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AI.US
Hesai sues Defense Department

這家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已提出動議,要求推翻美國國防部認定禾賽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裁定

重點:

  • 自1月美國國防部將禾賽列入“中國涉軍企業”清單以來,禾賽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的股票已下跌42%
  • 這家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正透過訟訴要求從清單中移出,其首席執行官表示,今年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將大幅下降

譚英

2023年初,禾賽科技((HSAI.US)在納斯達克公開募股,籌集資金1.9億美元,是近兩年時間里,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集資規模最大的其中一個案,一些人因此預測,此類IPO即將回歸。公司也是首批在境外上市的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商,佔全球激光探測與測距(LiDAR,簡稱激光雷達)技術市場約47%的份額。其股票在上市交易首日上漲10.8%,似預示著前途光明。

時間快進到一年半後的現在,禾賽早期的盛景已褪去,面臨著政治和自動駕駛市場發展速度不及預期的雙重壓力。

早在2023年11月,該公司就首次陷入政治困境,當時美國政界人士呼籲美國商務部和國防部,阻止有敵對國家支持生產的激光雷達公司進入美國。隨後,美國防部在1月底指控禾賽是一家中國“軍民融合”公司,就在不久前,禾賽在密歇根州註冊了一家名為“American Lidar”的公司。

禾賽一直在爭取從美國國防部的清單中除名,最近一次是7月3日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向美國國防部提出簡易判決動議。其法律團隊來自著名的艾金∙崗波律師事務所(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認為美國防部的裁定「武斷」、「不合邏輯且違法」,並要求撤銷這一裁定。

在最新和早期的回應中,禾賽稱其對中國國防工業的基礎沒有任何貢獻,只研發用於民用和商用車的技術。被列入美國防部的1260H清單並沒有讓禾賽受到任何具體處罰,比如禁止與美國合作夥伴合作。但此舉發出了一種警告信號,可能會讓其他公司不願成為其供應商、客戶或研發合作夥伴。

禾賽的律師在收到的備忘錄副本中,詳細說明美國國防部的裁定,他們被告知「已進入……處理隊列」,排在大約3,178個待處理申請之後,預估處理的時間為2024年8月。禾賽在最新文件中表示,在公司申訴後,備忘錄於5月公佈,顯示被列入清單的法律依據,是其與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監管機構工業和信息化部(MIIT)有關聯。

在一起發生在2021年的著名類似案件中,智能手機製造商小米(1810.HK)在被美國防部,列入被指控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公司清單後成功上訴。在那起案件中,美國國防部後來承認,它是在得知小米創始人雷軍也被中國工信部,譽為“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後做出的裁定。

雖然此類爭鬥似乎只是給中美商業的持續政治化增加了數據點,但這類事件對單個公司而言可能意義重大。本月提交最新動議後,禾賽的股價小幅上漲2%。但自IPO以來,該股已下跌近81%,年初至今已下跌48.6%,僅今年一年,公司市值就蒸發了5億多美元。

自動駕駛熱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興起,禾賽所涉足的激光雷達技術,在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這種技術應用廣泛,從無人駕駛出租車到高端電動車。此外還有無人駕駛卡車、無人清掃車和機器人送貨員,所有這些產品都需要用激光來幫助導航,和避開路上的障礙物。禾賽去年超過92%的收入來自激光雷達產品,1.4%來自氣體檢測產品,其餘大部分來自工程設計和開發服務。

在5月份的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CEO李一帆將美國國防部的調查結果,歸咎於競爭對手提供的錯誤信息。但投資者可能會將這場爭執,視為禾賽在美國市場前景變暗的又一步。

李一帆估計今年的收入在3.5億至4億美元間,比公司之前的預測低5,000萬美元。儘管2023年北美銷售額達到7.48億元,佔禾賽銷售額的40%,但李一帆表示,2024年該區域的銷售額可能僅佔總收入的20%。

也不全是壞消息。在電話會議上,李一帆預計今年的激光雷達銷量將達到50萬台,是2023年22.21萬台的一倍多。一季度,汽車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產品交付量為52,462台,同比增長86.1%。激光雷達總交付量為59,101台,同比增長69.7%。除了激光雷達,禾賽還銷售機器人氣體檢測系統,這構成了其餘的收入。

李一帆表示,受無人駕駛出租車行業需求疲軟影響,禾賽一季度淨收入3.59億元,同比下降16.5%,與上一季度37%的增幅形成鮮明對比。綜合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37.8%,上升1個百分點至38.8%,淨虧損從2023年一季度的1.19億元,收窄至2024年的1.07億元。李一帆還公佈了近期與兩家新的全球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OEM)的合作,在全球前十大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中,有六家是禾賽的客戶。

「隨著市場份額和交付量不斷增長,我們每台激光雷達產品的生產成本會降低,提高我們在價值成本方面的競爭優勢,並使我們提供給合作夥伴的建議時更具吸引力。李一帆在電話會議上說道:「此外,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和實施的飛輪戰略,使我們距離實現盈利更近了。」

儘管投資者普遍對禾賽持悲觀態度,但分析機構基本上仍樂觀。今年6月,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八家分析機構中,有七家對該公司的評級為“買入”或“強力買入”,儘管一季度增長緩慢,但它們還是預計今年該公司的收入將增長40%。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競爭對手Ouster(OUST.US)去年曾起訴禾賽侵犯專利,該公司同樣處於虧損狀態,但其估值更高,市銷率(P/S)為3.53倍,而禾賽為2.43倍。在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八家跟蹤Ouster的分析機構中,只有四家給出了“買入”的評級,另外四家對其的評級為“持有”。這表明,對禾賽的評級更高,是認為該公司的股價被低估了。

新聞

Glass tycoon unfazed by Trump: Fuyao Glass’s net profit surges by nearly 50% in the first quarter

玻璃大王無懼特朗普 福耀玻璃首季純利升近五成

曾是中美製造業合作典範的福耀玻璃,在關稅風暴中仍能站穩腳跟,在汽車市場復蘇的帶動下持續盈利 重點: 公司一季度淨利大增46.25%至20.3億元 供美產品本地生產率達70%   李世達 在「中國製造」的大範疇裡,曹德旺創辦的福耀玻璃無疑是一個典範,曹德旺從福建小鄉鎮出發,憑藉一塊玻璃,敲開世界汽車工業的大門。然而,過去因在美建廠被譽為「中美製造合作典範」的福耀,去年一度遭美國執法機構調查,「中美合作」的大敘事也遭遇關稅戰的挑戰。儘管如此,福耀玻璃仍能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全球汽車玻璃龍頭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606.HK; 600660.SH)近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收入99.1億元(13.55億美元),同比增加12.16%;股東應佔溢利20.3億元,同比大增46.25%。公司表示,盈利增加主要受益於收入增長較快,以及匯兌收益增加。受到業績激勵,福耀港股績後兩日反彈近9%,基本收復對等關稅帶來的跌幅,過去一年累升29.6%。 福耀玻璃的故事要從1987年說起,當年41歲的曹德旺,在福建福清接手一家瀕臨倒閉的鄉鎮玻璃廠,從給卡車生產擋風玻璃起步,創立了福耀玻璃。 彼時中國汽車工業尚未起飛,進口玻璃價格高昂、依賴國外,曹德旺毅然投入研發,成功打破外資壟斷,逐步打入一汽、上汽等車廠供應鏈。2001年,福耀進入國際市場,拿下通用汽車訂單,成為全球主流汽車品牌供應商,並於2014年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超7億美元設廠,成為當時中國製造業最大一筆赴美投資,後來還被拍成紀錄片《美國工廠》。 如今的福耀玻璃,全球汽車玻璃市佔率超40%,在中國汽車玻璃市場市佔超70%。為奔馳、寶馬、奧迪、通用、豐田、大眾等眾多世界知名汽車品牌及中國車廠提供汽車玻璃。 汽車玻璃不只是玻璃 汽車玻璃雖屬傳統產業,在智能化浪潮中也迎來技術革新與價值重估。隨著汽車產業快速變革,對玻璃的需求也在不斷升級。福耀不再只是「做玻璃」,而是跟著整車廠開發天幕玻璃、可調光玻璃、HUD抬頭顯示玻璃等高附加值產品。例如,特斯拉Model Y配備的全景天幕玻璃,就由福耀供應。 此外,隨著SUV車型與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提升,單車玻璃使用面積也越來越大,從4平方米提升至逾5平方米,價格與毛利同步成長,汽車玻璃已從低技術產品轉型為結構功能融合的新賽道。 根據2024年報,公司智能全景天幕玻璃、可調光玻璃、抬頭顯示玻璃、輕量化超薄玻璃等高附加值產品佔比,較上年同期上升5.02個百分點。同期汽車玻璃客單價(ASP)增長7.5%至每平方米229.11元,帶動整體毛利率提升。去年度公司毛利率35.5%,較2022年的32.7%增長2.8個百分點。 今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微降至約35.4%,主要是因為公司會計準則變化。此外,首季度銷售費用同比下降22.9%,管理費用下降3.8%,也助力淨利潤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一季度公司應收帳款年增12.4%,來到72.88億元,約佔去年度淨利潤97.2%。公司表示,雖然應收帳款增加,但回款效率高、並有保險保障,風險可控。 「關稅影響不大」 為了應對貿易戰與關稅不確定性,福耀早在多年前就啟動了「本地生產、本地服務」戰略,在美國、德國、俄羅斯、摩洛哥等地設廠,將產能分散到全球,這也成為其抵禦關稅衝擊的重要屏障。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佔比約44.8%,與2023年的45%相若。 曹德旺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目前,福耀玻璃供應美國的產品中,美國本土生產率達到了70%。認為美國的關稅政策影響不大。對於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曹德旺在2018年就領教過。當時他表示「不管美國加多少稅,反正不賺錢我是不賣」,認為只要需求在,加稅就不能解決問題。 美銀認為公司已將大部分關稅影響增加轉嫁給客戶,訂單狀況仍然穩定,未來兩個月預期不受影響。高盛則指,集團的生產線遍布全球不同地區,加上在市場上具領先地位,有望在汽車供應鏈行業保持穩健經營,維持「買入」評級。 從市盈率看,福耀玻璃目前約為16.3倍,略高於聖戈班(SGO.PA)的15.9倍與信義玻璃(0868.HK)的8.9倍。作為汽車玻璃的行業龍頭,福耀仍握有主動優勢,其全球化布局能夠有效應對風險,隨著智能汽車滲透率提升,業績持續增長可以預期,對投資人來說仍具吸引力。

簡訊:鷹瞳科技H股全流通獲批

眼科影像識別方案提供商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251.HK)周一公布,已收到中國證監會發出的備案通知書,完成其合共5015.1萬股未上市股份實施H股全流通的備案。股份轉換涉及26位股東。 成立於2015年的鷹瞳科技主要提供眼科影像識別方案,去年7月宣布研發萬語醫療大模型,從單一影像診斷向全科醫療問答、健康管理領域延伸。今年2月,萬語醫療大模型完成升級並接入DeepSeek R1模型。 公司去年收入按年下跌23.3%至1.56億元(2,100萬美元),虧損由2023年的1.33億元擴大至2.55億元。公司股價自2021年11月上市以來累跌83.22%,今年至今則跌7.9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ovosense makes automotive chips

持續虧損現金流失 納芯微前景不樂觀

去年現金儲備和利潤率大幅下滑,導致這家模擬芯片製造商陷入虧損 重點: 納芯微已提交港股上市申請,去年的一宗收購推動其營收強勁增長,但公司仍連續兩年錄得虧損 中國對美芯片製造商加徵關稅或為該公司帶來短期利好,去年美企佔據中國模擬芯片市場22%的份額 陽歌 儘管美國試圖孤立中國新興的微芯片行業,但該行業仍深度參與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這一嚴峻現實,在模擬芯片製造商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688052.SH)顯露無遺,這家2022年登陸滬市科創板的企業,正尋求赴港上市。 納芯微並非初創企業,其歷史可追溯到2013年。上周五提交給港交所的上市文件顯示,公司在這期間至少部分時間是盈利的,最近的一次年度盈利是在2022年。但自那之後,公司毛利率急劇下滑,因隨著疫情期間的嚴重短缺導致近年來全球芯片產能大幅擴張,其面臨激烈的競爭。 雖然納芯微目前的處境看起來並不樂觀,但不斷升溫的中美貿易戰或將成為該公司的一根潛在救命稻草,因為納芯微的產品主要在國內市場銷售,而由於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進口產品突面臨高達125%的關稅。 這或許對納芯微有利,因為上市文件顯示,中國市場15大模擬芯片銷售商中有五家來自美國,約佔銷售額的22%。如果關稅持續存在,這些美國公司的芯片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促使買家轉向生產較便宜的中國本土公司,以及亞洲和歐洲的芯片產品。 納芯微指出,目前情況還不確定,中國正在梳理「美國製造」芯片的具體定義,因為許多芯片製造商實際上只是設計公司,它們的產品是按照合同約定,由台灣、日本、新加坡和歐洲等地的第三方公司生產的。 納芯微在申請書中稱:「2025年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佈通知,闡明瞭與進口報關和關稅收費相關的半導體原產國判定規則。根據該通知,晶圓製造國將被視為原產國,而不論芯片在何處進行封裝。」 顯然,很多問題仍懸而未決,包括關稅是會長期維持下去,還是僅僅是一種談判策略,如果中美達成新的貿易協定便會迅速取消。由於大多數美國芯片製造商使用的是其他國家的生產合作夥伴,因此它們的產品也可能完全不受關稅影響。 雖然關稅可能會在中短期內給納芯微減輕一些壓力,但該公司的現狀看起來並不太樂觀。這體現在其在上海掛牌交易的股票上,該股較2022年的IPO價格下跌了約17%。模擬芯片製造商的技術含量低於數字芯片製造商,由於面臨激烈的競爭,目前估值普遍較低。 總部位於中國的貝克微(2149.HK)的市銷率為4.6倍,自2023年12月IPO以來其股價已上漲73%。全球領先的亞德諾 (ADI.US) 市銷率高達10.4倍,而規模較小的思佳訊(SWKS.US)市銷率僅為2.46倍。若在香港上市,按貝克微市銷率計,則納芯微市值約為90億元(12.3 億美元)。 侵蝕利潤空間 雖然納芯微可能因香港投資者追捧中國芯片板塊而獲得更高估值,但這家公司的基本面實則乏善可陳。由於競爭激烈,其營收從2022年的16.7億元驟降22%至2023年的13.1億元。儘管去年營收強勢反彈50%至近20億元,但這一躍升幾乎完全歸因於收購麥歌恩的交易。 與此同時,公司的銷售成本,也就是每塊芯片的生產成本,在營收中的佔比持續攀升,從2022年的51.5%增至去年的72%。這嚴重擠壓了公司的利潤空間,毛利率從上年的48.5%暴跌至2024年的僅28%。 公司表示:「近年來,來自國際領導公司的價格競爭加劇,已對中國公司的業務造成挑戰,使得他們調整定價,並影響其盈利能力。」 隨著利潤空間遭到擠壓,公司在2023年陷入虧損,去年更出現現金流為負值的情況。根據財報數據,2024年淨虧損擴大至4.03億元,較上年的3.05億元進一步惡化。伴隨虧損加劇與現金流持續惡化,公司現金儲備從2023年末的17.5億元銳減至去年末的僅10億元。 這並不是說納芯微毫無亮點可言,從產品結構來看,公司確實展現出相對均衡的佈局,客戶群體也較為多元。其芯片產品主要面向三大領域:汽車電子、能源與自動化,以及消費電子。能源與自動化板塊的營收佔比已從2022年的70%降至50%,同期汽車芯片業務佔比從23%提升至37%,消費電子芯片也從7.6%增長至13.5%。 公司的客戶結構也趨於多元化,前五大客戶的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43.8%降至去年的36.9%,不過這一改善至少部分得益於其收購了麥歌恩。納芯微還強調,它已成為中國汽車模擬芯片市場的本土龍頭,整體市場份額位居第二。 歸根結底,由於身處產能過剩、競爭慘烈的細分賽道,納芯微看起來並不令人振奮。儘管對美國芯片徵收關稅的政策或許會讓其獲得一定喘息,但可能是短暫的。由於旗下芯片產品技術門檻較低,加上此技術相對成熟,在中國全力攻堅高端芯片的背景下,公司恐難獲得可觀的額外政策扶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順豐首季業績盈收雙升

物流企業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936.HK, 002352.SZ)周一公布首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上升6.9%至698億元人民幣(下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利潤為22.3億元,按年升16.9%。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利潤為19.7億元,按年升19%。 首季度實現總件量35.6億票,同比增長19.7%。當中速運物流受惠於公司完善產品矩陣,以及強化服務競爭力,收入同比增長7.2%。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9%,主要受惠於公司持續加強國際網路能力建設。 周二順豐開市升1.3%報37.8港元,現股價較公司去年上市定價高1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