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6.HK 002352.SHE

內地綜合物流龍頭的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936.HK,002352.SZ)今天公开招股,將發行1.7億股,其中1,615萬股在港公開發售,每股招股價介乎32.3港元至36.3港元,每手200股,入場費為7,333.22港元,集資最多61.7億港元(7.93億美元)。公開認購在11月22日截止,並於11月27日掛牌。

順豐引入十位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約2億美元的股份,其中橡樹資本認購2,500萬美元.該基金是由股神巴菲特推崇備至的基金經理馬克斯創立,巴菲特曾說,每次見到有馬克斯的電郵,都會第一時間打開來看,並總會有所得著。

另外,小米持有的Green Better,亦認購2,000萬美元。其他著名的投資者有摩根士丹利及中國太保等。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ecret of Bosideng’s victory: going high-end

波司登贏在一個「貴」字

波司登未受零售業冷風影響,中期業績表現理想,盈收均錄得增長 重點: 中期盈利增長超過兩成 期內存貨及應收賬均大幅上升   劉智恒 經濟疲弱,消費降級,內捲嚴峻,有「國民第一羽絨」之稱的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3998.HK)的中期業績卻表現理想,截至9月底止收入增17.8%至88億元,股東應佔溢利更升23%至近11.3億元。 波司登能在大吹冷風的零售市場一枝獨秀跑贏大市,與公司2018年的一個決定不無關係,這是甚麼?就是「走高檔」。 過去中國的服裝,總讓人感到款式差,質量低,不夠檔次,與外國品牌不能同日而語,優點仿似只有一個「平」字,除此就啥都沒有。 從平民到貴族 隨著國人消費力提升,國產服裝企業意識到要提高品牌檔次,銷售羽絨服的波司登也明白到,需提升品牌級數,要從基層變身貴族。 波司登的創始人高德康出生於江蘇常熟,1976年在家鄉組織農民成立縫紉組,當時只有幾台縫機,就這樣開展服裝製造。92年打造自家品牌波司登,逐漸打響名堂,成為內地羽絨一哥。 2007年於香港上市後,高德康想到羽絨服的季節性限制,加上他雄心勃勃要拓展多元化業務,於是大手投資各類服裝。幾年下來,如意算盤並不能敲響,業務受挫,最終痛定思痛,回歸初心專營自己所長的羽絨服。 這次重回羽絨戰場的高德康,思前想後,決定要讓波司登擠身進貴族之列,於是大手花錢聘用頂流名人如楊冪、易烊千璽、谷愛凌為代言人;又不惜一切要在國際時裝舞台上亮相,甚麼巴黎呀,意大利米蘭等大展絕不錯過,頻頻出席時裝展,是要予人一種感覺,我波司登就等同世界名牌。 光靠擺擺門面並不夠,精明的高德康又在設計及科技上痛下功夫﹐甚麼防曬耐寒、輕身環保等,一大堆聽上去教人肅然起敬的名詞,總之就讓你感到波司登羽絨服高人一等。 終於,波司登又再重生起來。 高德康的高招 有人批評波司登走高檔,有點兒高不成低不就。在網上,波司登上萬元的產品銷售聊聊可數,3,000至5,000元的羽絨服,月銷不就幾百件,主力銷售全在千元以內產品。似乎波司登要追趕加拿大鵝仍遙不可及,相反低價貨品上,「鴨鴨」來勢汹汹,銷售已越追越近。 不過,若如外間批評說得那樣不濟,過去幾年波司登的收入及盈利也不會持續上揚。 批評者不明高德康高明之處,他實在是下了一著好棋。無可否認,萬元一件羽絨服遠較過去幾百塊的產品難銷售;但要明白,波司登藉此打破過去平價貨形像,提升了品牌身價,穿波司登不再只是基層老百姓,而是花得起真金白銀的有錢人。 事實波司登高價的羽絨服銷售並非理想,然而較低檔次的產品卻異常火爆,因為消費者看到你這個品牌高檔,雖然花不起一萬幾千買高價貨,但低價貨品還是買得起,畢竟這件平價羽絨也是波司登出產,穿起來也不會太失禮。 波司登懂得這個營銷之道,銷量爆升起來,且別忘記,所謂低價品,較過往水平實高3至4成,集團的利潤也水漲船高。 財務數據惡化 策略成功無容置疑,但公司的財務數據卻讓教投資者有點憂心。今年三月底止,存貨才是32億元,到九月已上升85%至59.3億元。期內應收賬款也由近15億元,大增兩倍至45.5億元。 相反,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急速下滑,三月時還有62億元,至中期業績已跌至19.6億元,短短6個月,現金縮水高達68%。 更影響投資者信心的是,高德康今年七月,以每股4.31港元出售手上4億股舊股,共套現17億港元。投資者會問,是否大股東對公司前景有懷疑,又或公司股價在此水平已近見頂。 還有就是消費降級,雖然在中期業績所見影響不大,但若內地零售市況持續走低,其低檔次服飾也難保不受影響,始終波司登近年將羽絨的平均吊牌價拉升至逾千元水平,經濟不景氣,消費者購買意欲肯定有所保留。 今年十月公司股價見高位後至今已回落逾兩成,公布中期業績翌日更跌近4%,或許正反映投資者對公司的戒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utu enters phase of consolidation

高速擴張後裁員 富途進入鞏固階段

據報道,為實現2025年「相對節制」做準備,該公司在深圳的主要根據地裁員約200人 重點: 據媒體報道,富途控股裁員約200人,佔員工總數的6%,主要來自產品和研發部門 在快速擴張到中國內地之外的七個市場後,公司表示明年沒有進入其他市場的計劃 陽歌 在與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發生衝突後的兩年多時間里,在線經紀公司富途控股有限公司(FUTU.US)大舉進軍國際市場,現在,它似乎正在進入鞏固地位的新階段。 這是我們根據一篇新報道得出的重要結論,該報道稱富途控股在它的主要根據地深圳裁員約200 人。據財經媒體財新網報道,公司證實近期的「人員流動」佔公司總人數5%左右。按照該公司在最新年報中報告的員工數3,213人計算,這相當於160人左右,但財新網援引未具名公司消息人士稱,裁員人數更高,約為200人。 這種年終裁員並不罕見,在過往的案例中,公司給管理人員提出的每年裁員比例要求高達10%,以擺脫表現不佳的員工。但富途控股這次裁員似乎有些出人意料,據財新網報道,裁員引發了一些抗議。 參考富途控股最新的發展路徑,裁員是說得通的,因為在中國內地本土市場之外快速擴張兩年後,公司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穩定的階段。公司最初是一家在線券商,幫助中國投資者購買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股票。 但兩年前,當中國證券監管機構通知富途控股及其同行老虎證券(TIGR.US),它們因缺乏必要的證券交易牌照而屬於非法運營時,它陷入了爭議中。兩家公司獲准繼續為現有客戶提供服務,但禁止簽約新客戶。去年5月,富途的應用程序被迫從內地的應用商店下架。 公司此前曾表示,它仍在與中國證監會就此事進行溝通,但沒有提供任何細節。我們起初認為,富途控股沒有被勒令關閉其在中國的業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中國證監會可能希望達成一項協議,允許富途控股和老虎證券恢復簽約中國內地的新客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沒有任何進一步的消息傳來,富途控股似乎越來越做好了放棄中國業務的準備。 此舉肯定與中國近來對民營金融服務公司的整體策略相一致,民營金融服務公司發現自己面臨的監管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公司正把目光投向中國以外的市場,以逃避國內的壓力,富途控股是最早走出國門的公司之一。 甚至在2023年12月被禁止招攬新的中國內地客戶之前,富途控股就已經積極進軍其他市場,先是香港、新加坡和美國,隨後是澳大利亞,最近是日本、馬來西亞和加拿大。雖然富途控股的新客戶都是來自上述市場,但公司並未透露與國際市場相比,目前有多少客戶在中國內地。但觀察人士認為,該公司目前一半以上的客戶來自其國際業務。 鞏固的時間到了 富途控股從未給出打算進入多少個市場的具體路線圖,但它似乎主要瞄准的是有大量中文使用者的市場,並透過Moomoo進軍英文市場,最近還進軍日語市場。公司在上個月的最新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就目前而言,這似乎已經足夠了。 該公司戰略和投資者關係主管Daniel Yuan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由於我們今年在幾個新市場度過了最初的快速擴張階段,而且我們明年沒有進軍任何新市場的計劃,因此總體而言,在人員編制方面,我認為我們明年將相對節制。」 財新的報道指出,最近的裁員大多發生在富途的產品和研發部門,在進入新的鞏固期、新產品開發變得不那麼重要的背景下,裁員是有道理的。報道還指出,裁員全部發生在該公司最早的深圳基地,那裡是該公司最大的運營中心,不過該公司現在正式將總部設在香港。 據雅虎財經稱,這樣的鞏固應該會減少開支,這可能是分析機構預測該公司明年的利潤增長,將從今年的18%加速至22%的一個原因。儘管這些分析機構也預計,它明年的營收增速將從今年的25%放緩至16%,但利潤的增長仍將實現。 事實上,分析機構對進入新的鞏固階段的富途控股非常看好,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15家分析機構中,有13家對該公司給出了「買入」或「強力買入」的評級。從目前21倍的市盈率來看,該股似乎確實具有一定的上漲潛力,這個數字遠低於老虎證券的44倍,也落後於美國折扣經紀商Robinhood Markets(HOOD.US)和Interactive Brokers(IBKR.US),這兩家公司分別為 70倍和29倍。 儘管富途控股已擴展到中國內地以外的七個市場,但其主要業務仍是為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股票提供交易服務,這兩項業務在三季度1.9萬億港元(合2,440億美元)的總交易量中分別約佔到80%和18%。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交易量同比增長75%,遠高於該公司當季收入增長30%至34.4億港元的水平。 這表明,富途控股日益增長的國際用戶對其服務相當滿意,即使他們正在想方設法降低實際支出,比如通過進行規模更大的交易或使用佣金更低的服務。富途在本季度的利潤仍然相對強勁,增長21%至13.2億港元。 最後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富途控股指出,它三季度開始在香港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服務,這表明它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儘管該季度的交易量相對較低,每天在1,000萬至2,000萬美元之間,但如果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繼續攀升至新高,交易量無疑會增長。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vitasoy

信置黃家要飲維他奶 羅氏家族控股權岌岌可危

急欲復蘇的香港老牌飲料企業維他奶,內地業績好轉之際,新加坡富豪卻在虎視耽耽,一場飲料大戰隱然開打 重點: 上半年維他奶多賺5%至1.7億港元,內地市場經營溢利年增15% 新加坡黃志祥家族連續增持股權,維他奶股價兩個月升1.7倍    李世達 因為三年前的一場公關危機,香港豆奶大王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0345.HK)在內地市場遭受嚴重打擊,業績與股價雙雙跌落谷底。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品牌力受損的維他奶近期疑遭新加坡富豪家族敵意收購,這家老牌企業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10月上旬開始,新加坡菊花茶品牌楊協成(Yeo Hiap Seng)開始增持維他奶股票,楊協成背後則是新加坡前首富、香港信和置業(0083.HK)主席黃志祥家族。黃志祥胞弟黃志達,透過楊協成及其家族辦公室陸續增持,截至11月底,持股比例已從一個多月前的不到5%快速升至12.26%。 黃家的大動作引起市場的收購猜想,公司股價從9月23日收市價4.52港元飆升至近期逾12港元,大增1.7倍,市值也猛增至逾132億港元。 面對這樣的變化,83歲的維他奶主席羅友禮,在業績發布會上回應:「你直接去問他(增持方),我都不知道他想做什麼」。被問到會否增持時則說:「我會向聯交所申報,到時大家就會知」,似乎意味著他們不會束手就擒。 內地市場定成敗 羅友禮的父親羅桂祥,於1940年創立維他奶,現時產品包括豆奶、檸檬茶、果汁及瓶裝水等。1994年,維他奶在香港上市,同年在深圳設廠,朝內地市場發展。2008年,內地爆發三聚氫氨毒奶粉事件,植物奶製品迎來一波高速增長,2008年至2019年,維他奶在內地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6%,內地市場銷售額也在2016年超越香港。 2019年是公司業績的巔峰,錄得75.3億港元收入,創下新高紀錄,其中內地市場收入就高達46.3億港元,佔比超過61%。 沒想到轉折發生在兩年後,2021年,維他奶因為在香港襲警事件中發出失當聲明,引發內地輿論的強烈不滿,品牌遭消費者抵制、產品也遭商家下架,內地業績遭受重創。截至2022年3月底的財年,維他奶在內地市場的收入驟降23%,公司錄得淨虧損1.59億港元,為上市26年來首虧。 在盈利層面,公司通過降本等方式在下一個財年實現扭虧,惟收入規模仍逐年下降,至2024年3月底止的年度,公司收入已萎縮至62.2億港元 為扭轉劣勢,維他奶也試圖轉型,在內地植物基飲料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公司以另一王牌產品「檸檬茶」為基點,試圖擴大茶飲市場空間,同時陸續推出無糖檸檬茶、無糖冷泡茶、無糖茉莉花茶等產品,追趕無糖茶風口。 受惠於銷售執行及產品創新,公司業務稍有好轉。截至今年9月底的上半年度,維他奶收入按年增2%至34.4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年增5%至1.7億港元。其中,內地市場收入雖然仍在下滑,但減幅已大幅收窄,同時透過降低原材料價格及嚴控成本,期內公司在內地的經營溢利增長15%至2.2億港元。 「奶」「茶」之戰 業務復蘇漸顯成果,但低迷的股價卻給人可乘之機。自2019年6月來到42.6港元的歷史高點後,維他奶股價至今年9月已下探至4.47港元,自高位下滑超過九成。 或許因為跌幅實在太大,新加坡富豪、信和置業主席黃志祥家族開始大舉買入公司股票。在最新一次增持後,黃志祥胞弟黃志達及旗下機構已持有12.26%股權,加上黃志祥持有的5.10%,黃家持股已超17.36%。 羅家方面,公司主席羅友禮持有約16.3%股權,若結合羅桂祥基金權益及羅家後人的持股,總數超過25%,仍優於黃志祥家族。因此其他股東的動向或將成為左右戰局的關鍵,目前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及加拿大基金Global Alpha Capital Management,分別持有維他奶約6.8%及5.1%股權。其中三菱日聯已陸續出售股權予黃家,若加拿大基金也倒戈,形勢將對羅家相當不利。 黃志祥家族旗下持有的楊協成飲料品牌,創立於1900年,歷史較維他奶更悠久,主要市場在東南亞,產品包括菊花茶、馬蹄爽與豆奶等,且近年有意擴大茶飲業務,收購維他奶自然成為打入中國市場的突破口。 對黃家來說,即使收購失敗,也可出售股份大賺一筆,但是對投資人來說,由於市場的過度追捧,目前公司市盈率已來到95倍,甚至高過可口可樂(KO.US)的25.4倍,一旦黃家收手,股價可能快速崩跌,有意追高者需要衡量風險。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uanzhu Biopharm set for spin-off in Hong Kong IPO

軒竹生物轉戰港股上市 母企四環醫藥轉型減負

軒竹生物擁有一款已經上市獲批的藥物和兩款遞交上市申請的藥物,但同類產品競爭均相當激烈 重點: 軒竹生物新產品貢獻收入有限,現金流捉襟見肘 四環醫藥自身盈利狀況不佳,不僅營收逐年下滑,自2022年以來更是連年虧損    莫莉 在衝擊科創板失敗的半年之後,創新藥企業軒竹生物選擇了向港股市場再次發起挑戰,彰顯母公司四環醫藥(0460.HK)將其拆分上市的決心。上周一,軒竹生物向港交所正式遞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為獨家保薦人。 四環醫藥在同日發佈的拆分公告中表示,分拆上市後,軒竹生物將作為獨立創新藥研發及產業化平台公司直接進入債務及股權資本市場,可以增加軒竹生物的財務靈活性並增強其籌集外部資金的能力,以支持其業務的快速增長及產業化發展。 軒竹生物成立於2008年,擁有一個全面的內部研發平台和十餘種正在研發的藥物管線,涵蓋消化系統疾病、腫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包括一款已經上市獲批的藥物和兩款遞交上市申請的藥物,其餘項目則處於臨床試驗或臨床前研發階段。其中,小分子創新藥安奈拉唑鈉於2023年獲批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軒竹生物正努力推進將適應症覆蓋範圍擴大到反流性食管炎。 雖然安奈拉唑鈉是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的質子泵抑制劑(PPI)1類創新藥,但是PPI類藥物市場發展成熟,中國有7款獲批的PPI,且其他5款均為仿制藥,售價更低,市場競爭相當激烈。根據招股書引述的研報,口服PPI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多年來一直保持在100億元以上,安奈拉唑鈉在今年初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但上半年貢獻的收入僅有1,603萬元,顯示其在PPI市場中所佔份額並不大。 另外兩款進展較快的核心產品均為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XZP-3287針對晚期乳腺癌和XZP-3621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藥上市申請均已提交,軒竹生物預計這兩款產品分別在202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有望獲批上市。但是,這兩款新藥都將面臨激烈的競爭格局,市場上已存在多款同類產品。 在持續的新管線研發投入之下,軒竹生物長期處於虧損之中。招股書顯示,2022年及2023年、2024年上半年,軒竹生物分別產生淨虧損5.12億元、3.01億元及1.11億元,同期的研發支出分別為4.01億元、2.39億元和7,442.6萬元,研發開支正在快速縮減。這或許與軒竹生物日漸捉襟見肘的資金狀況有關,截至2024年6月底,軒竹生物所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同比銳減89.5%至2,533.9萬元。招股書稱,公司有足夠的營運資金支付未來至少12個月內至少125%的成本。 作為持有軒竹生物56.47%股份的母公司,四環醫藥是為軒竹生物運營資金的主要提供方。除此之外,軒竹生物曾在2021年完成A-1輪、A-2輪和B輪融資,2021年底最後一輪融資的投後估值為39億元。在2022年9月,軒竹生物擬在科創板上市,但是在經歷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兩輪問詢後,軒竹生物的上市申請在2023年3月被暫緩,直到今年5月,公司選擇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 母公司財務狀況不佳 在分拆公告中,四環醫藥特別強調,分拆後,本公司可以將公司的現有資金與資源專注於培育和發展高增長的醫美業務及其他新業務。四環醫藥自身盈利狀況不佳,不僅營收逐年下滑,自2022年以來更是連年虧損。2022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四環醫藥的營收分別為21.81億元、18.61億元、9.50億元,公司擁有人淨虧損分別為19.15億元、5,401.7萬元和3,342.4萬元。 四環醫藥是一間老牌藥企,曾是中國最大的心腦血管處方藥物供貨商之一。在仿制藥面臨集體採購壓力、創新藥蓄勢待發的背景下,四環醫藥選擇向醫美板塊發力,通過獨家代理肉毒素「樂提葆」建立醫美的渠道和銷售隊伍,再通過自主研發或者引進的方式推出玻尿酸、黃金微針膠原敷料等產品。今年上半年,醫美業務取得收入3.23億元,同比上升66.4%,佔總收入比例提升至34.0%。 招股書顯示,在港股遞表前,除了上海雲鋅之外的其餘12名B輪投資者將所持的軒竹生物股份以總價7.55億元出售給控股股東四環醫藥,相較其2021年融資時的價格而言,年回報率為8%,這批投資者包括陽光人壽、中銀資本等機構資本。 當四環醫藥成功轉型醫美行業,創新藥板塊對集團整體業務的協同作用下降,此時選擇拆分軒竹生物不僅能降低長期輸血的財務壓力,也能將更多資源投入新業務,但軒竹生物上市後的商業化回報,仍高度依賴新產品的市場拓展,建議投資者繼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