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0.HK
Xuanzhu Biopharm set for spin-off in Hong Kong IPO

軒竹生物擁有一款已經上市獲批的藥物和兩款遞交上市申請的藥物,但同類產品競爭均相當激烈

重點:

  • 軒竹生物新產品貢獻收入有限,現金流捉襟見肘
  • 四環醫藥自身盈利狀況不佳,不僅營收逐年下滑,自2022年以來更是連年虧損

  

莫莉

在衝擊科創板失敗的半年之後,創新藥企業軒竹生物選擇了向港股市場再次發起挑戰,彰顯母公司四環醫藥(0460.HK)將其拆分上市的決心。上周一,軒竹生物向港交所正式遞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為獨家保薦人。

四環醫藥在同日發佈的拆分公告中表示,分拆上市後,軒竹生物將作為獨立創新藥研發及產業化平台公司直接進入債務及股權資本市場,可以增加軒竹生物的財務靈活性並增強其籌集外部資金的能力,以支持其業務的快速增長及產業化發展。

軒竹生物成立於2008年,擁有一個全面的內部研發平台和十餘種正在研發的藥物管線,涵蓋消化系統疾病、腫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包括一款已經上市獲批的藥物和兩款遞交上市申請的藥物,其餘項目則處於臨床試驗或臨床前研發階段。其中,小分子創新藥安奈拉唑鈉於2023年獲批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軒竹生物正努力推進將適應症覆蓋範圍擴大到反流性食管炎。

雖然安奈拉唑鈉是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的質子泵抑制劑(PPI)1類創新藥,但是PPI類藥物市場發展成熟,中國有7款獲批的PPI,且其他5款均為仿制藥,售價更低,市場競爭相當激烈。根據招股書引述的研報,口服PPI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多年來一直保持在100億元以上,安奈拉唑鈉在今年初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但上半年貢獻的收入僅有1,603萬元,顯示其在PPI市場中所佔份額並不大。

另外兩款進展較快的核心產品均為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XZP-3287針對晚期乳腺癌和XZP-3621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藥上市申請均已提交,軒竹生物預計這兩款產品分別在202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有望獲批上市。但是,這兩款新藥都將面臨激烈的競爭格局,市場上已存在多款同類產品。

在持續的新管線研發投入之下,軒竹生物長期處於虧損之中。招股書顯示,2022年及2023年、2024年上半年,軒竹生物分別產生淨虧損5.12億元、3.01億元及1.11億元,同期的研發支出分別為4.01億元、2.39億元和7,442.6萬元,研發開支正在快速縮減。這或許與軒竹生物日漸捉襟見肘的資金狀況有關,截至2024年6月底,軒竹生物所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同比銳減89.5%至2,533.9萬元。招股書稱,公司有足夠的營運資金支付未來至少12個月內至少125%的成本。

作為持有軒竹生物56.47%股份的母公司,四環醫藥是為軒竹生物運營資金的主要提供方。除此之外,軒竹生物曾在2021年完成A-1輪、A-2輪和B輪融資,2021年底最後一輪融資的投後估值為39億元。在2022年9月,軒竹生物擬在科創板上市,但是在經歷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兩輪問詢後,軒竹生物的上市申請在2023年3月被暫緩,直到今年5月,公司選擇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

母公司財務狀況不佳

在分拆公告中,四環醫藥特別強調,分拆後,本公司可以將公司的現有資金與資源專注於培育和發展高增長的醫美業務及其他新業務。四環醫藥自身盈利狀況不佳,不僅營收逐年下滑,自2022年以來更是連年虧損。2022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四環醫藥的營收分別為21.81億元、18.61億元、9.50億元,公司擁有人淨虧損分別為19.15億元、5,401.7萬元和3,342.4萬元。

四環醫藥是一間老牌藥企,曾是中國最大的心腦血管處方藥物供貨商之一。在仿制藥面臨集體採購壓力、創新藥蓄勢待發的背景下,四環醫藥選擇向醫美板塊發力,通過獨家代理肉毒素「樂提葆」建立醫美的渠道和銷售隊伍,再通過自主研發或者引進的方式推出玻尿酸、黃金微針膠原敷料等產品。今年上半年,醫美業務取得收入3.23億元,同比上升66.4%,佔總收入比例提升至34.0%。

招股書顯示,在港股遞表前,除了上海雲鋅之外的其餘12名B輪投資者將所持的軒竹生物股份以總價7.55億元出售給控股股東四環醫藥,相較其2021年融資時的價格而言,年回報率為8%,這批投資者包括陽光人壽、中銀資本等機構資本。

當四環醫藥成功轉型醫美行業,創新藥板塊對集團整體業務的協同作用下降,此時選擇拆分軒竹生物不僅能降低長期輸血的財務壓力,也能將更多資源投入新業務,但軒竹生物上市後的商業化回報,仍高度依賴新產品的市場拓展,建議投資者繼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anhua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ing infrastructure

簡訊:浙江三花獲證監會批准赴港IPO

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准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002050.SZ)赴港上市申請,為這家制冷空調元器件製造商的IPO計劃掃清關鍵監管障礙。 根據證監會官周一網上的備案通知書披露,三花智控擬發行約4.77億新股。 該公司於今年1月遞交港交所上市申請,由中金公司與華泰國際擔任聯席承銷商。財務數據顯示,其去年首九個月營收同比增長8.4%至20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90億元有所增長;當期淨利潤從21.6億元增至23億元,增幅達6.5%。 三花智控已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該公司去年原計劃在瑞士二次上市,但最終由於市場環境變化而改道為香港資本市場。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北森控股去年度虧損收窄

人力資源管理雲服務(HCM SaaS)供應商北森控股有限公司(9669.HK)周二公布,預料截至3月31日止的2025財政年度,虧損將介乎約1.3億元(1,800萬美元)至約1.96億元,較2024財年的虧損約32.09億元收窄。 公司表示,虧損收窄主要由於公司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虧損,及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較2024財年減少所致。 北森控股預期,2025財年收入將介乎約9.23億至約9.66億元,按年增長約8%至13%,年度經常性收入預料介乎約8.9億至約9.27億元,按年增加約17.7%至22.5%。 公司股價周二低開0.5%報5.89港元,至中午收市報5.97港元,跌1.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南國大折讓配股 集資不足900萬元

餐飲集團上海小南國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將以每股0.02元,配售近4.43億股,較周一收市價0.024元大幅折讓16.7%,僅集資890萬元,集資所得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小南國表示,配售可籌集額外運營資金、增強公司的財務狀況及擴大本公司的股東基礎,從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經是上海餐飲龍頭之一的小南國,近年業務每況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億元人民幣(下同),虧損卻較2023年擴大80%至8,506萬元 小南國周二高開25%報0.03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3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idea expands its footprint in Europe, another step forward in its globalization drive

美的歐洲開疆拓土 全球化再邁進一步

美的海外拓展又添一員,公司收購的德國Teka,產品是超過一半西班牙人採用 重點: 美的完成歐洲家電商Teka收購,料打造高端品牌 首季業績強勁,惟關稅戰引發全球衰退,風險不容忽視   白芯蕊 有「白電之王」之稱的內地家電商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000333.SZ),一向作風是透過多品牌及收購擴大業務,近日集團品牌又增一員,宣布順利完成對德國家電商Teka的收購。 擁有百年歷史總部設於德國的Teka,最初以製造農業機械起家,後轉型主攻家庭電器、不銹鋼水槽及抽油煙機等廚房設備。集團每年生產超過1,500萬件產品,在全球超過120個國家擁有業務,於歐洲、亞洲和美洲共有15家工廠及近3,000名員工,核心品牌包括Teka、Küppersbusch和Intra。 美的在2024年業績早已披露,集團在2024年6月以1.75億歐元向Heritage收購Teka 97.38%股權,歐盟委員會今年3月初根據《歐盟並購條例》,已批准美的併購Teka,上述交易日最近正式完成。除完成收購Teka外,今年2月美的亦以5.42億歐元完成收購供暖、制冷及通風設備商Climate,令美的業務變得更多樣化。 在此兩項收購前,美的旗下品牌包括Colmo、東芝、美的、小天鵝、酷風、Comfee和華淩,各品牌產品定位亦不同,Colmo及東芝主打高端品牌,美的、小天鵝及酷風則主要面向大眾市場,Comfee和華淩則主攻年輕消費者市場。 由何享健在1968年創辦的美的,最初生產玻璃瓶等簡單產品起家,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家電業百花齊放,美的亦發展風扇業務,之後進軍空調產業鏈、電飯煲、電機、洗碗機、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業,成為覆蓋家電上下游的製造業龍頭。 成全球最大家電商 據國信證券報告指,按收入及銷量計算,美的是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2023年全球銷量份額為 7.9%,在空調、洗衣機、廚電等多類家電中,市場占有率都位居全球首三位。 美的目前業務主要分兩大範疇,包括家電的智能家居業務和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後者則細分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及機器人與自動化。 去年智能家居業務仍是美的收入主力,佔集團2024年總收入的65.9%,收入達2,695億元,按年升9.4%,至於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則佔集團總收入25.5%,達1,045億元,按年升6.9%。 受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及太陽能產能調整影響,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受壓,令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及毛利率下跌,最終令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去年毛利率下滑0.7個百分點,但卻未有拖低美的整體毛利率,去年反升0.7個百分點至26.2%。 特別是智能家居業務表現優秀,去年毛利率按年增1.3個百分點至30%,美的解釋是通過高端化與智能化轉型,持續提升高毛利產品佔比,強化高毛利業務組合競爭力。 至於美的剛完成收購的Teka,過往已定位中高端市場,目前在歐洲家電市場亦有一定地位,公司網頁指出,在西班牙市場一半的家庭擁有Teka產品,亦曾是西班牙足球班霸皇家馬德里的主要贊助商。 參照美的2016年收購日本東芝電器在國際市場的成功經驗,是次收購有望照辦煮碗,把Teka打造成新的高端品牌,從而進一步提升美的整體毛利率。 關稅風險揮之不去 唯一較大風險是國際業務情況,畢竟美的已成為國際龍頭家電企業,去年中國業務佔集團收入58.7%,海外業務收入佔41.3%,儘管管理層亦曾提及美國收入佔比很低,受關稅戰影響細,但要留意由美國發動的關稅戰最終會否衍生成全球經濟衰退,對美的的影響不容忽視。 幸好全球經濟衰退目前仍未發生,在品牌優勢下,美的首季業績表現仍亮麗,按中國會計準則,營業總收入1,278億元,按年增加20.5%,淨利潤124億元,按年大增38%。 不過,市場對對美的增長戒心仍重,料今明兩年純利分別只得3.6%和9%增長,目前美的預期市盈率達12.5倍,比海爾智家(6690)和海信家電(0921)分別9.8倍和8.5倍高,意味股價難再有上升空間。 總括來講,美的完成收購Teka有助壯大集團品牌矩陣,符合一向以來提倡的全球化布局戰略,亦有助推高毛利率,同時令國際業務收入進一步提高,從而減輕對內地業務的依賴,絶對是一舉兩得,但關稅戰會否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將是影響集團未來業績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