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第二季業績優於市場預期,但管理層警告全球半導體產業將進入雙重下行周期,引發投資者憂慮

重點:

  • 中芯第二季收入按年大漲四成,按季則上升3.3%,但公司預計第三季可能錄得零增長
  • 近月美國收緊對華出口的晶圓製造設備,市傳中芯12吋晶圓廠的建設進度因此受到影響,惟財報沒有作出交代

羅小芹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0981.HK; 688981.SH)是中國半導體邁向國產化的希望,但也是美國頭號打擊的行業巨頭,因此該公司近年不敢宣示與先進製程有關的業務數據,為財報添上神秘面紗。

根據中芯的最新季度業績,公司截至6月底的第二季收入為19.03億美元(128.6億元),稍高於市場預期的18.94億美元,按年大升41.6%,按季則升3.3%。

公司解釋,季內因疫情管控人員流動,部分工廠歲修沒有在第二季進行,使疫情對產出的影響低於預期;期內,公司淨利潤同比下跌25.2%至5.14億美元,主要因為錄得8,695萬美元的外幣報表折算損失。

股價下挫

中芯預期本季收入按季增長介乎0%至2%,管理層更煞有介事警告,全球半導體產業將進入雙重下行周期,而調整至少持續到明年上半年。消息公布後,中芯的股價翌日下挫3.6%,並在隨後兩個交易日再挫7.1%,本周二以15.86港元收市,接近14.64港元的52周低位,可見投資者對該股的前景並不樂觀。

美國國會於7月底通過《芯片及科學法案》,向全球合資格的晶圓廠提供高達527億美元補貼和稅收抵免,條件是晶圓廠未來十年不能在中國等地投資,該法案已由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反映美國正致力壓制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

事實上,在該法案正式生效前,中芯已是華為以外,其中一家美國最重點關注的中國科技公司。美國商務部早於2020年12月已將中芯列入“實體清單”,限制設備商向中芯提供高端產品及服務,自此中芯將研發重點從10納米及以下的先進製程,轉向28納米及以上的成熟技術。

踏入今年,中芯處境更加不利。《彭博》上月底引述消息報道,白宮已私下把出口到中國的製造10納米及以下晶圓設備禁令,收緊至14納米及以下的製造設備。據報新禁令已影響中芯在建中的12吋晶圓廠建設進度,但中芯未有在其最新季度財報交代。

為免披露過多先進製程的生產數據予美國制裁口實,自2020年起,中芯已不再把14納米及以下的製程收入單獨列帳,而是將之併入28納米的收入欄目下。踏入今年,中芯直接不披露所有技術節點收入結構,只會按8吋及12吋晶圓兩類收入列帳,兩者於第二季的收入佔比分別為31.7%與68.3%。

最近市場傳聞中芯能夠製造7納米製程芯片,據報是在聯合首席執行官梁孟松的技術指導下,能利用製造14納米的深紫外光刻機(DUV)通過N+2代製程工藝,發展出7納米的晶圓產品,但新產品仍然面對良率不足、難以量產的技術問題。

可能是為了避免台積電(TSM.US; 2330.TW)猜疑,中芯對7納米製程工藝諱莫如深,畢竟該製程工藝是台積電早期研發技術,而梁孟松曾經長期作為台積電研發團隊核心,所以中芯的7納米產品一旦量產,台積電可能會提出侵權指控。

內外交迫

除了外憂,中芯在國內也面對挑戰。中紀委上月底通報,有“大基金”之稱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文武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當局調查。在此之前,華芯投資前總裁路軍、華芯投資前副總裁高松濤,以及“大基金”深圳子基金合夥人王文忠等人,均相繼受到調查。

多名晶片業高管受查的消息,引發行內高度關注,增加行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憂慮國家會否在整頓行業的背景下,削弱對中芯的扶持力度。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認為,美國加強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強力打壓,如果中芯連新建成熟製程項目都受到阻撓,未來恐更難作出技術升級。

“雪上加霜的是,近期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手機銷售出現放緩,削弱對芯片的需求,令中芯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因此現時並非投資該股的時機。” 藺常念說。

凱基證券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則指出,中芯有兩點比較需要擔憂。首先昰管理層表示行業正受兩大下行周期同時影響;其次是獨立非執行董事、半導體設計公司Arm Ltd.聯合創辦人Tudor Brown辭任。這些消息都令市場擔心中芯的發展前景,令股價趨向反覆,因此其投資潛力並非特別吸引。

作為中國最大的芯片垂直整合製造商(IDM),可與全球最大IDM廠商台積電作比較估值。根據雅虎財經數據,台積電的預測市盈率為14.5倍,最遠高於中芯的僅1.8倍,可見台積電存在非常明顯的溢價,正好反映市場對中芯受美國打壓、難以涉足高端市場以賺取更大利潤的擔憂。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製造商大削產能 多晶硅產能利用率不足4成

據財新周五報道,企業正竭力扭轉成本倒掛導致的虧損困局,中國多晶硅製造商已大幅削減產量,目前產能利用率不足40%。龍頭企業大全新能源(DQ.US;688303.SH)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目前產能利用率維持在30%-40%區間,與行業平均水平一致。 大全及其同行的困境,源於過去兩年多晶硅價格飆升時的大規模擴產。作為光伏電池核心原材料,多晶硅價格曾經歷暴漲,然而產能的集中釋放疊加光伏組件需求趨緩,導致價格斷崖式狂跌,多數頭部企業均陷入虧損泥潭。 大全的境況頗具行業代表性,財報顯示,公司今年一季度多晶硅單位生產成本達每公斤7.57美元,同期銷售均價僅為每公斤4.37美元,價格出現大幅倒掛。在主動減產與價格下行的雙重壓力下,大全收入從去年同期的4.15億美元銳減至1.24億美元,並由去年同期的1,55萬美元盈利轉為7,180萬美元虧損。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雲工場主席擬售最多15%持股

IDC解決方案服務商雲工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12.HK)周一公布,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計劃出售最多6,900萬股股份,約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的15%。公司表示,此次售股預計不會影響其業務運營。 此次交易將導致控股股東Ru Y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由雲工場主席兼CEO孫濤持有)所持股份從3.45億股減至2.76億股,其持股比例將降至60%。 雲工廠成立於2021年,總部位於江蘇無錫,主要從事提供IDC解決方案服務、邊緣運算服務以及ICT服務及其他服務的業務。2024年,公司收入7.07億元(9,800萬美元),按年增長1.7%,淨利潤1,209.1萬元,按年下跌13%。 雲工場股價在周一早盤下跌了22.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njoy makes frozen dumpling

食品股蜂湧上市 安井有望先拔頭籌

冷凍食品製造商安井計劃赴港上市,並已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 重點: 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已正式批准安井食品的赴港上市計劃,此舉可與上海上市互補 這家冷凍食品製造商的收入在首季度開始收縮,毛利率也明顯低於其他很多領先食品公司 陽歌 隨著冷凍食品安井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3345.SH)的上市計劃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批准,距離實現上市目標又近了一步,香港的投資者可能很快將多一個投資選擇。 這家生產魚丸和各種包子等冷凍食品的龍頭企業,正投身於一場熱潮,越來越多在上海和深圳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在這方面,公司正與領先的醬油和調味品製造商海天味業(603288.SH)競爭,欲成為中國首家擁有雙重上市的大型食品企業。  最近,食品股紛紛湧入香港,這可能讓投資者有點選擇煩惱,他們試圖找出哪些股票可能提供最佳回報。名單上包括鳴鳴很忙、三隻松鼠和溜溜果園等零食巨頭,它們希望加入衛龍美味(9985.HK)的行列,後者已在香港上市。還有其他食品巨頭,如大米銷售商十月稻田(9676.HK),以及方便面製造商統一企業中國(0220.HK)和康師傅控股(0322.HK)。 安井食品成立於2001年,與同行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明顯喜歡收購,而收購也助推了公司的增長。公司旗下許多品牌都是收購而來,如洪湖誘惑、新柳伍和功夫食品。公司在4月份提交給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第一季度財報中披露,在兩個月前,斥資4.45億元(6,200萬美元)收購了鼎味泰70%的股份,後者是魚丸等冷凍海鮮產品的生產商。 雖然收購可能是一個積極因素,但與同行相比,公司的毛利率相對較低,在上海上市的股票估值也相對偏低。毛利率較低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公司的配送成本較高,因為冷凍產品都需要冷鏈配送服務。 另一個可能讓投資者卻步的因素是,安井食品的收入從今年開始出現收縮。 安井食品1月份提交香港上市申請,高盛和中金公司是承銷商,表明上市融資額可能超過1億美元。所有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都必須獲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的批准,而上週五該監管機構正式宣佈,對安井食品的申請予以備案,意味它拿到了批文。根據這份通知書,安井食品擬發行5,950萬股。 我們已經指出的,與同行相比,安井食品在上海上市的股票估值相對較低,市盈率(P/E)僅為16倍。這還不到海天味業A股市盈率36倍的一半,也遠遠落後香港上市的衛龍美味的30倍、統一企業中國的21倍和康師傅控股的18倍。似乎表明,投資者對安井食品的故事不怎麼感興趣,很可能是因為其利潤率相對較低。 收入收縮 瞭解上述宏觀背景,我們將在本文的後半部聚焦安井食品的財務表現。數據顯示,公司雖在中國龐大的冷凍食品市場佔據龍頭地位,但在某些關鍵盈利指標上卻表現滯後。根據安井食品在1月份的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場數據,它以6.2%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速凍食品行業第一。 公司在今年1月提交上市申請時,營收看起來相對穩健,2024年前9個月的增長率為7.7%。全年增速與這一數字持平,這家在上海上市的公司報告稱全年收入增長了7.7%,從2023年的140億元增至151億元。 但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之後公司收入出現收縮,從一年前的37.5億元下降4.1%至36億元。儘管去年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許多公司都報告了類似的疲軟態勢,但該公司並未對突然下滑做出任何解釋。 公司將產品線分為三大領域,以魚丸和豬肉腸等速凍調制食品為首,這些產品在過去三年中貢獻了一半左右的收入。第二大類別是小龍蝦和蛋餃等速凍菜餚製品,收入份額從2022年的25%增長到去年的約30%。最後一個類別是速凍米面製品,如燒賣和饅頭,在公司收入中所佔的份額從2022年的約20%縮小到去年的16.5%。 整體收入萎縮雖令人略感擔憂,但在當前環境下並不意外。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安井食品去年毛利率較低,僅為23.3%,遠低於海天味業去年前九個月的36%,也低於統一企業中國和康師傅控股約33%的毛利率。部分原因可能在於高昂的經銷費用,也可能與多次收購後的整合難度有關。無論原因為何,若想在食品股選擇日益豐富的市場中贏得投資者青睞,安井食品需改善這一重要盈利指標。  安井食品去年淨利潤微增0.5%至14.8億元,增速遠低於收入增長。與收入趨勢一致,今年一季度淨利潤也開始收縮,同比下降10%至3.95億元,降幅超過收入下滑幅度。 歸根結底,一些投資者可能會喜歡安井食品,因為它是中國領先的冷凍食品公司,地位無可爭議。但是,面對眾多利潤率更高、估值更高的其他選擇,投資者可能需要更多理由才會把錢放在安井食品的購物車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招股價高低差距4成 吉宏集資最高7億

跨境社交電商及紙品包裝企業廈門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803.SZ)周一招股,發售6,791萬股,一成在香港公開發售,每股招股價介乎7.48港元至10.68港元,最高集資7.25億港元,本周四截止認購,下周二在港掛牌。 吉宏在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據灼識諮詢,公司在2024年的內地紙製快消品銷售包裝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1.2%。 過去三年,公司收入為53.8億元人民幣(下同)、66.9億元及55.3億元,盈利分別是1.7億元、3.3億元及1.8億元。 吉宏的招股價區間相當大,若以低位定價,集資總額只有5.08億港元,與高位定價相差超過2億港元,高低定價的差距達4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