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9.HK
YuHua runs educational campuses

這家總部位於鄭州的民辦教育機構,自上月以來股價飆升,投資者看好其轉向職業教育和清償債務的舉措

重點:

  • 宇華教育通過出售泰國的學校充實了資產負債表,以償還2019年發行的可轉債
  • 這家民辦教育機構的最新財務業績表現亮眼,在截至2月底的六個月里收入增長7%,調整後利潤更是翻了一番多

 

譚英

自2021年中國政府禁止面向小學生的課後補習,並整頓K-12民辦學校,宇華教育集團有限公司(6169.HK)和多數中國教育企業一樣陷入了低迷。

自彼時以來,行業尚未全面復蘇,宇華教育亦未能例外。但上周發布的2025財年中期報告顯示,這家從K12學校轉向職業教育的企業,正在重新站穩腳跟。

2017年宇華教育赴港上市時,正是線上線下教育公司IPO熱潮。得益於中國消費者願意為自己,尤其是子女的教育投入巨資,公司增長強勁。這類教育股大多走勢相似:在2020年見頂後,隨著2021年行業整頓而暴跌。宇華教育從發行價每股2.05港元,最高漲至2020年的7.80港元,如今卻已跌至0.50港元左右。

在將IPO及增發收益投入泰國和山東項目,併發行20億港元可轉債後,公司一度看似將因債務沈重和利潤微博而倒下。一年前公司中期業績慘淡,調整後淨利潤暴跌52.5%至2.295億元(約合3,180萬美元),收入僅微增5.4%至12.5億元。

如今情況大有改觀,截至2月底的2025財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增長7.2%至12.8億元,調整後淨利潤同比增長一倍多,至4.345億元。

經過大幅緊縮開支,上半財年調整後淨利潤率達31.7%,幾乎是去年同期16.2%的一倍。自4月底發佈中期業績預告以來,宇華教育的股價已飆升63%,投資者紛紛看好其持續好轉的勢頭。

那麼,發生了什麼?2021年後,宇華教育將旗下原有的大量K-12學校轉型為不受政策影響的職業學校。它徹底放棄了K-9義務教育階段的業務,轉而聚焦10-12年級乃至更高年齡段,提供允許開展的業務,包括高考輔導服務,以及運營職業高中和職業學院,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職業技能學習需求。

向職業教育轉型,使宇華教育從「問題學生」蛻變為「優等生」,因為其轉型順應了中國政府政策,這是在華經商成功的核心要素。中國政府一直鼓勵發展職業教育,以引導學生從傳統大學轉向職業路徑,緩解就業壓力。

民辦教育巨頭

2017年首次公開募股時,宇華教育是中國最大的K-12民辦教育提供商,在位於華中地區的河南省擁有16個校區,共計48,220名學生,並運營著一所大學。據官網顯示,如今學生總數已翻倍有餘,達到14萬人,分布在4所職業學院、1所專科學校和20所中小學。不過,公司最新年報中顯示的學生人數略低,2024/2025學年招生人數為108,964人。

這家公司歷經風雨。其2024財年營收為25億元,較2020年增長24%,但2024年調整後淨利潤為5.007億元,僅為2020年10億元的一半。

2019年,宇華教育憑借IPO和後續2017年11月的9.37億港元(約合1.2億美元)股票增發獲得充裕資金。2019年11月至12月,公司發行9.4億港元可轉換債券,隨後回購並新發行了20億港元可轉債(2024年12月到期)。資金部分用於收購泰國和山東的資產,金額分別為6,370萬元和14.9億元。

包括獲得泰國斯坦福國際大學(Stamfor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許可權與運營權的收購案,加上可轉債發行的戰略佈局,很快開始反噬公司發展。泰國民辦教育市場競爭激烈程度,至少和中國不相上下。泰國業務更像是「門面資產」而非盈利引擎,2020年以來它對宇華教育調整後毛利的年貢獻始終停留在430萬元。而據宇華教育2024年年報披露,山東資產在2022至2024年間產生了巨額升級改造費用,進而導致2023至2024年計提約1.68億元商譽減值。

星展集團研究部早在2019年4月就指出可轉債和泰國業務的風險,不過當時認為公司基本面增長依然強勁。2024年12月,宇華教育通過回購債券和以2.4億港元出售泰國資產安撫投資者。

這些舉措似乎讓公司財務狀況重回穩定軌道,憑借較高的利潤率和相對穩定的營收,加之聚焦職業教育的戰略轉型,宇華教育看似熬過來了。公司市值20億港元,遠高於光正教育(6068.HK)的2.53億港元,但兩家公司的市盈率均處於2.7倍與2.56倍的低位。

公司估值水平明顯落後於採用輕資產模式(通過在線教育和小型城市課堂提供服務,而非自建校區)的行業龍頭。新東方(EDU.US;9901.HK)在經歷2021年股價暴跌後已重振旗鼓,延伸市盈率達20倍;而好未來(TAL.US)的預期市盈率更是高達26倍。

雅虎財經調查顯示,僅一家分析機構跟蹤宇華教育,不過給予該股「買入」評級。對於這批自2021年教育行業整頓後,已淡出投資者視線的昔日明星股而言,即便如此有限的關注也顯得彌足珍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賽力斯申港上市獲中證監備案

根據中國證監會官網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獲中證監批准赴港上市。該上市計劃完成備案登記,為後續推進掃除了關鍵障礙。 賽力斯擬通過本次IPO發行約3.31億股,此舉將與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補,公司已於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說明書。 上市文件顯示,賽力斯旗下「問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車2024年實現營收1,45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58億元增長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實現59億元盈利,成為全球第四家達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周五賽力斯股價在上交所上漲5.8%,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約1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吉宏股份預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電商企業廈門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預計2025年首三季錄得淨利潤2.57億元(3,600萬美元)至2.7億元,按年大增約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於跨境社交電商業務持續高速增長,及紙製快消品包裝業務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整體營收與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根據公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亦達2億元至2.1億元,同比升幅在55%至65%之間。 吉宏股份成立於2003 年,總部位於廈門,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業原是紙制包裝,初期以產品設計和營銷為基礎,在識別消費者需求方面累積相當經驗,隨後開始拓展跨境社交電商業務,採取「信息找人」的推廣方式,實現「貨找人」的跨境社交電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至今股價累升63.2%。盈喜發布後,公司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8.34 港元,升2.1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ingdong Industrials does industrial e-commerce

京東工業獲中證監備案 距港上市一步之遙

這家中國領先的工業品採購B2B交易平台,上市申請已獲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備案 重點: 京東工業的港股IPO已獲中國證監會備案,為上市鋪平道路 按40億至70億美元估值區間測算,公司此次募資規模可能超10億美元   陽歌 歷經三年等待,電商巨頭京東集團(JD.US; 9618.HK)旗下最新業務單元終臨近上市。我們作此項研判的依據在於,中國證監會官網最新發布的備案通知書顯示,京東集團旗下B2B平台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此前擱置的香港公開募股,已獲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此類備案是中資企業赴海外(主要面向美國及中國香港)上市必須跨越的關鍵監管門檻。 中國證監會公告顯示,京東工業計劃發售2.53億股普通股。公司2023年首次申報赴港上市,去年二度提交申請,今年3月又進行新一輪申報,但申請本月底即將失效,意味年底前公司很可能重新提交申請。 與聚焦消費者市場的國內電商企業不同,專注企業級產品服務的京東工業將為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相較於面向消費者的B2C模式,企業採購單筆交易規模通常更大。然而,大宗訂單往往伴隨更薄的利潤空間。 京東工業正是典型例證,公司2024年毛利率僅16.2%,顯著低於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同期的41%和拼多多(PDD.US)截至六月的全年58%的水平。這種差異也有助解釋,為何阿里巴巴將其2007年上市的B2B業務「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最終退市,此前該業務上市五年間股價長期低迷。 儘管如此,憑借龐大業務體量及中國市場規模優勢,京東工業仍具相對吸引力。公司在MRO(指非生產原料性質的工業用品)工業品服務(涵蓋辦公清潔耗材及生產維保工具等)領域穩居行業龍頭地位。據3月呈交的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數據顯示,其立足的中國工業品供應鏈市場規模,2024年達11.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6萬億美元)。 京東工業指出,2024年龐大市場的數字化滲透率僅6.2%,但預計2029年將升至8.2%。伴隨數字化進程加速,公司深耕的中國工業供應鏈科技與服務市場規模,有望實現近10%的年均復合增長,從2024年的7,000億元增至2029年的1.1萬億元。 雖未在3月的申報文件中披露具體募資目標,但本次IPO獲得諸多重量級機構加持,美銀、高盛及海通擔任承銷商,中信證券與瑞銀出任財務顧問。據悉,2023年申報時擬募資10億美元,考慮到當前香港IPO市場熱況,若該公司提高募資額度也在意料之中。 重量級機構背書 2017年,京東工業自京東集團拆分,若成功上市將成為繼京東集團、京東健康(6618.HK)、京東物流(2618.HK)及德邦股份(603056.SH)後第五家上市公司。京東曾於2020年推動旗下京東科技申報科創板,去年也為旗下房地產業務提交類似方案,兩項計劃均未能成行。 估值方面,京東工業2023年通過3億美元融資實現67億美元估值,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及阿布扎比政府主權基金Mubadala。 若此前成功上市,其估值大概率難以維持。然而,當前港股反彈疊加近年最活躍IPO市場窗口期,局面已明顯改觀。參照全球MRO龍頭應用工業技術(AIT.US)與固安捷(GWW.US)當前約25倍市盈率及2.5倍市銷率的交易水平,若京東工業適用相同估值倍數,依其2024年銷售額及調整後利潤測算,公司估值介於40億至70億美元之間。 相較於當前多數企業增長乏力甚至營收萎縮的整體環境,京東工業的財務狀況相對穩健。其核心優勢在於輕資產運營模式,主要採用客戶需求歸集後向供應商下單的機制,顯著降低存貨風險。這與京東集團主站B2C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後者需先行採購商品儲備庫存,再根據訂單向消費者分批發貨。 公司在申請文件中稱,「該模式下,大量訂單實現了供應端直發需求端。我們以輕資產的運營模式,打造了一個可擴展的業務,使我們能夠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擴大規模。」 京東工業的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從2023年的173億元增至2024年的204億元,同比增長18%。雖然增速尚屬穩健,但需指出,該增幅已較上一年度23%的水平顯著放緩。 公司約94%的營收(去年佔比)來自產品銷售,其餘為服務貢獻。但服務對毛利潤的貢獻率明顯更高,去年約佔總量三分之一,反映出其毛利率遠高於產品銷售業務。不利因素是,過去三年服務收入停滯,所有營收增長均依賴產品銷售提升,最終拉低整體毛利率。 儘管如此,公司盈利表現仍具相當吸引力,2024年淨利潤7.62億元,調整後淨利潤達11億元。對投資者而言,京東工業憑借其主導的市場地位,整體上看起來相對有吸引力。這些優勢疊加當前港股IPO市場熱潮,應可轉化為強勁的市場認購需求,但投資者無疑將密切關注其最終定價策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長風藥業招股集資6億港元

藥物生產商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發售4,119.8萬股,一成作公開發售,每股售價14.75港元,集資總額約6.01億港元。招股於10月2日截止,並於10月8日掛牌。 集資所得的40%用於吸入製劑候選產品的持續研發,及為臨床開發提供資金;約20%用於為多個管線計劃及技術的臨床前研發提供資金;30%用於設備採購及生產管理系統的擴張與升級。 長風藥業去年收入升9%至近6.1億元人民幣,錄得2,109萬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億元,按年跌2.7%;期內錄得1,281.5萬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