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R.US 688082.SHG
ACM Research posts strong revenue growth

這家總部位於加州的芯片生產設備製造商受惠於中國市場需求迅速增長,但它與中國的緊密聯繫也變得越來越棘手

重點:

  • 總部位於美國的晶片設備製造商盛美半導體與中國關係密切,預計2025年收入將高達9.5億美元,快將達到其10億美元的目標
  • 儘管增長前景強勁,但美國針對中國晶片行業的限制,以及盛美半導體創始人的背景,對公司的運營構成了嚴重風險

陳竹

隨著華盛頓繼續收緊對中國獲取先進半導體技術的限制,北京發展自給自足的晶片行業的努力,已從宏觀戰略變成了迫切需要。在數十億美元的政府資金支持下,中國企業正爭分奪秒地開發西方技術的替代品,尋求打破長達數十年的依賴,這種依賴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一大軟肋。

一些總部位於西方和其他亞洲國家,但在華擁有大量業務的公司,橫跨這個日益嚴峻的分歧,教它們不得不謹慎行事,以免在這種較量中受到擠壓。其中一家不太知名的公司盛美半導體(ACMR.US),似正乘著中國投資的巨大浪潮,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公司,通過其上海子公司在中國開展廣泛業務。

但盛美半導體可能會發現,要跨越日益擴大的美中分歧越來越困難,因為美國日益嚴格的限制措施影響它的業務,包括上個月盛美上海被列入華盛頓的實體名單。

這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生產商,製造用於微晶片的精密設備,被認為是該領域最有前途的中國企業之一。公司上周在一份業務更新中表示,隨著中國對其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預計2025年的收入將達到8.5億至9.5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

根據這份業務更新的數據,公司預計2025年的收入將從2024年的7.55億美元增長到7.7億美元,增長約18%。考慮到盛美半導體在2022年制定了實現10億美元收入的長期目標,現在看起來幾乎可以提前數年實現這一目標,這一增長軌跡尤其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預計的9.5億美元收入將是其2021年2.5億美元收入的近三倍。

這種戲劇性的擴張,很大程度源於中國努力推動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因為晶片製造商,越來越多地轉向本土供應商提供的設備。雖然可能會吸引那些希望從中國的晶片投資狂潮中獲利的美國股票買家,但這些人應該降低熱情,因該公司不同尋常的結構,其處於美中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的交匯點。

盛美半導體於1998年由中國出生的美國公民王暉(英文名David)在加州創立。2005年,盛美半導體在中國成立了子公司——盛美上海(688082.SH)。盛美上海後來成為盛美半導體的運營基石,並於2021年在中國創業板上市,比其母公司201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晚了四年。自從在納斯達克上市以來,隨著業務的蓬勃發展,該公司的股價上漲了兩倍多。

儘管盛美半導體保持著美國企業的身份,其高層管理人員中既有亞裔也有非亞裔,但公司幾乎所有的業務運營都在中國進行。雖然盛美半導體沒有披露地域收入的細分,但盛美上海在另外一份業務更新中披露,2024年的收入預計為56億至58.8億元(約合7.65億至7.88億美元),表明該公司絕大部分業務是由上海子公司產生。

清潔技術先驅

要理解盛美半導體的業務,一些關於晶片製造的背景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製造半導體需要一系列複雜的專門設備,從打印微觀電路圖案的光刻機,到去除材料層的蝕刻工具,以及在加工步驟之間消除污染物的清潔系統。  

盛美半導體在1998年成立時,最初的目標是在化學機械平坦化(CMP)領域參與競爭,這是一項關鍵的工藝,用於平整和拋光雕刻芯片的精密晶片表面。然而,面對激烈的競爭,公司轉向了晶圓清洗領域,並憑借空間交替相移(SAPS)等技術創新開闢了一片天地,與傳統清洗方法相比,SAPS能更徹底地清洗晶圓表面的深窄溝槽。

經過多年發展,盛美半導體在清潔領域仍然落後於Screen(7735.T)、Tokyo Electron(8035.T)和LAM Research(LRCX.US)等全球領先企業。然而,根據開源證券最近的一份報告,盛美上海已成為中國主要的清洗設備供應商,並成為中國第三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收入僅次於北方華創(002371.SZ)和中微公司(688012.SS)。

雖然盛美半導體在2013年獲得首個主要國際客戶韓國SK海力士,但其大部分收入來自中國國內的芯片製造商。主要客戶包括中國領先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和華虹,以及中國最大的內存製造商長鑫存儲和長江存儲。

中國的半導體製造能力預計將大幅擴張。開源證券的報告引用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晶片製造能力預計在2024年增長15%,達到每月885萬晶圓,2025年再增長14%,達到1,010萬晶圓,幾乎是全球行業預測增長率的一倍。到2025年,中國預計將佔全球半導體製造能力的約30%。  

這種擴張表明,中國對新的晶片製造設備的需求巨大,國內供應商將從中國的本土化努力中受益。儘管如此,投資者評估在美上市的盛美半導體時仍應考慮幾個關鍵風險。

也許最重要的是,就在上個月,盛美上海被列入了美國商務部的「實體名單」,限制其獲得來自美國的零部件。儘管公司回應說,通過替代供應來源,影響將「最小化和可控」,但它面臨的挑戰可能仍然很大。

更複雜的風險源於盛美半導體獨特的公司結構。作為總部位於美國的盛美半導體和盛美上海的董事長,王暉可謂中美的結合體,他出生於中國,但也是美國公民,擁有中國的永久居民身份,領導著一家主要為中國晶片製造商服務的美國公司。鑒於美國法規禁止美國公民支持中國半導體製造商,未來王暉繼續領導一家中國大型半導體設備公司的能力可能會面臨限制,這可能影響盛美半導體的運營。

總言之,盛美半導體為美國投資者提供投資中國半導體設備行業的獨特機會,並有望從中國推動技術自力更生的努力中受益。然而,投資者還必須仔細權衡該公司面臨日益增加的風險,包括美國出口管制、供應鏈限制和潛在的領導層複雜性。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保持技術競爭力的同時,應對這些複雜的地緣政治和監管挑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中通快遞第三季淨利增長5% 下調全年業務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遞(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錄得收入118.65億元(16.66億美元),按年升11.1%,淨利潤25.24億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計,公司收入345.88億元,按年升10.29%。淨利潤64.55億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遞包裹量為95.7億件,按年增長9.8%。期內包裹量增長及包裹單價增長1.7%,帶動核心快遞服務收入增長11.6%。受惠於電子商務退貨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銷機構產生的直客業務收入增長141.2%。同期毛利率則按年跌6.3個百分點至24.9%。 此外,公司下調了年度指引,將全年包裹量預計由原本的388億至401億件,下調至介於382億至387億件之間,按年增長12.3%至13.8%。 中通快遞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48.4港元,升0.6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LX is a vaping company

霧芯出海雖見成效 市場監管隱憂未消

公司表示,第三季度海外市場貢獻了逾七成營收,遠高於深具挑戰的中國本土市場 重點: 透過在亞洲與歐洲的併購活動,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大增49%,帶動股價上揚 由於營收增幅大於生產成本的小幅上升,公司本季毛利率提高了4個百分點   譚英 王穎(Kate)可說是全球電子煙產業中最具魅力的CEO。她曾任職於滴滴全球、Uber中國及貝恩公司,並擁有哥倫比亞大學MBA。因同事父親癌症過世,她意識到電子煙能幫助吸煙者擺脫傳統紙煙的潛力,遂創立了自己的公司——霧芯科技(RLX.US)。在 2021年全球電子煙熱潮高峰時,霧芯科技於紐約上市,市值一度接近350億美元。 霧芯科技的業務也在同一年見頂,錄得85億元(12 億美元)收入及20億元淨利。不過,中國當時已開始加強監管電子煙,推出新稅項與多項限制,使霧芯科技營收在2023年跌至僅12億元的低點。正是在這段期間,王穎開始將重心轉向海外市場。儘管海外也有監管收緊,但相較於中國的國營煙草壟斷市場,海外缺少強力競爭者,環境反而更友善。 而事實也逐季證明王穎的判斷正確。最新例證來自霧芯科技上周公布的第三季度業績:雖然當季收入11.3億元(1.59 億美元)仍遠低於高峰期,但已按年大增近50%。公司的毛利率亦按年提升4個百分點至31.2%,淨利潤則上升22%至2.068億元。 王穎表示:「這份成績證明我們全球化策略的可擴展性,以及保障我們在電子霧化領域領先地位的卓越技術創新。」她補充,目前公司超過七成收入來自海外市場。 霧芯科技本季度營收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3月收購的一家歐洲電子煙公司,並首次納入合併報表。此外,首席財務官陸超表示,亞洲市場同樣錄得「強勁的有機增長」。 更令投資者振奮的是,霧芯科技宣布每份美國存託憑證(ADS)派發0.1美元的現金股息。連同截至9月30日已回購的3億美元股份,陸超表示,霧芯科技透過回購與派息已合共向股東返還逾5億美元。 接二連三的利好消息刺激霧芯科技股價大漲,消息公布後股價勁升10.3%至 2.57美元,成為當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表現最亮眼的股票之一。不過,公司目前 32億美元的市值,仍不足高峰時的十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約31.5倍,仍屬相當高。 雅虎財經調查的分析師對霧芯科技普遍持正面態度,儘管公司在幾乎所有主要市場都面臨嚴格監管。在五名分析師中,有四人給予「買入」評級,僅一人建議「持有」。 與同業相比,霧芯科技的表現同樣突出。生產霧化彈、一次性電子煙及電池的 Ispire Technology(ISPR.US),自2023年4月上市以來市值已蒸發76%,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而以代工為主的思摩爾國際(6969.HK),現時股價僅為上市時的四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仍高達約60倍,估值甚至比霧芯科技更高。 中國市場依賴度下降 霧芯科技最新業績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其營收重心正快速從原本的中國市場轉移。一年前,亞太地區五個國家的收入仍佔當季總營收的一半以上。王穎表示,海外市場佔比持續擴大,如今中國僅佔公司整體收入的 29%。 除了歐洲新子公司的收入外,王穎將本季亮眼表現歸功於公司在亞太地區推行的授權連鎖零售模式,將獨立大型門店整合至「統一品牌體系,提高零售執行力、提升品牌能見度,並強化用戶體驗」。 在其最大市場之一的印尼,霧芯科技自稱是當地封閉式霧化設備的銷量領頭羊。公司正在推動「零加盟費」的授權連鎖模式,並認為這一模式具有龐大發展潛力。根據 ECigIntelligence 數據,2020 年印尼有 6,730 萬名吸菸者,但僅有 155 萬名電子煙使用者;相比之下,菲律賓當年有 2,450 萬吸菸者與 190 萬電子煙使用者。該來源指出,2018 至 2024 年間,印尼電子煙使用量增長達 110%。 根據宣傳資料,霧芯科技旗下的悅刻(RELX)品牌在全球共有1.5萬個銷售點,其中歐洲最多,達10,842個;印尼以6,577個銷售點位居第二。 王穎表示,她相信隨著更多紙煙用戶轉向電子產品、遠離煙草,電子煙市場仍將持續擴張。根據Statista數據,今年全球紙煙市場營收預計達8,728億美元,年增率約2.39%;電子煙市場規模預計為272億美元,增速更高、達3.69%,似乎印證了她的信心。 然而,監管仍是電子煙行業最大的變數之一。印尼去年實施的新國家規定,幾乎將電子煙視同紙煙管理,要求包裝警示,並將最低購買年齡設為21歲(高於紙菸的18歲)。泰國、新加坡、柬埔寨及老撾則全面禁止電子煙產品。香港自 2022 年起亦禁止電子煙、霧化器、煙油及加熱不燃燒產品。日本也有類似限制,僅韓國相對寬鬆。 此外,美國對多國徵收的關稅,也讓原材料與成品供應鏈面臨更大的波動與不確定性,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產品。霧芯科技目前在其總部深圳擁有自己的煙油工廠。但隨著全球零售網絡擴張、試圖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美國針對中國的關稅,可能迫使公司將生產線轉往海外。競爭對手Ispire已率先採取此策略,其霧化硬件現於馬來西亞生產。 展望未來,監管與關稅仍可能是霧芯科技面臨的兩大主要挑戰,但最劇烈的衝擊或許已經過去。這至少可能為霧芯科技帶來更清晰的前景,有助於公司在電子煙產業逐步成熟,並與傳統煙草產品共同在市場中找到定位,能更順利地維持公司的營運。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AI技術賦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視頻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收入355.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億元。 期內平均日活躍用戶超過4.16億,同比升2.1%,每位日活躍用戶平均線上營銷服務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線上營銷服務收入按年升56.6%至201億元,主要是借助AI技術,持續升級線上營銷投放產品。其他服務增加41.3%至59億元,主要是由於先進的AI技術及卓越的產品性能帶動。至於直播業務,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億元, 周五快手開市升2.5%報65.1港元,公司過一年股價從高位回落3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nuine Biotech

對賭協議壓頂之下 真實生物三闖港交所

核心產品阿茲夫定市場需求早已消退,與復星醫藥合作終止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現金流瀕臨枯竭,還有一份僅剩7個月期限的上市對賭協議 重點: 2024年9月,真實生物收回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權利,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 兩年半累計虧損9.89億元,公司的現金流也遭遇嚴重困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5,000.5萬元    莫莉 曾幾何時,新冠藥物研發企業是資本市場備受關注的寵兒,然而,隨著疫情紅利消退,行業熱潮迅速降溫,這些曾經依賴「明星特效藥」光環的企業紛紛面臨嚴峻的轉型考驗。在這股寒流中,曾憑借首款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嶄露頭角的真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在此之前,真實生物曾於2022年8月和2025年2月兩次遞表,均未能在半年內通過聆訊。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真實生物的上市闖關堪稱關乎生死存亡的「突圍戰」:核心產品阿茲夫定市場需求早已消退,與復星醫藥合作終止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現金流瀕臨枯竭,還有一份僅剩7個月期限的上市對賭協議。 真實生物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專注於治療病毒感染、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創新藥物研發、製造核商業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旗下擁有五款候選管線,核心產品是首款獲批的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以及其餘四款尚處於臨床前期的管線。隨著新冠疫情平息導致相關藥物需求大幅下滑,真實生物正致力於開發阿茲夫定的聯合療法,希望將適應症拓展至肝癌、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及HIV感染等重大疾病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茲夫定在2022年7月獲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准治療新冠,一直面臨臨床研究時間短、數據不透明、療效不顯等一系列質疑。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附條件批准要求,阿茲夫定需在2026年前完成確證性臨床研究,以充足的療效和安全性證據換取正式批准,否則阿茲夫定的藥品註冊證將在2027年被被撤銷,屆時將退出市場。真實生物在申請文件中透露,預計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臨床研究報告。 即便阿茲夫定獲得正式批准,真實生物銷售額的大幅滑坡趨勢也難以逆轉。申請文件顯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44億元、2.38億元和1,653萬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暴跌92%,這一斷崖式下滑主要源於與復星醫藥終止合作後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的大幅減少。 2022年,真實生物曾與復星醫藥達成商業化合作,由復星醫藥產業獲得阿茲夫定在內地的獨家商業化權利,2023年和2024年真實生物的營收絕大部分由這筆合作貢獻。但是,2024年9月,真實生物與復星醫藥產業終止合作,收回了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權利,公司選擇聘用經銷商進行銷售,截至2025年6月30日,真實生物已與74家經銷商訂立經銷協議,但是轉型效果遠不及預期,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 財務狀況嚴峻 真實生物的盈利表現同樣不容樂觀,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為7.84億元、4004.2萬元和1.65億元,兩年半累計虧損9.89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的現金流也遭遇嚴重困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5,000.5萬元,較2024年底的1.38億元大幅減少。 研發投入也因資金壓力被迫收縮。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38億元、1.51億元和5,405.2萬元,呈現明顯下滑趨勢。截至2025年上半年,真實生物的資產總值減流動負債為負9.84億元,顯示公司面臨嚴重的短期償債壓力。 真實生物面臨的最大壓力來源於即將到期的對賭協議。申請文件披露,公司於2021年和2022年完成兩輪融資,累計募資7.13億元。這些融資帶來了附帶贖回權的對賭條款,若真實生物上市申請被駁回或是或自首次遞表後47個月內未能完成上市,投資者有權要求公司按年利率10%回購優先股。真實生物首次遞表時間為2022年8月,至今已過去近40個月,這意味著公司僅剩7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上市。 2022年完成B輪融資後,真實生物的投後估值曾高達35.6億元。但是,在核心產品營收一再下滑,其他管線仍處於早期臨床階段需要持續的大額研發投入的情況下,真實生物恐怕難以維持高估值。在若此次無法成功上市,真實生物還將面臨巨大的贖回資金壓力。資本市場是否會為一家營收下滑、虧損持續、現金流瀕臨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買單,仍是未知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