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B.US

這家藥企業任命了一位有交易經驗的業內資深人士擔任新一任首席執行官,填補了長達18個月的空缺

重點:

  • 天境生物任命拉傑·坎南為新一任首席執行官,此前該職位空缺了18個月
  • 新任首席執行官是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此前將兩家公司的第一批藥物推向市場後策劃了公司的出售,這暗示天境生物可能會走上類似的道路

 

阳歌

在首席執行官空缺18 個月後,創新藥製造商天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IMAB.US)終於得償所願,任命了新一任首席執行官。如果拉傑·坎南(Raj Kannan)過去的經歷可以作為參考的話,那麼該公司可能會被出售。

天境生物上週四宣佈了對坎南的任命,他是一位擁有30多年跨國公司經驗的行業老兵。加入天境生物之前,他就職於美國的Aerie Pharmaceuticals,這是一家與天境生物類似的臨床階段製藥公司。

這一任命結束了天境生物尋找首席執行官的漫長之路,上一位長期擔任該職位的申華瓊於2021年底離任。她離開後,創始人兼董事長臧敬五接任代理首席執行官。去年9月,在該公司仍在繼續尋找能長期擔任這一職務的人選之際,朱秀軒出任該公司代理首席執行官。

隨著坎南的加入,在2021年12月管理層重組期間加入該公司領導研發業務的朱秀軒,將專注於他原來的工作。

坎南的加入正值天境生物自2016年成立以來的關鍵時刻,因為它正忙於將首批產品推向市場。該公司是近年來湧現的數十家上市的領先中國製藥商之一,這些公司都希望將自己研發或獲得授權的產品推向中國和全球市場。

幾乎所有公司都在虧錢,這是處於早期階段的製藥公司的特點。但與過去投資者樂於為此類燒錢企業提供新資金不同,在當前起伏不定的市場中,這類資金已基本枯竭。這給天境生物等公司帶來了壓力,促使它們盡快將產品推向市場,並證明自己有一天能夠盈利。

天境生物希望最早於今年在中國提交伊坦生長激素(Eftansomatropin alfa)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 (BLA),並在稍後的某個時間提交菲澤妥單抗(Felzartamab)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該公司正在推進相關產品的商業化工作。

伊坦生長激素採用韓國Genexine公司(095700.KS)的Fc融合蛋白技術平台(hyFc)專利技術,用於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菲澤妥單抗是一款源自德國MorphoSys公司(MOR.DE) HuCAL技術的試驗性人源單克隆抗體,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天境生物正在推進的這兩款先進產品,若獲得監管批准以及隨之產生的收入,對該公司來說至關重要,可幫助它緩減現金消耗的速度。天境生物目前從2020年的一項許可協議中獲得部分收入,該協議將其抗癌藥物來佐利單抗(Lemzoparlimab)在全球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中國內地、澳門和香港除外)授予美國製藥巨頭艾伯維(ABBV.US)。

2020年,作為該協議的一部分,天境生物收到了1.8億美元(約13億元)的預付款,這幫助公司當年實現了淨利潤。在收到最初那筆巨額付款後,隨著艾伯維產品開發的推進,天境生物還獲得了一些重要的付款。這家中國公司還通過向艾伯維供應其正在開發的新產品來賺錢。

後續付款微不足道

但在最初那一大筆付款之後,天境生物從與艾伯維的交易中獲得的後續付款迄今為止微不足道。2021年,付款總額只有8,800萬元,與天境生物當年20億元的運營支出相比,簡直相形見絀。

更糟糕的是,由於艾伯維停止了兩項來佐利單抗的全球研究,天境生物去年的收入為負。這降低了收到一項關鍵性重要付款的概率,該付款在前一年被錄入收入,儘管實際上資金還沒有到賬。因此,天境生物不得不從去年的其他收入中扣除這一項付款。

雖然天境生物的營收陷入虧損,但天境生物去年的淨虧損僅增長3%,這主要是由於削減了研發和其他領域的支出,以緩減現金的消耗。這樣的舉措可能是必要的,但對於天境生物這種增長型公司的長期前景來說,肯定不是樂觀之舉。

而燒錢仍在繼續。截至2022年底,天境生物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按年減少約9%,至32億元。這看起來可能是一筆可觀的金額,但考慮到該公司去年的運營淨現金流為負11億元,這個數字實際上相對較小。按照這樣的現金消耗速度,在不借貸或籌集更多資金的情況下,天境生物將只能再營運幾年。

這就存在出售公司的可能性,出售公司會立即解決天境生物的所有資金問題。而這類交易似乎是新任首席執行官坎南的強項之一。他在管理Aerie時,把公司賣給了總部位於瑞士的愛康製藥(Alcon)。在此之前,他主導了把Chiasma Inc.出售給Amryt Pharma Plc事宜,那也是發生在他擔任前者的首席執行官期間。

這樣的出售在西方比較常見,通常發生在初創企業接近第一個產品推向市場之際。但在中國企業當中,這種情況仍然比較罕見。

坎南在之前的兩家公司都沒有呆很長時間,這表明他的興趣——以及專長——是迅速產生效果,然後繼續前進。

也許天境生物的股東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因為自2020年IPO以來,該公司的股票已經損失了近80%的價值。公司股票目前的市賬率只有0.6倍,遠低於藥明生物(2269.HK)和信達生物(1801.HK)的4倍左右。這意味著在該公司大幅提升估值之前(最可能的方式是通過關鍵產品得到監管機構的批准),投資者可能不會對任何出售感到高興。

投資者對這位新任首席執行官並沒有太過興奮,因為在宣佈任命後的兩天內,天境生物的股價實際上下跌了逾3%。

這種謹慎的反應可能是有道理的,因為藥物在商業化時遭遇挫折對研發者來說並不罕見。另外,天境生物能否在坎南的領導下按計劃推出首批產品進行銷售還存疑,無論他是否策劃出售公司,任期可能都不會很長。

如果天境生物的董事長臧敬五的意圖是試水出售公司,那麼坎南可能只有很短的窗口期帶來令投資者滿意的結果。坎南可能也很清楚這一事實,意味著如果天境生物繼續作為一家獨立公司存在,首席執行官的職位可能會在一兩年後再次空缺。

有超贊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小米SU7再傳碰撞燃燒致死意外 累股價挫逾5%

小米汽車再度捲入安全風波。周一凌晨,四川成都一輛小米SU7行駛中發生碰撞後起火燃燒,導致駕駛人死亡。成都警方下午通報,死者31歲的鄧姓男子涉嫌酒後駕駛,事故仍在調查中。 小米集團(01810.HK)股價周一盤中一度重挫逾8%,最終收報49.08港元,跌幅達5.71%,單日市值蒸發近770億港元。消息引發市場關注,自九月下旬以來,小米股價累計下跌逾13%。 據財新報道,這已是今年第三起小米汽車碰撞後起火事故。3月安徽銅陵一輛SU7在高速公路激烈碰撞隔離帶後起火,造成3人死亡;4月廣東徐聞亦發生SU7與電動二輪車相撞釀兩死事故。小米當時表示,火勢為對方電動車電池爆燃所致。 SU7自去年3月上市以來累計銷售近34萬輛,小米汽車業務在今年第二季毛利率升至26.4%,顯示業務仍維持高速增長。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IT Mining's data center in Ethiopia

轉攻加密幣挖礦碰壁 比特礦業急變身Solai

從在線彩票銷轉型加密幣挖礦僅五年,這家公司再度易名,以彰顯新業務重心 重點: 經股東批准,比特礦業將於10月20日起更名為Solai,標誌這家公司第二次品牌重塑 經過五年的加密貨幣挖礦業務,公司正陷困境,迫使轉向Solana,一個擁有原生加密貨幣的區塊鏈網絡   梁武仁 近期比特幣熱潮催生大批新興礦企,導致行業生存環境惡化。在過熱領域中,生存變得愈發艱難,身處漩渦的比特礦業(BIT Mining Ltd.)(BTCM.US)正啓動新一輪業務轉型。 上周五,比特礦業宣布易名為Solai已獲股東批准,公司股票將於10月20日起啓用新交易代碼。8月的公告稱,品牌重塑旨在轉型為「聚焦新一代區塊鏈基礎設施、去中心化金融,及智能合約創新的綜合數字資產公司」。 這是比特礦業第二次重塑企業身份,公司2001年創立時是在線彩票銷售平台,二十年後轉型為加密貨幣礦企。涉足數字資產系順勢而為的戰略,當時虛擬貨幣看似即將成為新風口,中國更是全球最大加密挖礦中心。 不過,比特礦業的加密豪賭迅速遭遇重創。首先在轉型同年(2021年),中國出台挖礦禁令震動行業;隨後加密寒冬長期持續,幣價暴跌。如今,虛擬貨幣再度席捲市場,比特幣價格屢創新高,加劇了對其有限供應量的爭奪。財報顯示,自2022年起,比特礦業的營收連年下滑,印證了這些挑戰。 因此,公司最新商業模式調整具有一定合理性。本輪轉型不似首次轉型那樣激進,更重要的是,擁有數據中心及礦機的比特礦業,能相對輕鬆地將這些資源用於新業務,畢竟新業務同樣屬於加密貨幣生態圈。 新名稱Solai巧妙融合了公司押注的Solana(基於區塊鏈、擁有同名加密貨幣的加密網絡)與人工智能(AI)元素。公司補充稱,未來將不僅限於Solana,還會拓展至其他平台。 轉向Solana Solana作為比特幣替代品正嶄露頭角,其高速低費特性,適用於遊戲至去中心化金融等多場景。其同名代幣過去一年增值約42%,但仍低於同期比特幣近80%的漲幅。 上周五的公告中,公司董事長余波表示:「從比特礦業到Solai的轉型,標誌企業從加密挖礦向人工智能與區塊鏈交的戰略轉變。我們預見,下一波創新浪潮,將誕生於智能系統與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的連接點,從而實現更快速、安全、高效的信息與價值交換。」 今年7月,比特礦業首次披露轉向Solana的計劃。該戰略包含建立Solana儲備庫,通過新收購及現有加密資產轉換實現。為籌措購幣資金,公司擬分階段融資2億至3億美元。鑒於其目前市值僅5,000萬美元,融資頗具挑戰。但截至去年末,現金及等價物僅180萬美元,外部募資勢在必行。 7月,比特礦業分兩階段完成了對埃塞俄比亞數據中心的收購,儘管該交易在制定Solana計劃前就已啓動。 此後,公司迅速推進業務,8月初建立首個Solana驗證節點(參與區塊鏈交易驗證的計算機節點),同期斥資約490萬美元購入27,000枚Solana代幣。 當月稍晚,比特礦業通過與Brale公司合作,推出美元穩定幣Dolai,在Solana網絡運行,該合作確保符合美國監管標準。Dolai可用於商戶消費者交易、機構及跨境支付。公司強調,其獨特價值在於連接AI智能體,實現機器間自主交易。 上月,比特礦業宣布增持Solana代幣,加密貨幣儲備總量突破44,000枚,按現價估值約850萬美元。 這一切聽起來美好,但Solana布局最終成效幾何、比特礦業具體如何盈利,目前尚不明朗。 在披露最新購幣情況時,比特礦業稱將利用其不斷增長的加密資產儲備及驗證節點業務,「把握Solana鏈上經濟快速擴張的財務與戰略紅利」。由此可見,公司寄望於Solana持倉升值及驗證服務費(以數字貨幣支付)創收。 但與其他加密貨幣類似,Solana價格可能劇烈波動,使公司面臨虧損。此外,驗證節點能否盈利存疑,除高昂的設備購置運維成本外,節點需支付費用才獲參與交易驗證(驗證流程核心環節)的投票資格。 比特礦業股價在公布Solana計劃初期飆升,但已回吐多數漲幅。當前市銷率(P/S)僅為1.6倍,與BitFuFu(FUFU.US)的1.7倍基本持平,後者除提供挖礦服務外也在構建加密資產組合。嘉楠科技(CAN.US)作為礦機製造商兼礦企,市銷率更低至1.2倍。 上述估值表明,儘管行業熱炒,投資者對中資背景從事加密相關業務的企業持謹慎態度。比特礦業的Solana轉型或助其脫穎而出,但見效尚需時日。對企業而言,這實為背水一戰。第三次可能是有好的轉折,但頻繁業務重組恐教已失耐心的投資者擔憂。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山東黃金受惠金價急漲 首三季盈利有望翻倍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二預告今年首三季業績,截至9月底止料盈利在38億元至41億元人民幣間,與去年同期比較,增長介乎83.9%至98.5%。 公司表示,由於統籌優化生產布局,強化核心技術,提升管理水平,顯著提升了運營效能。同時,由於黃金價格在期內上行,導致公司利潤大幅上升。 山東黃金指出,在黃金價格上漲的有利時機,將加大各類基礎工程投入,進一步增加生產設備、更新工人配備,並逐步將礦山採掘外委施工轉為自營。 公司周三開市跌5%報38港元,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上升逾兩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tting on AI glasses potential, Goertek and Sunny Optical forge ‘Optical Alliance’

看好AI眼鏡前景 歌爾與舜宇打造「光學同盟」

舜宇的技術與歌爾的產能接軌,或將為中國光學產業帶來一個新巨頭 重點: 歌爾光學與上海奧來將組成新公司歌爾奧來光學,舜宇光學成為第二大股東 上海奧來擁有全國唯一一台投入光波導量產的阿斯麥光刻機   李世達 資本市場的操作,不僅能揭露產業的走向,有時更像是一個宣言。本月智能硬件及光學模組製造商舜宇光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382.HK)發公告,與歌爾股份(002241.SZ)成立合資企業。 舜宇光學將旗下的上海奧來全部股權轉予歌爾股份,作價19.03億元,以換取歌爾股份旗下的歌爾光學股權,並將歌爾光學更名為「歌爾奧來光學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再向新公司注資2億元,完成後舜宇光學持合資公司約31.31%股份。 這項交易的關鍵在於「光波導」技術。 AI眼鏡的靈魂 所謂「光波導」(Waveguide),是AR顯示系統中最核心、也是最昂貴的部分。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能「導光」的透明光學結構,用來在透明基板上刻蝕出奈米級光學結構,使虛擬影像能在使用者眼前準確浮現。對AR眼鏡而言,光波導就相當於「靈魂」,決定了整機的顯示效果、視野範圍與能耗表現。 上海奧來正是這項技術佼佼者。這家成立於2019年的子公司,專注於碳化硅光波導與衍射光學元件的晶圓級製造。它擁有全中國唯一投入光波導量產的阿斯麥光刻機,並在上海臨港打造了總投資32.8億元的12吋晶圓產線,被視為中國光波導技術商業化的里程碑。 雖然研發能力出眾,上海奧來卻長期面臨「技術孤島」困境——產品先進但缺乏市場出口。而歌爾正是這座橋樑,這家以代工見長的企業,長期為Meta、Pico等國際品牌提供VR與AR模組,擁有成熟的量產與供應鏈管理能力。 對歌爾而言,奧來的加入不僅意味著獲得核心技術,更是讓它從「代工廠」升級為掌握自主光學專利的系統供應商,進一步強化其在AI可穿戴設備供應鏈中的地位。合併後的新歌爾光學,有望整合舜宇的晶圓製程與歌爾的模組產線,產能規模可望達行業頂尖水準。 據京東消費電子事業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智能眼鏡成交量同比增長超過八倍,天貓與抖音電商平台亦錄得超過六倍的相關搜尋與銷售增幅。行業機構Wellsenn則指出,到2030年,全球AI眼鏡銷量有望超過9,000萬副,是成長最快的可穿戴產品。 AR眼鏡的生產最受限於光波導的良率與成本,目前全球能穩定量產的企業屈指可數。舜宇與歌爾的結盟,正是在這個臨界點出手,前者提供製程突破,後者掌握整機出貨與系統整合能力。 兩家公司也都有合作的充足理由。歌爾股份近年一直試圖擺脫「果鏈」企業的印象,積極拓展非蘋果業務,降低單一客戶依賴。2024年,蘋果業務佔比已從2020年的48.08%降至31.96%。公司戰略重心明顯向AI硬件傾斜,尤其是AI眼鏡市場,近期分別收購香港結構件企業米亞與英國Micro-LED公司Plessey,顯示長期押注光學的決心。 光學巨頭誕生 舜宇光學也是類似邏輯,在手機鏡頭業務增速放緩後,公司正尋求高附加值領域的新成長引擎,從業績來看,上半年舜宇光學純利按年下降超過20%至約7.2億港元,毛利率則降至約19%,為近三年低位,主要受智能手機鏡頭需求疲弱及平均售價下滑影響。而藉由與歌爾的股權合作,能夠將研發轉化為實際市場收益,減少長期資本負擔。 市場顯然是看好這樁交易的。在8月下旬消息公布後,舜宇光學股價一度升逾11%,如今雖稍有回落,今年以來仍升23%。目前舜宇光學市盈率約25倍,高於大立光(3008.TW)的14倍,但低於丘鈦科技(1478.HK)的37倍,若新業務能夠增強盈利能力,公司估值也有望持續上升。 歌爾與舜宇的結盟,像是中國光學產業的重要宣言,也是對穿戴式智能產品蓬勃發展的預言。當AI與AR融合的時代全面到來,舜宇與歌爾的「光學同盟」,也許正是全球產業重構的前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