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L.US

這家生鮮電商報告稱,截至9月的三個月內,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盈利,目前利潤率超越克羅格,並迫近沃爾瑪

重點:

  • 叮咚買菜三季度收入增長27%,並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盈利
  • 這家生鮮電商調整了業務模式,專注於更富裕的市場,尤其是其總部所在的長三角地區

  

陽歌

對生鮮電商叮咚(開曼)有限公司(DDL.US)來說,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自2017年成立以來,公司已虧損數十億元。但在進行大量嘗試後,公司終於找到了可以持續盈利的秘訣,使其從眾多同行中脫穎而出,在中國龐大但競爭極其激烈的生鮮市場,幾乎多數公司都在虧錢。

根據周三發布的最新業績,截至9月底的三個月內,叮咚買菜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盈利,當季淨利潤1.33億元。自一季度報告盈利1,230萬元以來,公司今年一直保持盈利。二季度盈利增長至6,710萬元,這意味最新盈利環比增長了一倍。

叮咚買菜成立僅七年,卻對業務模式進行了多次調整。和很多同行一樣,叮咚買菜被中國龐大的生鮮雜貨市場吸引,最初試圖成為一家面向所有人的生鮮雜貨商,不僅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市場,還有中小城市。

但它發現,小城市對成本的敏感程度遠高於大城市。使其在與拼多多(PDD.US)和美團(3960.HK)等對手的競爭中處於劣勢,通過將大部分生鮮業務外包給第三方,拼多多和美團大幅降低了成本結構。相比之下,叮咚買菜從倉儲到配送的大部分業務都自己處理,這提高了質量和服務水平的穩定性,但也增加了成本。

叮咚買菜發現,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消費者願意為了更穩定的服務和產品支付溢價,而小城市的消費者則更熱衷於最低價格。因此,公司幾年前開始退出小城市,將重點放在相對富裕的長三角地區,包括其總部所在地上海。

隨著重心的轉移,它在相對富裕的地區提高了門店密度,以便更好地服務那裡的客戶。與此同時,公司嘗試將重心更多地放在高端產品上,包括自有品牌產品,它們的利潤率普遍高於蔬菜等普通生鮮和米面等主食。

此模式的成功在叮咚買菜的淨利潤率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其淨利潤率從今年第一季度的0.2%,穩步提高到了第二季度的1.2%,最新報告期內更是達到了相對較高的2.0%。也就是說,叮咚買菜的最新利潤率,超過了美國超市巨頭克羅格(KR.US)最新季度的1.37%,但仍落後於沃爾瑪(WMT.US)的2.66%。

不過,能與全球最大的兩家超市運營商相提並論就已經很不錯了。相比之下,叮咚買菜的中國上市競爭對手中,包括實體超市運營商高鑫零售(6808.HK)和永輝超市(610933.SH),大部分都在虧損,因此淨利潤率為負。

股東樂開花

財報公布當天,投資者對叮咚買菜快速增長的利潤表示歡迎,將其股價推高了13%。由於擔心特朗普可能當選美國總統,當天大多數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都大幅下挫,這個漲幅就更加了不起了。

此次反彈使叮咚買菜的美國存托股票(ADS)收於4.45美元,是過去20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不過,在這裡,我們仍然應該注意到,該股較2021年23.50美元的IPO價格下跌了約80%,那時正處於市場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情緒轉冷前夕。該股目前的遠期市盈率(P/E)為18倍,領先於克羅格的13倍,與美團的22倍相差也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初以來,分析機構對該公司的看法迅速改善。在雅虎財經調查的9家分析機構中,有6家現在將該公司評為「買入」或「強烈買入」,多於年初的5家。更重要的是,這些分析機構已將公司今年的收入預測上調至增長9.8%,是年初預期增長4.3%的一倍多。

財報顯示,公司三季度營收較上年同期的51.4億元大漲27.2%至65.4億元。公司將強勁增長歸因於人們下單量增加,及其在長三角地區的網絡擴大。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公司指出在最新報告期內,長三角地區13個較小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50%。

公司並未對今年最後三個月的業績提供具體指引,但表示「預計四季度和今年將實現可觀的同比增長」。

叮咚買菜的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其所售雜貨的成本,相對較難降低。但它對履約成本(如倉儲和配送)有了更多的控制權。隨著專注度的提高,叮咚買菜在最新季度,將履約成本降低至收入的21.4%,而去年同期為23.2%,這也是它能夠實現如此可觀的利潤率和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

分析機構對公司的樂觀情緒,不僅反映叮咚買菜已練就提高效率的技巧,也反映隨著經濟放緩,中國消費者成本意識日益增強。餐飲業感受到了消費者減少外出就餐帶來的壓力,這為像叮咚買菜這樣的平台帶來了優勢,它們滿足了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在家就餐的需求。

叮咚買菜目前現金流穩健,其現金和短期投資儲備從去年同期的41.6億元,增加到9月底的43億元。事實上,沒有什麼能阻止叮咚買菜繼續保持最近的勢頭,因為看起來目前的商業模式讓它處於有利地位,甚至可能從消費者越來越謹慎的局面中受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博雷頓首日上市股價急升5成

內地電機製造商博雷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於周三在港掛牌,開市報29元,較招股定價每股18元高61%,中午收市報26.85元,升49%。 博雷頓發行1,300萬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九成國際配售,集資總額2.34億元。公開發售錄得超額198倍,國際配售則未能足額。 是次集資所得,約40%用於投資技術及開發新產品與服務,40%用於建立工廠及採購機器,10%用於擴大銷售服務網絡,餘下作一般營運開支。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優步聯手多家中國公司 加速全球自駕布局

網約車平台優步(UBER.US)近日積極擴大其在自駕出租車領域的布局,繼宣布與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夢騰智駕(Momenta)合作,將於歐洲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後,又陸續宣布與另外兩家中國自駕技術公司小馬智行(PONY.US)及文遠知行(WRD.US)分別展開類似合作。 優步公布,將於今年稍後在中東主要市場與小馬智行合作部署自駕出租車,並逐步拓展至更多國際市場。首階段車輛將配備安全操作員,未來將過渡至完全自主商業運行。 與此同時,優步也宣布擴大與文遠知行的合作。雙方計劃於未來五年內,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擴展自駕出租車服務。雙方早前已於阿布札比展開合作,並將進一步進軍歐洲、中東等市場。 上周,優步亦宣布與 自駕技術公司May Mobility、汽車製造商大眾(VOW.DE)簽署協議,分別在美國德州阿靈頓與洛杉磯推出自駕出租車服務。而去年,優步也擴大了與Alphabet(GOOG.US)旗下Waymo的合作。 這些行動顯示Uber正加快整合自駕技術資源,積極搶攻與Lyft(LYFT.US)及特斯拉(TSLA.US)等競爭對手在新興自駕市場的主導地位。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stant Retail trigger second takeout war

即時零售如何引發「第二次外賣大戰」?

中國外賣大戰第二回合開打,這次爭奪的不只是你的午餐,而是整個即時零售市場    李世達 當「買菜5分鐘、送貨30分鐘」成為現實,中國電商已不再是那個只靠比價與打折吸客的世界——從美團(3690.HK)、京東(JD.US; 9618.HK)的補貼大戰,到阿里(BABA.US; 9988.HK)推出的「閃購」服務,人們發現,這不只是另一場外賣大戰,而是一個新興零售市場——即時零售(Instant Retail)的爭奪戰。 即時零售泛指在一小時至數小時內完成下單、配送、收貨的零售模式,結合傳統電商比價和商品選擇的優勢,以及線下零售的即時可得性,對接「急需」與「便利」的需求。 簡單來說,就像是電商平台物流與外賣配送網絡的結合,是一種即時配送體系的新業態。消費者可以像點一碗炸醬麵一樣,在網上下單買一隻iPhone,半小時後送到家門口。如果買什麼都能這麼方便,誰還會選擇等個幾天? 事實上,即時零售的概念早已存在,但一直到最近幾年才真正引起廣泛關注。美團在2018年推出「閃購」;京東更早於2015年就推出「京東到家」;至於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則於2022年推出「淘寶小時達」。 2023年,美團開始積極推動「萬物到家」戰略,在生鮮、藥品、日用品等品類上深耕本地零售,並以強補貼、大量接入商超便利店建立「前置倉」網絡,迅速擴張即時零售規模,今年4月推出「美團閃購」品牌,正式迎戰即時零售大戰。 京東則以其倉儲與供應鏈優勢切入,將「京東到家」、「京東小時達」整合成「京東秒送」,在家電、3C、日用品上推即時履約服務。今年初大手筆推出補貼戰,明確與美團競爭「30分鐘送達」體驗,更推出超時20分鐘免單的殺手鐧。 至於阿里巴巴,也被迫在4月底將「淘寶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整合了旗下餓了麼、高鑫零售、盒馬等內部資源,加入即時零售戰場。 美團本地商業板塊CEO王莆中指出,近幾年即時零售發展如火如荼,美團每日非餐訂單已突破1,800萬單,「讓某些公司如芒在背」。他稱,「即時零售的發展大勢擋不住,將把那些大而無當的倉配體系掃進歷史垃圾堆」。 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報告,2023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達6,500億元(893.5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兩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8%,遠超同期網絡零售的11%。 即時零售意味著消費習慣的改變。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IQ報告則指出,72%的即時零售用戶在35歲以下,即時消費成為「95後」的日常。這意味著這些用戶更重視「時效」與「體驗」,而非價格,節省時間、即時可得,開始成為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 即時零售也意味著更深刻的物流變革。即時零售更依賴前置倉與就近商戶供應,大幅提升履約效率,打破過去「中心倉—幹線—末端」傳統電商模式;同時,更多本地小店也將再度融入平台經濟,如社區便利店、生鮮商超、各式零售店,都將受益。對平台來說,長期比拼的是倉儲布局、商家整合、數據調度能力。 即時零售不只是配送速度的提升,更是整個電商模式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本地化轉型的表現,背後依賴的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本地物流基礎設施,以及用戶對App購物的高度依賴。它改變了消費者的期待,也倒逼平台從「賣場邏輯」走向「需求場景邏輯」,重塑供應鏈與履約能力。這場從外賣延伸出的零售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中國電商的未來版圖。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字節跳動為獅騰提供AI設施

電商企業獅騰控股有限公司(Synagistics)(2562.HK)周二宣布,將使用字節跳動提供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開發為商戶提升效率的工具。 根據公告,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獅騰將與BytePlus合作,後者將提供Skylark大語言模型及數據分析工具,助獅騰開發為亞洲市場量身定制的下一代企業應用,雙方未披露合作財務條款。 週二下午交易時段,獅騰股價下跌5.3%。公司於去年9月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方式在香港上市,成為港交所2022年推出SPAC後,首家以此方式上市的企業。當前股價較SPAC上市首日收盤價累計上漲約7%。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