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在智能手機領域潛力巨大的小米去年第四季出貨量暴跌26%,反映向高端手機市場進軍的戰略三年來進展有限

重點:

  • 去年第四季,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暴跌26%至3,320萬部,使其全年出貨量下降20%至1.53億部
  • 該公司希望通過進軍高端市場和更多海外市場重振增長

西一羊

過去兩年,因為全球需求放緩,再加上新品缺乏討論度,曾經的智能手機新秀小米集團(1810.HK)日子並不好過。其核心智能手機業務要想翻身,不但有賴於宏觀環境,還取決於通過進入高端市場和擴大全球業務推動增長的計劃實施情況。

在國際數據公司(IDC)上周公布的最新數據中,該公司面臨的困境備受矚目。數據顯示,銷量暴跌的遠不止小米一家。這種情況不太可能迅速改善,IDC的報告也預計未來一年形勢嚴峻。

IDC稱去年第四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按年下降18.3%至3.003億部,創有史以來最大單季跌幅,導致2022年全年出貨量下降11.3%。報告稱,2022年全球出貨量12.1億部,為2013年以來最低年出貨量。

小米在中國本土市場的情況更糟糕,中國市場佔全球銷量的近四分之一,但去年,因為嚴厲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國市場舉步維艱。IDC在本周早些時候發布的另一份報告中稱,中國去年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13.2%至2.86億部,系10年來首次低於3億部。

IDC預測2023也挑戰重重。「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2022年下降逾11%的情況下,2023年注定是謹慎的一年,因為廠商會重新考慮設備組合,而銷售商也會在多餘備貨之前三思,」IDC說。

在如此慘淡的處景中,小米「脫穎而出」,因為它的表現比整個市場還糟糕。其第四季出貨量3,320萬部,大降26%,是全球五大智能手機廠商中跌幅最大的。這也導致其全年出貨量下降19.8%至1.53億部。小米設法保住了第四季和全年全球第三大品牌的地位,僅次於全球領導者三星電子(005939.KS)和蘋果公司(AAPL.US),後兩家2022年的出貨量下降幅度較小,約為4%。

在IDC的第四季報告出爐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小米的股價實際上還上漲了12.5%,這或許表明投資者本來以為數據會更糟糕,但該股目前依然比一年前低大約17%。

不難看出,投資者對這家中國最大的國產智能手機生產商已興趣冷淡。至少從2021年初開始,該公司的營收增長就開始下滑了,包括去年第三季下降9.7%至704.7億元。最新財報顯示,該公司季內錄得14.7億元虧損。

小米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走勢與其不斷縮水的財富同步。2018年6月以17港元的IPO價格上市後,該股在2020年站在了逾30港元的巔峰。但即使近期出現反彈,周四13.82港元的收市價,仍比IPO價格低了近20%。分析機構預計,小米將在明年恢復盈利,遠期市盈率將達到22倍。這低於蘋果24倍的遠期市盈率,或表明投資者可能對小米的前景仍然存疑。

增長戰略

在接下來的篇幅裏,我們將研究小米推動增長和恢復昔日輝煌的部分策略。小米成立於2010年,主要因依靠網上渠道銷售低端智能手機而成名。不過自2019年以來,該公司一直關注利潤率更高、競爭相對沒有那麼激烈的高端手機市場,也就是批發價通常不低於400美元(2,700元)的手機。作為該努力的一部分,它在2019年剝離了經濟型的紅米品牌,同時尋求將小米重新定位為高端品牌。

三年後,這項高端戰略產生了好壞參半的結果。該公司的小米13系列(售價3,999元起)在2022年12月面世後,迅速獲得了市場關注。據中國本土商業新聞門戶網站界面引述第三方研究公司的數據稱,這些機型推動小米在去年最後一周以21.7%的市場份額,拿下中國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榜首位置。

雖然如此,可以肯定地說,低價手機佔據了小米銷售額的大部分。去年第三季,該公司智能手機的整體平均售價只有1,058.2元,按年下降3%,與高端水平相去甚遠。該公司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同期也下降了3.9個百分點,僅為8.9%。

小米現在約四分之三的銷量來自海外,但其在全球擴張方面最近也遇到了一些麻煩。在該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場印度,它與該國稅務部門的糾紛一直持續到2022年,結果印度當局扣押了該公司在當地價值6.76億美元的資產。

來自印度政府的審查,加上更廣泛的競爭,削弱了小米在這個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去年第三季,小米仍是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機銷售商,市場份額為21.2%。但根據IDC的數據,與2018年的逾30%相比,則大幅下降。

小米在進軍其他國家的市場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在上一份季報中,該公司表示,它在歐洲、拉丁美洲和中東的市場份額有所增加。該公司以歐洲為例,稱其在當地的市場份額增長了1.8個百分點,達到23.3%。

2022年第三季,海外市場貢獻了356億元,佔小米總收入的一半左右。雖然中國只佔小米智能手機銷量的四分之一,但其一半的收入仍來自中國,這似乎表明,該公司在國內走高端路線所取得的成功大於國外市場。

展望未來,小米表示,將繼續推進高端市場戰略,同時擴大海外業務。鑑於該行業目前的低迷環境,該公司需要證明它能夠迅速落實這些戰略,才能重回曾經必然的增長軌道。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峰岹科技上市首日大漲

晶片製造商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1304.HK; 688279.SH)股票周三正式掛牌,首日大漲16%,收市報139.8港元。峰岹科技通過上市集資22.6億港元,首個交易日收盤市值達152億港元。 香港的公開發售獲得137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超額認購逾7倍。每股發行價120.5港元,共發行1,870萬股股票。此次港股上市與其科創板現有上市地位形成互補。 公司專注於無刷直流(BLDC)電機控制及驅動晶片領域,此類晶片通過電磁力驅動,與傳統電機存在技術差異。公司2024年收入同比增長46%至6億元(折合8,400萬美元),利潤增長27%至2.22億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果鏈巨頭藍思科技 上市首日午收升5%

手機玻璃供應商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613.HK; 300433.SZ)周三在港掛牌,開市升近4%報18.88元,之後股價窄幅上落,中午收市報19.06元,升4.8%。 公司發售2.62億股,每股以上限18.18元定價,錄得超額認購近462倍,國際配售超額16倍,集資淨額46    .9億元。 公司引入十名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1.9億美元,當中包括有小米旗下的Green Better、Oaktree、UBS資產、Redwood Elite及世運線路版等。 藍思科技是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去年收入約699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28.3%,盈利升近20%至36.2億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廣汽與Stellantis合資車企廣汽菲克正式宣告破產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2238.HK;601238.SH)與全球第四大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STLA.US)合資成立的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簡稱廣汽菲克),周二宣布已由破產管理人申請法院裁定破產。管理人表示,公司已無重整及和解可能,資產不足以償還全部債務,無力清償到期負債。 廣汽菲克透過管理人微信公眾號披露破產清算最新進展。該公司曾憑藉Jeep車型本土化生產,在中國市場取得高峰,但隨後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吸引力下滑,最終陷入長期停產。 2022年10月,廣汽菲克因經營不善,且實際資產無法償還全部債務,正式進入破產程序。隨後近3年裡,廣汽菲克拍賣了超過3,000件標的物,包括模具、試驗車等。至於土地、建築物及生產設備等核心資產已五次公開拍賣,但因無人出價而全部流拍。雖然該公司曾招募投資者重整,但一直無人問津。 廣汽集團表示,此為法院及破產管理人依程序推進的正常安排,集團將尊重並支持相關工作。Jeep品牌雖已停止中國本土化生產,但牧馬人、大切諾基等高端車型仍透過進口方式銷售。 廣汽股價周三低開,至中午休市報2.96港元,轉升1.0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inzi makes thin-film packaging

營收下滑疊加行業陣痛 新子光電逆勢赴美上市

儘管去年錄得淨虧損且收入下滑,這家薄膜太陽能封裝企業仍將其納斯達克的集資規模擴大了一倍 重點: 新子光電已遞交納斯達克上市申請,中國太陽能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之際,公司去年收入下滑 這家公司押注強勁需求,稱預測數據顯示,其核心薄膜太陽能產品銷售額2019至2029年將翻倍有餘   譚英 杭州新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XZ.US)擴大納斯達克上市規模的舉措或許令人側目,尤其考慮到其疲弱的財務狀況,以及美國投資者對中國企業日益增強的戒心。 當眾多中國企業蜂擁赴港上市,這家規模較小的太陽能薄膜製造商卻選擇納斯達克。公司今年3月首次遞交赴美上市申請,最新披露顯示,新子光電擬將發行量提高150%,從原定的150萬股增至380萬股,潛在市值上限達1.16億美元。 新子光電是薄膜產品市場的利基企業,專攻標準太陽能組件保護封裝材料。此類薄膜亦可安裝在窗戶,及其他透明物質表面發電,但其光電轉化率通常低於傳統太陽能板。 招股書援引第三方研究稱,去年其薄膜產品全球銷售額達99億元人民幣,預計2029年將增至155億元人民幣,這一增長趨勢或是新子光電擴募的信心來源。目前,公司聚焦江蘇宿遷經濟開發區的客戶,涵蓋行業龍頭天合光能(688599.SS)。 新子光電披露,上述開發區的企業年產太陽能板可達40吉瓦,即年產4億平方米太陽能板,對應需耗8億平方米共擠膜作封裝材料。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太陽能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目前產能或大量閒置,但過剩局面將隨時間而緩解。 鑒於產品需求增長預期,新子光電計劃新建8條共擠膜封裝生產線。自2022年啓動出口業務,公司重點開拓越南市場,該國已成為中國太陽能製造商規避西方針對的熱門地。 若成功上市,新子光電將成為繼斯凱蒙太陽能3月掛牌後,第二家登陸納斯達克的中國光伏企業。斯凱蒙太陽能上市以來股價已下跌35%,這對新子光電不是好兆頭。 過去三年,新子光電業務表現也乏善足陳,收入從2022年的3,800萬美元持續下滑至2023年的3,280萬美元,去年更跌至2,500萬美元。期內,利潤從2022年的180萬美元,到去年虧損340,050美元。 與業內同行相似,新子光電正承受產能過剩引發的價格下行壓力,目前多數企業處於虧本生產狀態。公司兩大核心產品——透明、白色EVA(聚乙烯醋酸乙烯酯薄膜)薄膜及POE(聚烯烴彈性體),去年平均售價分別下跌26%和21%。 業務漸趨穩定 積極信號是,新子光電銷售成本從2023年的2,900萬美元降至去年的2,250萬美元,降幅達23%。去年上下半年營收也保持穩定,上半年銷售額1,260萬美元,下半年微降至1,250萬美元。同期業績明顯好轉,上半年虧損70萬美元後,下半年實現36萬美元盈利。 新子光電稱,2023年公司是全球第九大透明光伏封裝薄膜製造商。當前,行業龍頭福斯特(603806.SH)市值為367億元人民幣,市銷率(P/S)維持在2.07的較高水平。若採用同等估值,新子光電市值僅5,000萬美元,遠低於其7,500萬至1.12億美元的估值區間。 中國掌控全球超80%的光伏供應鏈,因而易受美國等國保護性關稅衝擊。但當前產業最大癥結在於產能過剩,源於前幾年廠商為應對預期需求而大肆擴產。近期在上海舉行的行業論壇上,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表示,去年全行業虧損總額達400億美元,多數製造商現仍處於虧損狀態。 今年2月,發改委召開線上會議,呼籲禁止新增產能。禁令雖未落地,高紀凡倡議通過兼並重組與減產推動行業整合。 儘管近年行業陣痛,太陽能無疑代表未來潮流趨勢。能源智庫Ember數據顯示,太陽能裝機量每三年倍翻,2024年貢獻全球電力需求增量的40%。行業協會SolarPowerEurope稱,2024年全球裝機量增長33%,突破2太瓦,但今年增速預計放緩至10%。 增速放緩部分歸因於美國市場波動,其約佔全球光伏市場8%的份額。去年,美國新增裝機量50吉瓦,創歷史紀錄,較2023年增長21%。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逐步取消新增光伏裝機補貼,未來數年恐難複製此增長態勢。 新子光電計劃以每股4至6美元定價,按中位數計算可集資約1,900萬美元。部分資金將用於擴產及培育出口業務。公司客戶結構持續優化,最大客戶收入佔比從2023年的55%降至去年的32%。 歸根結底,新子光電在中國龐大的光伏生態中體量有限,近三年營收盈利持續波動。不過,當前其經營漸趨穩定,增發目標的實現或表明有投資者看好公司前景。最終,需由華爾街主流投資者判定,他們是否認同前述樂觀預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