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M.US
BGM builds an AI company

公司在採用Salesforce式的收購和擴張策略構建AI生產力平台後,正迎來重大增長機遇

重點:

  • BGM正通過總價值逾4.6億美元的系列快速收購,從傳統制藥商向AI服務提供商加速轉型
  • 公司致力於開發低門檻的AI生產力工具集和協同生態系統,為中國初創企業及個人用戶量身定制

 

陽歌

人工智能不僅正在重塑世界,也是推動博美集團 (BGM.US)大規模轉型的核心力量。該公司正剝離其傳統藥品、甘草制劑及其他普通商品的製造業務,力爭成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新晉引領者。

BGM的轉型堪稱擁有閃電一樣的速度,從去年11月開始,通過一系列總價值超過4.6億美元的快速收購,在過去六個月內推動了其市值和收入的飆升。公司通過發行新股,在沒有花費一分錢現金的情況下完成了收購,將股東權益推高至超過4.6億美元,較系列收購開始前的4,300萬美元增長了十倍多。公司表示其將力爭實現快速向AI應用市場轉型,抓住機會,在AI驅動的解決方案中建立商業模式閉環。

隨著收購的推進,其計劃覆蓋的行業範圍不斷擴大,目前包括從保險到機器人技術及其最初專注的藥品等多個領域。

公司的迅速轉型也點燃了市場熱情:年初至今,BGM股價上漲約50%,自去年11月末首次收購公告以來已近翻番。如此漲幅應屬意料之中——僅首宗保險AI資產並購,便使公司截至去年9月的財年營收從2,500萬美元接近倍增至4,800萬美元。

儘管後續收購的完整財務細節尚未披露,但預測顯示截至2025年9月的當前財年,其營收有望再度翻番,或突破1億美元大關。

BGM原本是生產甘草制劑和粗肝素鈉的制藥企業,營收從2022年的6,500萬美元驟降至截至2024年9月財年的2,500萬美元。新任CEO辛晨——新加坡國立大學理學碩士,曾任大疆創新(DJI)和吉利汽車的算法工程師——正在帶領公司向AI業務轉型,扭轉之前核心業務的頹勢。

麥肯錫報告顯示,人工智能75%的潛在價值集中於四大領域:營銷推廣、客戶運營、軟件開發及產品研發。中國個體經營者與自由職業者規模預計將突破2.5億,為面向個人及中小企業的AI生產力工具創造了廣闊空間。BGM力圖通過易用、普惠、高性能的AI生產力平台,實現企業端與消費者端的雙向商業變現。

中短期規劃中,BGM擬開發多個垂直行業大模型;提升40%模型訓練效能;降低AI應用開發門檻,使普通業務人員也能上手。同時構建流程庫、規則引擎等工具縮短解決方案交付週期30%。

從保險開始

BGM的變革始於去年11月下旬,當時它宣佈計劃收購兩家公司:榕數科技和新保投資公司,從而掌握了「度曉保」平台,該平台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提供風險與事故評估等個性化保險分析服務。

BGM通過向賣家發行7,000萬股股票支付收購費用,每股估值2美元,交易價值1.4億美元,賣家包括百度(BIDU.US; 9888.HK)和智能未來 (AIFU.US)。BGM表示,此次收購將使其能夠利用智能未來近500萬的銷售人員與1,760萬家庭客戶,以及百度的7.04億月活躍用戶來發展「度曉保」業務。BGM還計劃利用該業務實現其傳統制藥和健康業務的全球增長。

接下來,公司在今年3月宣希計劃發行4,750萬股新股,每股價值2美元,收購雅新管理有限公司,BGM稱其為“領先的智能出行技術平台”。

4月21日,公司宣布下一項收購,將發行3,810萬股,同樣每股估值2美元,收購萬龍環球國際。BGM表示,這次的收購標的擁有超過3,000噸的生、熟青磚茶。青磚茶以其藥用和歷史價值聞名,此項收購將與「度曉保」相輔相成,進一步夯實公司的大健康業務戰略。

5月,作為其AI驅動增長戰略的一部分,BGM收購了北京數搭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網星傳媒科技(深圳)有限公司。BGM將通過整合數搭的行業智能模塊和星傳媒的15萬用戶網絡,來增強其AI驅動的企業效率優化和私域營銷能力。

BGM系列收購的最新的進展是宣布計劃收購具身智能機器人製造商星島智能及AI金融科技企業雲頂科技,推進其多智能體AI戰略。這兩筆收購將為BGM帶來300項機器人專利和金融定性技術,將公司的業務能力擴展到自動化實體和金融市場領域。公司認為這些收購將創造跨行業AI協同效應,同時完善其「感知-理解-執行」的技術閉環。

未來一、兩年間,辛晨和他的團隊將面臨諸多挑戰,最緊迫的就是整合業務多元、地域分散的並購標的。一旦這些收購標的完成整合後,預計將大幅提振BGM營收並產生協同效應。

除提高公司收入外,這一系列的收購應該還能大幅提升BGM的其他主要業務指標。其毛利,將之前收購的「度曉保」數據計算在內後,在截至2024年9月的財年中應為1,140萬美元,幾乎是公司實際報告的410萬美元的三倍;同時其毛利率應從同期報告的16.4%大幅上升至23.8%。

BGM在收購前處於虧損中,截至去年9月的財年虧損144萬美元。隨著系列收購的進行,因為很多標的仍處於相對早期階段,虧損可能繼續上升,但如果辛晨及其團隊能成功實現整合——成功概率猶未可知——BGM有望快速成長為舉足輕重的AI龍頭企業,為敢於承擔風險的早期投資者創造可觀回報。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TCL電子料上半年經調整淨利潤增最多65%

TCL電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一公布,預期2025年上半年的經調整淨利潤約在9.5億港元(1.21億美元)至10.8億港元之間,按年增幅約45%至65%。 公司表示,利潤增長主要受益於持續推進「全球化」及「中高端化」戰略,積極投資Mini LED與人工智能研發,加強全球供應鏈布局並提升品牌價值。2025年初TCL成為奧運全球合作夥伴,進一步帶動品牌影響力。同時,公司推動數字化轉型與產能優化,費用率持續下降,經營效率明顯提升。 TCL電子周三股價平開,至中午收市報9.96港元,跌3.11%。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上漲逾5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藥明合聯發盈喜淨利按年升50%

為制藥公司提供合同服務的藥明合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268.HK)周二發盈喜,截至2025年六月底止,收入增長超過60%,經調整淨利潤增長超過67%,淨利潤增長逾50%,按去年中期的淨利是4.9億元人民幣,即今年盈利達7.4億元人民幣。 盈利大幅增長,主要是抗體偶聯藥物(ADC)的下游需求持續強勁,集團通過 穩固的地位及競爭優勢,獲生物偶聯藥物CRDMO的重要市場份額,以及新投產線的產能迅速爬坡,及生產設施持續保持高利用率及運營效率。 公司周三開市升9.1%報53.9港元,年初至今股價已升76%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稻草熊今年中期轉盈為虧

影視製作發行商稻草熊娛樂集團(2125.HK)周二表示,由於當期播映劇集數量減少,預計公司2025年上半年業績將轉盈為虧。 公司稱,截至6月底的六個月,預計淨虧損額介於350萬元至800萬元,去年同期盈利2,990萬元。公司補充,經調整後,2025年上半年預計淨虧損約290萬元至盈利160萬元,而上年同期淨利潤為3,790萬元。 稻草熊指出:「變動主要因為集團於2025年上半年,播出集數較少的「小而美精品化」創新劇集,集數減少使收入減低,而運營成本維持相對穩定。」 稻草熊娛樂周三開盤走低,早盤下跌6.7%至0.56港元,公司年內累計漲幅約1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ufax provides loans

深化「平安依賴」陸金所力爭港股復牌

推動港股復牌進程之際,這家網貸平台密集簽署多項協議,強化與母公司平安集團的聯繫 重點: 因關聯交易分歧解聘普華永道後,陸金所已聘請安永擔任新審計機構 這家網貸平台同時披露,與母公司平安達成新協議,以支撐業務發展 梁武仁 陸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6623.HK)今年因存在問題的關聯交易陷入輿論漩渦,該交易或涉及母公司平安集團及其金融子公司。然而,在尋求重振業務增長之際,這家網貸平台對母公司的財務依賴似乎正在加深。這種狀況無助於緩解導致公司當前困境的風險因素,因為正是這些風險,致使陸金所港股今年1月停牌。 去年末,公司的一位高管向時任審計機構普華永道談及公司可能存在問題的關聯交易後,陸金所便陷入危機。普華永道對此提出質疑後,今年初遭陸金所解聘。審計機構的空缺,使公司未能按時發布2024年年報,最終導致港股停牌。 時至今日,陸金所一直停牌。上周四,公司發布最新季度進展,披露其為滿足監管要求、恢復港股交易採取的措施。 首要舉措是,陸金所表示仍在回應交易所問詢,更重要的是,公司已聘請安永及其中國成員安永華明擔任新審計機構。此舉雖屬巧合而非刻意安排,但使陸金所加入自去年夏季以來的“棄用普華永道的大潮”。當時,普華永道因涉問題房企恒大不當會計操作遭監管處罰。 此外,陸金所稱已委託德勤對公司,為關聯交易管理等多項內控制度進行獨立評估。 在同一文件中,陸金所還提前「劇透」二季度經營數據:儘管服務用戶數量增長近20%,但截至6月末,尚未償還總貸款餘額同比下降約18%至1,934億元人民幣(約合270億美元),該數據恐難令投資者振奮。 上述數據背離,源於陸金所持續加碼消費信貸戰略。相較於企業貸款,此類用於個人消費的貸款單筆金額較小。儘管小微企業貸款是傳統核心業務,但公司2020年聯合平安設立消費金融子公司後,正持續拓展個人信貸業務版圖。 成立平安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戰略考量是,在政府通過提振居民消費促進經濟增長背景下,普通消費者信貸需求有望擴容。此舉標誌著陸金所突破原有「撮合貸款賺取服務費」的模式,轉向運用自有資金直接放貸。 信貸風險 平安消費金融雖可直接賺取貸款利息,但也承擔著網貸平台通常不涉及的信貸風險。為對衝風險(看似矛盾實則不然),陸金所向該子公司提供貸款違約擔保服務。通過此類增信安排,陸金所獲取服務費收入,平安消費金融則將部分信貸風險轉嫁給母公司。 實際上,上周四,即在披露港股復牌進展的同日,陸金所宣布將消費金融業務年收費上限調高逾50%至11億元人民幣,預期消費信貸需求將在政策刺激下增長。 本周一,進一步依託母公司資源,平安消費金融簽署協議,將部分不良貸款轉讓給一家由平安人壽及國有背景的招商金控控股的實體。 根據上周新簽協議,陸金所去年3月設立的保險經紀子公司代理銷售平安健康保險產品的期限,從原定10月底延長至今年末。 平安生態體系內達成的密集交易,恰恰凸顯陸金所對母體輸血的依賴。缺乏獨立運營能力構成重大風險。首先,關聯交易若處理不當極易違規,陸金所當前困境及隨之而來的停牌便是明證。 其次,部分關聯交易的實際效益存疑。例如,平安消費金融的貸款擔保僅實現風險內部轉移,未實際對外分散。若該子公司違約率攀升,即使有擔保機制緩衝,陸金所仍將遭受衝擊。若最終與平安分道揚鑣,陸金所更將失去商業資源與母公司人脈網絡支撐,後果不堪設想。 港股停牌期間,陸金所美股持續交易。儘管最新公告後五個交易日股價上漲逾7%,但相較2020年IPO價格仍累計跌超90%。按最近可獲得的2023年度淨利潤計算,其美股市盈率僅約3倍,不足同行平台信也科技(FINV.US)市盈率的一半。 估值差距顯示,陸金所需彌補巨大落差方能重獲投資者青睞。實現此目標需滿足雙重前提:恢復港股交易,並向市場證明其可持續盈利,且未過度依賴強大母公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