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0.HK 0027.HK 0880.HK
Melco International will close operations of Grand Dragon Casino.

衛星場模式走入歷史,或將為澳門博企帶來EBITDA利潤率結構性修復的潛力

重點:

  • 三年過渡期至今年底屆滿,澳門現有11間衛星場將全部退場
  • 新濠旗下僅一家衛星賭場,受影響程度不若擁有9家衛星賭場的澳博控股

  

李世達

對澳門博彩業來說,本周一是歷史性的一天,博彩企業新濠國際發展有限公司(0200.HK)率先宣布,將於今年年底結束旗下駿龍娛樂場及三間摩卡角子機場的營運。駿龍娛樂場是俗稱「衛星賭場」的娛樂場,指的是在博企授權下,於非博企物業內設立、由其他營運商營運的賭場。

根據新濠國際的公告,做此決定是基於整體發展策略調整,相關博彩設施如賭桌、角子機與人員,將重新調配至集團旗下其他物業,而餘下三間摩卡角子機場則擬申請保留營運許可,仍需澳門政府審批。

繼新濠國際後,澳博控股(0880.HK)與銀河娛樂(0027.HK)也先後宣告旗下衛星場將於年底結業。至此,澳門現有11間衛星賭場都將結業,意味著這種曾遍布澳門半島老城區、以酒店樓層為主體、依賴分成收益的商業模式將全數退場。

一個時代的結束

衛星場模式是澳門「原創」。1990年代,當時澳門賭業由何鴻燊、霍英東等人組成的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澳博控股前身)專營,其他有意開賭場者需與專營公司合作,逐漸衍生出衛星場的經營方式。衛星場由博企負責賭場運作和人員管理,但實際經營風險和盈虧由衛星場場主承擔。博企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衛星場則自行引客、承擔開支,賺取收入。

這種「分帳模式」讓不少本地中小型資本能以較低門檻進入博彩產業,也促進了舊城區酒店與周邊服務的繁榮,最高峰時期,澳門衛星賭場超過20家,遍布新馬路至高士德一帶。不過,由於場地與業務並非由博企直接管理,監管存在結構性問題,周邊區域容易成為罪案熱點。

現有的模式下,衛星賭場每100澳門元博彩毛收入中,約40澳門元歸政府、55澳門元歸衛星賭場、5元歸博企。然而2022年新修訂的《博彩法》規定,自2026年起,衛星場物業需由持牌博企擁有,或者需改以管理費模式營運,衛星場業主不再能夠分享博彩利潤,只能收取約15%的管理費,意味著將失去大部分收入。

油水不再,結業成為必然。儘管法律規定有三年過渡期,但銀娛旗下的利澳與總統娛樂場已於2022年先行關閉,預告了行業的結局。

根據政府公布,新濠國際關閉旗下一間衛星場與三間角子機場;澳博旗下澳娛綜合現時經營9間衛星場,其中僅凱旋門娛樂場與十六浦娛樂場有望在收購物業後轉為自營,其餘7間將全數關閉;銀河娛樂則將關閉旗下唯一一間衛星場。所有場所共涉及約5,600名僱員,這些僱員將由博企負責安置。

對於衛星場的退場,市場普遍認為對博企的基本面影響不大,甚至可能帶來中長線正面效應。

瑞銀指出,去年所有衛星場在博彩市場的市佔率合共約5%,衛星場終止營業是博彩需求重新分配機會,有關需求轉移會推高博彩企業收益。如果可以完全吸收來自衛星場的博彩需求,博彩企業EBITDA邊際利潤率可以提升20%至30%。2024財年整個行業物業EBITDA相應提升4%至6%。

澳博情況複雜

摩根大通則指出,衛星場佔銀河與新濠過去12個月EBITDA的貢獻僅為0%至2%,因此轉型影響可忽略不計。但對澳博來說,情況相對複雜。其7間預計停運的衛星場約貢獻4% EBITDA,還有約440張賭枱需重新分配,將為澳博帶來潛在數千名員工的人事負擔。若無法提升賭枱使用率,這筆薪酬壓力可能拖累利潤。

對於澳博來說,部分結業場館如金碧滙彩仍具盈利能力,停運或會影響短期現金流。雖然澳博計劃將原衛星場賭枱調至旗下新場如上葡京與葡京人,但市場份額未必能完全保住,還需時間消化與重建人流動線。中信里昂認為,若順利完成轉移,對新場加速回本有正面作用。

花旗則較悲觀,澳博財務壓力較大,截至2025年首季淨負債達235億港元(29.94億美元),高於行業平均。若未能順利處理收購或調整,澳博在2026年起或面臨利潤下滑風險。

這種看法也反映在股價上,新濠與澳博當日均升逾3%,銀娛則是微升0.45%。但對於衛星場經營者來說,衝擊就相當大。經營金碧匯彩娛樂場的匯彩控股(1180.HK),當日股價崩跌近48%,主因是公司來自娛樂場的收入佔總收入超過66%,管理層已預告明年收入與盈利將大幅減少。

衛星場結業後,澳門老城區的街頭巷尾將重歸平靜,但是博彩企業牌桌上的精算才正要開始。不論是新濠、銀娛或擁有最多衛星場的澳博,短期的人事與成本波動不可避免,卻也是一次順勢轉型的良機,如能有效吸納流量,引導賭客去向,或是一次改寫行業版圖的機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Yunji made an IPO in Hong Kong

雲跡科技香港IPO為投資者鋪就紅毯

這家酒店機器人智能體製造商的IPO籌集約7,600萬美元,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機器人智能體製造商 重點: 雲跡科技的香港IPO募資約7,600萬美元,大部分資金將投入研發,以拓展其AI機器人與智能體的產品矩陣 公司已獲得阿里巴巴集團、聯想集團、騰訊和方源資本等多元化知名機構投資者的支持   陽歌 有沒有想過在酒店幫你辦理入住或送餐到客房的機器人到底是哪家的產品?答案很可能是北京雲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這家公司已悄然成為中國酒店機器人領域的領先供應商,覆蓋客房服務、按需配送、賓客協助及運維響應等越來越多的場景。 本週四,公司通過香港上市來迎接投資者「入住」,首先踏上紅毯的是耀眼的資本陣容——阿里巴巴集團、聯想集團、騰訊、啓明創投、攜程旅行網、方源資本等頂尖機構皆位列股東名冊。 此次IPO使雲跡科技成為新一代服務機器人供應商中赴港上市的首家企業,其產品覆蓋酒店、商業樓宇、醫療機構及工廠等場景。儘管與很多友商一樣處於虧損狀態,公司仍成功依據港交所兩年前推出的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登陸資本市場——該機制允許未達常規盈利要求的技術企業進行IPO。值得注意的是,雲跡科技成為2025年依據港交所上市規則18C章條款上市的首家企業。 有別於靈活性有限且多在生產線上執行固定任務的傳統工業機器人,雲跡科技的硬件設備與智能終端可感知外部信息,經數據整合後在複雜環境中自主決策。公司將其機器人定位為智能體的「肢體」,而AI系統則承擔「大腦」核心職能。 據雲跡科技披露,截至去年末其產品已進駐逾34,000家酒店及150家醫院;2024年機器人累計完成超5億次服務操作,其中僅在2024年12月便執行逾186億次指令。 根據IPO最終條款公告,公司於10月16日正式啓動發行,以每股96.50港元售出690萬股,募得淨額約5.90億港元(約合7,600萬美元)。股票於周四在港交所首秀,掛牌首日高開49%,報142.8港元。 約60%的募集資金將投入研發,雲跡科技正佈局多維度業務增長方向。重中之重是深化其主力創收領域——中國酒店機器人市場的滲透。目前,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酒店市場之一,其機器人滲透率仍處低位。 公司亦計劃拓展寫字樓、醫療機構等其他場景的業務,並探索與餐飲配送企業的潛在合作。最後同樣關鍵的是全球化佈局——當前國內市場貢獻了雲跡科技99%以上的營收,開拓海外市場勢在必行。 上述任一或全部方向的突破,都將為已保持雙位數高速增長的雲跡科技注入新動能。尤為關鍵的是,儘管仍處虧損,其虧損幅度持續收窄;伴隨規模效應顯現,公司在經調整基礎上實現扭虧為盈已近在咫尺。 2014年成立的雲跡科技是AI機器人領域的先行者之一。這類機器人可執行高強度、相對流程化或具危險性的複雜場景任務。根據其最新上市文件引述的第三方資料,公司系全球首批實現服務終端全自動閉環學習系統的企業之一,涵蓋感知、認知、決策、行動與反饋全流程。 廣闊的藍海市場 中國酒店業智能化市場蘊藏雲跡科技最大的機遇,因為大多數酒店都還沒有將機器人納入日常運營。根據上市文件引用的第三方分析,去年中國酒店業機器人智能終端的潛在市場規模達4,200億元(約合590億美元),而實際銷售額僅37億元,強烈的反差也揭示了巨大的增長空間。 招股書顯示,雲跡科技當前以約6.3%市佔率位居行業領先地位。2022至2024年,年均營收增長23%,2025年前五個月營收達8,83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7,430萬元增長19%。公司約四分之三營收來自機器人及功能套件,其餘來自AI數字化系統——該項業務佔比從2022年的16.4%,穩步提升至今年前五個月的25.6%。 儘管直銷仍為雲跡科技主要銷售模式,但為觸達下沉市場,公司正加大對三、四線城市酒店經銷渠道的佈局力度。 儘管渠道分銷通常因中間環節侵蝕毛利率,但雲跡科技憑借規模效應與運營積累,整體盈利能力持續提升。其毛利率從2022年的24.3%穩步增長至2024年的43.5%,不過今年前五個月微降至39.5%。隨規模擴大,研發費用佔比顯著優化,從2022年的42%降至2024年的23.4%。 雲跡科技海外銷售佔比尚不足1%,但其產品已覆蓋中國以外逾20個國家和地區。公司正謀劃重點開拓東南亞及日本市場:後者因人口加速老齡化導致用工荒,酒店等物業經營者對機器人需求激增,蘊藏巨大潛力。 過去三年雲跡科技淨虧損持續收窄,從2022年的3.65億元降至2024年的1.85億元。剔除員工股票薪酬及金融工具價值變動的經調整虧損,同期也從2.34億元大幅縮減至2,760萬元,今年前五個月該指標為2,680萬元。這些數字顯示,伴隨IPO徵程收官,公司至少在經調整層面已逼近盈利拐點。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華為第三季度痛失中國智能手機王座

國際數據公司(IDC)周三發布數據顯示,第三季度陷入頹勢的華為在中國市場痛失桂冠,而東山再起的蘋果(AAPL.US)公司憑借iPhone 17的熱銷實現排名躍升。IDC數據顯示,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國市場的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0.6%至6,840萬台。 華為市場份額從第二季度的18.1%跌至第三季度的15.2%,排名從榜首滑落至第三。競爭對手vivo以17.3%的市佔率佔據首位,其第二、三季度市場份額持平。蘋果是期內少數實現份額增長的企業,最新季度市佔率提升1.9個百分點至15.8%,使其從上一季度的第五位躍居本季度中國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 躋身前六的還有市佔率10%的小米(1810.HK)、9.9%的OPPO及9.8%的榮耀。六大頭部品牌中,僅蘋果與OPPO在最新季度實現同比銷售增長。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思考樂教育折讓13%配股籌2.4億港元

課後教育服務提供商思考樂教育集團(1769.HK)周三公布,向超過六名獨立第三方發行合共1.1億股新股,相當於擴大後股本16.3%;每股作價2.2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折讓13.04%,認購總額2.42億港元。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將用於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體驗,包括課程開發與教學設施升級,並用於與主要業務相關的人工智能項目,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思考樂教育是中國華南地區的民辦教育提供商,主要提供美術、體育、繪畫、表演等通識教育課程及課後托管服務。今年上半年,思考樂錄得收入約4.39億元,按年上升10.1%;淨利潤6,293.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3.9%,毛利率34.3%,下降約10個百分點。 公司股價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3.01港元,升18.97%。近半年累跌約4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接特斯拉訂單股價爆升 三花智控直斥傳言不實

製冷元件製造商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2050.HK,002050.SZ)周四發公告,澄清市場傳聞公司獲得機器人大額訂單的消息。公司直指傳言不屬實,也未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於今年10月15日亦沒有接受任何媒體採訪。 本周三市場有網絡消息傳出,特斯拉研發中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計劃,向三花智控訂購線性執行器,總值達6.85億美元。消息傳出後,三花智控在香港的股價大升13%,成交量較周二倍翻,A股更急升10%而漲停板。 三花智控今年7月才在港上市,股價在短短三個月內一度急升逾倍,至近日股價略回軟,但仍較上市價22.53港元高出66%。 周四公司開市跌5%報37.54港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