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mo Tech revs up for another IPO race after two false starts

從事仿真測試技術的賽目科技,兩次申港上市未成功,近日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申請

重點:

  • 公司去年盈利按年升近一成至5,500萬元
  • 淨利潤率持續下跌,應收賬則不斷上升

     

劉智恒

自動駕駛是近年汽車業研發的大趨向,產業鏈上百騎競走,家家企業需資金支持研發,在資本市場上市集資是最佳的途徑。去年底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知行汽車科技(1274.HK)在港上市後,今年初主營激光雷達的速騰聚創(2498.HK)亦成功登陸港股,而研發自動駕駛芯片技術的黑芝麻智能亦已在港遞交上市申請。至於專營仿真技術的北京賽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經過兩次申港上市碰壁後,近日再遞交上市申請。

賽目科技主要從事智能網聯汽車(ICV)仿真測試產品的設計及研發,並提供相關測試、驗證和評價等解決方案。所謂智能網聯汽車,是指配備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制動器等,通過通信及網絡技術整合而成的汽車。

要確保自動駕駛技術的成功發展及安全保障,總離不開大規模路測數據,前期必須經過充分測試驗證。賽目科技透過兩款核心產品Sim Pro及Safety Pro,為自動駕駛汽車企業或相關政府部門提供仿真測試的產品及服務。

行業中的領頭羊

上市申請文件披露,按2023年的收入計,賽目科技是中國ICV仿真測試、驗證和評價解決方案行業的最大市場參與者,市場份額達約5.3%,亦是ICV仿真測試軟件及平台市場的最大市場參與者,市場份額約為5.9%。

公司成立於2014年,及後經過多輪融資,當中不乏大投資者的身影,包括屬華為背境的哈勃投資、中信証劵、北京順義、北京基石及京緯恒潤等,至於工信部旗下的賽迪集團,通過賽迪檢測持股28.1%。2022年完成A+輪融資後,當時估值23.32億元。

從2021至2023年間,賽目科技的收入及盈利均有所增長,收入分別是1.07億元、1.45億元及1.76億元;盈利是3,775萬元、5,033萬元及5,548萬元。連續的增長,除了公司的技術優良外,主要是大行業在穩步上揚。

無可否認,在智能駕駛技術不斷發展,以及智能汽車的接受度不斷提高所推動下,中國ICV測試、驗證和評價解決方案行業的市場規模正穩步增長。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市場規模由2019年約12億元增至2023年的3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約為27.8%,預期到2030年將進增至約279億元,自2024年起計,複合年增長率為33.6%。

淨利潤率每況愈下

公司站在一個前景理想的行業,亦有強勁投資者支持,然而發展至今,賽目科技的財務數據表現仍然不穩定,其中淨利潤率的趨向不斷下行,過去三年分別是35.1%、33.5%及30.4%。公司則解釋,各年度的下跌,有時是因為行政開支或研發開支的增加,又或是金融資產減值虧損引致。不過,教人擔憂是公司在申請文件中也預期,截至2024年度的淨利潤率將續下降。

至於毛利率,雖然整體毛利率按年升5.3個百分點至70.9%,但主要的產品ICV仿真測試軟件及平台的毛利率卻出現頗大的跌幅,由2022年的96.7%下跌29.7個百分點至去年的67%。只不過靠其它業務或產品去拉升整體的毛利率。

另外,公司去年的的收入雖有逾兩成增長,事實部份有倚賴政府的補助。去年來自政府的資助為3,134萬元,較2022年的917萬大增2.4倍。公司在申請文件中也預期,今年來自政府的補助會減少。

應收款倍增

現金流方面,去年雖然在營運上錄得經營現金流5,046萬元,但在2021及2022年,均錄得經營現金流出181萬及641萬元,可見集團在此方面存在不大穩定性。

特別過去幾年貿易應收款額持續增加,由2021年的4,942萬元增至去年的1.66億元,增幅逾2.4倍;期內的貿易應收款的周轉天數,亦由113.2天增至317.5天,多出204.3天。公司解釋,是因收入增加,以及多數項目於年度最後一季完成,時間問題仍未能結清。

從財務數據分析,公司未來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包括利潤率持續下滑、政府補貼減少,以及應收賬款及周轉天數能否改善等,對於投資者來說,確會引起擔憂而傾向抱觀望態度。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百度擬發人民幣計價票據

互聯網搜索平台百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888.HK, BIDU.US)周一公布,將於美國境外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優先無擔保票據。集資所得淨額,將用於償還若干債務、支付利息,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公司表示,受市場條件及其他因素所規限,票據的本金、利率、到期日及其他條款等,將在票據發行定價時確定。 百度上月公布的第二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下跌4%至327億元,但錄得盈利73.2億元,按年升33%。 公司周一開市升2.8%報99.7港元,自今年以來股價升逾兩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railing temporarily in the water battle: Can CR Beverage turn the tide?

「水王之戰」暫落下風 華潤飲料能否力挽狂瀾?

去年底才上市的華潤飲料,在市場內捲及農夫山泉的狙擊下,上半年度派出一份倒退的成績表 重點: 華潤飲料中期收入跌近兩成,盈利下跌近三成 公司在飲料賽道上,遠遠落後於農夫山泉   劉智恒 中國內地飲品市場龐大,當中以飲用水的賽道最為激烈,去年華潤飲料(控股)有限公司(2460.HK)成功在香港上市,一度讓一哥農夫山泉(6823.HK)寢食難安,急祭出多項針對措施,務求要將對手扼殺於萌芽階段。 經過一番廝殺,兩大龍頭的中期業績似已告訴市場高下立判,暫時來說,農夫山泉先勝一仗,公司收入增長15.6%至256億元,賺76.2億元,同比升22%。反觀華潤飲料,期內收入下挫18.5%至62.1億元,盈利更大跌近29%至8.05億元。 若以水類產品計算,農夫山泉中期的銷售94.4億元,同比升10.7%,分部業績的表現更為亮麗,同比勁升42.8%至33.5億元。相反華潤飲料的包裝水飲品收入插水,跌23%至52.5億元。 進擊的鍾睒睒 華潤飲料包裝飲用水銷售下跌,不得不提鍾睒睒下的一步狠棋。去年為打擊華潤飲料的純淨水「怡寶」,農夫山泉在主打的「紅瓶裝天然水」外,毅然推出「綠瓶裝的純淨水」,更以9.9元12瓶的超低價去競爭,目的自然是搶奪對手的市場,打擊華潤飲料的王牌產品,以動搖對手根基。 鍾睒睒的算盤是即使農夫山泉在水的業務受影響,但在其它飲料業務上,農夫山泉一直領跑,足夠支持他去打一場水戰,不惜以本傷人,先將對手打壓下來。 面對農夫山泉的來勢洶洶,華潤飲料確實有點招架不住,鍾睒睒掀起綠水大戰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果要健康,就喝紅色的,如果要口味,就喝綠色的。」 他的潛台詞不外乎是:農夫山泉主打紅色包裝瓶的天然水,對身體有益健康,綠色的純淨水只是味道較甜;我們農夫山泉一直講的是健康,只不過消費者有不同口味,我們才再出產純淨水,將選擇權交回消費者。言下之意,是指綠色純淨水未如紅色天然水般對身體有益處,間接衝著華潤飲料旗下的皇牌怡寶純淨水而來。 經過一輪綠水之戰後,鍾睒睒見成功打擊了對手的命脈,又開始大幅減低對綠瓶的渠道補貼,將資源調回紅瓶天然水,畢竟紅瓶才是農夫山泉的拳頭產品,在公司的飲用水業務收入佔比,亦從去年下半年的70%回升至今年上半年的80%。 得水源得天下 華潤飲料除了在戰略上被農夫山泉打得有點難以招架外,農夫山泉擁有的優勢就是水的命脈—水源。包裝水只要有優質水源地,幾可說是佔據了半壁江山,農夫山泉多年前已深耕水源布局,今年新增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龍門山、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至今在全國布局15個主要水源地。 華潤的怡寶採取自建與代工模式,雖然已在水源上加把勁,武夷山大包裝生產線於今年首季投產,下半年計劃增設2家工廠,自建的浙江工廠預計第四季投產。但要明白,獲取優質水源是要經過許多手續及符合一系列標準,華潤飲料一時三刻難以追趕。 亦因為有自家水源,成本可以較低,加上農夫山泉銷量大,規模效益顯著,毛利率能長期優於華潤飲料,前者過去三年維持在55%至60%水平,後者始終難以超越50%。 輸掉第二增長曲線 華潤飲料在水戰上處處落下風,公司寄望第二增長曲線去推動業績,那就是飲料產品,包括茶、果汁及功能飲料等。今年上半年來自飲料產品的收入達9.55億元,同比增長21.3%,佔總收入的15.4%。 雖然期內飲料產品有明顯升幅,但仍然難望農夫山泉項背。後者今年上半年度來自茶飲的收入已達100.9億元,增長近19.7%,收入超越包裝水;功能飲料收入近29億元,同比增長13.6%,果汁收入更升21.3%至25.64億元。很明顯,在水之外的第二賽道上,農夫山泉亦是遠遠拋離華潤飲料。 事實上,論到飲料,華潤不但品類不及農夫山泉,亦沒能打造出王牌產品,相反農夫山泉的東方樹葉、NFC果汁及茶等,消費者也耳熟能詳。 按目前情況,我們暫看不到華潤飲料有趕過農夫山泉的能耐,在策略、資源及第二賽道上也有不如,因此你飲水不飲農夫山泉沒問題,要買水股就似乎要買龍頭了。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多想雲折讓22%1供6 籌2.74億港元發展AI

營銷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多想雲科技控股(6696.HK)周四公布,擬以每持1股供6股方式集資最多約2.74億港元(3,500萬美元),每股認購價47.53港元,較最後交易日收市價折讓約22%。 發行最多5.76億股股份,佔擴大後股本約85.7%。公司表示,供股將按非包銷基準進行,僅供合資格股東認購。控股股東合共持股約16.9%,已承諾全數接納約9,754萬股供股股份的配額。 公司擬將所得款項約92.3%用於開發AI模型,包括用於獲取AI專用計算硬件,構建一個高效且具擴展能力的內部計算能力平台,而約7.7%用於購買媒體資源特別是快手、視頻號和小紅書的在線流量,以便客戶在這些網絡媒體平台上投放廣告。 此外,公司近期與抖音、快手等平台達成一級代理合作,需繳付大額預付款,導致現金需求增加。董事會表示,供股所得將有助應對與大型媒體平台合作所需的高額現金流壓力,同時補充營運資金。 多想雲股價周五早盤低開,其後一度漲逾9%,至中午休市報0.64港元,升4.9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anvin is a fashion company

Lanvin光環漸退拖累 復朗中期虧損續擴大

受累於核心品牌Lanvin 銷售同比大跌42%,復星國際旗下的復朗集團披露,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22% 重點: 復朗集團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22%,毛利率收縮四個百分點,虧損進一步擴大 在實施關店策略並迎來新總裁後,復星國際預計下半年奢侈品業務將企穩回升   陽歌 復星國際(0656.HK)旗下奢侈品業務復朗集團(LANV.US),是否需要考慮更名? 復朗集團(Lanvin Group)以法國標誌性奢侈品牌Lanvin命名,後者不僅是其最具認知度的資產,更曾長期穩居業績支柱地位,但這一局面在今年被打破。一周前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在整體遇冷的全球奢侈品市場中,Lanvin品牌光環正加速消退。該品牌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大跌42%至2,790萬歐元(約合3,250萬美元),營收貢獻排名從榜首跌落至第三位。 本季度業績「亮點」是美國品牌St. John Knits母公司St. John,營收僅微降0.8%至3,970萬歐元,躍居復朗集團第一大營收來源。Wolford部門上半年營收下滑23%至3,300萬歐元,同樣超越Lanvin躋身次席。 儘管我們認為復朗集團尚未會因品牌貢獻度變遷而更名,但其轉型進程顯然遠未完成。該業務前身為復星時尚集團,復星國際2010年代後期通過系列收購整合而成。2021年10月,復星國際將之更名復朗集團後, 2022年末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實現在美上市。 上市後,復朗集團經營持續承壓,高管層與創意團隊頻現人事動蕩。今年初,原St. John品牌首席執行官Andy Lew擢升集團執行總裁。此前,復朗集團開始推展節流措施,除關店及削減行政支出外,市場推測進一步將會裁員。今年上半年,降本行動仍在持續,據首席財務官 David Chan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披露,集團共「精簡」29家門店。 當前,只有一位分析師覆蓋復朗集團的股票,且僅給出「持有」評級,這絕非積極信號。更令人憂慮的是,據電話會議記錄,因無分析師參加,本次財報會異常簡短,全程僅由Lew和Chan宣讀既定文稿。 客觀而言,行業系統性困境難辭其咎。現實是全球奢侈品市場自去年起遭遇疫情後首度萎縮,今年頹勢更顯加速。頭部企業路威酩軒(LVMH, MC.PA)上半年營收下滑4%,古馳(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Kering, KER.PA)跌幅更達16%。 營收領跌者 復朗集團以22%的同比跌幅領跌同業,上半年營收報1.33億歐元。公司將業績不振歸咎於「全球奢侈品行業普遍疲軟」及自身「戰略調整」。Lanvin銷售大跌42%構成最大拖累,其他品牌同樣全線下跌:前述St. John微降0.8%,Wolford下滑23%,Sergio Rossi大跌25%,Caruso亦回落11%。 經營困局中,復朗集團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從58%收窄至54%,同比收縮4個百分點;經調整EBITDA虧損由4,200萬歐元擴大至5,200萬歐元。 按區域劃分,歐洲及大中華區表現尤為疲弱。北美市場相對堅挺,這解釋了以美國為主戰場的St. John為何表現優於其他品牌。 復星曾冀望借力中國渠道優勢,將旗下奢侈品業務打造成全球巨頭,彼時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催生全球最蓬勃的奢侈品市場。2021年,貝恩-意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Bain-Altagamma)曾預測,2025年中國將佔據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25%至27%的份額。而其今年最新分析顯示,中國佔比僅12%,不足原來預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