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3.HK
Tom Group posts net loss

這家得到億萬富翁李嘉誠支持的昔日科技巨頭現在主要管理投資和台灣的一家出版公司

重點:

  • 在去年錄得自2018年以來的首次年度盈利後,Tom集團今年上半年重回虧損
  • 該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台灣的一家出版公司,它還投資科技公司

 

譚英

在去年短暫地給投資者帶來一線希望之後,曾轟動一時的香港互聯網公司Tom集團有限公司(2383.HK),似乎又將迎來糟糕的一年。上周公佈的中期業績顯示,其今年上半年虧損9,500萬港元(8,763萬元),收入為3.786億港元。這使得該公司在2022年短暫實現多年來的首次盈利後,又再次陷入虧損。

就連2022年恢復盈利這件事也頗為可疑,因其依賴中國郵政的一筆資金注入。2014年中國郵政與Tom集團成立的合資企業郵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郵樂為中國農村地區的小企業提供B2B電子商務服務,今年前六個月其商品交易總額(GMV)增長46%,達到85億元,帶動去年全年增長41%。

2021年11月,中國郵政向郵樂注資1.28億美元(9.2億元),換取Tom集團的股份。相關的非經營性收益為Tom集團提供了其所需的提振,推動公司當年扭虧為盈,但到了2023年上半年,重復這一操作還不夠。

投資者顯然不願意見到該公司重新陷入虧損。最新業績公佈後,Tom集團股價下跌10%,回到一年前的水平,人們對其能否實現難以捉摸的盈利提出了新的質疑。該公司於1999年成立,當時是香港富豪李嘉誠最重要的互聯網項目,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沒有派發過股息。

即便如此,Tom集團的估值仍高達29億港元,市銷率3.7倍,與科技股相當。這實際上領先於盈利能力較高的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BABA.US;9988.HK)被壓低的2倍市銷率,但不及騰訊控股(0700.HK)的5.2倍。它也遠遠落後於Meta(FB.US)和谷歌(GOOG.US)等盈利豐厚的國際互聯網巨頭,後兩者的市銷率分別為6.9倍和5.9倍。

那麼,Tom集團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很簡單——在這個例子中,一切都與香港最有名的一對伴侶有關。該公司的股份被李嘉誠及其親密夥伴周凱旋把持著。據《福布斯》報道,現年95歲的李嘉誠是全球排名第35位的富豪,估計淨資產達374億美元。他在20世紀90年代認識了周凱旋,她作為承包商參與了李嘉誠的公司當時在北京進行的一個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

周凱旋的維港投資以參與了Facebook、Spotify、Siri、Waze和Deepmind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早期投資而著稱,她一直被認為是Tom集團的決策者。此外,長期擔任李嘉誠顧問的陸法蘭是該公司的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是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就職於麥肯錫的行業老手楊國猛。

變遷史

據代表少數股東的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前成員大衛·韋伯(David Webb)稱,李嘉誠直接參與了Tom集團最早期的發展,當時其還是互聯網公司Tom.com。目前,周凱旋持有Tom集團25.35%的股份,而李嘉誠的旗艦公司長江和記實業(0001.HK)持有36.13%的股份,雙方合起來擁有多數控股權。

在周凱旋的領導下,Tom集團已經從最初的互聯網神奇小子變成了一家投資公司和台灣出版商的混合體。其投資策略與維港投資有些相同,都是尋找前景誘人的初創企業。

在與中國郵政成立合資公司郵樂後,Tom集團於同年投資了金融科技平台匯立銀行,並於2022年投資了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數據提供商妙盈科技。2019年,匯立銀行成為第四家獲得香港金融管理局牌照的虛擬銀行,但此後一直萎靡不振。不過,總部位於香港的妙盈科技發展迅速,它的基石投資者包括匯豐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

但Tom集團的大部分收入和利潤均來自其台灣出版業務城邦媒體控股集團,後者是社交媒體平台痞客邦的母公司。Tom集團稱該平台是台灣最大的用戶生成內容平台。在截至6月30日的六個月裏,該出版集團的毛收入為3.56億港元,分部利潤為3,700萬港元。去年全年,出版收入為7.649億港元,佔Tom集團全年總收入8.301億港元的90%以上。

雖然多年來經歷了許多波折,Tom集團的股價在其23年的交易中並沒有走得太遠。最初的Tom.com於2000年3月上市,當時正值互聯網泡沫的高峰期,公司成立尚不足一個月時間。

互聯網狂熱加上李嘉誠的聲譽,幫助該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時,上市股價定在招股價區間的最高端,即每股1.78港元。它籌集了7.62億港元,首日股價翻了兩番,收報7.75港元,《華爾街日報》當時稱其為香港歷史上最熱門的IPO。

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後,該公司的中國子公司Tom在線於2004年3月在紐約進行了首次公開招股,融資1.92億美元,自詡為中國科技企業。在2013年微軟收購即時通訊服務Skype之前,Tom在線一直營運著Skype的中文版。但早在那之前,Tom在線在2007年就被Tom集團私有化了。該股週三收市價為0.73港元,目前的股價不到IPO價格的一半。

有超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Nanhua Futures filing for Hong Kong IPO as its global expansion efforts are encountering the setback of tariff war

南華期貨申港上市 全球擴張碰上關稅戰  

南華期貨A股於2019年8月在上證交易所掛牌,今次若成功在港上市,可進一步深化國際化戰略 重點: 南華期貨去年淨利潤4.58億元,按年升13.7% 未來力拓海外市場   徐緯珺 在關稅陰霾下,近月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加上地緣政治緊張、經濟政策轉變,投資者的避險情緒有增無減,已在上證交易所掛牌的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603093.SH),無懼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申請來港上市,希望透過A+H上市,進一步鞏固國際化戰略。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南華期貨於1996年成立,是中國首批期貨公司之一,總部在中國杭州,與香港上市的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0619.HK)或其聯營公司(包括南華期貨有限公司)沒有任何關連。為降低訴訟的潛在風險,公司以橫華國際的名義在香港開展業務。 南華期貨的業務主要有四個板塊:中國境內期貨經紀業務、中國境內風險管理服務、中國境內財富管理業務,以及境外金融服務,前三者是境內業務,最後一項是境外業務。以2024年經調整經營收入計算,境內業務約佔51%,境外業務約佔48%,餘為其他業務。 境外交易量上升 公司主要收入來自佣金及手續費,還有利息收入。中國境內期貨經紀佣金及手續費淨收入,2023年為4.04億元,2024年減少25.8%至3億元;同期境外淨收入則由1億元增加45.7%至1.46億元。主要原因是中國境內期貨經紀平均佣金率下降,而境外期貨交易量則不斷上升。 南華期貨的境外金融服務包括期貨服務、資產管理、證券經紀及槓桿式外匯交易,目前在香港、芝加哥、新加坡及倫敦都已設立據點。 過去三個年度,南華期貨淨利潤都有增長,由2022年的2.46億元增至2023年的4.03億元,增幅63.8%;2024年增至4.58億元,增幅13.7%,淨利潤得到改善,主要歸因於境外金融服務的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加強境外業務發展,是集團未來的一個目標,如成功在香港上市集資,可以加強境外附屬公司的資本基礎,藉此擴展境外業務,以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及風險應對能力。 不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為南華期貨的全球擴張戰略帶來隱憂,某些國家的政府可能會對外國公司實施更嚴格的監管規定或設置障礙,對公司擴張不利。 加強科技抗同質化 至於境內業務,三個板塊中以期貨經紀業務為主,要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要創新和提供獨特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因應市場發展,南華期貨定下技術創新為企業戰略的核心,持續推進金融科技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加強期現交易風險管理系統,優化交易系統的速度和可靠性,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目前國內期貨公司同質化嚴重,南華期貨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大方向正確。 現時在香港掛牌的同類股有弘業期貨(3678.HK,001236.SZ)與中泰期貨(1461.HK),在業務與規模方面,跟南華期貨相差不太遠。弘業期貨是首家「A+H」期貨公司,在港股市場具有先發優勢,H股現時的市盈率約73倍;中泰期貨則是通過港股市場融資強化國際化布局,現時的市盈率高逾100倍。惟此二股的成交量未算活躍,市盈率的參考性不高。 南華期貨上市定價,較可取的是參考內地同業,例如國內期貨行業龍頭永安期貨(600927.SH),現時的市盈率約25倍;瑞達期貨(002961.SZ)約17倍;南華期貨本身A股的市盈率也只是17倍左右,以此推算,南華期貨H股定價估計也不會太高。 總括來說,雖然南華期貨是最早實施全球化戰略的公司之一,在不同海外市場已打下基礎,領先很多同業,但目前全球金融市場存在非常多變數,包括關稅、地緣政治、經濟政策等,這些不可測因素,是最大的風險所在。此外,香港投資者對內地期貨公司業務模式了解有限,亦有可能影響其H股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大電視熱銷 TCL首季業績增長強勁

TCL電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日披露,在高端大屏及高分辨率機型銷售強勁的推動下,公司一季度電視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1.4%至651萬台,同期營收增速達銷量增速一倍,錄得22.3%的同比增長。 數據顯示,公司最新季度65英吋及以上大屏電視出貨量同比勁增33%,佔整體銷量的27.7%,較去年同期提升4.5個百分點。當季出貨機型的平均屏幕尺寸同比增加1.9英吋至53.4英吋。其高分辨率Mini LED電視季度出貨量同比激增233%,在總出貨量中的佔比從去年同期的3%增長超過一倍至8.8%。 周一香港市場午後交易時段,TCL電子股價上漲5.8%。該股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約達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Shein上調美國商品售價 部分漲幅高達377%

快時尚巨頭Shein在美國即將對小包裹徵收關稅前,率先調高產品售價,調幅最高達377%,反映貿易戰對美國消費者的直接衝擊。 據彭博新聞報道,上周五起,Shein在美容與健康類的100大熱門商品平均漲幅達到51%;家居與廚房用品以及玩具類產品平均漲幅為30%。而Shein最暢銷的女裝類別,平均價格亦上調了8%。其中一款10件裝廚房毛巾價格,由前一天的1.28美元暴漲至第二天的6.10美元,升幅高達377% 美國政府於4月初宣布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高達145%的關稅,並將於5月2日起,終止針對中國與香港商品的小額包裹免稅政策。此外,每件郵寄商品的處理費也將提高至100美元。報道稱,Shein已鼓勵供應商在越南設廠,Temu則推動中國工廠採「半託管」模式,大批量將貨品直運美國。 此前,Shein與Temu已向消費者預告,受「全球貿易規則和關稅變更」影響,營運成本上升,因此自4月25日起調整價格,以維持產品品質。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a Saa sells cosmetics

網購日盛消費北上  莎莎救急力拓電商

這家化妝品零售商表示,在截至3月底的財年,其核心的港澳市場收入下滑11%至12%,導致利潤降幅高達68% 重點: 隨著大量香港民眾北上深圳消費,去年莎莎國際核心的香港市場出現萎縮 因關閉門店並將重心轉向電商,在截至3月底的第四財季,這家化妝品零售商在中國內地的收入下降了40.5%    譚英 化妝品零售商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78.HK)是香港的創業傳奇,它原是郭少明與羅桂珍夫婦於1978年在一家小商場的地下創立的攤位。但在2015年達到89億港元(11.5億美元)的營收巔峰後,其業務規模已縮水過半,截至2024年3月的財年營收僅為43.6億港元。 在這一財年,壞消息不斷,上周五的公告更突顯這一點。盈利預警顯示,截至3月底的12個月內,公司營收同比下滑約10%,利潤暴跌63%至68%。在香港,隨處可見它的粉色店面,裡面售賣各種平價化妝品,但人口結構和消費趨勢的一些重大轉變給它造成了衝擊,而且轉變似還在加速。 最主要的轉變是香港民眾日益熱衷赴深圳消費,這給莎莎國際營收四分之三的港澳核心業務帶來了壓力。同時,赴港內地遊客曾是該公司的重要客群,如今這個群體也減少在港停留期間的消費。 盈利預警將公司利潤暴跌歸咎於這兩個因素。在截至3月底的財年里,其利潤從上一年的2.19億港元驟降至7,000萬至8,000萬港元 上2023年財年業務激增,也是近期多項數據下滑的部分原因,受疫情結束後的報復性旅遊和消費推動,莎莎國際2023年營收增長24.8%,利潤近乎翻幾番。但情況的轉變來得猝不及防: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消費者回歸謹慎,繁榮一瞬即逝。 市場似已做好迎接壞消息的準備,尤其是考慮到莎莎國際已在此前的多份季報中,披露了大量的營收疲軟信息。該股週一開盤股價持平,不過年內仍下跌約17%,錯失近半年其他中概股的上漲行情。 該股目前市盈率為11.8倍,與上美股份(2145.HK)的30倍和主打中高端市場的毛戈平(1318.HK)的46倍相比,似乎遭嚴重低估。 盈利預警和同在上周五發布的最新季報也並非全是壞消息。雖然核心的港澳市場萎縮,但佔營收10%的東南亞業務(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截至3月底的三個月內增長17.3%,而該地區的線上銷售更是激增36.5%。不過同樣佔營收10%的中國內地市場同期大幅下滑40.5%,形勢嚴峻。 持續虧損 莎莎國際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多數年份都處於虧損狀態,而好消息是,它終於開始有所動作,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了,比如加大對線上資源的投入,並關閉那些業績不佳的門店。它在內地進軍電子商務領域的時間較晚,直到2015年才開始在大型電商平台上開設旗艦店,而且它堅持傳統零售模式的時間比大多數競爭對手都要長。 它在香港的一位競爭對手屈臣氏的動作要快得多,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自己的購物應用程序,並在阿里巴巴旗下流行的淘寶平台開設了旗艦店。在那之後,它又在京東和亞馬遜等其他熱門網站上都開設了店鋪。 值得稱贊的是,莎莎國際終於改變了在中國內地的路線,淘汰了實體網絡,採用了更加輕資產的運營模式。線上業務目前佔該公司中國內地銷售額的80%,公司關閉了18家實體店,計劃繼續聚集電子商務,並與更多第三方合作夥伴合作銷售商品。 莎莎國際表示:「集團相信,此輕資產模式的轉變,有助降低營運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公司還表示,在截至3月的財政年度產生了2,000萬至3,000萬港元的一次性閉店撥備。 儘管莎莎國際將電商視為在內地的發展方向,但在香港大本營,線上業務規模仍然不太活躍。截至去年9月底的六個月內,港澳核心市場的線上銷售額僅為9,480萬港元,佔兩地14億港元總營收的7%。彼時港澳市場整體營收已現頹勢,六個月內同比下滑18.4%,不過同期中國內地與東南亞市場分別增長27%和15%,但由於香港業務在營收結構中佔主導地位,最終導致公司期內總收下跌10.4%。 隨著香港消費者持續遠赴深圳娛樂購物,莎莎國際核心的香港市場恐將持續承壓。今年4月18日至21日復活節假期期間,約160萬香港人次入境內地,同比增長6.8%。其中多數前往深圳,港元匯率優勢增加了在深圳的購買力。同時,這個因素也削弱昔日為便宜而去香港購物的內地遊客需求。 莎莎國際對零售市場變局的應對雖顯滯後且伴隨著陣痛,卻是必要的調整。隨著創始人夫婦步入古稀之年,接班人問題亦浮出水面。最可能的接班人是女兒郭詩慧,她2005年以管培生的身份加入公司,2018年被任命為企業策劃及發展副總裁。 郭詩慧行事低調,但她相對年輕,而且更有可能擁抱電商,如果她能努力讓公司順應最新零售趨勢,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