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網上保險公司去年業績採用IFRS第9號金融工具的新會計準則,放大了投資收益差勁對業績的負面影響

重點:

  • 眾安在綫去年投資收益大降,加上錄得匯兌虧損,預告淨虧損達13億至15億元
  • 公司去年總保費收入約236.5億元,按年增長約16%,其中下半年總保費按年增速為上半年的三倍多

羅小芹

網上保險公眾安在綫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6060.HK)近年業績大起大落,原因是受到投資收益表現的直接影響,可以說「成也投資,敗也投資」,但這並非健康現象。

該公司於2月17日發出盈利警告,預告去年度轉盈為虧,淨虧損介乎13億元至15億元之間,遠差於2021年的11.65億元淨利潤。如果減去上半年的6.22億元虧損額,意味下半年虧損約為6.78億元至8.78億元,高於市場預期的6.6億至7.5億元。

公司解釋,淨虧損的主因是投資收益大幅下降,一方面與去年資本市場整體低迷有關,另方面是自2022年1月1日起採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第9號「金融工具」,替代IFRS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導致投資收益對當期淨利潤的貢獻減少約10億元至12億元。

另一原因是去年美元匯價表現強勢,以美元計價的應付債券產生未實現的匯兌損失,按淨虧損的預測與淨利潤貢獻的減少計算差額,匯兌損失估計約3億元。

眾安在綫去年採用了IFRS 9「金融工具」,這項會計政策變更對去年度業績有重大影響。

回顧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觸發金融海嘯,當時財務報表呈現的金融工具損失遠低於實際損失,被各界狠批財報未能及時反映金融業者的營運實況,有需要進行改革,結果催生了IFRS 9「金融工具」新會計準則的出現,而香港於2018年後起的財政年度,亦正式採納這項新準則。

2021年,眾安在綫重新評估在港開業的子公司眾安銀行,認定其業務不再主要與保險有關,因此去年1月1日起採用IFRS 9「金融工具」,意味金融工具的公允值變動將更受金融市場動盪所影響,幸好這種影響僅屬一次性。

大行估計今年扭虧

根據眾安在綫去年的中期報告顯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由2021年12月31日的118.1億元調整為2022年1月1日的232.8億元,意味單單上半年影響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已大增114.7億元。由於去年資本市場整體低迷,這部分金融資產的潛在損失首度反映在損益表上。

瑞信估計,如果撇除引入IFRS 9「金融工具」的影響,去年眾安在綫實際淨虧損為3億元。受惠於產品創新等因素,該行預期今年保費增長或接近20%,並有望扭虧為盈,維持其「中性」評級,目標價23港元。事實上,在眾安在綫公布盈警後的之後一個交易日,其股價反而大漲8.2%,反映投資者未被虧損數字嚇到,反而較看好其業務運營表現。

除非再有俄烏戰爭等災難性事件出現,否則市場預計今年上半年資本市場將較去年下半年明顯改善。儘管長期利率走勢仍然不太明朗,但美匯指數自去年9月高位114回軟至近期的104,加上中國新冠「清零政策」退場後放水救市,市場風險胃納相對上升,眾安在綫今年上半年投資收益應可錄得不俗增長。

眾安在綫去年總保費收入約236.5億元,按年增長約16%,上下半年總保費收入分別為105.2億元及131.3億元。按增長速度計算,上半年按年增長6.9%,下半年按年增幅高達24.5%,增速是上半年的三倍多。該公司更預計,受益於堅持「有質量地增長」的策略,以及以科技驅動的降本增效,去年承保業務的綜合成本率將較2021年度進一步改善。

科技業務有待改善

網上財產保險業務一向是眾安在綫主要盈利來源,但網上財險分部中以投資收益為主,承保溢利只佔很小比例,由於資本市場低迷及美元升值造成的不利因素,抵銷了承保利潤的不俗增長。以去年上半年為例,總保費錄得105.2億元,但承保溢利僅8,392.9萬元,反觀公允值變動虧損、匯兌虧損及財務費用已分別錄得虧損1.65億元、3.16億元及2.07億元,拖累網上財險分部業務錄3.05億元虧損。

至於集團近年相當注重的科技屬性業務,例如為客戶提供信息技術輸出的科技分部、在香港提供虛銀服務的銀行分部,以及在香港提供保險經紀、生命科技及數字生活保險的其他分部,截至去年中仍未能轉虧為盈。由於眾安在綫將自身定性為網上保險科技公司,但此類科技相關業務仍未成功「止血」,難免會令市場有些失望。

眾安在綫去年錄得虧損,問題不在於償付能力不足,財務指標亦高於監管要求,只是盈利表現受資本市場困擾。該公司目前的市銷率為1.19倍,較另外兩家網上保險平台慧澤(HUIZ.US)及泛華(FANH.US)的0.21倍和1.05倍為高,但遠遠落後於水滴公司(WDH.US)的3.01倍,這可能與後者未有投資金融市場、並連續三個季度獲得淨利潤有關。

雖然眾安在綫今年被看好能重新獲利,但長遠還是要好好梳理其科技、銀行及其他分部業務,才能增加投資者的信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極氪私有化獲股東大比數通過

電動車(EV)製造商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周一表示,大多數股東投票通過私有化要約,有96.8%支持該交易。 極氪於5月首次宣布私有化計劃,由在港上市的吉利汽車(0175.HK)牽頭的集團,對該公司每股美國存托憑證(ADS)出價25.66美元。但部分股東抗議價格過低後,吉利在7月將收購價上調至每美國存托憑證26.87美元。 此次私有化發生在極氪於2023年5月在紐約IPO籌集4.4億美元之後不到兩年,極氪及吉利汽車均隸屬於吉利集團,旗下其他上市公司包括汽車製造商沃爾沃(VOLCAR-B.ST)和路特斯(Lotus Technology)(LOT.US),以及汽車技術公司億咖通科技(ECX.US)。 公告發布後,極氪股價於周一上漲2%,周二又上漲0.7%,收於29.88美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鵬通過麥格納代工 實現歐洲量產

電動車製造商小鵬汽車有限公司(XPEV.US; 9868.HK)周一宣布,將透過麥格納(Magna Steyr)奧地利工廠實現在歐洲的本地化生產,首批小鵬G6與G9已於該廠順利下線,相關專案預計於2025年第三季全面啟動。 據財新報道,麥格納是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亦為多家整車企業提供代工服務,累計生產逾400萬輛汽車。小鵬表示,看重麥格納在零部件、系統及整車領域的綜合能力與供應鏈網路,能快速推動本地化落地,未來將在奧地利投產更多純電轎車與SUV車型。 代工並非小鵬首次嘗試。2017年,小鵬曾與海馬汽車合作,代工生產首款G3車型。董事長何小鵬亦坦言,公司在中國市場起步即採代工模式,在歐洲延續此策略並不意外。 對中國新能源車企而言,歐洲是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2024年新車註冊量達1063萬輛,其中純電動車註冊量同比大增22%。然而,隨歐盟自2024年10月底對中製電動車加徵最高35.3%反補貼關稅,本地化生產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比亞迪(1211.HK; 002594.SZ)、零跑(9863.HK)、廣汽(02238.HK;601238.SH)等亦相繼公布歐洲建廠或代工計畫,與小鵬一樣積極搶佔市場先機。 小鵬港股週二收升1.8%,報84.8港元。年初至今累升81.4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食髓知味 博雅斥2.2億續購比特幣

網絡遊戲開發商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0434.HK)周二公布,在本月15及16日間,斥資2.19億元購入245枚比特幣。 收購比特幣的資金,主要來自今年公司多次配股所得。截至公告日,博雅持有3,925枚比特幣,平均每枚購入價為66,094美元。 公司表示進一步購入比特幣,是持續對Web3遊戲及Web3基礎設施研發進行投入,並擴大Web3核心戰略資產儲備,以及繼續在該領域進行項目投資和戰略合作。 博雅周三開市升1.2%報7.4元,公司過去半年股價上升9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lowing Cloud taps placement to ease pressure as metaverse halo fades

元宇宙光環褪去 飛天雲動配股減壓

曾以「元宇宙第一股」光環上市的飛天雲動,如今靠配股集資紓緩資金壓力 重點: 上半年由盈轉虧1.2億元,主力營銷收入年減33% 截至6月底,現金與銀行結餘僅餘2,100萬元,四個月內兩度配股集資   李世達 一家公司在半年內兩度配股集資,對市場來說通常不是好訊號,一方面顯示公司財務或跟不上業務發展,二來投資人對於持股一再被稀釋,大多不會太開心。 從事數字營銷與內容服務的飛天雲動科技有限公司( 6610.HK),近日在四個月內第二次配股集資。據公告,配售最多4.334億股股份,佔擴大後股本約16.67%,配售價每股0.174元,較前一交易日收市價折讓約19.82%,所得款項淨額約7,453萬港元。 這筆款項中約六成將用於從媒體平台或媒體代理購買流量,其餘則用做研發與一般營運資金,研發部分包括算法與數據分析、數字人平台、人工智能、動作捕捉及XR相關技術的開發等。而在不到四個月前的5月,公司才剛完成3.61億股的配售,淨籌約7,100萬港元,用途與今次一樣是購買流量與研發。 時光回到三年前,飛天雲動享受著「元宇宙第一股」的光環登陸港交所,當時主打AR/VR營銷與內容服務,成功搭上當時最火熱的「元宇宙」題材。掛牌首日股價開盤2.21港元,短短一個月內衝上5.21港元的高位,當時投資人相信,這家公司或將乘著「元宇宙」的浪潮開啟高速增長。 元宇宙光環不再 三年過去,故事卻完全相反,飛天雲動股價長期跌破1港元,如今只剩下0.2港元多一點的水平,從天堂跌落地獄。 飛天雲動最初是一家移動端廣告與數字營銷服務商,核心模式是購買流量再設計互動廣告方案賺取服務費。隨著智能手機普及,公司快速壯大,2019至2021年間收入從2.5億元增至12.5億元,淨利潤同步增長至2.6億元。為了尋找新故事,公司在2015年前後開始嘗試把AR/VR特效融入廣告場景,逐步搭建「AR/VR營銷+AR/VR內容+SaaS平台」的業務架構。這一轉型,為它戴上了「元宇宙」的光環。 然而,光環背後,其業務內核並未真正改變。公司收入仍以廣告營銷為主,與元宇宙產業鏈上的硬件巨頭Meta、蘋果或平台型公司不同,它缺乏能構築長期壁壘的核心技術。當元宇宙概念退潮,硬件與平台仍能吸走流量與資金,飛天雲動卻失去了敘事優勢。 此外,互聯網與電商大客戶縮減預算,單客投放額下降,以及流量成本上升,都讓公司的經營壓力大大增加。 2024年公司收入9.95億元,同比下滑20%,淨虧損4,370萬元,結束多年盈利。主力的AR/VR營銷服務收入由8.45億元跌至5.73億元,客戶投放金額普遍下滑,毛利率由前一年的33.8%降至20.1%。 今年上半年收入跌15%至3.8億元,期內虧損1.2億元,去年同期盈利6,347萬元。核心營銷收入僅2.15億元,年減33.5%,單客投放額下降24%,流失了汽車等重要客戶。與此同時,公司應收賬款減值高達8,500萬元。 連續虧損 現金告急 雖然公司在AR/VR內容端仍有亮點,上半年收入增長12.6%,單專案價格提升60%,新興的數字人與短劇業務也有數倍成長,但基數太小,無法對沖主營業務的下跌。 正因如此,公司依賴資本市場補血。在5月中旬配股集資後,截至6月底,公司現金與銀行結餘僅剩下2,100萬元,顯示資金壓力相當大。市場有理由擔心這只是一場無止境的循環。 或許是利空早已出盡,也或者是AI與數字人研發投入說到點上,配股消息公布後首個交易日,飛天雲動股價不跌反漲,收報0.229港元,升幅5.53%。 不過,這難掩公司基本面的困境。AR/VR應用確實還有增長空間,例如數字文旅、沉浸式展覽、AI數字人等領域。但競爭者眾多,飛天雲動既沒有硬件優勢,也沒有平台效應。只能寄望於快速產品化、平台化,並提高毛利率。 本質上飛天雲動仍是一家廣告公司,市銷率僅有約0.4倍,遠低於新傳企劃(1284.HK)的1.6倍,其盈利模式與的財務壓力難以構築起投資者的想像,如果在技術上不能取得更多突破,單靠營銷投入爭取客戶恐非長久之計。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