上市的股票上漲8.8%。

儘管多年來股價大幅下跌,IMAX中國的市盈率仍然高達40倍,市銷率也很高,達到5.7倍。雖然如此,大多數關注該公司的分析機構對其前景並不太樂觀,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19家分析機構中,有12家將其股票評級為「持有」、「表現不佳」或「賣出」。

由於母公司擁有IMAX中國71%的股份,私有化似乎幾乎肯定會取得成功。退市將為母公司每年節省約200萬美元,這是目前維持在香港上市的成本。母公司在管理中國業務方面也將獲得更大的靈活性。

IMAX於2011年首次進入中國。但自2015年以來,其整體市場滲透率始終沒有太大變化,約佔中國8萬多塊銀幕的1%,佔整體票房的4%。IMAX中國或其加拿大母公司也不再有什麼新鮮事了。它的投影儀和巨大的弧形銀幕由安大略省高爾特市的四位高中好友在1967年發明,並於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辦的世博會加拿大館首次展出。

理查德·蓋爾方德常年擔任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和一位合伙人於1994年通過槓桿收購買下了這家公司,並開發了數碼技術,將其從一款新穎的產品變成了一款完全商業化的產品,在世界各地的大銀幕上使用。蓋爾方德在2013年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表示,他從未想過會堅持這麼久。

也許在他的中國項目未能贏得全球投資界的青睞後,他現在對IMAX中國也抱有同樣的想法。

有超贊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三隻松鼠香港IPO獲中國證監會放行

中國證監會上周宣布,零食製造商三隻松鼠股份有限公司(300783.SZ)已獲准赴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此舉為該公司的上市進程掃清了重大監管障礙。 根據中國證監會在國慶長假前一日(9月30日)於官網發布的公告,三隻松鼠計劃通過此次IPO發售8,150萬股。該公司已於5月9日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說明書,這意味著若未能在11月9日前完成上市,則需提交更新版的招股文件。 據該公司提交至深交所的二季度財報顯示,三隻松鼠上半年營收較上年同期的50.7億元增長約8%,至54.8億元。但其同期淨利潤卻從2.9億元驟降52%至1.38億元。 作為越來越多在滬深A股上市的中國企業之一,三隻松鼠近期申請赴港第二上市以利用全球資本市場並提升國際知名度。年初至今,該公司在深交所掛牌的股價累計下跌3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國市場帶動 小牛電動第三季銷量大增

電動兩輪車品牌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NIU.US)周一公布,第三季度銷售46.6萬台,按年大增49.1%,中國市場表現尤為亮眼,出貨45.1萬輛,按年增長超過70%,為今年來最高成長;國際市場出貨則為14,418輛,已超去年全年總銷量。 年初至今,公司總銷量已達101.9萬輛,較比去年同期69.8萬輛增長約46%。強勁表現主要受益於公司在國內市場的渠道擴張、產品組合優化,以及提前備貨以應對新的中國電動自行車規範。 今年7月,NIU 推出兩款旗艦新車型FXT Ultra 2025和NXT Ultra 2025,強調續航、效能與安全提升,以吸引不同消費者偏好。 銷量公布後,小牛電動美股周一大漲23.01%,收報5.56美元,今年以來該股已升212.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obotics stocks in vogue again as Youibot rushes to list

機器人股繼續熱炒 優艾智合趕風口上市

在國家致力扶持下,機器人產業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焦點,優艾智合也不甘後人申港上市 重點: 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升27.6% 過去三年半累計虧損近8.4億元   劉智恒 股票市場從來不缺故事,去年炒賣熾烈的人工智能,今年這股熱風已吹到機器人股,幾家業內龍頭已接連在港上市,股價亦節節高升。看到這個風口,專注於移動操作機器人的合肥優艾智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已遞交香港上市申請。 優艾智合是工業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所謂「具身智能」,是指有行動的一種智能系統,主要基於物理實體,能夠與物理世界進行感知和交互。 在「具身智能」下,又分為智能機器人及人形機械人,前者主要是具有物理的身體,並能夠與物理世界構成感知、思考、交互和行動的能力。它可以是輪式、輪帶式、復合型、甚至機械臂類型的機器人。後者是除了製造得像人外,功能和思考行為都模擬人的一種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 按功能區分,機器人又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自主移動機器人,主要負責移動和感知,在環境中自主穿梭。二是移動操作機器人,即在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基礎上,增加機械臂的操作功能。第三類是協作機器人,專注於與人類協同,強調在安全前提下的互動和協作。 投資者星光熠熠 優艾智合則主力發展具身智能的移動機器人,主攻工業範疇。公司由90後的張朝輝成立,張是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畢業生,2017年帶著幾位師弟南下深圳創業。經過一番探索,張朝輝決定主力針對智能製造領域和智能巡檢領域,成為半導體及電子製造、電力行業、能源冶煉等多個場景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花了四年時間,優艾智合成為國內工業移動機器人行業其中一家頭部企業,期間又獲得眾多星級投資機構入股,分別有海納華、藍馳創投、孫正義的SBVA、SOSV 、深圳松禾、IDG旗下的Sharp Dynasty等。 收入上升虧損擴大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由7,790萬元增至2.55億元,但虧損持續不斷,分別為2.35億元、2.6億元及2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27億元,同比上升27.6%,卻虧損高達1.4億元,同比擴濶36%。即過去三年半,收入縱使持續上升,虧損卻遲遲未能改善,累計虧損達8.4億元。 公司的負債情況也在持續擴大,負債淨額由2022年的8.59億元,增至去年的13.74億元,今年上半年更上升至15.4億元。 期內,經營活動亦持續錄得現金流出,雖然去年經營現金流出情況已有改善,從2022年的負1.73億元降至負7,946萬元,但今年上半年又再回升,出現經營現金流走1.06億元,同比擴大67%。 毛利率改善行業前景佳 優艾智合Youibot Robotics雖持續虧損,負債高企及現金流走,但好消息是公司的毛利率逐漸改善,過去三年分別是11.2%、26.1%及35.2%。今年上半年更升至38.1%,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反映公司能將製造成本調低,以及漸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公司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理想,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去年全球移動操作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規模為92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1,569億元,期內複合年增長率為60.4%。中國的市場規模在2024年為34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620億元,期內的複合年增長率為62.3%。 從報告所示,反映市場正處高速發展,而去年在中國,按收入計算,優艾智合在該業務領域位居第一,市場佔有率達7.1%。當市場在持續向上,作為龍頭的優艾智合肯定可以成為一大受惠者。 現時香港上市的機器人股中,幾乎全部處於虧損狀態,若按市銷率計算,最高為越疆(2432.HK)的72倍,優必選(9880.HK)與地平線(9660.HK)均在55倍水平,黑芝麻智能(2533.HK)約28倍,極智嘉(2590.HK)為17倍。我們可剔除估值過高的越疆,而優必選與地平線的規模遠大於優艾智合,因此以黑芝麻及極智嘉為參考,取其中位數約22倍計算,估值可超過50億港元。 當然,今年香港新股市場熱爆,加上優艾智合又在市場的風口,有國家政策扶持,成功上市應無懸念,只要定價不過份高,短炒獲利機會甚高。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軒竹生物招股 集資約7.8億元

四環醫藥(0460.HK)分拆的軒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75.HK),於本周一公開招股,共發售6,733.4萬股H股,每股發售價11.6元,一成作公開發售,每手入場費5,858.5元,集資總額達7.8億元,本月10日截止認購,15日開始在港掛牌。 公司有超過十種藥物資產在積極開發中,涵蓋消化系統疾病、腫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當中包括三項NDA批准資產,一項個藥物項目處於NDA註冊階段,以及一項目處於III期臨床試驗階段等。 軒竹生物仍處於虧損階段,2023年的淨虧損達3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更高達5.56億元,主要因行政開支大幅增加,以及支付去年上市申請開支。今年上半年的虧損為1.11億元,跟去年同期相若。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