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US
萬物新生是循環經濟的龍頭企業

這家循環經濟龍頭企業宣佈,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將旗下愛回收門店網絡規模擴大近兩倍至5,000家

重點:

  • 萬物新生通過大幅拓展實體門店網絡強化品牌效應,重點培育面向終端消費者的回收與零售業務
  • 與蘋果合作的手機回收項目及海外拓展等新業務仍在策略調整期

陽歌

在線上渠道主導的現代零售生態中,實體門店網絡仍是觸達消費者與建立品牌認知的核心資產。品牌傳播而言,線上社交媒體也是對線下口碑傳播的重要補充——這是中國領先的循環經濟企業萬物新生(RERE.US)在最新財報中傳遞的關鍵信號,這家公司的業務以智能手機回收為核心,並逐漸延伸至黃金飾品、奢侈品等日常消費品回收領域。

財報顯示,在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5.2%至48.5億元(6.69億美元)、全年增幅穩定在25.9%的背景下,萬物新生啓動愛回收門店網絡的戰略性擴張。除提升品牌影響力外,該計劃旨在強化消費端直售業務佔比——該業務毛利率顯著高於面向經銷商的模式。
財報同時披露,公司正在優化與蘋果(AAPL.US)自2023年啓動的iPhone回收合作項目,為這項頗具潛力的業務尋求更好的盈利模式。公司同時終止了部分虧損的海外電商試點項目,但暗示將探索跨境業務新路徑。
經過多年商業模式迭代,萬物新生已在運營利潤率和淨利率層面實現健康盈利。現階段而言,公司的大部分戰略舉措屬於業務優化而非方向性調整,現階段戰略重心轉向優勢業務的擴張與低效業務的收縮。
這些舉措的效果也體現在了利潤數據中:公司第四季度錄得7,740萬元淨利潤,創單季新高且較前紀錄提升逾三倍;季度經營利潤5,310萬元,連續第二個季度盈利,較上年同期淨虧損1,670萬元實現反轉。
「我們相信,在二手回收領域,愛回收這樣的優質品牌仍然稀缺。」創始人兼董事長陳雪峰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
受積極財報及公司給出的當季26%營收增速指引提振,疊加5,000萬美元股票回購計劃持續推進,公司股價在財報發佈次日上漲9.4%,年內累計漲幅近三倍,並達到三年新高。當前機構投資者包括瑞銀、摩根士丹利、普徠仕及景順,持股比例均超過1%。

門店擴張計劃

截至去年末,愛回收已在全國283個城市佈局1,861家門店,季度環比增長約14%。陳雪峰披露,未來三年計劃將門店總量提升近兩倍至5,000家,其中今年將新增800家。儘管長期利好明確,但短期擴張或將帶來利潤壓力——人員擴充及新店運營導致四季度履約成本同比增長31.8%。
為提升品牌認知度,公司於2024年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平台投入1億元開展新媒體營銷。而實體擴張戰略不僅提升品牌能見度,更推動產品收入中的零售收入佔比從2023年一季度的17%提升至去年四季度的29%。陳雪峰表示中長期目標是將消費端直售佔比提升至50%。

針對與蘋果的合作項目,公司透露該業務已進入「模式轉換期」,正通過定價與運營策略調整來提升盈利能力。儘管去年達成10億元營收目標,CFO陳晨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預估該業務的規模下降但運營利潤率為正。”

海外佈局方面,萬物新生在四季度終止了若干虧損項目,或許是海外的電商項目,但沒有披露具體細節。此前公司在中國香港、日本、瑞典設有合作項目。公司暗示可能推動在中國回收的手機向海外進行銷售。

「二手手機的出口和跨區域流轉有著重大機會,我們將繼續進行創新探索。」陳雪峰表示。

最後公司指出今年1月中國將智能手機納入全國以舊換新補貼範圍。該政策雖不直接影響公司的銷售,但有望提升舊機回收供給,為公司創造更大業務增量。

經歷大幅上漲後,萬物新生的當前市銷率仍維持在0.38相對的低位。較二手服裝平台Rent the Runway (RENT.US) 0.05的市銷率具有優勢,但低於TheRealReal (REAL.US) 0.98的水平。其競爭對手閃回科技去年9月遞交港交所IPO申請,或將為其提供更直接的本土市場參照。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遊戲相關業務帶動 虎牙第三季收入年增一成

直播遊戲公司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UYA.US)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虎牙收入按年增長9.8%至16.88億元(2.37億美元),為公司今年以來最佳季度表現。 期內,公司遊戲相關服務、廣告及其他收入增長29.6%至5.32億元,首次佔總收入超過三成,成為主要增長動力。直播業務收入微升2.6%至11.57億元,主要受惠於付費用戶平均消費上升帶動。用户數據方面,截至第三季度,虎牙總月活躍用戶(MAU)達到1.62億。 期內純利錄得960萬元,相對第二季虧損55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但較去年同期2,360萬元下滑59.3%。經調整純利錄得3,630萬元,按年下降53.5%。毛利率維持穩定,為13.4%,略高於去年同期的13.2%。 財報公布後,虎牙美股周三高開低走,收報2.68美元,跌4.29%,過去六個月累跌約2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中教控股預告本財年最高賺6億

教企中國教育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839.HK)周三公布,截至今年8月底止的財年,料會錄得淨利潤4.4億至6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淨利潤為5.02億元。 中教透露,淨利潤的預期,已反映商譽及無形資產確認減值之影響。集團表示,主要是預計位於海南省、廣東省及河南省的單位,因未來現金流量估算出現下調,要為商譽及無形資產將減值。 集團續稱,單位所處的地區,因市場供給增加及在當前宏觀經濟下,整體支付能力下降;初步估算,是次減值是非現金性質,約在16.2至17億元。 中教控股周四開市下跌4.5%報2.98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2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istinct Healthcare

專注私立高端醫療 卓正醫療三闖港交所

卓正醫療已構建起覆蓋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服務網絡,在中國一二線城市擁有並經營19家醫療服務機構 重點: 卓正醫療採用家庭醫療模式,將單次、低頻的醫療需求轉變為多人、更高頻的服務 2025年前8個月才首次實現經營利潤回正,同期錄得淨利潤8,321.1萬元    莫莉 在政策監管趨嚴、醫保支付改革等背景之下,中國不少民營醫院陷入經營困境,甚至出現破產倒閉潮。不過,定位中高端市場的私立醫療服務卻展現出較強的韌性,營收規模不斷擴大。11月5日,以中產家庭為目標客群的卓正醫療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書,這是其自2024年5月以來的第三次遞表,海通國際、浦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卓正醫療的業務始於2012年,現可提供兒科、齒科、眼科、皮膚科、耳鼻喉及外科、婦科及內科等一系列專科服務,目標客群是具有較強購買力、偏好更個性化醫療服務的大眾富裕人群。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以2024年的收入計,卓正醫療是中國第三大私立中高端綜合醫療服務機構,市場份額為2.0%。中國大眾富裕人群規模持續擴大,從2020年的1.04億人增至2024年的1.23億人。大眾富裕人群的增長推動中高端醫療服務需求快速上升,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3,223億元增至2024年的6,411億元,弗若斯特沙利預計到2029年,該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至11,659億元。 經過13年發展,卓正醫療已構建起覆蓋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服務網絡,在深圳、廣州、北京、成都、蘇州、長沙、上海、重慶、杭州及武漢擁有並經營19家醫療服務機構,包括17家診所和2家醫院。卓正醫療的業務亦拓展至海外,在新加坡經營四家全科診所,在馬來西亞經營一家全科診所,成為少數走出國門的中國私立醫療品牌之一。 與中國絕大多數醫療機構採用的個人醫療模式不同的是,卓正醫療採用的是家庭醫療模式,將單次、低頻的醫療需求轉變為多人、更高頻的服務。以兒科作為流量入口,帶動了整個家庭的醫療消費。2025年前8個月,卓正醫療兒科總就診人次達15.89萬,在整體就診人次54.1萬中佔比達三成。 為了吸引更多家庭成員就診,卓正醫療從2020年起推出了以年費為基礎的會員計劃,可以為一個賬戶中最多六名會員提供優先預約、部分醫療服務及產品的折扣價等優惠,大大提升患者的回頭率。截至2025年8月底,卓正醫療共有11.65萬個會員賬戶。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個月內,分別有73.34萬、90.58萬以及64.21萬人次的患者在卓正醫療服務機構及在線醫療服務平台付費就診。 盈利並不容易 儘管卓正醫療的業務快速增長,但財務表現卻並不盡如人意。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個月,卓正醫療的營收分別為6.9億元、9.58億元和6.96億元,但是其盈利之路卻並不容易,2022年和2023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為2.22億元和3.53億元。2024年,在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的支撐下,公司實現淨利潤8,022.7萬元,同期的經營利潤仍虧損4,687.7萬元。直到2025年前8個月才首次實現經營利潤回正,同期錄得淨利潤8,321.1萬元。 其中,巨大的僱員薪金及福利開支是是影響卓正醫療財務表現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個月,卓正的僱員薪金及福利開支總額分別為4.36億元、5.65億元以及3.77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63.2%、58.9%及54.2%。 這部分支出難以大幅縮減,因為醫生團隊是卓正醫療的核心競爭力。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擁有387名全職醫生,平均執業經驗約15年,其中約79%的醫生曾在頂級三甲醫院執業。不過,隨著經營效率提高和就診人次增加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卓正醫療的毛利率正在改善,整體毛利率從2022年的9.3%提升至2025年前8個月的24%。 卓正醫療的發展中一直備受投資機構青睞,自2014年以來,公司完成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H Capital、天圖資本、經緯中國等知名機構,其中騰訊是卓正醫療的最大機構投資方,持有19.39%的股份。 在2021年完成的E輪融資中,卓正醫療的估值已升至約5.1億美元(約合36.3億元)。作為參照,目前已在港股上市、年營收超10億元的眼科專科機構希瑪醫療(3309.HK),其市值約為22.45億港元,仍顯著低於卓正醫療上一輪融資估值。這一反差也反映出港股市場對醫療服務企業的評判邏輯:投資者更為看重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和自我造血水平,而非僅憑業務規模或融資估值。因此,卓正醫療能否在上市後展現出穩健的盈利前景,將成為其獲得市場認可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ngong makes heavy equipment

臨工重機申港上市 多元化策略成雙面刃

趁中國股市情緒回暖及大宗商品行情復蘇,礦業設備製造商臨工重機正籌備香港上市。然而,公司在房地產市場中的業務曝險,可能令投資者卻步 重點: 臨工重機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擬集資用於提升生產能力、加強研發投入及拓展全球業務版圖 目前的礦業景氣有助改善公司前景,但其房地產相關業務,可能成為業務增長的拖累   梁武仁 中國股市近期持續走強,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亦穩步上升。 表面看,這兩者結合似乎意味礦業設備製造商理應成為投資人追捧的焦點。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簡單。臨工重機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剛啟動的香港上市之路上,正好成為一個「多元化經營有時可能適得其反」的案例。 上周四,這家礦業設備製造商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集資用於提升生產能力、加大研發投入,以及擴展海外業務。公司可能認為目前正是上市的良機,因為投資者對新上市的中國企業興趣高漲。 臨工重機的投資故事頗具吸引力,其身處礦業上行周期的核心位置,受惠於避險需求推高的黃金等貴金屬市場,以及電動車、半導體等產業對礦物資源的持續旺盛需求。 然而,臨工重機的實際財務表現並不如故事般亮麗。根據其申請文件,去年公司收入按年增長逾兩成,達到120億元(約17億美元);但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卻出現同比下滑,儘管如此,公司仍透過改善利潤率而實現淨利增長。 臨工重機的盈利能力表現尚稱穩健,但其財報數據顯示,公司並非在當前礦業繁榮周期中的高增長企業。根據臨工重機於申請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資料,全球礦山設備市場,於2020年至2024年間以近6%的年複合增長率擴張,預計至2028年仍將維持類似的年增速。 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高空作業設備銷售大幅減少。該類設備主要用於高空作業中人員、工具及材料的升降,不僅服務礦業,亦廣泛應用於建築與設施維修等領域。今年上半年,臂式與剪叉式升降平台的銷售按年大跌45%。臨工重機將此歸因於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中國市場採購需求的減少。 臨工重機進入高空作業設備業務相對較晚,公司於2015年開始拓展該業務,目的在於對沖礦業景氣下行風險,並藉此實現產品線多元化。自那以後,高空作業設備逐漸成為公司重要的收入來源。2023年,此業務佔公司總收入高達40%;但隨著銷售下滑,今年上半年該佔比已降至約25%左右。 設備業務不僅協助臨工重機分散業務風險,也曾帶動公司整體盈利能力提升。該類產品今年上半年毛利率接近28%,遠高於公司核心礦山設備業務的19%。 陷入房地產陰影 臨工重機在高空作業設備業務上面臨的一大問題,是該業務使公司暴露於內地房地產行業之中。房地產企業是這類設備的重要客戶,但這一產業在中國正陷入長期低迷。隨著房市疲勢未見緩解,建築業同樣受挫,導致市場對臨工重機設備的需求下降。 建築公司的經營困難最終也會傳導至上游原材料市場,削弱對鋼鐵、銅、鋁等建築材料的需求,進而影響礦業企業的訂單,這或許也解釋了臨工重機核心礦山設備業務增長放緩的原因。該業務在2022年至2023年間銷售大幅上升,但今年上半年僅錄得微幅增長。 公司面臨的另一挑戰是激烈的行業競爭,無論在中國境內還是海外市場皆是如此。儘管公司自稱為「全球領先的礦業設備及高空作業設備製造商」,但實際上在這兩個細分領域均未具主導地位。在競爭者眾多的情況下,對一家市佔率相對有限的企業而言,要實現高額利潤並非易事。 臨工重機同時也在尋求地域多元化,計劃擴大中國以外市場的銷售。這一策略與當前許多中國企業一致,在經歷多年高速增長後,面對國內經濟放緩,尋求海外業務成長成為共同選擇。臨工重機的海外銷售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及美洲,今年上半年佔公司總收入的44%,較去年同期的31%及2022年的27%顯著上升。 這種地域多元化趨勢固然令人鼓舞,但公司整體財務表現平平,恐難令投資者刮目相看。當前正值中國企業赴港上市熱潮,香港有望成為今年全球新股集資額最高的市場。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會降低標準,尤其在新股供應激增的情況下,投資人將更加審慎。 歸根結底,臨工重機不僅在業務上面臨激烈競爭,在資本市場同樣如此。考慮到其對內地房地產市場的高曝險程度,這一因素或令部分投資者卻步,對公司未來集資前景構成挑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