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NE.US 6160.HK 688235.SHG
The innovative drug maker’s product revenue rose 82% to $747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with its star drug on pace to possibly net $2 billion for the year.

這家創新藥生產商今年第一季來自產品銷售的收入達到7.47億美元,按年增長82%,王牌產品全年收入有望衝擊20億美元

重點:

  • 百濟神州旗下替雷利珠單抗在第一季的「出海」進程順利,預計下半年在美國上市
  • 當醫藥同行紛紛大裁員,其員工數目反而按年增加1,400人,達到10,600名

 

莫莉

在中國創新藥行業,百濟神州有限公司(BGNE.US; 6160.HK; 688235.SH)是特殊的存在。一方面,這間公司手持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重磅炸彈」藥物(Blockbuster drugs),營收連年創新高;另一方面,它堪稱最捨得花錢投入研發的藥企,公司成立以來長期虧損,何時能為股東帶來盈利回報仍是未知數。

今年5月8日,百濟神州公佈今年第一季財務業績,期內總收入達7.52億美元,按年增長68%,其中來自產品銷售的收入達到7.47億美元,按年大升82%。期內,公司仍錄得2.51億美元淨虧損,但較去年同期的虧損3.48億美元收窄27.9%。財報公佈後,其美股連續兩日上揚,累計漲幅約5%,顯示投資者對這份財報看法積極。

從產品收入來看,百濟神州的王牌產品澤布替尼銷售增長強勁,作為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已經成為同類最優(Best-in-class)藥物,繼去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後,今年第一季銷售額達4.89億美元,全年收入有望衝擊20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貢獻的銷售額達到3.52 億美元,按年上升153%,主要得益於該產品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中的市場份額提升,歐洲市場也亦貢獻6,680 萬美元收入,按年大增243%。

另一款產品替雷利珠單抗的潛力也不可小覷,第一季銷售額為1.45億美元,按年增長26%。雖然增速無法與澤布替尼相比,但替雷利珠單抗在第一季的出海進程順利,獲得多項市場准入批准。歐盟委員會批准該藥物用於治療三項非小細胞肺癌(NSCLC)適應症,包括一線及二線治療。

3月,替雷利珠單抗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既往接受化療後的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二線治療,這也是第二款在美國市場獲批的國產PD-1抗體藥物。替雷利珠單抗當前尚未在歐美市場實現商業化,公司正在自建海外銷售團隊,預計下半年在美國上市,有助進一步擴大收入來源。

目前,百濟神州在研藥物的管線超過60款,覆蓋多種技術平台和藥物模式,包括單抗、雙抗/多抗、ADC、細胞治療、mRNA等,涉及血液瘤以及肺癌、乳腺癌、胃腸癌等實體瘤領域。下一步值得期待的自研管線包括Sonrotoclax,這款BCL-2抑制劑已經開展了4項註冊臨床,包括聯合澤布替尼用於一線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R/R CLL)患者的一項全球關鍵性三期試驗。

逆市擴張 加大投入

在高息環境下,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熱潮冷卻,資本希望創新藥企能更好地平衡規模和盈利之間的關係。有投資者指出,國內龍頭創新藥企業在資本助力下,營收已經做到幾十億元規模,可是仍然在虧損,高度依賴外部輸血,或無法令投資者信服公司能從產業層面實現正回報。

對於何時能實現盈利,百濟神州的管理層一直封口不談,因為公司擁有龐大候選管線,堪稱一台「燒錢機器」。由於臨床前項目推進至臨床、早期臨床項目推進至後期發展階段,第一季的研發支出按年增加13%至4.6億美元。澤布替尼的銷量大增背後,也離不開水漲船高的銷售及管理費用,這部分支出按年上升30%至4.3億美元,而研發費用和銷售管理費用,已占當季收入達61.2%和57.1%。

在連年虧損之下,百濟神州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從2021年底的43.76億美元,降至第一季末的28.07億美元。隨著持續進行候選藥物開發、尋求監管機構批准、擴張生產及製造設施以及商業化在研藥物等,公司的支出還將進一步上升。投行建銀國際在最新研報中指出,考慮到提升產品收入所需的銷售成本,將百濟神州2024至2026財年的銷售和行政成本預測分別上調10%、13%、27%,並且將明年的淨虧損預測上調2%至4.49億美元。

事實上,除了研發和銷售的正常支出外,百濟神州也沒有停下擴張步伐,距離削減成本、實現盈利的道路似乎越來越遠。當醫藥同行紛紛大裁員時,其員工數目卻按年增加1,400人,達到10,600名全職員工。此外,最新財報還披露,百濟神州將投資7,400萬美元,在上海建設一個新的研發中心。

堅定的逆市擴張策略,顯示出百濟神州對自身業務發展以及融資能力的信心,但新藥研發相當艱巨,候選管線藥物中,能否再出現像澤布替尼的重磅炸彈藥品?百濟神州的市銷率約為6倍,低於同樣手握出海PD-1藥物的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的8倍港股市銷率。百濟神州下半年的產品出海道路能否順利、成本控制能否有進一步效果,值得投資者持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金價上升銷售策略奏效 六福預告中期多賺5成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發盈喜,料截至今年九月底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約20%至30%;盈利則大增40%至50%。 根據公司去年中期業績,收入54.5億港元,賺4.17億港元;按此計算,即今年收入介乎65.4億至70.9億港元,盈利約5.8億港元至6.75億港元。 公司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因有效的產品差異化及銷售策略成功,帶動定價首飾產品的銷售大幅增長。此外,盈利上升主要受惠金價上漲、定價首飾產品銷售佔比增加,以及營運槓桿帶動利潤率的提升。 六福周五接近平開報25港元,公司今年以來股價上升74%。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J International keep selling school assets

債務壓力揮之不去 希教國際持續賣校求生

民辦高教寒冬持續,債台高築的希教國際再度出售資產求生 重點: 最新一宗交易雖僅作價1,000萬元,但涉及每年1.2億元貸款回收承諾 3.5 億美元零息可轉債已完成重組並全數贖回,外幣債務風險正式解除    李世達 在中國民辦高教投資熱潮退卻的當下,債台高築的希教國際控股有限公司(1765.HK)仍在出售資產求生。最新一宗交易公告中,公司以1,000萬元出售100%持有的西安倍諾思教育管理有限公司,買方更要負責為倍諾思教育償還希教的3.8億元借款。 但真正具意義的並非交易對價,而是買方承諾自2026年起每年向希教償還1.2億元本金與8%利息的股東貸款,等於替公司在未來幾年鎖定可預期的現金流,協助緩解持續緊絀的財務壓力。 事實上,希教近兩年來已多次出售資產,市場估算累計變現超過23億元,涵蓋江西、甘肅、雲南、上海、蘇州等多個教育項目,構成一條漸次收縮的資產處置路線。過往公告中,公司措辭高度一致:「聚焦優質核心資產」「改善資產負債表」「提升股東回報」。 若說過去的民辦高教是以擴張換增長,如今希教則是以縮表換生存。 零息可轉債拆彈 希教的財務壓力說來話長,但最受關注的是2021年發行的3.5億美元零息可轉債。該債務曾於去年3月遭債權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呈請,同年8月撤回,重組談判即告展開。 今年6月,公司與持有逾56%本金的債權人小組達成原則協議,每1,000美元本金,公司將以610美元提前贖回,並於7月獲95.94%未償本金持有人支持通過,使方案具備約束力。重組已於今年9月11日正式生效,隨後公司於9月25日完成所有尚未清償債券的贖回,意味其外幣債務風險基本解除。 然而,拆彈成功並不代表財務壓力從此消失。根據公司截至今年2月的中期報告,公司淨流動負債達56.27億元,其中計息銀行及其他借款11.3億元,而手頭現金僅約16.16億元。 所幸在財務報表的另一端頗為亮眼。期內收入為21.17億元,按年增長3.6%;股東應佔溢利達3.07億元,大增28.5%,經營現金流亦由上年同期的淨流出轉正至2.71億元,公司運營層面似已重回正軌。 至此,化債仍是最重要議題,資產處置成為去槓桿進程中的核心組件。對此次公司出售的西安倍諾思,公告明言校舍規模與場地難以滿足未來教學需求,若不出售便需額外投入改造資本。從財務角度而言,這是一場在增長與現金流之間的取捨,而在債務仍需時間化解的階段,公司顯然選擇後者。 持續出售邊際資產 今年以來,希教密集處置多項教育資產,從甘肅白銀、江西南昌與樟樹,到陝西西安及廣西桂林的項目,市場估算今年至今涉及的現金回收與債務轉移規模或超8億元。 從已披露公告可見,被剝離的項目普遍具備明顯共通點,包括盈利能力偏弱、部分連續虧損或資產淨值為負,且校舍改造與辦學條件提升需要持續資本投入,投資回收期較長等。 此外,多數項目位於生源增速放緩、民辦本科競爭激烈的二三線地區,招生提升空間有限,難以為集團帶來穩定現金流。出售此類邊際資產成為公司降槓桿與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重要策略,將更多資源集中於具規模與學科優勢的核心辦學集群。 出售消息公布後首個交易日,希教股價下挫7.83%,收報0.2港元,今年以來仍錄約37%升幅,跑贏大市。市場的定價邏輯亦相對清晰:在零息可轉債拆彈後,公司不再面臨外幣債務違約風險,但能否持續推動資產處置回款,並有效用於補強資本結構,將決定估值能否修復。 希教目前追蹤市盈率約3.6倍,仍低於民生教育(1569.HK)的6.7倍及中教控股(0839.HK)的27.4倍。這種折讓反映市場對槓桿與現金流的不確定性,但若未來幾次處置交易能順利收回貸款及對價,尤其在流動性偏緊的周期下逐步改善負債結構,估值曲線仍可能出現修復空間。 對希教而言,出售資產只是漫長去槓桿的中場。在人口負增長、生源分流與監管審慎成為常態的背景下,民辦高教再難以依靠複製校區達成估值提升,如何打造具學科壁壘、區位優勢與穩定現金回收能力的資產,是獲得市場定價主導權的關鍵。希教目前估值仍處低位,具一定情緒修復可能,但相信會是一場耐力賽。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通快遞第三季淨利增長5% 下調全年業務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遞(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錄得收入118.65億元(16.66億美元),按年升11.1%,淨利潤25.24億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計,公司收入345.88億元,按年升10.29%。淨利潤64.55億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遞包裹量為95.7億件,按年增長9.8%。期內包裹量增長及包裹單價增長1.7%,帶動核心快遞服務收入增長11.6%。受惠於電子商務退貨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銷機構產生的直客業務收入增長141.2%。同期毛利率則按年跌6.3個百分點至24.9%。 此外,公司下調了年度指引,將全年包裹量預計由原本的388億至401億件,下調至介於382億至387億件之間,按年增長12.3%至13.8%。 中通快遞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48.4港元,升0.6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LX is a vaping company

霧芯出海雖見成效 市場監管隱憂未消

公司表示,第三季度海外市場貢獻了逾七成營收,遠高於深具挑戰的中國本土市場 重點: 透過在亞洲與歐洲的併購活動,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大增49%,帶動股價上揚 由於營收增幅大於生產成本的小幅上升,公司本季毛利率提高了4個百分點   譚英 王穎(Kate)可說是全球電子煙產業中最具魅力的CEO。她曾任職於滴滴全球、Uber中國及貝恩公司,並擁有哥倫比亞大學MBA。因同事父親癌症過世,她意識到電子煙能幫助吸煙者擺脫傳統紙煙的潛力,遂創立了自己的公司——霧芯科技(RLX.US)。在 2021年全球電子煙熱潮高峰時,霧芯科技於紐約上市,市值一度接近350億美元。 霧芯科技的業務也在同一年見頂,錄得85億元(12 億美元)收入及20億元淨利。不過,中國當時已開始加強監管電子煙,推出新稅項與多項限制,使霧芯科技營收在2023年跌至僅12億元的低點。正是在這段期間,王穎開始將重心轉向海外市場。儘管海外也有監管收緊,但相較於中國的國營煙草壟斷市場,海外缺少強力競爭者,環境反而更友善。 而事實也逐季證明王穎的判斷正確。最新例證來自霧芯科技上周公布的第三季度業績:雖然當季收入11.3億元(1.59 億美元)仍遠低於高峰期,但已按年大增近50%。公司的毛利率亦按年提升4個百分點至31.2%,淨利潤則上升22%至2.068億元。 王穎表示:「這份成績證明我們全球化策略的可擴展性,以及保障我們在電子霧化領域領先地位的卓越技術創新。」她補充,目前公司超過七成收入來自海外市場。 霧芯科技本季度營收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3月收購的一家歐洲電子煙公司,並首次納入合併報表。此外,首席財務官陸超表示,亞洲市場同樣錄得「強勁的有機增長」。 更令投資者振奮的是,霧芯科技宣布每份美國存託憑證(ADS)派發0.1美元的現金股息。連同截至9月30日已回購的3億美元股份,陸超表示,霧芯科技透過回購與派息已合共向股東返還逾5億美元。 接二連三的利好消息刺激霧芯科技股價大漲,消息公布後股價勁升10.3%至 2.57美元,成為當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表現最亮眼的股票之一。不過,公司目前 32億美元的市值,仍不足高峰時的十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約31.5倍,仍屬相當高。 雅虎財經調查的分析師對霧芯科技普遍持正面態度,儘管公司在幾乎所有主要市場都面臨嚴格監管。在五名分析師中,有四人給予「買入」評級,僅一人建議「持有」。 與同業相比,霧芯科技的表現同樣突出。生產霧化彈、一次性電子煙及電池的 Ispire Technology(ISPR.US),自2023年4月上市以來市值已蒸發76%,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而以代工為主的思摩爾國際(6969.HK),現時股價僅為上市時的四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仍高達約60倍,估值甚至比霧芯科技更高。 中國市場依賴度下降 霧芯科技最新業績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其營收重心正快速從原本的中國市場轉移。一年前,亞太地區五個國家的收入仍佔當季總營收的一半以上。王穎表示,海外市場佔比持續擴大,如今中國僅佔公司整體收入的 29%。 除了歐洲新子公司的收入外,王穎將本季亮眼表現歸功於公司在亞太地區推行的授權連鎖零售模式,將獨立大型門店整合至「統一品牌體系,提高零售執行力、提升品牌能見度,並強化用戶體驗」。 在其最大市場之一的印尼,霧芯科技自稱是當地封閉式霧化設備的銷量領頭羊。公司正在推動「零加盟費」的授權連鎖模式,並認為這一模式具有龐大發展潛力。根據 ECigIntelligence 數據,2020 年印尼有 6,730 萬名吸菸者,但僅有 155 萬名電子煙使用者;相比之下,菲律賓當年有 2,450 萬吸菸者與 190 萬電子煙使用者。該來源指出,2018 至 2024 年間,印尼電子煙使用量增長達 110%。 根據宣傳資料,霧芯科技旗下的悅刻(RELX)品牌在全球共有1.5萬個銷售點,其中歐洲最多,達10,842個;印尼以6,577個銷售點位居第二。 王穎表示,她相信隨著更多紙煙用戶轉向電子產品、遠離煙草,電子煙市場仍將持續擴張。根據Statista數據,今年全球紙煙市場營收預計達8,728億美元,年增率約2.39%;電子煙市場規模預計為272億美元,增速更高、達3.69%,似乎印證了她的信心。 然而,監管仍是電子煙行業最大的變數之一。印尼去年實施的新國家規定,幾乎將電子煙視同紙煙管理,要求包裝警示,並將最低購買年齡設為21歲(高於紙菸的18歲)。泰國、新加坡、柬埔寨及老撾則全面禁止電子煙產品。香港自 2022 年起亦禁止電子煙、霧化器、煙油及加熱不燃燒產品。日本也有類似限制,僅韓國相對寬鬆。 此外,美國對多國徵收的關稅,也讓原材料與成品供應鏈面臨更大的波動與不確定性,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產品。霧芯科技目前在其總部深圳擁有自己的煙油工廠。但隨著全球零售網絡擴張、試圖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美國針對中國的關稅,可能迫使公司將生產線轉往海外。競爭對手Ispire已率先採取此策略,其霧化硬件現於馬來西亞生產。 展望未來,監管與關稅仍可能是霧芯科技面臨的兩大主要挑戰,但最劇烈的衝擊或許已經過去。這至少可能為霧芯科技帶來更清晰的前景,有助於公司在電子煙產業逐步成熟,並與傳統煙草產品共同在市場中找到定位,能更順利地維持公司的營運。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