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6.HK

香港生力啤酒廠有限公司(0236.HK)周一公布,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上升3.2%至3.9億美元,淨利潤勁增31.9%達4,960萬美元,因中國大陸及菲律賓市場的增長有效對衝了香港地區的業績下滑。

展望後市,公司表示對核心市場持續增長前景保持「審慎樂觀」態度。公司聲明稱:「儘管香港及華南地區的經濟指標顯示持續復蘇的跡象,我們仍需關注現存的挑戰,包括緊縮的金融狀況、消費者行為的轉變,以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對本地需求與出口表現的影響。」

公司股票周二開盤走高,早盤漲幅達25%,報價1.25港元。年內迄今該股累計上漲約50%。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Mixue buys Fulu beer

上市後首次重大收購 蜜雪冰城涉足精釀啤酒

這家頭部奶茶連鎖企業將以4,000萬美元收購福鹿家51%股權,後者是國內領先的精釀啤酒連鎖運營商 重點: 蜜雪冰城斥資2.856億元收購頭部啤酒飲品連鎖運營商控股權,意在突破競爭白熱化的現制茶飲賽道 標的公司福鹿家實控人為蜜雪冰城首席執行官配偶,但交易定價似乎經公允協商    陽歌 當現制茶飲企業在漸趨飽和的市場中光環褪色,行業龍頭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2097.HK)認為,轉向新式飲品將成為其下階段增長引擎。這家以6至10元平價奶茶及冰淇淋聞名業界的公司,上周宣布進軍啤酒領域開拓新藍海,此舉系其今年3月港股上市之後首次重大並購。 蜜雪冰城宣布以2.856億元(約合4,000萬美元)收購福鹿家(鄭州)企業管理有限公司51%股權。後者在全國經營約1,200家門店,其啤酒飲品售價約為每杯(500毫升)6至10元。蜜雪表示,併購資金源於自有現金儲備,截至6月末公司坐擁逾170億元充沛現金流,其中主要部分來自IPO募集的4.44億美元。 此次併購與蜜雪業務高度協同,通過引入針對熟齡客群(即啤酒消費人群)的飲品線,對現有奶茶、冰淇淋、咖啡核心產品矩陣形成有效補充。標的公司以「福鹿家」品牌運營,產品定價策略與蜜雪基本趨同。福鹿家同樣採用蜜雪式加盟模式,該模式助力後者在國內及全球12大市場構建起超53,000家門店網絡。 二者商業理念高度雷同不難理解,因掌舵者實為夫妻關係。蜜雪靈魂人物是首席執行官張紅甫,福鹿家則由其妻田海霞實際控制。並購前,田海霞通過直接持股60%及控制鄭州麥浪同舟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80%股權(後者持有福鹿家20%股權),合計掌控福鹿家約76%權益。 此類高度關聯交易必將引發投資者嚴格審視,市場擔憂存在向田海霞輸送利益的嫌疑。不過,深入剖析財務數據可見,交易雙方在標的估值層面力求公允(具體分析詳見後文)。且從戰略維度考量,此項並購具較強合理性。 市場反應深刻印證這一點。公告次日(上週四),蜜雪股價應聲上漲2.7%,週五卻又回吐全部漲幅。來得容易去得快,但無顯著負面波動,表明投資者既未過度擔憂也未反應亢奮,究其根源或在於福鹿家規模相對並購方體量而言仍較有限。 蜜雪上市以來股價近翻倍,目前以25倍市盈率高居行業估值榜首。對照同業,競爭對手霸王茶姬(CHA.US)、茶百道(2555.HK)及古茗(1364.HK)市盈率分別為23倍、20倍和19倍,規模較小的滬上阿姨(2589.HK)則為32倍市盈率。 受本土市場日趨飽和影響,未來一年所有企業均承壓。一些分析師同時預警,隨著外賣平台大幅削減推高現制茶飲銷量的高額補貼,該行業群體現行銷售額增速或於年底急劇放緩。此輪外賣補貼始於今年早些時候,由電商巨頭京東入局所致。 估值公允 下文將詳析福鹿家核心經營指標。這家公司體量雖遠遜蜜雪,但增長潛力顯著且賽道優勢突出。首當其衝的是競爭格局,相較於奶茶咖啡行業,國內啤酒連鎖市場成熟度明顯偏低,福鹿家面臨的對手遠少於蜜雪。 蜜雪未披露中國啤酒市場,特別是啤酒門店的具體行業數據。但可合理推斷,以1,200家門店規模計,福鹿家即使尚未登頂,也屬該細分賽道頭部運營商。公告顯示,除傳統精釀鮮啤外,公司還提供果啤、茶啤乃至奶啤等「中式特調」系列產品。 過去12個月,福鹿家實現營收約1.5億元,僅相當於蜜雪截至6月的財年290億元收入的200分之一。這一體量恰與並購估值形成呼應,按收購價推算,福鹿家整體估值約5.71億元,約為蜜雪當前1,430億港元市值的230分之一。 去年,福鹿家實現扭虧,從2023年虧損153萬元轉為微利107萬元。鑒於盈利絕對值有限且波動較大,蜜雪指出宜採用銷售指標估值。據此測算,並購交易對應市銷率約3.45倍,雖處相對高位,但仍低於蜜雪自身4.56倍的市銷率水平。 儘管我們對初現盈利企業常持審慎態度(因利潤或源於創造性會計處理),但基於銷售指標的估值體系表明,蜜雪在交易定價中恪守公允原則,未因實控人夫妻關係支付顯著溢價。 從戰略協同維度觀察,此次並購確實具備高度合理性。蜜雪在公告中多次強調,該交易不僅助其「成長為更具全球影響力的食品飲料品牌」,亦將借力集團龐大供應鏈體系與規模採購優勢,賦能福鹿家加速發展。 蜜雪表示:「該投資後,本集團的產品品類將從現制果飲、茶飲、冰淇淋和咖啡延伸至現打鮮啤,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高質平價產品的共同需求,踐行本集團『讓全球每個人享受高質平價的美味』的使命。」 縱使全球市場對牛奶啤酒或茶味啤酒的接受度尚存變數,我們認同啤酒飲品產品線的補充確將助力蜜雪開拓產品與客群新賽道。依託蜜雪的雄厚資源稟賦,若福鹿家借此次並購推動啤酒業務步入新增長週期,其未來大規模擴張也在情理之中。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obotics stocks in vogue again as Youibot rushes to list

機器人股繼續熱炒 優艾智合趕風口上市

在國家致力扶持下,機器人產業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焦點,優艾智合也不甘後人申港上市 重點: 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升27.6% 過去三年半累計虧損近8.4億元   劉智恒 股票市場從來不缺故事,去年炒賣熾烈的人工智能,今年這股熱風已吹到機器人股,幾家業內龍頭已接連在港上市,股價亦節節高升。看到這個風口,專注於移動操作機器人的合肥優艾智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已遞交香港上市申請。 優艾智合是工業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所謂「具身智能」,是指有行動的一種智能系統,主要基於物理實體,能夠與物理世界進行感知和交互。 在「具身智能」下,又分為智能機器人及人形機械人,前者主要是具有物理的身體,並能夠與物理世界構成感知、思考、交互和行動的能力。它可以是輪式、輪帶式、復合型、甚至機械臂類型的機器人。後者是除了製造得像人外,功能和思考行為都模擬人的一種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 按功能區分,機器人又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自主移動機器人,主要負責移動和感知,在環境中自主穿梭。二是移動操作機器人,即在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基礎上,增加機械臂的操作功能。第三類是協作機器人,專注於與人類協同,強調在安全前提下的互動和協作。 投資者星光熠熠 優艾智合則主力發展具身智能的移動機器人,主攻工業範疇。公司由90後的張朝輝成立,張是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畢業生,2017年帶著幾位師弟南下深圳創業。經過一番探索,張朝輝決定主力針對智能製造領域和智能巡檢領域,成為半導體及電子製造、電力行業、能源冶煉等多個場景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花了四年時間,優艾智合成為國內工業移動機器人行業其中一家頭部企業,期間又獲得眾多星級投資機構入股,分別有海納華、藍馳創投、孫正義的SBVA、SOSV 、深圳松禾、IDG旗下的Sharp Dynasty等。 收入上升虧損擴大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由7,790萬元增至2.55億元,但虧損持續不斷,分別為2.35億元、2.6億元及2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27億元,同比上升27.6%,卻虧損高達1.4億元,同比擴濶36%。即過去三年半,收入縱使持續上升,虧損卻遲遲未能改善,累計虧損達8.4億元。 公司的負債情況也在持續擴大,負債淨額由2022年的8.59億元,增至去年的13.74億元,今年上半年更上升至15.4億元。 期內,經營活動亦持續錄得現金流出,雖然去年經營現金流出情況已有改善,從2022年的負1.73億元降至負7,946萬元,但今年上半年又再回升,出現經營現金流走1.06億元,同比擴大67%。 毛利率改善行業前景佳 優艾智合Youibot Robotics雖持續虧損,負債高企及現金流走,但好消息是公司的毛利率逐漸改善,過去三年分別是11.2%、26.1%及35.2%。今年上半年更升至38.1%,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反映公司能將製造成本調低,以及漸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公司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理想,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去年全球移動操作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規模為92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1,569億元,期內複合年增長率為60.4%。中國的市場規模在2024年為34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620億元,期內的複合年增長率為62.3%。 從報告所示,反映市場正處高速發展,而去年在中國,按收入計算,優艾智合在該業務領域位居第一,市場佔有率達7.1%。當市場在持續向上,作為龍頭的優艾智合肯定可以成為一大受惠者。 現時香港上市的機器人股中,幾乎全部處於虧損狀態,若按市銷率計算,最高為越疆(2432.HK)的72倍,優必選(9880.HK)與地平線(9660.HK)均在55倍水平,黑芝麻智能(2533.HK)約28倍,極智嘉(2590.HK)為17倍。我們可剔除估值過高的越疆,而優必選與地平線的規模遠大於優艾智合,因此以黑芝麻及極智嘉為參考,取其中位數約22倍計算,估值可超過50億港元。 當然,今年香港新股市場熱爆,加上優艾智合又在市場的風口,有國家政策扶持,成功上市應無懸念,只要定價不過份高,短炒獲利機會甚高。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ery zooms out of the IPO gate. Now, it needs to show investors its longer-term value

奇瑞衝出IPO起跑線 極需展現長期價值

這家中國領先的汽車出口品牌於9月25日掛牌上市,融資逾10億美元,其股價在前三個交易日內累計上漲4% 重點: 奇瑞股票自上周IPO以來取得穩健開局。與其國內最大競爭對手相比,市盈率仍有上升空間。 維持高增速將成為這家車企的首要挑戰——正是這種增長態勢使其躍居中國汽車出口榜首,並成為今年國內第六大新能源車銷售商   陽歌 奇瑞汽車(9973.HK)以發行價區間上限定價成功募資逾10億美元,成為今年全球最大車企IPO,市場為之振奮。而現在考驗真正來臨:作為中國本土汽車出口領頭羊,奇瑞必須持續向長線投資者證明,為何其仍是在國際巨頭與本土勁敵混戰的全球汽車紅海中的優質標的。 估值維度顯示,投資者已給予公司較強信心。但著眼長遠,奇瑞須維持令人艷羨的增長動能——近期的出口規模對增長貢獻很大。在中國市場飽受產能過剩與激烈競爭困擾的態勢下,隨著利潤率承壓,公司還需證明能實現長期盈利。 年內出口量突破關鍵臨界值——佔比超總銷量一半——已成為奇瑞持續實現強勁雙位數增長與盈利的重要支撐。作為中國最早出海的車企之一,公司自2003年起穩居汽車出口榜首。但本土競爭對手亦在全力拓展海外市場,意味著中國車企的海外角逐將日趨白熱化。 奇瑞股票上周四登陸港交所首日收漲3.8%。此次上市共募資91.5億港元(11.8億美元),獲得本地與國際投資者踴躍超額認購。 上市三天後,該股收報32.02港元,較30.75港元發行價上漲4.1%,對應市值約240億美元。參照來看:國內龍頭車企上汽集團(600104.SH)與奇瑞體量相當,市值約1,940億元人民幣(270億美元);美國巨頭通用汽車(GM.US)580億美元的市值則超出奇瑞兩倍有餘。 但按市盈率衡量,基於2024年利潤的約12倍估值而言,奇瑞仍有上升空間——因為國內另兩家頭部民營汽車產商的市盈率,比亞迪(1211.HK; 002594.SZ)港股為22倍、吉利汽車(0175.HK)為20倍。 這樣的對比顯示了奇瑞向同行更高估值水平靠攏的向上空間,但這仍意味著奇瑞需保持基本面穩健以證明其長期潛力。隨著奇瑞開啓上市公司新徵程,任何失誤都可能對該潛力構成壓力。 出口勁旅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奇瑞位居中國汽車銷量第五。其同期銷量同比勁增22%至860,126輛——在前十廠商中增速位列第二(多數廠商增速不足12%)。 據其微信公眾號月度銷量快報:8月奇瑞汽車銷售的242,736輛汽車中,主品牌奇瑞佔比約三分之二,另一主力品牌捷途(Jetour)貢獻約22%。總部位於安徽的奇瑞汽車貢獻了其母公司奇瑞集團約95%的銷量,旗下還擁有星途(Exeed)、iCar、智界(Luxeed)等品牌。 出口與新能源車的雙重優勢構成奇瑞最核心的競爭壁壘——這也正是中國車企增長最迅猛的兩大領域,也是對投資者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8月奇瑞集團出口量同比增長32.3%至129,472輛創單月新高,海外銷量首次超越國內,佔當月總銷量242,736輛的過半份額。為推進出海戰略並抵御未來貿易風險,公司已在馬來西亞建立海外生產基地,並於越南和泰國新建合資工廠。 新能源車板塊增速更為可觀:奇瑞集團8月新能源車銷量同比飆升53.1%至71,218輛,佔當月總銷量30%。國內市場上,據乘聯會統計,公司新能源車銷量年內前八個月同比激增64%至309,025輛,攀升至全國第六。 相較而言:同期新能源龍頭比亞迪國內銷量僅增5.5%,特斯拉銷量則實際下滑6.9%。 這些業績表現如何體現在核心財務指標上?2025年一季度奇瑞總營收同比增長24%至682億元人民幣,增速雖強勁但較2024年有所放緩。增速放緩部分是因為席捲中國車市逾年的價格戰拖累全行業價格下行。在此背景下,奇瑞汽車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4.9%降至12.4%。 通過成本管控,特別是行政管理支出驟降40%,公司充分對衝毛利率下滑影響,研發支出則基本持平。最終奇瑞當季盈利達47.3億元(去年同期24.8億元)幾近翻番,較2024全年37%的利潤增速顯著提升。 但成本管控終非長久之計,對研發等需持續投入方能保持領先的領域尤甚。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價格戰令所有競爭對手同樣面臨利潤下滑。2025年有關部門對緩解汽車等領域價格戰採取更積極的舉措。若政策見效,則將惠及整個汽車行業。而奇瑞的核心優勢仍在於其出口實力,以及國內外新能源車業務的快速增長。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otti runs coffee stores

掀起中國咖啡戰三年 庫迪疲態畢現

這家國內第二大咖啡連鎖企業去年高調宣稱,將在今年底前開設5萬家門店,如今聲勢已大幅減弱 重點: 截至今年8月,庫迪咖啡僅擁有1.5萬家門店,距其今年底5萬家的目標相去甚遠 今年早些時候,公司紐約首店開業之際,競爭對手瑞幸咖啡也同步入局 譚英 當中國流行文化試圖為現代企業的「你死我活」競爭策略尋找歷史注腳時,兩千年前的三國時代常被援引為參照。那段群雄逐鹿的歲月最終在西晉實現大一統,但前提是經歷多輪慘烈的混戰。 隨著中國咖啡戰火蔓延海外,國內兩大領軍者瑞幸咖啡(LKNCY.US)與庫迪咖啡正將戰局推向全球。即便如此,主戰場仍在中國本土,這裡不僅要迎戰星巴克(SBUX.US)等國際巨頭,更需直面數十家海內外對手。 儘管今年初進軍紐約的營銷聲勢浩大,但在這場對陣瑞幸與星巴克的現代「三國之戰」中,庫迪咖啡顯露後勁不足之勢。 庫迪與瑞幸在紐約的首店幾乎同期開業,前者5月登陸布魯克林及唐人街,本月再布點中城區;後者6月在中城開出兩家美國首店。雙方均迅速摒棄國內9.9元(約合1.4美元)的低價策略,轉為採用3.5至7美元的星巴克式定價。 今年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全球最大咖啡出口國巴西加徵50%關稅,導致美國咖啡價格飆升,兩家企業似乎不以為意。但深層次看,兩大咖啡新銳的真正戰場在中國及更靠近本土的亞洲,星巴克等西方連鎖品牌在此並無主場優勢。 據研究公司Grand View Horizon數據,2024年東南亞、東亞及南亞咖啡市場規模高達642億美元(含中國市場30億美元),預計2025至2030年年均增長率達6.2%。這使得亞太市場幾乎與美國676億美元體量持平,後者同期年均增速預計僅為5.2%。 誠然,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劇情正被復刻,亞洲其他地區正快速成為這場現代咖啡「三國之戰」的新主戰場。 兩大品牌均以亞洲市場開啓出海征程。瑞幸2023年在新加坡開出首家海外門店,目前在當地門店超60家;成立一年後,庫迪2023年11月即在中國香港佈局,次月迅速進軍泰國及馬來西亞,門店遍及韓國、印尼、日本、越南、菲律賓、新加坡、加拿大。 5萬分店勢難達標 作為市場後來者,庫迪在國內尤其處於相對劣勢。但在全球舞台,雙方競爭態勢更趨均衡,庫迪的海外拓展速度已先行於對手。 憑借強勁增長,瑞幸已成資本寵兒,這主要受益於其疾速擴張。最新財報顯示,公司第二季度營收同比飆升47.1%至124億元(合17億美元),淨利潤同比勁增43.6%至12.5億元。其門店總數超2.6萬家,絕大多數位於中國。 橫向對比,星巴克全球門店3.2萬家,6月底中國門店數達7,828家。但這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巨頭正進行美國業務重組,且與中國當前精打細算的消費群體脫節,使其在最新版咖啡「三國之戰」中基本處於觀望狀態。 與此同時,庫迪先前的擴張計劃也遭遇困境。2024年,公司宣布計劃在今年底,大約在其開業的同一時點,運營5萬家門店。成立僅兩年,庫迪2024年10月便開出第10,000家門店,展現迅猛勢頭。 不過,官網顯示,截至2025年8月,庫迪全球28國門店僅達1.5萬家。更有媒體披露,其中3,000家門店至年中仍未開業。即便這些門店全部運營,總量仍不及其承諾的2025年底目標的三分之一。除紐約開店等零星宣傳,公司近期的推廣活動已較首年明顯減弱。 陸正耀、錢治亞兩位瑞幸前聯合創始人,因涉嫌主導數千萬美元銷售造假醜聞離職後,2022年10月創辦庫迪。據悉,這段「黑歷史」令該公司當前激進的擴張計劃融資受阻。 重資產佈局或是庫迪早期信心來源。去年11月,首席戰略官李穎波在行業會議上透露,公司在安徽建成中國最大咖啡烘焙基地,年加工產能4.5萬噸。瑞幸2024年也在臨近上海的的崑山市,投產年烘焙量3萬噸的工廠。 作為非上市公司,庫迪僅零星透露財務狀況。公司宣稱今年4月聯合外賣新軍京東推出配送補貼,活動期間訂單量破億杯。據內部會議消息,陸正耀表示超過90%標準店型中,淨利潤逾1萬元。 李穎波在近期加盟商會議上披露,5月單店月均經營現金流達2.7萬至2.8萬元,同比增40%。自2月起,庫迪力推便利店式新加盟模式,同時售賣冰淇淋、方便面、瓶裝飲料、熱食及盒裝簡餐,以此區別於星巴克、瑞幸的傳統咖啡專營形態,並宣佈將在第三方超市設咖啡吧台。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價格戰壓力,瑞幸過去一年悄然提價以遏制毛利率下滑。但庫迪釋放持久戰信號,其與非洲生產商簽訂長期供應合約。星巴克持續進行的中國業務轉型更賦予這幕現代「三國之戰」變局新注腳,預示咖啡戰終局來臨前,必將經歷更多峰回·路轉的劇情演進。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