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HK
Imax makes big screen movies

這家大銀幕影院運營商表示,得益於動畫片《哪吒 2》的成功,公司2025年開局強勁

重點:

  • Imax China去年下半年收入下滑11%,較上半年3.1%的降幅有所加快,因為全年中國票房下降了23%
  • 這家大銀幕影院運營商表示,得益於動畫片《哪吒2》的成功,今年春節期間業務強勁

陽歌

過去一年對中國電影行業來說一點都不光亮,為中國的電影院提供大銀幕技術的Imax China控股公司(1970.HK)發布的最新財報,從頭至尾都反映了這一點。但動畫大片《哪吒2》的主角哪吒,給行業和Imax China都帶來一線希望,讓公司在2025年取得強勁開局。

開局的強勁勢頭能否在今年剩下的時間里保持下去,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尤其是考慮到《哪吒》貢獻了2025年中國創紀錄的開年票房的一半以上。一旦這部電影逐漸下線,票房很可能會恢復低迷,隨著消費者越來越謹慎,在非必需品上控制支出,去年中國票房下跌23%至425億元(約合33.7億美元)。

農歷新年剛過去不到一個月,我們仍然沈浸在節日的氣氛中,因此本文將從 Imax China最新年報中較為樂觀的部分開始,這部分內容討論了借助哪吒而實現的2025年強勁開局。

公司兩大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幫助電影製作團隊製作可在Imax的大銀幕上放映的電影版本,以增強觀影體驗。另一項收入來源,是為影院提供和維護專用設備的費用。

公司於2011年在中國普通影院安裝了首批銀幕,最初主要專注於更適合此類觀看方式的好萊塢大片。但逐步增加中國國產電影在其電影組合中的份額,這一比例從2019年的31.4%上升到2023年的61.5%。去年,這一比例又回落至44.7%,因為中國批准了39部海外電影進入國內市場,而2023年僅22部獲准引進。

對Imax China來說,幸運的是《哪吒 2》是它今年轉換為Imax格式的中國電影之一,這個選擇不足為奇,因為這部動畫電影充滿了適合大銀幕觀看的特效。此外,截至2月16日,該片佔據中國200億元票房的約60%,是有史以來達到里程碑的最快速度。

Imax China在財報中說:「華語大片哪吒之魔童鬧海一騎絕塵,中國IMAX銀幕打破了春節檔的所有票房紀錄,並已超越本公司在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第一季度票房(自2019年起)。」公司續稱:「事實上,在2025年2月不到3周的時間里,中國IMAX銀幕產生的地方語言影片票房超過IMAX China於2024年全年產生的地方語言影片票房。」

財報發布後的第二天,投資者似乎將注意力集中在Imax China這個故事積極的一面,推動其股價在周四上漲2.3%,周五早盤該股繼續上漲。受益於去年秋季以來在香港上市的中國股票普遍上漲,該股過去52周上漲了25%。

收入和利潤下滑

在介紹了2025年初中國電影票房這個「灰姑娘 」東山再起的故事之後,接下來就看看2024年的悲慘故事,這也是Imax China最新財報的主要內容。雪上加霜的是,從上半年到下半年,該公司的情況呈顯著惡化趨勢。

在收入方面,按全年數據和年中財報計算,公司下半年的收入同比下降了11%至3,700萬美元。比上半年3.1%的收入降幅有所加速。

在總收入這一塊,公司內容解決方案業務(即將影片轉換為Imax格式)的貢獻同比下降了近40%,2024年全年為1,550萬美元,佔總收入的約20%。相比之下,其技術產品及服務業務表現要好得多,全年增長了6%,達到6,450萬美元,佔總收入的另外80%。

截至去年底,公司在大中華區已有809家Imax影廳,與一年前的807家基本持平。但公司指出,它仍然致力於增加影廳數量,截至去年底計劃新增的Imax影廳數量為237家,而上年同期為206家。

儘管《哪吒2》最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公司承認自己正面臨著一個困難的市場。該公司表示:「疫情後市場復蘇緩慢,令中國大陸部分放映商(包括本集團的多個放映商合作夥伴)面臨財務困境,在若干情況下,導致履行對本集團的付款及IMAX系統安裝責任時出現延誤。」不過,公司似乎很好地應對了這一問題,其資產負債表上未付款項得到了控制。

儘管全年收入下降6.7%,但Imax China的銷售成本,在2024年其實還上漲了約14%,不過公司未對原因發表評論。但結果是,公司毛利率從上年的62.7%下降到2024年的54.3%。毛利率下降在下半年加速,導致公司2024年下半年盈利同比下降30%至960萬美元。與2024年上半年盈利下降9.4%幅度相比,這是一個急劇加速的過程。

儘管Imax China的市盈率(P/E)在過去一年有所上漲,但仍相對疲軟,僅為15倍,遠低於其加拿大母公司Imax Corp.(IMAX.US)的23倍預期市盈率,也不及萬達電影(002739.SZ)目前的26倍和博納影業(001330.SZ)的30倍市盈率。Imax Corp.曾在2023年,試圖將Imax China私有化,但最終因未能獲得75%的獨立股東的同意而失敗。

鑒於Imax China的估值相對較低,加上前景疲軟,儘管2025年開局強勁,但如果Imax今年或明年再次對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要約,我們也不會感到驚訝。若真是這樣,它可能會給出比第一次更大的溢價,以贏得更多投資者支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創新藥收入大增 恒瑞醫藥上半年多賺近三成

醫藥企業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周三公布,截至2025年6月底止上半年收入達157.61億元(21.9億美元),按年增長15.9%,錄得淨利潤44.50億元,按年勁升29.7%。 業績增長主要來自創新藥銷售及許可收入大幅提升,上半年相關收入達95.61億元,按年增加26.8%,佔總收入逾六成。公司表示,部分新藥如瑞維魯胺、達爾西利等在醫保內的使用逐步擴大,帶動銷售持續走高;同時,早期上市的創新藥藉新適應症獲批亦持續放量。此外,公司從默沙東與IDEAYA Biosciences分別收取2億及7,500萬美元首付款,進一步推動利潤增長。 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38.71億元,其中研發開支32.28億元,按年升6.3%,佔收入比重20.5%。行政、銷售及分銷開支57.99億元,增加10.9%,佔收入比由38.4%降至36.8%。 恒瑞醫藥港股周四高開1.2%,至中午休市報77.4港元,轉跌1.46%。

簡訊:思摩爾收入升盈利跌 中期賺4.9億元

主營電子霧化技術的思摩爾國際控股有限公司(6969.HK)周三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18.3%至60億元人民幣(下同),但盈利下跌28%至4.92億元。 公司解釋收入上升盈利大跌的原因,主要是期內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支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時又加大自有品牌產品的市場開發力度。另外,集團的法律及合規服務相關費用亦大增。 思摩爾周四開市跌0.6%至22.22港元,股價今年以來已上升6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vestors pile into CANbridge stock

北海康成完成1億港元戰略定增 兩個半月股價飆漲逾15倍

罕見病賽道存在患者基數天花板與支付體系瓶頸,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風險 重點: 戰略合作可大大緩解北海康成的現金流壓力,2024年末現金僅剩1050萬元 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間在於更廣闊、支付能力更強的海外市場    莫莉 2025年的港股市場,創新藥板塊以113%的指數漲幅成為全球醫藥資產的領跑者,遠超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與A股醫藥板塊。在這場資本盛宴中,罕見病龍頭企業北海康成製藥有限公司(1228.HK)成為漲幅冠軍,從5月末的0.136港元到8月14日盤中高點2.30港元,兩個半月的股價漲幅高達1,591%,市值亦從不足1億港元,飆升至突破9億港元。 北海康成股價在短期內暴漲背後,是三重關鍵利好的集中釋放:5月自研戈謝病新藥獲批上市並於7月開出首張處方;8月國家醫保局《商保創新藥目錄》初審通過其三款產品,罕見病支付體系破冰在望;同期引入百洋醫藥1億港元戰略定增,一舉緩解現金流枯竭危機。 北海康成最近的一次上漲周期為8月7日至13日,在這四個交易日內,其股價分別單日上漲了7.07%、27.36%、23.7%和25.75%。這一輪大漲的背後是北海康成與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01015.SZ)的戰略合作。根據雙方的協議,北海康成將以每股1.34港元的價格向百洋醫藥發行總價為1億港元的股份,百洋醫藥認購的股份將約佔公司現有已發行股本的17.65%,及經擴大後股本的14.99%。 百洋醫藥的主營業務是為上游藥企提供醫藥產品的品牌運營、批發配送及零售,合作企業包括羅氏製藥、阿斯利康、安斯泰來等全球知名藥企。除了直接入股北海康成,百洋醫藥也獲得了北海康成在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特定產品的獨家商業服務業務,百洋醫藥的關聯公司還可選擇作為上述市場的分銷商。 北海康成表示,此次戰略股權融資旨在優化其商業化運營模式並增強其商業能力,加速已上市產品的市場滲透。公司尚未明示的是,這場合作亦可大大緩解北海康成的現金流壓力。據公司2024年財報,期內的營收僅8,510萬元,同比減少約17.3%,而年內虧損高達4.43億元,同比虧損增加16.84%,期末現金僅剩1050萬元。 有望破解支付難題 北海康成在罕見病領域研發實力受到認可,亦有三款獲批上市的創新藥產品,為何業績表現如此慘淡?因為罕見病患者的數量少,無法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但罕見病藥物的研發成本高導致定價昂貴,國內醫保基金優先保障基礎疾病,對於治療費用高昂的罕見病藥物報銷較少。 以北海康成最新上市的產品維拉苷酶β - CAN103(商品名:戈芮寧)為例,這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針對戈謝病的酶替代療法(ERT),於5月15日正式獲批上市,7月2日開出首個處方,正式進入臨床應用。戈謝病是一種遺傳性糖脂代謝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屬罕見病,過去中國患者只能使用進口藥物,一年治療費用逾百萬元,戈芮寧的上市定價對比同類的現有療法的降價至少在50%以上。但是,戈謝病在中國的患者僅約3,000人,即便大幅降價提高患者的可及性,也難以為公司帶來大額營收。 8月12日,國家醫保局公布的首批「商保創新藥目錄」初審名單中,北海康成的戈芮寧、用於治療黏多糖貯積症的海芮思以及治療膽汁淤積性瘙癢的邁芮倍三款產品全部入圍。北海康成表示,此次調整進一步豐富了醫保和商業保險對創新藥物的覆蓋範圍,有助於提升罕見病患者的可及性和治療質量。 「商保創新藥目錄」是2025年國家醫保談判首次設立的,聚焦創新程度高、臨床價值顯著但支付壓力較大的藥品。該目錄通過商業保險的補充支付機制,為高價罕見病藥物構建了多層次支付通路,或許能化解「患者用不起、企業難回款」的行業困境。 儘管國內罕見病支付體系正在升級,但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間在於更廣闊、支付能力更強的海外市場。公司透露,正在計劃推動戈芮寧出海。當前北海康成的市銷率約為8.4倍,同樣佈局罕見病的榮昌生物(9995.HK;688331.SH)的市銷率約為23倍,顯示前者的股價曾長期被低估。投資者押注北海康成潛在的重磅BD交易前景,可罕見病賽道存在患者基數天花板與支付體系瓶頸,仍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風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傳Shein擬將總部遷回中國 為赴港上市鋪路

在美國與英國的上市計劃遇阻後,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據報考慮將總部從新加坡遷回中國,以爭取監管部門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批准。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註冊於新加坡的Shein已就其在中國設立母公司的事宜諮詢律師。他們表示,目前討論尚處初步階段,Shein無法保證一定會推進這一舉措。 Shein於南京成立,至2021年才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以標榜自己為全球性公司,嘗試淡化其來自中國。此前,在未獲得紐約及倫敦上市的監管批准後,Shein傳出已透過保密途徑提出赴港上市申請。 不過,雖然總部不在中國,但公司仍然受到內地監管機構的監督,因為中證監要求所有與國家有實質聯繫的公司,即使不是在內地註冊成立的公司,在任何地方上市前都需要通過審查。 Shein此舉可能有助其獲得內地監管機構批准,部份原因是內地當局可以向 Shein的收入徵稅。遷冊亦可以讓當局對Shein的龐大數據庫,實施更大的監督。自2023年起,內地當局要求企業在海外上市前,接受數據安全審查。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